二龙山水库位于蜚克图河上游,哈同公路南侧,跆县城西6公里。1958年秋动工兴建,由土坝、溢洪道、输水洞主体工程组成。坝长800米,坝顶高程194.5米,顶宽16米。总工程量155.7万立方米。其中,土方110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7 160立方米,金属结构安装71.41吨。共投工341.2万个,车工日34.63万个。总投资1 895.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82.4万元,群众负担1 112.7万元。1974年6月竣工,经黑龙江省验收,交付使用。二龙山水库是宾县西部地区水利灌溉的枢纽工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75.5平方公里,总库容9 400万立方米,相立水位192.8米,设计防洪库容7 46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 218万立方米,死库容800万立方米。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按500年一遇洪水校核,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养鱼、发电、旅游综合利用,多年调节的水库。二龙山灌区水源以水库供水为主,区间2条河流补水为辅的自流灌区。灌区现有新立、英杰、居仁、宾西、永和、糖坊和阿城市巨源7个乡镇,16个村受益。灌区设计灌水田3方亩,1985年,实灌水田3.66万亩,超效益22%。(1)二龙山灌区建设二龙山灌区历史较长,东北沦陷时期宾阿两县共建糖坊胜利拦河坝,自流灌溉水田千余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宾西乡北安,居仁乡东兴、吉祥先后筑坝截水,逐年发展水田,整个河系属二龙山灌区范围,共种水田2 000余亩,拦河坝自流灌溉直到二龙山水库建成。1959年,二龙山水库大坝合拢后,即着手进行二龙山灌区建设,按历史程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9年开始,在啥司公路北侧,沿崔家屯后山,自东而西,随山脚走向修建1条干渠。东起水库输水洞,西至居仁公社东兴大队姜家屯,全长9公里,底宽4米,沿途修建构造物12处。通水后,水毁段多处,维修工程最大;吉祥村屯北渠道沙石段,严重漏水、渗水被迫放弃停用。第二阶段1970--1973年,县成立二龙山工程建设指挥部,借调省水利厅、省水利勘测没计院来宾县插队的韩友邦、陈仁士、张文辉、营建华、黄铴荣等工程技术人员,帮助二龙山灌区设计和施工。1971年4月和5月,分别完成《二龙山干渠建筑物设计说明书》与《二龙山灌区工程设计》,上报省、地水利部门。修建总干渠1条,从大坝放水口到灌区分水闸,总长800米,沿水库北山南坡脚走向,靠山筑堤,底宽12米。设计承受放水流量为25m3/S,灌区实际需要放水6.69m3/S。第一干渠由3段各自独立的渠道组成,全长18.5公里,供新立公社二龙山大队及居仁公社用水,灌溉面积2.5万亩。第一段从灌区分水闸起,沿哈同公路南侧走向,在吉祥大队单家屯西穿过哈同公路,到东兴大队霍家屯止,引水流量0.83m3/S,灌溉二龙山、吉祥、良种场、东兴4个大队农田。此处水田集中,用水紧张,群众年年整修东兴柳条拦河坝,做补充水源。第二段自居仁公社三合拦河坝,通过进水闸引水,经过东山头,在居仁公社门前穿过啥同公路,沿满家店屯北侧西行至福合大队,灌溉三合、居仁、福合大队农田。三合大队系朝鲜族种水田老区,地平、埂直,实现方田条田,为二龙山灌区中的典型。第三段通过三合拦河坝引水,在居仁公社东山头建1处抽水站,将水抽到高予渠道水面11.2米的压力水池后进入干渠。渠道沿山腰走向至李桂林屯东,灌溉居仁、东升。福合火队农田,用水流量为O.5m3/S。抽水站利用山坡高3.5米落差的自然优势,安装3台60--4型水轮泵。水轮泵抽水灌田省电、省油,但,严重费水。1974年,经请示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水利部门,征得公社、大队同意,将水轮泵拆除,改建机械抽水站,安装60马力柴油机2台,12HS--19水泵3台,继续抽水灌田。机械抽水运行结果,机械故障多,用油困难,成本高。又于1979年架设高压线路,改机械抽水站为电力抽水站。装配100K VA变压器2台,配电盘1部,40KW电动机2台,75KW电动机1台,减压起动器3台,利用旧泵2台,新增14HS--28水泵1台,渠道上修有农道桥、渡槽、排涵等构造物。哈同公路改线,新公路通过渠道,由交通部门修建倒虹吸工程。1981年,居仁泵站扩建,重新安装14HS--28水泵2台,将3排铸铁管路改为700毫米预应力水泥管管路。扩建后,灌水田2 300亩。第二干渠为二龙山灌区内主要干渠,灌溉宾西、永和、糖坊、巨源4个公社6万亩耕地,占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0%以上。二干渠在宾西四合大队自家围子屯后拦河坝右侧建2孔进水闸,引水流量5m3/S。干渠经宾西、团山子、永和、糖坊,至老山头,全长35公里,工程量大,构造物多。其中,包括二干进水闸、北安渡槽、凤凰山灌涵排渡、联华大填方、渡槽、朝阳大跌水、团山子大填方、永和大挖方、刘君灌涵排渡、糖坊北大沟渡槽、胜利渡槽等。团山脚下1处长210米险工要段,东靠沿山公路,西近蜚克图河道,渠道难以修建。经与阿城县(未改市前)协商,占用永源公社70亩土地,开挖团山子改河工程,保证了渠道安全。第三干渠从二龙山水库东北侧引库水入宾州河,1973年开挖,当年完成。干渠长18公里,引水流量2m3/S,灌田2万亩。干渠上有宾州渡槽,公路涵、排涵、跌水等构造物,经四季青、大崴子、新立到和顺许家屯尾水入海里浑河。三干修后第1年,四季青灌菜田400亩,大崴子、偏脸子一带及和顺等共计种水田1 300亩。1975年水库枯水,库水面低于三干进水高程,不能引水灌溉。群众为种水田,接通电源,安装水泵,抽水入渠灌溉。1976年,水库水位降低到死库容以下,水泵亦无法抽水,三干从此废弃。英杰支干从总干渠开设进水口,安装进水闸,同水库渔场的鱼池共用一条渠道,引水流量O.86m3/S,鱼场用O.17m3/S,英杰支干用O.69m3/S。支干渠灌溉永乐、良种场农田1万亩。支干全长6公里,到桦树排子屯尾水入猞猁河。渠道上有大渡槽、农道桥、排涵、公路桥等构造物。二龙山灌区第二阶段建设,共修总干1条,干渠3条,支干1条,支渠68条,全长148公里,修建桥、涵、闸、渡槽、跌水等构造物136处。工程总投资135万元,投工118.12万个,完成土石方29.14万立方米,用水泥2 906吨,钢材130吨,木材663立方米。第三阶段 1983-1984年,二龙山灌区重新整顿。经过1O年灌溉实践,由于水库水位不稳,水源不足,原有渠系已不适应灌田的需要。根据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重新安排,照顾原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标准,彻底整顿的原则,编制了二龙山灌区整顿任务书,将原灌区三干废弃,一干、支干大发展,二干留头砍腰保尾巴。重新布置了英杰、吉东、三合、宾西、糖坊5条干渠,设计灌溉水田3万亩。配置支渠31条,长32.4公里,修排水沟和截流沟3条,长9.27公里,新建与维修构造物98座。二龙山灌区整顿情况统计表(附表)(2)二龙山灌区效益1972年,全灌区种植水田5 000亩,到1985年增加6.5倍。14年,灌区发展出现马鞍形。1974年,第一次高峰,灌田2.3万亩,1977年回落,只灌1万亩,1976和1977连续两年枯水位,对发展水田灌溉影响很大,1978-1981年发展缓慢,4年平均每年1.7万亩,仍处于低潮。1983年灌区整顿后,水田灌溉面积逐年增加,1985年,突破3.66万亩,创历史最高纪录。二龙山水库历年水源及水田灌溉情况表(附表)二龙山灌区发展旱灌很少,主要是灌区控制范围内土地,多分布在蜚克图河沿岸,地势低洼,旱情少而常受涝灾。1974年,县革命委员会为发展推广小麦旱灌技术,从河南省偃师县聘请2名农民小麦灌溉技术员,安排在灌区内永乐、朝阳2个大队搞小麦灌溉试验。麦田整修成畦田,灌水3次,小麦长势好,却贪青晚熟,并未增产,没推广。(3)二龙山灌区管理机构1960年,灌区管理站设在二龙山水库,由水库直接领导,主要任务是放水和征收水利费。1970年,县水利科设灌溉站,从事二龙山灌区管理和建设。在居仁、宾西、永和、糖坊和三干设5个分站,每站配2-3名国家干部管理灌区。各公社配专人管理灌区,由公社、大队负担开支,屯有看水员。各分站撤销后,由公社水利干部代行管理。1981年,二龙山灌区管理站正式成立,直属县水利科(局)领导,专门负责二龙山灌区建设和管理。
资料及历史
麦田怪圈资料及历史
最早的麦田怪圈是1647年在英格兰被发现的,当时人们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并在怪圈中做了一副雕刻。这副雕刻是当时人们对麦田怪圈成因的推测,当时的麦田圈是呈逆时针方向的。
麦田怪圈常常在春天和夏天出现,遍及全世界,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南美、亚洲,无处不在。事实上,世界上唯一没有出现过麦田圈的国家只有两个:中国和南非。
自从本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已经有2000多个这种圆圈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农田里,使科学家和大批自命为农田怪圈专家的人大惑不解。起先这些圆圈几乎只在英国威德郡和汉普郡出现,但近年来,在英国许多地区以及加拿大、日本等十多个国家,也有人发现这种圆圈。
这种圆圈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复杂,渐渐演变成为几何图形,被英国某些天体物理学家称之为“外星人给地球人送来的象形字”,例如:1990年5月,英国汉普郡艾斯顿镇的一块麦田上出现了一个直径20米的圆圈,圈中的小麦形成顺时针方向的螺旋图案。在它的周围另有4个直径6米的“卫星”圆圈,但圈中的螺旋形是反时针方向的。
1991年7 月17日,英国一名直升飞机驾驶员飞越史温顿市附近的巴布里城堡下的麦田时,赫然发现麦田上有个等边三角形,三角形内有个双边大圈,另外每一个角上又各有一个小圈。
1991年7 月30日,威德郡洛克列治镇附近一片农田出现了一个怪异的鱼形图案,在接着的一个月内,另有7个类似的图案在该区出现。
可是,最令世人感到震惊的,莫过于1990年7 月12日在英国威德郡的一个名叫阿尔顿巴尼斯小村庄发现的农田怪圈了。有1 万多人参观了这个农田怪圈,其中包括多名科学家。这个巨大图形长120 米,由圆圈和爪状附属图形组成,几名天体物理学家参观后发表了自己的感想,他们认为:这个怪圈绝对不是人为的,很可能是来自天外的信息。
见过UFO照片的科学家认为,小麦倒地的螺旋图案很像是由UFO滚过而形成的。
1991年6月4日,以迈克·卡利和大卫·摩根斯敦为首的6 名科学家守候在英国威德郡迪韦塞斯镇附近的摩根山的山顶上的指挥站里,注视着一排电视屏幕,满怀期望地希望能记录到一个从未有人记录到的过程:农田怪圈的形成经过。
他们这个探测队装备了总值达10万英镑的高科技夜间观察仪器、录像机以及定向传声器。他们那具装在21米长支臂上的“天杆式”电视摄影机,使他们可以有广阔的视野。他们这所以选择侦察这个地区,是因为这一带早已成为其他研究农田怪圈人员的研究对象,仅仅几个月内,这一带就频繁出现了十几个大小不一的农田怪圈,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浓厚兴趣。
他们等待了20多天,屏幕上什么不寻常的东西都没有看到,到了6 月29日清晨,一团浓雾降落在研究人员正在监视的那片麦田的正上方。他们虽然看不见雾里有什么,但却继续让摄影机开动。
到了早上6点钟,雾开始消散,麦田上赫然出现了两个奇异的圆圈。6位研究人员大为惊愕,立即跑下山来仔细观察,发现在两个圆圈里面的小麦完全被压平了,并且成为完全顺时针方向的旋涡形状。麦秆虽然弯了,但没有折断,圆圈外的小麦则丝毫未受影响。
为了防止有人来弄虚作假,探测队已在麦田的边缘藏了几具超敏感的动作探测器。任何东西一经过它们的红外线,都会触动警报器,但是那警报器整夜都没有响过。在麦田泥泞的地上,没有任何脚印或其他能显示曾有人进入麦田的迹象。录像带和录音带没有录到任何线索,那两个圆圈似乎来历不明。
帕特·德尔加多是一位气象学家和地质学家,他从1981年起就开始研究农田怪圈。他相信这些圆圈是“某些目前科学所未能解释的地球能量”所制造的。就像是百慕大三角所屡屡发生的奇事一样。
他曾记录了许多在圆圈里发生的“不可思议事件”。他发现一些本来运作正常的照相机、收音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在进了圆圈之后就突然失灵。他又曾经在几个圆圈里录到一种奇特的嗡嗡声,他把它形容为“电子麻雀声”。
1989年夏季某天,德尔加多和6 位朋友坐在英国温彻斯特市附近的一个镇的一个农田怪圈的中央。“蓦地,我完全身不由已,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推着滑行了6米,出了圈外。”他认为这种力量很可能与地球的磁极有关。
自从80年代以来,英国《气象学杂志》编辑,退休物理学教授泰伦斯·米登已审察过1000多个农田怪圈,并就2000多个怪圈编制了统计数字,希望能找到符合科学的解释,现在,他认为也许已找到了答案。
他相信,真正的农田怪圈是由一团旋转和带电的空气造成的。这团空气称为“等离子体涡旋”,是由一种轻微的大气扰动——例如吹过小山的风——形成的。“风急速地冲进小山另一边的静止空气,产生了螺旋状移动的气柱,”他解释说,“接着,空气和电被吸进这个旋转气流,形成一股小型旋风。当这个涡旋触及地面,它会把农作物压平,使农田上出现螺旋状图案。”
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米登已搜集了许多有关涡旋制造农田怪圈的目击者的报告。例如:1990年5 月17日,农场主加利·汤林生和妻子薇雯丽在英国萨里郡汉布顿镇一块麦田上沿着小径慢步。蓦地,一团雾从一座大约100 米高的小山飘来,几秒钟后,他们感到有股强烈的旋风从侧面和上面推他们。它像泰山压顶般紧压着他们,使两人的头发竖了起来。后来,旋风似乎分成了两股,而雾则之字形地飘走了,留下了他们两人站在一个3米宽的麦田圆圈里面。
可是,米登论点也许只能解释那些简单的农田怪圈,对那些复杂的又怎样解释呢?旋风是绝对不会吹出钥匙形的和心字形的。1991年8月13日英国剑桥郡一块偏僻的麦田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心形图案。还有一种论点认为农田怪圈是心灵的产物,1991年8 月的某天,一位工程师和他的有着第六感觉和妻子从牛津城出发沿着A34公路驱车回家时,他的妻子说:“我真希望我们能亲自发现一个农田怪圈。”话刚离口,他们便在路旁附近田间发现了一个哑铃状的农田圆圈。可是,至今还没有找到第二个例子。随着农田怪圈现象的出现,一种新兴家庭手工业正在应运而生,而且方兴未艾。有关这种现象的书籍,目前已出版了将近20种,此外热衷于农田怪圈的人还可以买到介绍这些图形的录像带、彩色照片、明信片和钥匙扣等。一此头脑灵活的旅行社更开办一些“农田怪圈参观团”,向游客们招手。
可是从科学角度上讲,农田怪圈现象至今尚未得到圆满的解释,与UFO 一样这或许是科学家们面临的不得不攻克的一道难题吧!
但也有例外,在陕西乾陵附近有一条直径为110米的十分规整的怪圈,经科学家调查,这应该是一条水沟,因为怕水对墓葬有所侵蚀,修了一条壕沟来方防潮,分流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