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各国都非常重视兴修水利,设有专门负责水利工程的官职。特点:当时的水利工程以灌溉、航运两用的水渠为多。(2)作用:①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水旱灾害,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农业产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秦国,水利工程大,受益多,奠定了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②改善了交通,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为形成统一国家创造了条件。
1.芍 陂---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又名安丰塘。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春秋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前591)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2.邗 沟---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引漳十二渠---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 省安阳市北)。
3.鸿 沟---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 开始兴建。修成后,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是黄淮间主要水运交通 线路之一。
4.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 供水等多种效益。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
5.郑白渠---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秦代郑国渠和汉代白渠的合称,近代陕西 泾惠渠的前身。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郑国渠,十向年后完工。干渠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入洛水,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由于泾水含有大量肥沃的淤泥,灌溉时还可改良盐碱地,故使产量提高到每亩一种(六石四斗)。郑国渠的建成直接支持了秦国统一六 国的战争。
6.灵 渠---中国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又名陡河、兴安运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溢安县境内,秦统一六国后,向岭南用兵,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派监郡御史禄凿灵渠运粮。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由于历代不断增修改进,技术逐步完善,作用日益增大,是2000余年来岭南(今广东广西)与中原地区的主要交通线路,直至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通车。
叫做坎儿井。
“坎儿井的水是天山流下来的冰雪融水,天气越热,这水越冰。”坎儿井民俗园讲解员艾比拜说。坎儿井分为由竖井、明渠、暗渠和蓄水涝坝四部分组成,最长的坎儿井有20多公里。
据悉,开凿一条坎儿井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工程量巨大,坎儿井的土质较硬,暗渠高度一米二,宽度七十公分。当时开凿的人们都是跪着、坐着、匍匐前进,还要不断的往外面运土,开凿起来费时费力。
截止目前,吐鲁番地区农田灌溉仍在使用坎儿井。坎儿井最深的地方有98米,最浅的地方是有3到5米,在坎儿井里,有时会有落石落下,为了保持坎儿井内的井水不断流,要时常清理淤泥。
扩展资料:
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暗渠)、地面渠道(明渠)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掘井人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些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 ,沟通各井,引水下流。
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坎儿井汇聚地下潜流而成地下河,保护可贵水源尽可能不受炎热、狂风、沙尘暴的影响,保持稳定流量。
它顺地势自然流动,由龙口(天山雪水经过地层渗透,通过暗渠流向明渠的第一个出水口)出地面,为绿洲生命提供着成本相对低廉的水源供给。
人民网——新疆吐鲁番:探秘坎儿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