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水产养殖技术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3 11:16:14
字号:

鳜鱼又叫桂鱼、季花鱼等,属鲈形目,鳜鱼属,其分布很广,各大河流水系及各淡水湖泊中均有繁殖,鳜鱼肉嫩、刺少、味美、营养丰富,是席上珍肴,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在池塘中不仅可以混养少量鳜鱼,以清除野杂鱼,还可以专塘饲养,是目前淡水养殖的热门品种之一。

新时代水产养殖技术

一、生活习性

鳜鱼是典型肉食性鱼类,在人工喂养时,可喂死鱼、死虾等。雄性鱼三龄成熟,雌性四龄成熟,其生长速度较快,当年可达50~100克,第二年可达0.5公斤左右,第三年可长到1~1.5公斤。

二、池塘条件

鳜鱼成鱼养殖的池塘,面积宜3~8亩,水深1.5米以上,夏季水深应2.5米左右,底质最好是沙质壤土,腐殖质较少,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有流水更好。要求池水溶氧量5mg/L以上,PH值7~8,透明度30厘米以上。

三、饵料鱼培育

饵料鱼养殖面积为鳜鱼池的3~4倍。从鳜鱼的适口性和经济角度考虑,饵料鱼一般选择白鲢、鲫鱼等品种,放养密度为亩放鱼苗30~50万尾。鱼苗放养后,不用立即投饲,待浮游动物数量减少、鱼苗在池塘四周觅食时,开始投喂豆浆或其它饲料。在培育前期,饲料吃光就添,而在后期应对饵料鱼规格予以控制,将饵料鱼长度控制在鳜鱼体长的1/2至1/3之间。

一般放养8~10厘米的鳜鱼种,饵料鱼应控制在3~4厘米。

四、鳜鱼种放养

单养鳜鱼时,可亩放规格为8~10厘米的鳜鱼种800~1000尾。也可在鳜鱼池中混养一些繁殖快的鱼类,以作为活饲料。一般每亩放养200~400对罗非亲鱼或60尾二冬龄鲫鱼。用稀网将鱼池隔成两半,一边养鳜

鱼,一边养其它鱼,使繁殖的幼鱼穿过稀网成为鳜鱼食料,同时鳜鱼的活动又不妨碍其它鱼类的安静繁殖。

五、饲养管理

1、投饵:采用间隔投饵料鱼的方法,在养殖前期和后期,每7~10天投喂一次,中期每5天左右投喂一次,应保持鳜鱼与饵料鱼的数量比为1:5~10,饵料鱼太少,会影响鳜鱼摄食和生长,太多则容易引起缺氧浮头,对鳜鱼生长不利。

2、水质管理:

要经常加换新水,特别是6~9月份,每5~7天加换新水一次,每次15~20厘米,使池水保持肥、活、爽、嫩,促进鳜鱼健康生长。可在池四周种植苦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为鱼提供隐蔽场所,同时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每隔15~20天泼洒生石灰水一次,每次15~20公斤。及时合理开增氧机,以增加池水溶氧量,防止鱼缺氧,同时应准备一些增氧剂,可在鱼缺氧浮头时用于抢救。

今后的水产养殖,采用何种养殖模式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呢?

水产养殖技术是指在人为的控制下,水产品进行繁殖的生产行为,其整个过程都是以人工饲养为主。

所谓的陆基养殖指的就是改变传统的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而是采用封闭式的循环水养殖技术。

主要装置是采用环保型的信息技术,进行集约型水产养殖。

陆基养殖相对于传统的淡水养殖有多不同之处,相对于传统的养殖技术,路基养殖数量是传统养殖的三倍。陆基水产养殖技术在国际水产养殖当中都是比较先进的养殖技术,它的出现是对传统养殖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受传统水质环境的影响,可以有效的水质环境进行控制,同时还可以减少养殖的占地面积。由此可见,陆基养殖占地面积小、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少,适合于很多城市的运用。

水培方法类似于水稻种植。但主要是蔬菜种植和养鱼相结合,鱼产生的废物可以用作农场肥料,为蔬菜生长提供营养。蔬菜净化后的水可以用作鱼类的养殖水。形成循环农业模式,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成本,种植效益大幅提升。它也有非常可观的前景。

我国循环水产养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循环水产养殖是池塘鱼类养殖的一种高产集约化技术。鱼在封闭水域内建造的水槽中养殖,水槽前端安装推水设备,尾端安装污水抽吸设备。这是一种水产养殖技术,但没有固定的模型,只是为养殖户提供建设数据,帮助养殖户找到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在养殖过程中,人们会发现水产养殖需要建池塘,因此对水的需求非常大。近年来,环境保护成为许多人关注的问题,因此深山农耕现在开始建设另一个可以循环利用的水循环系统。

这样,可以尽可能地解决缺水问题,因为池塘中的同一水不能使用太久,这可能会失去同一物质的活性。它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生活在这样一个池塘里的鱼来说,这也会影响它们的健康。现在许多水产养殖领域开始使用水产养殖管理的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喂食和管理任务,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培养他们并不合适,因为在管理过程中,人们会发现这种管理方法是有效的。改善周围环境条件。

现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所以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其中一些技术应用非常广泛。这有助于鱼类在更健康的环境中生存,也有助于降低疾病的发生率。这样,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安全的环境。对于大多数养殖管理人员来说,也更加重视这方面的问题。现在很多人在务农的过程中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智能化务农。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26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