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一、《药品广告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药品(兽药和农药除外)广告的管理,保证药品宣传真实、科学、准确,合理指导用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广告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凡利用各种媒介或者形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布的药品广告,均属本办法管理范围。第三条 药品广告必须严格遵守广告管理法规规定。禁止虚假和不健康的药品广告宣传。第四条 药品广告的管理机关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药品广告内容的审查批准机关是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卫生行政部门。第二章 广告的审批第五条 凡申请发布药品广告,必须向卫生行政部门办理《药品广告审批表》。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宣传药品的主要成份、功效(功能)、适应症(主治)、用法、用量、禁忌症(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等内容进行审查。未经审查批准的,不得发布广告。第六条 广告客户(包括广告主自身制作、发布广告,下同)办理《药品广告审批表》,应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证件和材料:
(一)《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或《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副本);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副本);
(三)该药品的生产批准文件、质量符合标准的证明、说明书、包装;
(四)商标注册证;
(五)卫生行政部门认为必要的其他有关材料。第七条 药品广告审批表的办理程序是:广告客户填写《药品广告审批表》一式五份,连同有关材料送所在地(市、州、盟)卫生行政部门初审同意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经核准后发给药品宣传批准文号。
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收到全部材料后十五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涉外药品广告的审批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第八条 广告客户持《药品广告审批表》在其所在地区以外发布该药品广告的,应在发布前十五日将《药品广告审批表》报发布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盖章,未经备案盖章者不得发布;广告客户委托所在地区广告经营单位代理在所在地区以外发布该药品广告的除外。第九条 《药品广告审批表》从批准之日起,有效期为二年。到期后仍需继续进行广告宣传的,应重新申请。
《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或《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的有效时间不足二年的,《药品广告审批表》的有效期以前述许可证的有效时间为准。
《药品广告审批表》式样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药品宣传批准文号的统一格式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卫药宣字(年份)……号。第十条 经营进口药品的企业发布进口药品广告,应向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国外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及其委托人在我国境内申请发布药品广告,应向其广告代理单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在办理上述审批手续时需提交下列证件和材料:
(一)生产该药品的国家(地区)批准的证明文件;
(二)该药品的《进口药品注册证》(原《进口药品许可证》);
(三)该药品的商标注册证、说明书、包装(应附中文译本);
(四)委托办理审批手续的,应有国外企业的授权委托书。
港、澳地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参照本条规定办理。第十一条 精神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的广告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核发药品宣传批准文号。第三章 广告的管理第十二条 禁止发布下列药品广告:
(一)麻醉药品和国际公约管制的精神药品品种;
(二)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生产的药品(含试生产的药品);
(三)卫生行政部门已明令禁止销售、使用的药品;
(四)医疗单位配制的制剂。第十三条 药品广告的语言、文字、画面的含义,不得超出卫生行政部门在《药品广告审批表》上核准的内容。第十四条 广告经营者必须查验《药品广告审批表》原件,并按批准的内容设计、制作、发布、代理广告。未经批准的药品广告,广告经营者不得承办或代理。第十五条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其他印刷品以及路牌发布药品广告的,药品的宣传批准文号应列为广告内容,同时发布。
利用前款媒介发布推荐给个人使用的药品广告,广告内容必须标明对患者的忠告性语言“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药品宣传批准文号不得印制在药品的包装、标签、说明书上。药品宣传批准文号和《药品广告审批表》不得转让、出租或借用。
当前很多兽药企业内的市场营销策划部门把市场方案、产品上市步骤、企业媒体宣传、市场调研等具体作的同化严重。严格来讲的营销策划不等于计划,也不是单纯的复制,如果没有创新的思路也称之不上策划,真正的策划是一种融合科学预测、计划与定位的经营谋略。目前,行业内营销人跳不出行业本身,每天嚷着兽药行业有习惯性和特殊性。前段时间,笔者曾经写过“跳出行业本身看营销”。笔者认为,兽药企业不要一味追求的产品诉求、战略定位、渠道建设。要想实现真正营销创新一定要借助某种外力,以四两拨千斤之术完成营销的跳跃,关于这个话题就不展开谈了。下面笔者给大家列举几个兽药企业重点考虑的营销定位。产品的功能特点与应用对象的合理策划定位。兽药企业的策划首当的是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以及如何设计我们要生产产品的功能特点及其应用对象。比如,是生产针对动物细菌性疾病治疗药物,还是生产针对控制动物病毒性疾病的预防药物?这看似是一件我们技术中心和销售部门的业务工作,与策划工作者无关的事情,从长期战略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与策划是密不可分的。因为策划不仅是具体工作的方案完善,更重要的是其得为整个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策略做出可行性分析和导航。比如,如果我们要占据现在的广大农村市场,针对农村散养发病后才用药之习惯,就得策划以研制和生产治疗性药物为主;反之从绿色健康养殖和未来规模化养殖角度对产品的需求趋势来看,又应以预防用中草药和无机体残留的制剂为研发目标。产品的市场地位与经营策略的合理策划定位。要使销售力得到有所提升,首先需做好产品的市场定位分析,针对处于不同定位水准的产品施以相应的经营目标和销售策略。任何企业的销售策略和产品的市场定位都不能仅凭管理者臆测进行决断,应经系统调研并对各相应调研指标进行科学分析后才能为产品的销售经营作出相对准确定位。例如,以市场占有率、增长率和资金利润率三个因素可将产品划分八大类型(如下表),针对八种不同市场类型的产品就可做出相应的经营策略。A类产品:企业的拳头产品,是企业盈利的主要来源和声誉所在,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B类产品:是接近衰退期产品,但企业仍有优势,可考虑暂时保留。C类产品:是企业盈利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已趋于饱和。企业应努力维持现有市场占有率,但不应再多增加投资。D类产品:这类产品有可能成为企业的主要盈利产品,在保持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增长率同时,应努力降低产品的成本。E类产品:风险性很强的产品,由于利润率高,竞争十分激烈,企业应尽可能增加投资,一扩大生产,加强促销,提高市场占有率。但如果企业实力太弱,无法竞争时,也可采取联合或放弃策略,以免与强大对手正面冲突而失败。F类产品:已趋于衰退的产品,可以考虑暂时稳定或有计划性的撤退。G类产品:风险产品,应注意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摸准发展前景,同时加强促销、降低成本。H类产品:衰退的产品,应尽快撤离。流通渠道与上市策略的合理策划定位。一个产品的研制出炉和上市,根据其特点和功能定位以及企业的实际市场运做需求,应选择何种流通渠道?如何分步上市?走大型养殖场之路?走区域买断的大经销制策略?还是针对养殖分布情况特色化经营?这是摆在销售和策划工作上几大值得思考的问题。技术服务体系与市场维护的合理策划定位。目前兽药企业在服务重点在于售后的技术服务工作上,而且是目前兽药企业在服务上的龙头工作。什么样的服务体系更让用户更为满意和接受呢,何种服务策略既能降低企业的服务费用同时又能相对较好地对市场进行维护和服务呢?这也是一个摆在策划工作上值得思考问题。综合分析,目前兽药企业较为常见的服务方式如下:讲座式:1.纯畜牧、兽医、饲养管理等技术知识讲座式;
2.带产品和企业形象宣传的讲座活动;
3.以促销为主要目的产品推广讲活动咨询式:1.现场坐诊咨询2.技术电话答疑服务式:1.主动上门服务2.设立免费诊疗机构大众传媒与企业形象提升的合理策划定位。传媒和宣传是任何一个企业在提升自身形象和市场知晓度上不可缺少的手段,但如何做到合理有效地策划企业的公共传媒形象?比如在行业网站、杂志等上发布产品、企业形象广告上的度和态势应如何处理?才能更具有吸引力,目标受众的印象更深?传媒最终结果就使得企业的形象在目标受众心目中认知度得到提升,以为销售力的提升注入催化剂。客户关系与市场促销相互激励的合理策划定位。客户关系管理是21世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继生产主导、销售主导、推广主导后,企业已经迈入顾客广泛认可。行销的方式也从早期的大众行销,转变为目标行销,以及更重视企业与“个人关系”的个别行销。兽药企业的客户群整体素质有限,建立稳定优质的客户关系还相对较难,但一旦与他建立了良好的客户关系,并适时在销售中施以相应的市场激励因素, 良好的客户关系不但能很好地将企业及企业的产品推向市场,而且还有助于增进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稳定的地位。销售队伍组建与市场需求的和策划定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很多兽药企业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大打人海战术,今日业务员几十,明日技术员几百的招聘方式,然后在“重量不重质”、“重声势不注意后果”的情况下把这些人推向本已很拥挤的兽药市场的销售大军当中。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市场影响作用,但如果运用不适当反而会适得其反。由于兽药业的特殊性,我们的客户既期望厂家派人给予市场支持,同时有担心企业“过河拆桥”,直接做到自己的下游客户,让自己给架空。如果企业不认真分析市场需求而草率地派军前往,可能反而会起到不良影响。难怪有的经销商称“如果每个销售人员我都接待,我倒茶都忙不过来,所以我要只有拒绝接待了”:猪场老板则戏称“我的场里可以不用技术员了, 因为每天就有好多X X企业的专家呀、博士什么的到我的场来免费服务”。综合分析,盲目而单纯地扩大销售人员数量的方式组建所谓销售队伍不但增加企业的销售费用,造成人员质量不高,难于管理,流动性较大;业务人员频繁变化,还易给客户留下人员不稳定的感觉; 下不了合作的决心等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