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苗栽植技术
1、麻竹苗的栽植时间:麻竹一般在3~4月发叶,6~9月发笋,栽苗造林最好在1~3月竹子“休眠”期进行。不过,在不同地区,由于温度、降水的季节性分配不同,则造林时间也不一样。如春季降雨充沛,无春旱的地区,1~3月份均可栽植。
如有明显春旱,但有充足水源灌溉或灌水条件好的,在1~3月份内任选时间栽培;而既有春旱,又不能较好的灌溉的,应在春旱及将结束,春季较大雨量的降雨期及将来临前栽植为好。竹苗栽种后就能很快满足体内的水分动态平衡。确保造林成活率提高的重要一环,并有利于当年发笋长竹。
2、竹苗的选购与处理 竹苗应从正规公司购买,较大数量购苗时,应先前往苗地考察、签订相关合同。要按先整地改土,后栽苗的程序,衔节调运苗木时间。应随挖、随运、随栽。如一时不能栽完,应放在阴凉避风处“假植”,或用稻草打湿后覆盖,定时浇些水。
远距离运输需打泥浆保湿包装运输,防止根芽干枯。在运输途中或上下车时要注意保护竹苗不受损伤。在栽植前,用锋利快刀把竹头伤口削平,除光竹头笋壳,用浓泥浆(泥浆里加入适量浓度生根粉更好,生根粉的包装袋上有使用说明,按说明操作)浆根备栽。
3、栽植方法:由于麻竹的地下茎有节间缩短的特点,在土壤中不作长距离的蔓延生长。栽苗时在整 翻好的土壤上或栽植穴上面需开穴栽植,穴的空间处理很重要,要求每穴(每丛)用腐熟堆肥、厩杂肥15~25千克,与表土拌匀垫底,浇足底水,然后将竹苗直立栽植于穴内,分层对竹蔸盖土。
竹蔸部覆土时要使细土与之紧密结合,适当提苗,再覆第二次表土踏实,然后再覆心土,直至穴面成弧形,以免穴内积水,弧形高度仅高于竹苗秆基3~5厘米,栽植深度以刚露出竹枝的一个节为准。注意回土以压实为度,不能用锄头捶打覆土。
栽后灌足定根水;栽苗后,可用地膜或稿杆覆盖,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发新根;覆盖后若发现土壤干燥或遇持续晴天,应揭膜灌水后再覆盖上地膜。当气温回升,夏季到来时揭去所盖地膜。竹苗成活走新根后才能按要求施肥,未成活或半成活时不宜施肥。
二、管理技术
1、灌溉
林地土壤的水分状况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新栽的竹苗,经过挖、运与栽植,根蔸受到损伤,吸收水分能力降低。若土壤水分不足,竹苗会因失水而枯死;相反,若因林地排水不良,基至栽植穴积水,根蔸不能正常呼吸代谢,会腐烂死亡。
所以造林第一年初,如遇久旱不雨(7~10天),土壤干燥时,则必须及时灌溉;而当久雨不晴,林地积水或遭冲刷时,又须及时培土和做好排水工作。灌溉时可以开挖水平沟引水自流灌溉,灌水量以土壤湿润为度;排水可在林地周围开排水沟,也可在林中挖排水沟引出。
2、松土除草
新造竹林,在林枝郁闭前,每年要松土除草1~2次。第一次在5~6月,这时杂草幼嫩,易腐烂;第二次在7~8月。稀植林栽后的1~3年可以间作豆科作物,若有间种则结合抚育农作物进行。同时,注意结合松土除草进行壅垛压青,把杂草铲除后堆在竹蔸附近,也有培土的效果。这样有利于竹笋生长,可提高产量。
3、施肥
每年3次。第一次称春肥(基肥),3月中下旬扒土暴晒后进行,促进笋目萌发,增加竹丛产笋量。常用的春肥有人粪尿、猪栏肥、牛粪、饼肥等。一般每丛施人粪尿、猪栏肥或牛粪25~50千克,或腐熟的饼肥7~10千克,亦可施塘泥或堆肥150~200千克。
肥料施入已扒开土的竹丛周围,施后随即盖土。第二三次施肥(追肥),应在竹笋出土的初期和盛期(6~8月)进行,促进竹笋生长,提高其产量。追肥以速效化肥为主,每丛每次可施入氮磷钾混合肥料(5:1:2)1~1.5千克,或尿素、硫酸铵等化肥0.5~1千克。
先在竹丛四周开沟,将化肥均匀地撒入土内,或用水将化肥稀释后浇灌,施后随即盖土。要注意防止肥料直接接触嫩笋,以免引起竹笋萎缩死亡。
4、培土
未出土的竹笋,笋箨黄褐色,笋质细白脆嫩、味鲜。竹笋出土受光后,笋箨变绿或暗褐,竹笋老化,笋质降低。因此,在竹笋尚未出土前,用细碎的潮土培土,可避免竹笋的笋箨见光变色,防止老化,提高竹笋质量。通过培土,还可培育大笋,提高产量,培土厚度一般为15~30厘米。
5、扒晒
扒土是让竹蔸上的笋目露出土面,暴见阳光,以便提高温度,刺激和促进笋目萌发,同时也便于施肥。一般在2月底或3月初用锄头自外向内将竹丛四周的土扒开,使笋目露出土外,但应注意不要损伤笋目。然后结合施肥ā覆土填回土壤。
6、割笋
割笋应掌握日期,割笋过早,笋体过嫩,产量低;过迟,则笋体老化,品质差。一般出笋初期和末期气温较低,竹笋生长缓慢,可每隔5~6天割1次,出笋盛期,气温高,生长快,笋质容易老化,每隔3~4天割1次。
割笋时,先扒开竹笋四周的泥土,用割笋刀从笋蔸上部切下割断,采割时切勿损伤附近笋目,割后必须用泥土覆盖已割笋的笋蔸,如肥水充足,其上部的笋目还会萌发出竹笋。结合割笋覆土,在竹丛四周松土除草。
7、留笋养竹
采笋与留养母竹是重要的技术关键,因为竹林是异龄林,合理的年龄结构及每丛保留合理的立竹数量甚为关键,可以视为竹林产量形成的内因。母竹留养方法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养竹方法
第一年,竹苗栽植造林成活后,在首批出土的竹笋中,选留健壮的竹笋1~2株抚育成竹。新竹长成后,在冬季来临前可砍去1/5~1/4的竹梢,以减少蒸腾,提高抗寒力,促使来年多发笋。关键是不能在中后期出的笋中去“留母”,也就是说,中后期笋可以全部挖食。
第二年,把所有出土的竹笋全部挖食,本年度每丛可产竹笋5~10千克。
第三年,将早晚期笋全部挖食,只在第一支派、第二支派的盛期笋中选留2~3株母株。如果初期选留母竹多了会过多消耗竹丛养分,影响当年竹笋产量;而晚期发的笋,往往成竹质量差,而且此时选留母竹到冬季梢部尚未老化,易受冻害。
第四年,同第三年一样留养母竹,至年底,每丛留存母竹(1~4年生竹)7~8株。此时竹林已开始进入郁闭成林,每丛产笋20千克左右。
第五年,可把所有出土的竹笋全部挖食。
第六年,除首批笋选留2株外,可将全部出笋挖食,并于年底把第一年留养的母竹与栽植的母竹砍去。以后每隔5年进行一次。
第七、八、九年就只采笋,不留母竹。
第十年除采笋外,每丛选留新母竹3~4株,并于冬季将第三年留养的母竹砍除。
总之,麻竹的经营管理,以每丛母竹保持在7~8株左右为好。造林成活后留好母竹,每年都可采笋。每隔4~5年疏伐一次,而疏伐当年又留母一次。最好在8~10年时挖老竹蔸一次,以放宽地下空间,有利于林地持续利用。
第二种留养母竹的方法
在第1~2年“留母”,即第一年的首批笋选留2~3株。
第二年在头年留的新竹上长出新笋,又各选留1~2株培育成新竹。这样每丛竹中就有新竹7~8株。
第三、四、五年只割笋,不留母竹。
第六年除割笋外,每丛选留新母竹3~4株,并在冬季砍除3~4株老的母竹。
第七、八、九年同第三、四、五年。
第十年同第六年,并将第一、二年留母的老竹蔸挖除。
如此周而复始。由于笋用林每年要从林地里采笋,带走大量有机物质,因此,为了确保稳产高产,必须补充养分。要求每年每公顷追施有机肥37500千克;并配合施用化肥,以氮、磷肥为主,每年每公顷225千克,可分期施肥。
麻竹栽培病虫害防治
1、竹象鼻虫:竹象鼻虫的幼虫蛀食竹笋,使竹笋内部霉烂,继而死亡。成虫每年发生一代,于土室中越冬,次年5月开始出土活动,6~7月活动盛期。成虫有假死现象,不善于飞翔,在笋体上啃咬笋箨纤维堵塞槽口。卵约经1周孵化为幼虫并蛀入笋体取食,被害幼笋则逐渐死亡。
防治方法:冬季结合林地垦复翻土,适当深挖,破坏竹象鼻虫的土室。在清晨或黄昏人工捕捉该虫的成虫,立即杀死。捕杀幼虫。当发现笋尖枯萎发黄,笋体变软,则被虫害的可能性极大,可用利刀切开捕杀。
2、竹螟:竹螟又称竹苞虫、竹卷叶虫。幼虫吐丝卷叶取食,大模发生时竹叶可被吃光,影响光合作用,使来年出笋很少。成虫每年发生一代,有趋光性,在交尾产卵前需吸食花蜜补充营养,6月中下旬取食竹叶,7月中下旬老熟,到冬季在竹蔸附近疏松土中做茧越冬
防治方法:冬季结合垦复松土,消灭越冬幼虫。在6月下旬发现幼虫卷叶时,可喷90%敌百虫5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毒杀。5月底成虫出现期间,可用黑光灯诱杀。虫口密度大时,可在林中放“721”烟雾剂熏杀。
绿卢笋怎样栽培
1、栽培季节:莴苣生长期较短,一般春秋两季都可栽培。在长江中下游以栽培春莴笋为主。
春莴笋是在第一年秋、冬播种,第二年春季收获,如本地区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秋分至寒露)播种育苗,1l--12月定植,次年4—5月采收。但不宜播种过早,以免在严冬前形成嫩茎,越冬时遭受冻害;过迟播种则植株形成肥大的茎部时正值高温季节,会影响产量和品质。
2、播种育苗主要栽培茎用莴苣(即莴笋),并以春季栽培为主,因此,都行育苗首移栽。苗床应选择疏桦肥活、排水良好的土地,播种前翻土晒白,施用少量腐熟堆肥或人粪尿,每亩15—20担,然后耙平。莴苣种子细小,苗床整地要细,土面应细碎平整。
春莴笋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时天气已冷凉,土壤温度适宜,种子发芽容易,不需低温处理。一般采用撒播, 每分地苗床用种子1—2两,可供定植一亩大田。播种要均匀,然后浇盖子粪,出苗前保持床土湿润。播种后7—10天出苗,齐苗后浇粪水二、三次,每次浇水量要充足。冬季天冷,生长缓慢,浇水、施肥可减少,霜冻前要注意防止冻害。年内少施肥。齐苗后一周,间苗一次,株间距璃0.5—1寸。
3、整地施足基肥:莴笋为耐肥蔬菜,应选择保水保肥力强的土壤栽培。一般土地需耕翻二次,深6—7寸,整平耙细后作高畦,每亩施人粪尿40担或腐熟杂肥、猪粪30—40担作基肥。秋莴笋在高温季节栽培,要选择质地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
4、定植:春莴笋的苗龄期40—50天,具有4—5片真叶时为定植的适期。过早定植操作不便,且易埋没菜心影响生长;过迟定植,幼苗大成话比较困难,一般在苗床中先选取大的幼苗,分次定植。一般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的应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中旬定植。定植密度因品种而不同。早熟品种,适于密植,株行距为5—6寸见方;晚熟品种为8—10寸见方。
5、田间管理:莴笋生长期较长,定植后气温低,幼苗生长缓慢,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利用也少。年前的田间管理工作,主要是在定植后浇一次水,成活后施一次稀人粪尿,上冻前再施重肥一次;如果栽植时未施基肥,年内应增施一、二次人粪尿,每次约30担。每次施肥前进行中耕,使土壤疏松,以便白天吸收夏多的热量,利于根系生长。年内应适当控制浇水和施肥,促使植株生长老键,提高抗寒能力。开春天暖后应施追肥以促进叶丛生长。当花茎开始膨大时,应当及对供应充足的养分及水分,以利形成肥大而柔嫩的茎部。
此外,对迟熟的加工用品种,在株高1.2尺左右时将顶端摘除,促使嫩茎肥大。
6、病虫害防治
霜霉病:霜霉病是莴苣的主要病害,春秋二季均会发生,特别在春季雨水多时最易发生,一般在清明前后叶丛封垄时开始,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喷洒波尔多液(硫酸铜半公斤、生石灰半公斤,水76—100公斤)或65%代森锌半公斤,加水250公斤,每隔10—14天喷一次,连续防治二、三次)。
蚜虫:又名腻虫,一般在天干时易发生。蚜虫群集叶背,吸取汁液。造成被害植株生长矮小;叶片裉色,斑剥, 卷缩转黄。防治方法如下:
常用的药剂有:40%乐果乳剂1000—2000倍液喷洒防治。
怎样栽培绿芦笋?
绿芦笋已成为受人们欢迎的高档保健蔬菜。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一、育苗、移栽及当年管理。
(一)选择优良品种:经试验,适合作绿芦笋栽培的品种有UC800和UC157。这到两个品种出笋粗壮、整齐,顶端不易散头,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也适合作白芦笋采收,是绿、白芦笋栽培兼用的优质高产良种。
(二)适时播种、育苗:可分春、夏、秋三期播种,以4月上旬至5月上旬的春播为最好,6月初到7月上旬移栽,来年春季即可投产;夏季为5月下旬至7月上旬播种,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移栽;秋季8月中旬至9月上旬播种,来年4月中下旬移栽,至秋季可有少量采收。
(三)培育壮苗:
1、浸种催芽:浸种前,先用清水冲洗,除去蜡质,然后在25-30℃温水中浸3昼时(夏、秋季浸2昼时),每天换水2-3次。浸种后沥干水份,用湿纱布等包好,在25-30℃温度下,保温保湿催芽,部分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
2、播种育苗:选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作苗床。亩用腐熟栏肥2000公斤、磷肥30公斤、钾肥15公斤、呋喃丹2公斤混合撒施床面,翻耕入土,并用40%芦笋青粉剂6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整齐苗床,筑成宽120厘米、高15-20厘米的畦。在床面与畦垂直方向每隔20厘米开一播种沟,深2厘米。在沟内每隔10厘米米播一粒种子,播后盖上一厘米厚细土。播种结束后,畦面铺一层稻草,并用600倍液芦笋青药水浇湿。春季搭好塑料小拱棚保温保湿,夏秋季搭阴棚降温保湿。
3、培育壮苗:播后5-7天即可出苗,部分出苗后,及时揭除稻草,并控制苗床温度在25-30℃。如遇高温时,应揭膜通风换气。气温稳定在20℃以上时,可揭去薄膜,加强光照,锻炼壮苗。幼苗长到10厘米高,并开始抽生嫩茎时,每隔10天浇一次清水粪,并及时中耕除草。
(四)整地移栽:
1、选地整地:芦笋是多年生作物,必须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灌良好、不易积水、高燥的沙质壤土。移栽前,要深翻土壤,施足基肥。首先按行距130-150厘米,开好种植沟,深宽各40厘米。沟内亩施栏肥3000公斤以上、磷肥50公斤、钾肥25公斤、呋喃3-4公斤。施肥后上盖一层土,使沟面略高于畦面呈黾背形。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苗龄控制在2个月左右,当芦笋苗具有4-5根健壮苗时即可移栽。移栽时,在沟面,按株距30厘米,挖一小空,将芦笋苗带土移植,稍作压实(苗根部一定要高于地面,以免浸水烂根),浇上点根清水粪,后盖土5-6厘米。定植时,大小苗要分级定期,根系伸展。
(五)移栽当年管理:
1、勤施追肥:定植后,每隔7-10天浇一次清水粪,以利活根还苗。定植初期,应采取淡肥勤施,促苗早发。施肥一般掌握在每次松土除草完毕和新茎抽生前各施一次,施肥以腐熟淡水为好,或亩施复和肥5公斤。要多施草木灰、焦泥灰等含钾量高的肥料。随着苗株长大,用肥量逐步增加,促使植株粗壮,根盘扩大。入秋后,每隔15天施一次追肥,每次亩施复和肥10-15公斤,或相应的尿素和磷钾肥,连施2-3次,到10月下旬结束施肥。
2、除草培土:在生长期,根据情况,要及时松土除草,每次除草后,适当培土1-2厘米,逐步增加覆土高度,至10厘米左右为止。
3、防涝保湿:要及时开好排水沟,沟渠相通,做到雨后沟干无积水,遇连续干旱,要灌跑马水保湿。
4、清园整枝:春播苗经过高温干旱的夏季,部分开始枯黄倒伏,此时要分批剪除倒伏、细弱、病残、枯黄的茎秆,去弱补新留壮。到10月中下旬,对新抽生的嫩茎,可适当采收,不可再留养,并保持每株有10根以上的健壮茎枝。至12月中下旬,茎秆已全部枯死,须彻底清园,及时拔除枯茎,清除落叶杂草,集中处理烧毁,并适当培土过冬。
5、加强病虫害防治:危害芦笋最为严重的是茎枯病。须从移栽成活开始,用40%芦笋青粉剂6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喷施一次,同时结合培土,浇根一次。如发生任斜纹夜蛾等害虫危害,可用“抑太保”1500倍液喷杀。
二、第二年进入采收后的管理。芦笋定植第二年后,进入采收期,其后每年的管理相同,主要是:
(一)、适时留用春母茎。开春后,芦笋开始抽生嫩茎,此时可可对抽生嫩茎作绿芦笋采收。采收一段时间后,再开始留养春母茎。一般要求是,2-3年生芦笋在4月上中旬,4月生以上芦笋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留养春母茎。具体留茎时间,以全笋田茎芽出土整齐,选晴好天气进行。留母茎数,依芦笋种植年数和棵盘大小而定,二年生留养3-4根,3年生4-5根,4年生以上留养6-10根。留养的母茎要选茎粗1-1.5厘米的实心茎,且要均匀分布,不要靠在一起。
(二)、合理增施追肥。全年重施两次有机肥。一次是春季嫩茎抽生前的催芽肥,另一次是9月上中旬的秋发复壮肥,一般亩施栏肥2000-3000公斤、复合肥30公斤或相应的氮磷钾肥央离芦笋根部20-30厘米处开沟施入。当嫩茎开始抽生时施第一次追肥,以后采笋期间,前期每隔15-20天,后期10天左右施一次,每次亩施尿素10公斤、钾肥5公斤、磷肥5公斤。
(三)、加强田间管理。一是母茎留养时,在母茎两边打木桩,拉好绳子,以防芦笋倒伏;二是及时打顶、疏枝。当母茎长到150厘米高时,开始打顶,以控制高度。同时,在采笋期,适时剪除过密的枝叶,以利通风;三是加强灌溉。笋田四周开好排水深沟,做到雨停沟干,避免积水烂根。长期高温干旱时,需在傍晚或早晨灌跑马水保湿,以利芦笋嫩茎抽生;四是及时中耕除草。
(四)、重视秋母茎的留养。芦笋采收到8月下旬至9月初,由于经过夏季长时间采收,其根部所贮藏的养分已基本耗尽,长出的嫩茎变细,纤维增加,品质和产量明显下降,地上母茎枯黄,此时应及时停止采收,做好清园工作,进入秋母茎留养管理阶段。秋季管理的重点是,做好芦笋秋发茎的留养,以积累养分,为来年春芦笋高产打下物质基础。
1、彻底清园,消除病菌。一般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选晴天全部割除地上母茎,连同杂草搬出田间,集中烧毁,把棵盘周围的土扒开,让太阳晒2-3天,然后用40%芦笋青粉剂600倍液,对根盘及周围土壤进行消毒杀菌,保持嫩茎抽生时不受病菌侵害。
2、重施秋肥,促秋茎旺发。秋肥以有机肥为主,要求亩施有机肥3000公斤以上,加复合肥30公斤或磷肥50公斤、钾肥10公斤、尿素15公斤混施。肥料在离棵盘20-30厘米处开沟施入。母茎留养一个月后,每隔10-15天施一次追肥,亩施尿素10公斤,至10月底结束施肥。
3、适时选留、养足母茎。一般于9月上旬开始留养秋母茎,选晴好天气进行。要求将抽生的嫩茎全部养成母茎,有利增强光合作用,积累养分。到10月底,对新抽生的嫩茎可及时采除,不可再作留养,以免过多消耗养分,其他管理与母茎相同。
(五)、加强芦笋病虫害防治。危害芦笋主要病害是芦笋茎枯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在抓好前述栽培管理的基础上,重点采取以下几项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和危害。
1、搞好田间卫生。秋冬季要进行彻底清园。在夏笋采收结束和冬季彻底清除棵盘上衰老枯死的母茎和枯枝叶及杂草,集中烧毁,并把棵盘周围的土扒开,让太阳晒2-3天,然后用40%芦笋青粉剂600倍液洒根盘及周围土壤,进行消毒,然后覆土10-15厘米。
2、采用上喷下浇中间涂的方法,严防病虫害发生。一是用药涂茎保护。春秋母茎留养时,当母茎长至5厘米高时,开始用40%芦笋青粉剂50倍液涂抹嫩茎,隔天涂一次,连涂3-4次;二是上喷下浇。母茎开始分枝后,要改为勤喷药。用40%芦笋青粉剂200倍液,隔2-3天喷一次,连喷3-4次。放叶后改用300-500倍液,隔3-5天喷一次。春母茎至6月底,秋母茎至10月底,视情况可结束喷药。同时每隔一定时期,用600倍液浇根一次,从而可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提高芦笋产量和质量。雨后要及时补涂补喷一次,涂、喷时要均匀周到,不留死角。
3、对斜纹夜蛾、银纹夜蛾等害虫,可在傍晚危害最严重时,用5%抑太保1500倍液喷杀;如发生蚜虫、蓟马等危害,可用20%蚜克星100倍液或25%菊乐合酯1000倍液喷杀;地下害虫可施用呋喃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