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的历史简介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3 10:12:43
字号:

宁夏的历史简介

1、西周,周王朝疆域以北地区,包括内蒙河套,宁夏全境及陕西、山西北部称为朔方。

2、春秋,今固原地区为乌氏戎所居,今银南地区以盐池为中心是朐衍戎的势力范围。战国,秦惠文王攻取乌戎地,置乌氏县(今固原县南泾水北岸)辖今固原地区。之后又在盐池县境设立朐衍县、辖今银南地区。

3、秦朝,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后,两县划归北郡管辖,这是宁夏地区有行政设置之始。秦朝时宁夏为北地郡,郡治在甘肃宁县。并在此地修建了秦长城和秦渠,引黄河水灌溉农田。

4、汉朝,属朔方刺史部。西汉,将北地郡治往今甘肃环县;固原设安定郡;宁夏分属北地郡和安定郡。东汉,将安定郡治移至甘肃镇原县,将北地区郡治移今吴忠市利通区西南。

5、十六国,为匈奴铁佛部首领赫连勃勃所建大夏国的领土。

6、北魏、北周,继续推行移民兴屯,再次得到有效开发,宁夏始称“塞北江南”。

7、唐朝,宁夏全境属关内道,设6州:原州、灵州、西会州、安乐州、雄州、警州。天宝十四年(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登基,为唐肃宗。

8、北宋,宁夏地区属秦凤路,后宁夏北部被党项族李继迁占领,北宋只控制宁夏南部,宁夏南部改属泾原路。

9、元朝,在西夏国故地设西夏中兴等路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宁夏府路,宁夏由此得名。

10、明朝,初在宁夏设府,后改卫。曾增设宁夏左屯卫,中屯卫和前卫、中卫、后卫。后改设宁夏镇和固原镇,长城沿线设九个防区,称九镇,为明代边重镇之二。

11、清朝,顺治五年(1648年),清朝在宁夏设巡抚,属陕西布政司,下制卫所,宁夏为准省级。后撤,改宁夏府,下设州县,归属甘肃,但又升宁夏总兵为提督,继增置满营将军府于宁夏,仍不失省级格局。

12、民国一年(1912年)1月,改府为道。因右为朔方,改为朔方道。民国二年(1913年),又改回宁夏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10月17日,民国中央政府第159次会议决议将宁夏道(即朔方道)旧属八县(即宁夏县、宁朔县、平罗县、中卫县、灵武县、金积县、盐池县和平远县)和宁夏护军使辖地(即阿拉善旗、额济纳旗)合并建为宁夏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01月,宁夏省政府成立,今宁夏银川市为宁夏省会,称“宁夏省城”。又将阿拉善之巴格的磴口划置磴口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01月,马鸿逵受蒋介石委任宁夏省主席,马鸿逵主政宁夏。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9月,划中卫县东部为中宁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1日,划宁夏、宁朔两县为永宁县,平罗县北增为惠农县、陶乐县,并将宁夏县改名为贺兰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4月,增设银川市。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将灵武县属之吴忠镇改为吴忠市。新的宁夏领二旗九县:阿拉善旗、阿济纳旗;宁夏县、宁朔县、平罗县、中卫县、灵武县、金积县、盐池县、镇戎县(后改为预旺县、再改为同心县)、磴口县。增设香山、居延、紫湖三个设治局。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宁夏地方政府置银川市。此后,直到解放前夕,全区共增设达13县,1市、3设治局。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23日,宁夏解放。

13、1949年12月23日,成立宁夏省,沿用了宁夏原称。额济纳旗划由甘肃酒泉专区代管。10月25日,成立了宁夏省人民政府。10月23日,中共宁夏省委员会决定成立中共阿拉善旗工作委员会。

14、1950年1月,成立吴忠市。5月,又改为吴忠镇。10月,恢复为吴忠市。

15、1950年5月2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原定西专区的西吉县、海原县划归平凉专区。

16、1952年5月,永宁县第四、第六两区及贺兰县第四区各一部划归银川市。8月15日,为增进民族团结,改阿拉善旗首府定远营为“巴音浩特”,10月16日中央批复备案通过。

17、1953年11月27日,甘肃省人民政府通知,西海固回族自治区10月29日正式成立,4月1日,宁夏“金、灵、吴、同”回民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吴忠市成立,与吴忠市人民政府合署办公。4月4日,宁夏省政府批准,惠农县成立两个相当于区级的回族自治区,即宝丰回族自治区和灵沙回族自治区。5月,中宁县耍义山乡(原四区六乡)划归同心县管辖。7月,宁夏“金、灵、吴、同”回民自治区筹委会改名为宁夏省河东回族自治区筹委会。

18、1954年4月21日,宁夏河东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下辖吴忠市、金积县、灵武县和同心县。7月14日,内务部批准,银川市由6个区合并为4个区。9月,宁夏省建制撤销,并入甘肃省。11月3日,宁夏合并于甘肃后,原河东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不变,新设银川专区。

19、1955年4月28日,甘肃省河东回族自治区更名为甘肃省吴忠回族自治州,领导金积县、灵武县、同心县,并代管盐池县。12月1日,国务院批准盐池县正式划归吴忠回族自治州管辖。

20、1955年11月18日,国务院批准,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改名为固原回族自治州。

21、1957年7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决议,以原宁夏省行政区域为基础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22、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自治区辖2市、1专区、17县: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县、中宁县、同心县、灵武县、盐池县、金积县、固原县、西吉县、海原县、隆德县、泾源县。

23、196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内蒙古自治区所辖阿拉善左旗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

24、1970年,固原专区改为固原地区。

25、1979年5月30日,国务院批准将阿拉善左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7月1日起正式划回)。

26、1980年1月1日,取消“革命委员会”,建立各级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并以“乡”名称逐步取代“人民公社”名称。

27、2001年7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固原地区和固原县,设立地级固原市和原州区。

28、2002年10月19日,撤销银川市城区、新城区和郊区,将银川城区分别设立银川市兴庆区、西夏区和金凤区;撤销石嘴山市石炭井区,并入大武口区。

29、2002年10月25日,灵武市由吴忠市代管变更为由银川市代管;红寺堡开发区划归吴忠市管辖。

30、2003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中卫县,设立地级中卫市,设立沙坡头区;将中宁县、海原县划归入中卫市,随后撤销石嘴山市惠农县和石嘴山区,设立惠农区;撤销陶乐县。

31、2008年,将海原县的徐套乡划归中宁县管辖(9月11日正式移交),将兴隆乡划归同心县管辖,将固原市原州区七营镇、甘城乡划归海原县管辖。

32、2008年7月,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原州区甘城乡划归海原县管辖的决定》,原固原市原州区甘城乡正式划归中卫市海原县管辖。

33、2009年10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设立吴忠市红寺堡区。

34、2009年12月15日,宁夏成为中国5个“省直管县”试点省区之一,同心县、盐池县列为吴忠市扩权强县试点县。

35、2016年8月19日,中卫市沙坡头区正式挂牌,标志着该区以市辖区行政建制模式独立运行。

宁夏有哪些古代修建的水利工程?

1.宁夏中卫历史

中卫历史悠久,据记载,春秋时羌戎杂居,秦属北地郡,汉置郡设“眴卷县”,明时朱元璋屯田边,设军事建置“中卫”,逐成地名,沿用至今。

据中卫境内长流水旧石器文化遗址、一碗泉新石器文化遗址、大麦地岩画、香山岩画遗迹表明:人类早在3万年前就在此活动,繁衍生息。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出兵击败义渠分置陇西、北地、上郡,中卫地属秦北地郡,沿河置障塞,设边戍守。

公元前213年,秦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里长城,长城自兰州经中卫北接贺兰山北趋阴山。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北地郡西南析置安定郡、设目眴卷县,辖属今中卫地(治在今中宁县南古城乡)。

东汉建安十六年十月夏候渊自安定领兵西进凉州,在县西部安营扎寨,此地谓之营盘水至今。西晋泰始初年,河西鲜卑族移居牵屯山(卫宁黄河南岸山地)西,石勒部屯居麦田山(今中卫香山及以南山地)。

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在灵州黄河外(黄河以西,卫宁黄河北)180里置丰安县,隶灵武郡。此为境内第一个县级行政建置。

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党项族首领李继迁占领灵州等地。地入西夏国,置力吉里寨,蒙语俗呼应吉里(相当于县建置,治今中卫城),境内置西寿监军司,夏都六年(公元1062年)改为保泰军。

北宋元丰四年,辽大康七年、夏大安七年七月,宋军五路西征。刘昌祚大败夏军10万,引地即今中卫宣和镇南,大战场滩由此得名。

南宋蒙古兵越沙陀(今沙坡头)至黄河九渡攻占应吉里寨(中卫),元时称应理州。弘治六年,参将韩玉修筑胜金关,驻兵防守。

元朝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二月,改中兴路为宁夏总管府,升应吉里为州,治原中卫县城,隶宁夏府,与鸣沙州分治。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一月,以庆王右护卫改置宁夏中卫,治元应理州城,鸣沙州并入,隶陕西都司,中卫之名由此始。

清初沿明制,并辖香山地域。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增设中卫驿丞,由宁夏西路同知兼。

雍正二年十月丁酉(公元1724年12月12日),清廷议准置宁夏府,改宁夏中卫为县,隶甘肃省宁夏府。宁夏西路同知及中卫营副将协署仍驻中卫。

海原县属平凉府。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十月,改设中卫县渠宁驿丞兼巡检衔,管新、旧宁安二堡事,并从渠口移驻宁安堡。

中华民国建立后,原中卫县建置及隶属关系未变,县驻宁安堡。1929年元月,宁夏省正式建立,原中卫县直隶之。

1933年12月,从胜金关、山河桥以东析置中宁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原中卫县和中宁县属宁夏省,1954年宁夏并入甘肃省,原中卫县和中宁县属甘肃省银川专区。

1958年10月25日,宁夏 *** 自治区成立,原中卫县和中宁县属之,1972年设置银南地区,辖属原中卫县和中宁县至1998年。1998年银南地区撤地设立吴忠市,原中卫县、中宁县属之。

海原县先后划归固原地区、固原市管辖。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宁夏 *** 自治区设立地级中卫市等有关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国函〔2003〕139号):一、同意撤销中卫县,设立地级中卫市。

市人民 *** 驻沙坡头区滨河西路。二、中卫市设立沙坡头区,以原中卫县的行政区域为沙坡头区的行政区域。

区人民 *** 驻鼓楼西街。三、中卫市辖从吴忠市划入的中宁县、从固原市划入的海原县和新设立的沙坡头区。

[1] 2004年2月6日,《宁夏 *** 自治区人民 *** 关于撤销中卫县设立地级中卫市的通知》(宁政发[2004]12号):撤销中卫县,设立地级中卫市。市人民 *** 驻原中卫县滨河西路。

中卫市辖从吴忠市划入的中宁县、从固原市划入的海原县和原中卫县。2004年4月28日,举行中卫市成立大会。

注:地级中卫市设立后,没有设立沙坡头区一级政权,只在原中卫县辖区设立中卫城区办公室等机构,以“中卫城区”指代沙坡头区。2008年6月11日,自治区人民 *** 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即日起统一使用“中卫市沙坡头区”,不再使用“中卫市中卫城区”或其他名称。

2012年组建沙坡头区管委会。2016年将正式设立沙坡头区人民 *** 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1022108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255210人,占25.0%;农业人口766898人,占75.0%。2005年11月1日,全市总人口1041821人,其中 *** 人口32.2万人,占总人口的31.5%。

全市人口密度为61人/平方千米。2008年,宁夏 *** 自治区 *** 批复同意将海原县的兴仁镇、蒿川乡划归中卫市沙坡头区管辖,将固原市原州区的黑城镇划归海原县管辖;将海原县的徐套乡划归中宁县管辖,将海原县的兴隆乡划归同心县管辖,将固原市原州区的七营镇、甘城乡划归海原县管辖。

[1] 2016年8月19日,中卫市沙坡头区正式挂牌,标志着该区以市辖区行政建制模式独立运行。

2.请教宁夏 *** 自治区中卫市的历史沿革

中卫市-历史沿革 秦代属北地郡,西汉为安定郡,北魏属灵州鸣沙郡,北周置会州,隋置鸣沙县和丰安县,元设应理州,明永乐年间(1403年)置宁夏中卫,清雍正年间(1724年)改称中卫县(含今沙坡头区、中宁县和青铜峡市部分地区),属宁夏府,海原县属平凉府。

1933年中卫县分成中卫、中宁两县。1954年宁夏并入甘肃省,中卫属银川专区。

1958年宁夏 *** 自治区成立后,中卫、中宁先后划归银南地区、吴忠市管辖,海原县先后划归固原地区、固原市管辖。 中卫县历史悠久,境内发现有“细石器文化”遗址,4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秦属北地郡。汉属安定郡朐卷县。

南北朝时属灵州薄骨律镇。隋属灵武郡丰安县。

唐属西会州鸣沙县。宋、辽、西夏时期属西夏应理县。

元属宁夏应理州。明废应理州,于建文元年(1399年)置宁夏中卫指挥使司,属陕西都指挥使,中卫之名由此始。

清雍正三年(1725年)废卫改中卫县,属甘肃省宁夏府。 1933年,中卫县一分为二,在其东部新置中宁县。

1941年,宁夏省将中卫县香山地区划出,设香山设治局。1945年,宁夏设置建了行政专员督察区,中卫属第二督察专员区。

不久,香山设治局撤销,并入中卫县;专区也撤销,中卫县直属宁夏省。 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中卫县属甘肃省银川专区。

1958年宁夏 *** 自治区成立,甘肃省银川专区撤销,中卫县直属自治区。1972年,银南地区成立,中卫归属其管辖。

1933年以来中卫辖地未变更,实行区、乡、保、甲制,全县分为4个区,16个乡,81保。1936年改乡为联保。

1940年废联保,复为乡。1941年撤区,实行乡、保、甲制,全县辖16个乡,81保。

1949年9月中卫县人民 *** 成立,实行区、乡、村制。全县设7个区,38个乡,1964个村。

城厢区,驻县城,辖教育、太平、民乐、平等、东关等5个乡;第一区,驻西夹道,辖瞳庄庙、西园、黑林、西夹道、白家桥、东园等6个乡;第二区,驻莫家楼,辖柔远、五里墩、施庙、镇靖、莫家楼、砖塔、新墩等7个乡;第三区,驻镇罗堡,辖凯歌、九塘湖、镇罗、镇南、观音寺、沙渠等6个乡;第四区,驻宣和堡,辖赵家营、旧营寺、宣和堡、佛门堂、东狱寺等5个乡;第五区,驻刘家湾子,辖沙滩、永康、申家滩、常乐堡、水车等5个乡;香山区,驻上石棚,辖校尉川、上石棚、三眼井、陈家水等4个乡。 1952年,城厢区改为第一区;原第一、二、三、四、五区分别改为第二、三、四、五、六区;撤销香山区,将原香山区辖地分为两个区(第七区和第八区)。

第七区驻上石棚,辖校尉川、苦水沙河、上石棚、深井4个乡;第八区驻陈家水,辖牛条沟、峡门、陈家水、小井子4个乡。 1955年,第一至第八区依次更名为城关、沙渠桥、莫家楼、镇罗堡、宣和堡、申家滩、上石棚、梁水园等8个区。

1956年2月,8个区建制撤销,将原43个乡合并为21个乡。半年后,21个乡调整为12个乡(城关、西园、东园、镇罗、柔远、宣和、永康、常乐、三眼井、上石棚、梁家园、陈家水)。

1958年9月,设置甘塘办事处。10月,人民公社化,原12个乡和1个办事处撤销,组建为5个人民公社。

由原城关、西园2乡及甘塘办事处组建东方红公社,驻县城;镇罗、柔远、东园3个乡组建先声公社,驻红庙墩;宣和、永康(不包括三滩社)2乡组建灯塔公社,驻宣和堡;常乐乡和永康乡的三滩社组建为卫星公社,驻大路街;上石棚、梁水园、三眼井、陈家水4个乡组建香山公社,驻梁水园。 1959年4月,卫星公社更名为常乐公社。

1960年在县城内组建城市人民公社,不久后撤销。 1961年5月,东方红公社析置为城关、西园2个公社;先声公社析置为东园、柔园、镇罗3个公社;灯塔公社析置为景庄、红泉、三眼井、陈家水4个公社。

全县共分为12个公社。 1964年5月,设置香山区,管辖原香山公社析置的4个公社。

10月,城关公社改置为城关镇。 1965年4月,将城关镇所辖的蔡桥、新墩、韩闸、官桥、南园等大队析出,置为城郊公社,驻旧鼓楼南巷。

1968年10月,撤销香山区。 1969年2月,撤销陈家水公社,将其所辖的黄泉、石门大队划归景庄公社;黄套、小井子大队划归常乐公社。

1983年,所有公社全改为乡。 1984年,自西园乡析出碱尖湖以西至营盘水地带,设置甘塘镇,驻甘塘。

1985年,在新开发的南山台灌区增置东台、西台2个乡。 1988年,在北干渠沙漠地开发出的灌区增置新北乡。

1992年8月,宣和、常乐、镇罗3个乡改置为镇;至此,全县共辖城关、甘塘、宣和、常乐、镇罗等5镇和城郊、东园、西园、柔远、永康、东台、西台、红泉、景庄、三眼井、新北等11乡。 (* 资料出处:《宁夏现代政区变迁沿革》,冯茂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银川) 2000年,中卫县辖6个镇、11个乡。

总人口320474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60726 甘塘镇 3149 镇罗镇 30890 宣和镇 36059 常乐镇 18195 迎水桥镇 12599 城郊乡 24436 西园乡 19440 东园乡 34328 柔远乡 28115 永康乡 19303 新北乡 6966 东台乡 6064 西台乡 8904 红泉乡 2292 景庄乡 3438 三眼井乡 5570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满意请采纳。

3.宁夏的历史文化景点有那些

宁夏西夏王陵简介: 西夏王陵是我国现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区,被世人称为“东方金字塔”.分布着九座帝王陵和140 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西夏王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皇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宁夏中卫沙坡头简介: 宁夏中卫沙坡头位于腾格里沙漠腹地,是一处富有浓郁西部特色的著名沙漠旅游区.高山、黄河、沙漠、长城和绿洲在此汇聚一地,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观.奔流的黄河,无际的沙漠,神奇的沙漠草原,苍凉的明代长城,造型雄秀的古水车,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此可骑骆驼遨游沙海,乘坐古老羊皮筏子漂流黄河,咫尺之间领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奇异景观.宁夏平罗沙湖简介: 沙湖位于宁夏平罗县,距银川市区56公里.沙湖拥有万亩水域、五千亩沙丘、两千亩芦苇.沙湖盛产鱼、鸟.有数万只鸟在这里栖居,可称得上是大自然中的一处奇观.沙湖的鱼类十分丰富,不仅有鲤、鲢、鳙、鲩、鲫鱼,而且有北方罕见的武昌鱼、娃娃鱼.在沙湖的餐馆里,专门设有鱼宴,烹饪沙湖出产的活鱼.湖西贺兰山磅礴而立、倒映湖中.宁夏六盘山风景区简介: 六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南部,这里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部,文化古迹较多,自然资源丰富. 繁茂的森林、良好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使六盘山成为休闲、消夏避暑、森林探险、科考科普和教学实习的理想场所;保护区内有老龙潭、二龙河、鬼门关、凉殿峡、荷花苑、白云山六大景区60余个景点.保护区中部有固原古城、战国秦长城、安西王府遗址等. 北部有须弥山石窟为中心包的丹霞地貌风景.。

4.历史上的十大中卫

343的三后卫都是中后卫,不需要会打边后卫。边后卫在4中场里面。

贝肯鲍尔 足球皇帝 史上最强自由中卫

詹蒂莱 史上最强盯人中卫

卡纳瓦罗 世界杯冠军队长 世界足球先生

巴雷西 意大利史上最强自由中卫,米兰梦之队队长

萨默尔 欧洲足球先生

科勒尔 德国史上最强盯人中卫,巴斯滕最头疼的后卫

福格茨 冻结克鲁伊夫的后卫

博比.摩尔 世界杯冠军队长

帕萨雷拉 世界杯冠军队长

亚当斯 英格兰史上最强盯人中卫

5.宁夏中卫在历史上是什么位置

中卫市 秦代属北地郡,西汉为安定郡,北魏属灵州鸣沙郡,北周置会州,隋置鸣沙县和丰安县,元设应理州,明永乐年间(1403年)置宁夏中卫,清雍正年间(1724年)改称中卫县(含今中卫、中宁和青铜峡部分地区),属宁夏府,海原县属平凉府。

1933年中卫县分成中卫、中宁两县。1954年宁夏并入甘肃省,中卫属银川专区。

1958年宁夏 *** 自治区成立后,中卫、中宁先后划归银南、吴忠市管辖。海原县先后划归固原地区、固原市管辖。

2004年地级中卫市成立,中宁、海原两县划归中卫市管辖。中卫城区(原中卫县) 考古发现的长流水旧石器文化遗址、一碗泉新石器文化遗址、大麦地新石器等文化遗迹表明,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已有3万多年的历史。

春秋时为羌族和戎族杂居地。秦时属北地郡;西汉属目旬卷县;隋唐置丰安县、丰安军;五代后唐置雄州,后晋改昌化军、昌化镇;西夏置力吉力寨;元升应理州;明永乐元年置宁夏中卫,中卫之名始此。

清雍正二年裁卫置县,改称中卫县,属宁夏府。1911年中卫属甘肃朔方道。

1933年分中卫、中宁两县。1954年,宁夏省裁撤并入甘肃省,中卫属银川专区。

1958年宁夏区成立,中卫隶属之,1972年银南行署辖制,1998年银南地区撤地设市,中卫隶属吴忠市辖制。2004年2月,中卫撤县设立地级中卫市,原中卫县辖区改称中卫市城区,直属中卫市管辖。

中宁县 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设目旬卷县。西魏时设鸣沙县。

北宋属西夏辖。元改鸣沙县为鸣沙州,属宁夏府路。

明、清时属中卫县。民国23年(1934年)1月成立中宁县,以宁安堡为县治。

1949年9月18日,中宁县人民 *** 成立。1954年宁夏并入甘肃省,中宁隶属甘肃省银川专区。

1958年宁夏 *** 自治区成立后,归属自治区管辖。1972年后属银南地区。

1998年银南撤地设市,属吴忠市管辖。2004年2月成立中卫市后,归属中卫市管辖。

海原县 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内就有先民居住生息,“菜园文化遗存”闻名区内外。春秋战国时期为戎人游牧区,秦汉时期属北地郡及安定郡,魏晋时期亦为少数民族居住,其时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畜牧为天下饶。

隋唐时期置他楼县与萧关县,为最早的地方建置。宋夏金对峙时期,西夏置南牟会及行宫(亦叫离宫)。

宋元符二年(1099)建西安州,为西北边陲军事要地。元属开城路,元豫王建国于海原西安州。

明分赐藩王为牧地。成化年间设西安、镇戎、平虏守御千户所。

清隶平凉府盐茶同知辖。乾隆十四年(1749)同知移驻海喇都,建厅署修厅志。

同治十三年(1874)裁厅设海城县。民国三年(1914)改称海原县,属甘肃省平凉专区。

1936年10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西征部队在境内建立陕甘宁省豫海县 *** 自治 *** 。1949年8月11日,海原解放,属甘肃定西地区,1950年6月属甘肃平凉专区辖,1953年12月改属甘肃省西海固 *** 自治区辖,1955年12月归甘肃省固原 *** 自治州辖,1958年10月划归宁夏 *** 自治区固原地区,2002年至2004年2月属固原市辖,2004年2月10日,海原县整建制划入新成立的中卫市管辖。

6.中卫古老的文化有哪些

史前文化。分布在中卫北部照壁山大麦地和黄河南岸香山一带的近万幅史前岩画,是史前时代居住、迁徙、流转在这里的先民们造就的艺术画廊,原始人类通过岩画记载了他们在中卫的生存斗争,再现了史前人类的精神家园和物质世界。中卫城区一碗泉、长流水旧石器时代遗址,海原菜园新石器遗址,是中卫史前文化的有力见证。中卫岩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约3万年)至新石器时代(公元前约4500年)就开始凿刻,属灵武水洞沟遗址原始人类活动范围之内。

黄河文化。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横贯中卫182.4公里,沿岸置各类船渡码头数十处。其中,莫家楼码头,在今中卫市沙坡头区柔园镇莫楼村;大板码头,在今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大板村;下河沿码头,在今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下河沿村。自流灌溉有2119年历史,旱涝无虞,以“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见誉于人口。引黄灌区111.07万亩。其中,卫宁平原自流灌溉65.72万亩,扬水灌区45.35万亩。有美利渠、寿渠、角渠、跃进渠、七星渠等5大干渠,共418公里。最早的灌溉渠蜘蛛渠(今美利渠)开挖于元鼎六年至元封二年(公元前111至109年)。古老的灌溉水车和羊皮筏子,是中卫黄河水道上农耕文明的见证。

丝路文化。中卫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千百年来,为了巩固边防,保护丝路畅通,历代中央政权稳固时,移民充边,驻军屯垦,人员来往频繁,物资交流畅达,不仅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而且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加之黄河中卫段水运繁盛,有“水旱码头”、“丝路古城”之誉。

宗教文化。由于古丝绸之路沿途僧侣、神甫、牧师往来传教,中卫佛、道、基督、天主、 *** 五教俱全,至民国时期,寺庙道观竟达200多座,平均每千人拥有一座,堪称天下之最。境内有高庙、石空大佛寺、牛首山寺庙群、天都山石窟、老君台和九彩坪拱北等寺庙,形成了庙堂音乐、舞蹈、礼仪等宗教文化。

边塞文化。中卫照壁山大麦地一带,是东西部草原的连接带,又是中原通向漠北和西域的必经之地,是“丝绸之路”边陲要塞,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历史上众多游牧民族往来频繁。

军垦文化。中卫前有黄河之险,后接贺兰之固,扼守宁夏西大门,自古为西北地区兵家必争之重镇,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境内有众多的古代城堡烽燧、有横亘东西、分置南北的秦、汉、明代长城。明朝在宁夏地区实施军政合一体制,不设府、州、县等地方 *** 而只设宁夏镇,镇下管7个卫,即宁夏卫、宁夏左屯卫、宁夏右屯卫、宁夏中屯卫和宁夏前卫、宁夏中卫、宁夏后卫。卫下设所,所管堡。全镇辖地相当于今同心县、盐池县及其北部的沿黄河各市、县、区。宁夏五卫腹地。宁夏前卫,今贺兰县、平罗县属之;宁夏后卫,今盐池县和同心县东部地区属之;宁夏左屯卫,今吴忠利通区、灵武市和同心县东部地区属之;宁夏右屯卫,今永宁县和青铜峡市分水岭以东地区属之;宁夏中卫原是一个军事建制单位,卫城在前朝的应理州,今沙坡头区、中宁县和青铜峡市分水岭以西地区属之。设有13堡,柔远堡、镇靖堡、镇虏堡、石空寺堡、枣园堡、常乐堡、永康堡、宣和堡、宁安堡、宁安新堡、威武堡、古水井堡、控夷堡等。治所在今中卫城。

西夏文化。成吉思汗曾两次亲自率 *** 战在今中卫市,他病危殡天的“哈老徒之行官司”,即海喇都,正是海原县城西南处的天都寨行宫。海原县境内的天都山石窟、南华山灵光寺等遗址,都是西夏灿烂文化的存证。

移民文化。自秦汉经唐宋元明到清代,历史上有过多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明代以前,先后有匈奴、鲜卑、羌、回纥、女真、蒙古等部族入居。清代“自乾隆咸丰,宁夏水利大修,齐鲁燕晋陕甘之民趋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日寇入侵和中原灾害频繁,豫陕蒙甘等地的人口散流入卫。1958年包兰铁路通车,又有京沪陕浙等地移民迁入。上世纪80年代南山台扬黄灌区建成,从区内西海固地区迁入移民。天南地北的人们来到中卫,各地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卫地方文化。

艾山渠(北魏后称薄骨律渠,疑似吴忠-秦渠);汉渠、胡渠、御史渠、百家渠、光禄渠、尚书渠、七级渠、特进渠;唐徕渠、汉延渠;李王渠(大约是艾山渠的重建);铁渠、新渠、红花渠、良田渠、满答喇渠(都是唐徕渠支渠)、石空渠、白渠、枣园渠、中渠、夹河渠 (以上在今卫)、羚羊角渠、通济渠、七星渠、贴渠、羚羊店渠、柳青渠、胜水渠(以上在今中宁);大清渠;惠农渠、昌润渠等。 详细说明: 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创始于西汉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前117)的引黄灌区。当年曾实行大规模屯田,“皆引河及川谷(水)以溉田”。东汉 也在这一带发展水利屯田。大型灌区的兴建《魏书.刁雍传》载:在富平(今吴忠县西南)西南三十里有艾山,旧渠自山南引水,灌溉河西农田。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薄骨律镇将刁雍在旧渠口下游,利用河中沙洲筑坝,并开渠四十里,下合旧渠,灌田四万余顷,史称艾山渠。《水经注》记载,黄河自青铜峡以下还可东分水,灌溉农田。唐代宁夏引黄灌区有薄骨律渠、汉渠、胡渠、御史渠、百家渠、光 禄渠、尚书渠、七级渠、特进渠等。北宋前期宁夏一度为西夏政权所在地。《宋史.夏国传》载:今银川、灵武一带有唐徕渠、汉延渠,无旱涝之忧。1032年至1048年还曾修建长三百里的李王渠,大约是艾山渠的重建。元代至元元年(1264)郭守敬曾修复宁夏灌区。明清以来灌区的发展明代除利用旧渠外,有铁渠、新渠、红花渠、良田渠、满答喇渠(都是唐徕渠支渠)、石空渠、白渠、枣园渠、中渠、夹河渠 (以上在今卫)、羚羊角渠、通济渠、七星渠、贴渠、羚羊店渠、柳青渠、胜水渠(以上在今中宁)等渠名出现。清代康熙四十七年(1708)开大清渠,灌溉唐徕、汉延二渠之间高地。雍正四年(1726)开惠农渠,取水口在汉延渠口下游,灌溉汉延渠以东地区。同年又开昌润渠,灌溉惠农渠以东至黄河间的滩地。以上三渠和唐徕渠、汉延渠合称河西五大渠。民国年间,宁夏灌 区分为河东区、河西区和青铜峡上游的中卫、中宁区。据1936年资料,共有支渠近三千条,干渠总长二千六百多里,共灌田一万八千顷左右。1958年开始兴建青铜峡水利枢纽,60年代中期建成后,宁夏灌区又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21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