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考古测量探索简介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3 09:37:31
字号:

遥感考古,是利用地面植被的生长和分布规律,如土壤类型、微地貌特征等物理属性及由此产生的电磁波波谱特征差异,运用摄影机、摄像机、扫描仪、雷达等设备,从航天飞机、卫星等不同的遥感平台上获取有关古遗址的电磁波数据或图像等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光学或计算机图像处理,使摄像的反差适合,特征明显,色彩丰富,再对影像的色调、图案、纹理及其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规律进行识别和解释,从而提供了古代遗存的位置、形状、分布构成类型等情况,为考古发现提供科学的资料和数据。

遥感考古测量探索简介

不断发展中的遥感考古,作为一种周期短、准确率高和不损伤地下遗迹的先进考古手段,正逐步成为考古勘察,特别是大型遗址前期勘察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程序。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通过发射到外层空间的数以百计的卫星,获得了大量的遥感考古信息。诸如埃及的金字塔考古,柬埔寨吴哥古城的遥感研究,用星载成像雷达探测和调查西班牙腓尼基人的海事文化等等。

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更加激发了人们对于遥感考古的热情。

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是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重要的大面积文化遗存,又称大遗址。大型陵墓空间几何形状变化大,又包含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上面积可达数十平方公里,地下单体陵墓有数十到数万平方米,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考古学文化联系。

古代的遗址和遗迹是人们过去生活过的地方,所以必然在当时导致其自然形态发生变化,使其与周围纯自然的环境有所区别。虽然这些变化经过后来的人工扰乱不易察觉,但是毕竟与原来的周围环境存在差异,并通过地表水分条件、植被生长状况、土地利用状况、地貌结构的不同得以保存下来。这些异常表现被遥感影像记录下来,为考古提供判读分析的依据。遥感考古就是利用这些不同,获得最初的数据,进而确定某一地区是否存在考古遗址。

现代遥感考古作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考古中主要应用于古代大规模遗址的勘察,地下遗迹的勘察,水下考古、环境考古和城市遥感考古等几个方面。遗址的调查是考古工作的前提,只有发现遗址,考古工作者才可以对其进行发掘。而传统的遗址调查方法,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和物力,而且效果往往不明显。利用遥感技术,人们就可以对大范围的遗址进行调查,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而且有利于对遗址宏观上的把握。

地面上的大规模遗址,因为其与周围环境的差异,必然会在上有所反映。同时由于遥感考古具有强穿透性,所以可以很好地对地下的遗址进行探测,我国秦始皇陵就曾经多次运用遥感技术进行探测,从而为秦陵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遥感考古作为一项新的考古技术,在水下考古的运用中也同样大显神通。考古学家利用航空遥感手段对海底水下遗址进行探测,以考察海底的地形,淹没前的特征以及确定海底古代遗迹的真实性和位置范围,进而推测和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和古代 社会 的发展情况,这一切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并推动了文物保护的研究。

由于遥感考古学在调查的方法和资料的处理上与传统考古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拥有一些传统考古学不可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遥感考古宏观调查视野开阔

 遥感考古相对于传统考古学更加节省成本。传统考古学主要依靠人力对遗址进行调查,野外工作量非常巨大。而人的精力和目力都是十分有限的,小规模的遗址调查尚可,如果是对一个地区进行大范围的普查,那么就很难看清楚全貌。尤其是对沙漠,草原,古城址等特殊环境的调查,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实地调查相当困难,得到准确的调查结果就更难了。而遥感考古通过在空中对地面进行俯视,可以全方位地对一个地区地貌的情况进行摄像,不会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使得很多徒步考察非常困难的地方,都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清楚地取得当地的,大大节省了考古调查的成本。

利用遥感器从几百公里以外的高空能清晰地俯瞰地球的面目,扩大考古学家的视野。例如,肯尼亚的东图尔卡纳地区富含早期人类化石,在航天遥感图像上,富含人类化石的白色沉积层显示出独特的色调(波谱特性),迅速扩大了发掘化石的场所。

2.能获取丰富的考古信息

航空航天遥感的可见光、红外、微波、紫外和多谱段遥感技术在考古中都得到应用。遥感考古具有覆盖范围广,光谱范围大,时空分辨率高等优点。遥感容易获得一个地区的全局信息,同时遥感图像成像尺度变化范围大,有利于人们对所得进行研究。人的肉眼只能观测到可见光部分的电磁波反射能量,而遥感可以观测到从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热红外、微波等能量波范围的全波段电磁波来探测地面和地下的物体。由于卫星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遥感考古可以全天候,不断地获得遗址的遥感数据。如伦敦北面的一座古城堡在罗马帝国崩溃时毁于战火,被荒土掩埋在地下深处。航天遥感图像清楚地显示出此处植物反射红外的能力下降,使这座罗马凯撒大帝时代建造的古堡遗迹得以重现;又如1978年用微波对危地马拉的浓密热带雨林进行遥感时,在经过增强处理的遥感图像上发现了密如蛛网的格子。经过地面调查,证实这个纵横交织的格子网原来是古代玛雅人建造的灌溉渠,为研究玛雅文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有利于文物保护

遥感考古对古代遗迹的破坏相对于传统考古学要小得多。考古发掘本身就是对文物的一种破坏,但是许多抢救性的发掘又势在必行。遥感考古是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有效方法。利用遥感图像,可以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了解遗址和古代墓葬的构造,尽可能地减小破坏。遥感技术具有的强穿透力,使挖掘无需大面积地进行,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又不会对遗址造成任何破坏。作为一个有五千年 历史 的文明古国,我国有大量有待探明的遗址,运用遥感考古技术不仅可以探明各种大型古代聚落、古城,而且可以尽可能地对其进行保护。

4.遥感考古要与传统考古相融合,取长补短

 “遥感考古”是一门科学技术,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方法。遥感考古虽然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田野考古的工作量,但是绝对不可以代替田野考古的工作。它解决不了遗址的年代,出土器物的研究等考古学的基本问题,所以遥感考古必须与田野考古紧密结合,只有这样,考古工作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遥感考古技术应用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在国内的许多遗址的考古调查中,遥感考古技术都已经发挥了重大作用。如在20世纪6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我国考古工作人员就曾经利用航空照片对库区古代遗址、墓葬的分布进行分析。70年代,又利用遥感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过探测。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更是加大了对遥感考古的投入力度,建立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并召开了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会议,以对遥感考古进行专门的学术研究。

近年来, 科技 考古人员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在珠江口发现了明代沉船,并成功地进行了打捞。接着,在渤海湾、黄海、东海等海域调查水下沉船,仅在长江口地区就发现了500多艘不同 历史 时期的沉船。

我国 科技 考古人员还运用彩色红外航测片,揭示出北京市内长城的现状,圆明园古建筑基础平面形态,以及河南北宋东京外城垣的走向,了解了3500年前殷王盘庚之所以迁都河南安阳的生态环境原因。中国 社会 科学院在对河南安阳殷墟的遥感考古中,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将分辨率较低而光谱特征丰富的美国陆地卫星的TM(专题制图仪)影像与几何关系稳定的航空影像结合进行处理,大大提高了遥感影像的质量,并发现了一些新的殷代建筑遗址和墓葬。

另外, 科技 考古人员运用先进的遥感技术,还发现了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的古桑园;发现了在沙漠腹地消失了近2000年的古代“精绝国”遗址;找到了淤积了1000多年的隋炀帝开掘的大运河。

我国的遥感考古重视了多学科联合攻关。自然科学和 社会 科学工作者互相学习,发挥了各自专业特长。

大型考古测量要综合利用空间遥感信息,诸如航空摄影、卫星照片、多光谱卫星遥感影像、机载雷达影像等,对地面考古遗址开展无损探测和识别。同时结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常规田野考古手段,勘探、发现考古遗址,进行考古测绘、文物保护、考古研究。

考古学家们相信,利用遥感考古这种新的科学方法,在中国这片古老辽阔土地上,会发现更多让世人惊叹的秘密和宝藏。更加有利于文物的保护和发觉。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 中国地图版

陈有明 杨则东 褚进海 鹿献章 刘同庆 杨佩明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合肥230001)

摘要:本文利用ETM遥感资料,调查了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对土地资源利用潜力等作出评价。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资源评价;遥感调查

土地是宝贵而有限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工业、交通、城镇建设等生产部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人地矛盾日趋突出。因此,采用高技术遥感调查手段,宏观上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快速、经济的调查与评价,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综合规划整治保护土地,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方法

安徽省土地资源遥感调查属于概查,是以不同地类及相同地类不同时相的遥感图像室内解译,辅以必要的野外验证,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并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在MAPGIS等平台上量算统计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计算各项土地利用指数等。

1.1 土地类型遥感解译标志

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主要采用2000年成像的1:10万ETM图像为主要数据源。由于安徽省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多样,在八大类一级地类中,为了保证耕地、林地、园地、居民交通用地等重要地类的准确性,对山区坡耕地及城市和其周边地区利用了1986~1999年成像的彩红外航片和黑白航片辅助解译调查。土地利用调查分类原则是依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调查技术规程》采用二级分类,统一编码,一级分8大类,二级分类根据我省用地具体情况和本次遥感调查的可能性,又划分为4类,一、二级地类合并使用,共划分为12个土地类型。各类用地现状ETM图像解译标志见表-1。

1.2 细小地物面积折算方法

安徽省土地遥感调查信息提取编图,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原则上为2×3=6(mm2),相当于实地面积90亩(1:10万,但实际仍有1238个图斑小于6mm2),也就是说,用1:10万比例尺遥感图像解译限制了细小及一些线状地物上图,不能详尽反映诸如园地、村镇居民点、草地、坑塘、沟渠、河流、公路、铁路、农村道路及田坎等,因此对地类统计值应予折算。

按照全省自然地理特征,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面、皖西及皖南山地5个单元,以1:25万、1:10万、1:5万地形图及航遥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确定不同单元细小地类的改正系数,对面积予以折算。

表1 ETM图像土地利用分类遥感解译标志

2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2.1 土地利用结构

经遥感调查统计,安徽省国土总面积为14016595公顷(210248926亩,MapGIS空间分析值,后同),其中,耕地5966237公顷(89493547亩),占土地总面积42.57%;园地341775公顷(5126632亩),占2.44%;林地3381080公顷(50716193亩),占24.12%;牧草地37525公顷(562877亩),占0.27%;居民地及工矿用地1267145公顷(19007175亩),占9.04%;交通用地273850公顷(4107743亩),占1.95%;水域1997815公顷(29967223亩),占14.25%;未利用地751618公顷(11274275亩),占5.36%。土地面积最大的是六安市1843042公顷(27645623亩),最小的是铜陵市106041公顷(1590609亩)。按2001年全省人口计算,人均土地面积为3.32亩,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最多的是黄山市(9.89亩/人),最少的是淮南市(1.53亩/人),多数城市人均不到3亩。

图1 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图

2.2 耕地

经遥感调查全省耕地总面积为5966237公顷(89493547亩),拥有耕地面积1000万亩左右的城市有滁州市、六安市、阜阳市、宿州市、亳州市,此5城市占有全省耕地面积56.1%,耕地面积最小的为铜陵市(不到40万亩)。按2001年全省总人口计算,人均耕地面积为1.41亩;按农业人口计,人均1.77亩,按农户计,户均6.87亩。按总人口统计的人均土地,各城市间差异较大,若从农业人口人均拥有土地统计数据看,超过全省平均值20%以上的城市仅有滁州、蚌埠、淮北3城市,低于全省平均值20%以上城市有黄山、安庆、铜陵及阜阳市,比较突出的是滁州市,每农业人口为3.21亩,最少的是黄山市,每农业人口1.10亩。总体上看,全省人均耕地还算均衡。

耕地分为水田和旱地两类。水田包括灌溉水田和望天田,面积为2562005公顷(38430070亩),占耕地面积的42.94%;旱地面积3404232公顷(51063477亩),占57.06%。从空间上看,旱地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区,占全省旱地面积的75%,其次是江淮丘陵东部的滁州市以及六安市;水田主要分布于江淮丘陵区和沿江平原区,即沿江一带、巢湖周围地区以及江淮之间中部、中西部和东南部,以六安、滁州、巢湖、安庆、宣城、芜湖、马鞍山、合肥等市最为集中,占全省水田面积90%左右。淮北平原区水田面积所占比例较小。

2.3 园地

园地主要包括茶园、果园、桑园等,全省共有园地341775公顷(5126632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44%。全省人均园地按2001年总人口计为0.08亩。低于平均值50%以上的有合肥、蚌埠、马鞍山等13个城市,高于平均值30%以上的有黄山、池州、宣城3市。最为突出的是黄山市,拥有园地79405公顷(1191077亩),占其土地总面积的8.2%,按农业人口计,人均园地达1.01亩,其次为六安市57134公顷(857014亩),宿州市54685公顷(820272亩),宣城市48052公顷(720782亩),此4个城市占有全省园地总面积70%。而合肥等多个城市人均园地仅0.001亩。

图2 安徽省历年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图

显然,在空间上安徽省园地有分布面广,相对集中的特点,茶园、桑园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的地区,以皖南山区和皖西山区最为集中,果园主要集中在淮北平原区,其中,淮北平原的黄河故道及其泛区等是安徽省水果主要产区。

2.4 林地

全省共有林地3381080公顷(50716193亩),包括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迹地、苗圃等,占全省土地总面积24.12%,拥有林地面积最大的是黄山市,为696248公顷(10443714亩),占其土地总面积的71.9%,其次为宣城市629606公顷(9444087亩)、六安市589773公顷(8846599亩)、安庆市561410公顷(8421148亩)、池州市454442公顷(6816636亩),此五城市拥有全省林地总面积的86.7%。从人均拥有量看,各市差异较大,黄山市人均7.11亩,而蚌埠市人均仅0.03亩,两者相差200多倍。

总之,林地在空间分布上集中性明显,主要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山区。

2.5 牧草地

全省拥有牧草地37525公顷(562877亩),包括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仅占全省土地面积0.27%,人均拥有牧草地0.009亩。草地面积最大的有滁州市14835公顷(222530亩)和黄山市13557公顷(203355亩),而蚌埠等城市几乎没有上规模的草地。全省牧草地在空间分布上是高度分散,面积大小不等,小块未能上图的居多,并与农田、林地混杂分布。

2.6 居民地及工矿用地

全省居民地及工矿用地合计1267145公顷(19007175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9.04%,以2001年末人口计,全省人均0.3亩,据粗略统计乡村人均拥有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略大于全省平均数,城市多小于平均数。居民地及工矿用地占地较大的是六安市140071公顷(2101068亩),最小的是铜陵市11877公顷(178148亩)。大多城市人均占有在0.22~0.32亩之间,仅滁州市偏大(0.458亩)。总之,安徽省不同城市人均拥有居民地及工矿用地比较接近,乡村人均拥有多于城市。

2.7 交通用地

全省交通用地计273850公顷(4107743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95%,以2001年人口计,人均0.065亩。交通用地最大的是宿州市33805公顷(507077亩),最小是马鞍山市1700公顷(25501亩),人均拥有面积最大的是蚌埠市(0.110亩),最小的为马鞍山市(0.021亩)。总体上看,交通用地北方大于南方,平原大于山地。

2.8 水域

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坑塘等,全省水域面积1997815公顷(29967223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4.25%,以2001年人口计,人均0.474亩。拥有最大水域面积的是安庆市318389公顷(4775828亩),其次是六安市259869公顷(3898033亩),巢湖市218632公顷(3279484亩)、滁州市215787公顷(323680亩)、合肥市152029公顷(2280436亩),此5个城市共拥有全省水域总面积58.3%。人均拥有水域面积最大的是池州市(0.839亩),而淮北市人均仅0.195亩、阜阳市人均0.196亩、亳州市人均0.234亩、宿州市人均0.264亩,都远低于全省平均数。很显然,广阔的安徽淮北平原,水域面积分布无论是总量上,还是人均拥有量上都是很小的。

2.9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主要有荒草地、盐碱地、田坎、裸岩(砾)石等,全省未利用地751618公顷(11274275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36%,以2001年末人口计,人均0.18亩。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巢湖市121147公顷(1817203亩)、滁州市105196公顷(1577941亩)、宣城市103497公顷(1552453亩)、六安市93995公顷(1409927亩)、安庆市90748公顷(1361227亩)、池州市87199公顷(1307989亩),此6个城市共拥有全省未利用地80.1%。人均拥有未利用地最大的是池州市(0.85亩),最小是阜阳市(0.01亩)、亳州市(0.01亩)。总体上看北方平原区,未利用地总量和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皖西、皖南、沿江区和江淮区。

3 土地资源评价

3.1 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

安徽省山地、丘陵、岗地、平原相间分布,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自北而南依次为淮北平原、皖西山地和江淮丘陵、沿江平原、皖南山地丘陵。复杂的地貌格局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主要类型的土地资源分布又相对集中。气候、土壤和植被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使本省的土地利用类型和耕作制度都打上了南北过渡性的烙印。土地的适宜性强,自然生产力较高。这些对安徽省区域农业的专门化生产和综合发展,为选择合适的土地利用方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等创造了良好的、多样的自然环境。

安徽省自然地理位置处于南、北的过渡地带,社会经济也处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经济区向西部内陆落后经济区的过渡地带。经济发展必将加速安徽省土地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3.2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及经济效益分析

(1)土地垦殖率:即耕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全省垦殖指数为42.57%,总体反映出安徽省土地开发程度和种植业发展程度很高。但各市垦殖指数差异较大,垦殖指数最高的是亳州市,达70.70%,其次是阜阳市、淮北市、蚌埠市、宿州市,指数都在60.00%以上,垦殖指数最低的是黄山市,仅占8.90%。

(2)土地利用率:即已利用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全省土地利用率平均94.64%,很显然,安徽省的土地利用程度是很高的,亳州市土地利用率达到99.70%,其他各城市的利用率都处在高值状态,差异不很显著。

(3)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率为居民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全省建设用地率也处在较高的水平,平均为10.99%,而且建设用地的增速较大。不同城市建设用地率差异较大,最高的是淮南市,为18.8%,最低的是黄山市,为3.8%,池州市、宣城市指数也很低。

(4)土地生产率:单位面积内的国内生产总值,即土地生产率可以概略反映安徽省土地宏观经济效果,全省土地生产率为每公顷23473万元(以2001年产值)。城市间差异较大,最高的是马鞍山市,为81261万元,其次为铜陵、芜湖、淮南及合肥市,都在省平均值的2倍以上,偏低的是池州市、黄山市、六安市,还不到1万元。

3.3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十年来,安徽省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生产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与一些邻近省份比较,农用土地资源生产水平还比较低,部分城市土地生产率不高,土地资源的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土地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不高。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种植业发展,致使安徽省农业产值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不相协调,多种类型的土地资源,尤其是山区和水面未得到充分利用,林业和渔业产值与其所占面积构成不相协调。尽管集中了相当人力、物力、财力生产粮食,但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土地障碍因素多,劳动力素质差,科技投入少等诸多原因,本省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另外,安徽省城镇平均容积率仅为0.3左右,城镇及独立工矿用地较粗放,单位面积经济效益较差。

(2)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尤以耕地不足为甚,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在全省土地结构中,耕地比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人均耕地十分有限,以2001年人口计人均耕地仅1.41亩(包括劣质、低产地)。安徽省农耕历史悠久,可垦土地资源的利用已较充分,未利用土地比重较低,且主要分布在偏远山区,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后备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加上安徽省处于工业化初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地、工矿和交通建设等将继续占有大量耕地,耕地形势不容乐观。

(3)土地污染问题严重,工业废水、农药污染农田,工业废渣、生活垃圾侵占大片土地,不合理的井下开采又引起地面塌陷,有害气体烟尘的排放形成酸雨,都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尤其是进入90年代,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但农作物病虫害成灾面积及受灾程度则明显加大,部分地区形成恶性循环。农药对土壤、大气、水体、农作物均造成实质性污染,许多地区的粮食、瓜果、蔬菜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

(4)水资源分布不均,淮北平原和丘陵地区严重缺水问题未能缓解,严重制约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5)土地权过度分散,几千万农民人人均其田,在当今各国实不多见,乡村土地流转没有放手推进,土地失去其固有的资产、商品属性,也是制约安徽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一个因素。

3.4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及对策建议

土地资源潜力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类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它包括自然生产潜力和改造利用潜力两个方面。安徽省人多地少,尽管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较好,但总体上看土地质量不高,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因此分析土地资源潜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是安徽省土地规划利用方面的根本性战略。

3.4.1 耕地

土地依靠自然肥力和水、热等自然供给条件所能生产的物质数量,即土地资源自然生产潜力,安徽省还属高值区。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这种优越的气候资源,既适宜于麦类、油菜、午季豆科等喜凉作物的生长,又有利于水稻、棉花等喜温作物的种植。全省土地自然生产力呈由南向北递减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几大农业区自然生产潜力(见表2)。

表2 安徽省土地资源自然生产潜力分区

安徽省土地垦殖系数较大,耕地利用面域上的拓展空间不大,且随着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生态规划的需要,及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耕地面积还将减少。但由于安徽省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生产的自然、经济、技术条件远未使作物达到其生产力的上限。因此,耕地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建议通过以下措施和途径,发掘耕地利用潜力:

第一,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主,辅以增肥改土措施,改良中低产田。安徽省以淮北平原宜农地面积最大,中低产田比重大(71%),主要影响因素是灌溉条件和土壤肥力。必须灌排结合,旱涝兼治,发展旱作补充灌溉;增施肥料,尤其是有机肥,调整氮、磷、钾比例,改善施肥结构等。

第二,继续推广新技术,大力进行科学种田,科学选种、育种、栽培、施肥、灌溉、除害,迅速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逐步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增加农业的各项投入。

第三,保护环境,重视农田外部环境的改善,搞好植树造林,四周绿化和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建立起良性循环的农田生态系统。

第四,调整作物结构,合理轮作,适当提高复种指数。

3.4.2 园地

园地是茶、桑、果等经济作物的生产用地。本省气候条件优越,地貌、土壤类型复杂多样,适宜茶、桑、果、药材、薄荷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栽培。全省现有各类园地34.18万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2.44%。园地占用耕地较少,立地条件差,80%左右都是在开发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和“四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土壤的肥力、保肥保水性能、灌溉条件都比较差,交通也不便利。在现有园地中,低产园地比重高,占园地总面积56.6%,名、优、特产品所占比例也不大,规模和集约经营水平不高。从安徽省实际情况看,建议:第一,以挖掘潜力为主,改良低产园地,提高产品质量和单产;第二,增加物质、技术投入,加强科学管理,新(扩)建茶、桑、果园等多种经济作物基地;第三,加强土地适宜性研究,逐步扩大名、优、特园地面积,提高名、优、特种属和总量,适应市场需求。

另外,全省茶、桑、果、药材等区域布局应力求合理,各大农业区发展应各有侧重。淮北平原是水果、药材、薄荷的主要发展地区,并应积极稳定地发展蚕桑生产;皖西大别山区是茶、桑、药材及其他经济作物的重要发展区;皖南山地丘陵地区是茶、桑、水果、药材及其他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也应是安徽省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的主要生产基地;江淮丘陵地区适合水果、薄荷、药材及其他经济作物的栽培;沿江平原地区应重点开发水果、花卉、茶叶等经济作物。

3.4.3 林地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不仅具有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的直接经济效益,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旅游保健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入20世纪90年代,安徽林业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是全国第四个消灭宜林荒山和基本全面绿化的省份,尤其是平原林业由淮北农区起步,逐步推向江淮丘陵和沿江平原,初步建成全省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构架。无论山区、丘陵、还是平原,森林资源增幅较大并步入良性循环。经调查统计,安徽省现有林地面积33810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4.12%,人均林地0.8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徽省森林资源的总量仍显不足,林分质量差,林产品没有形成优势,林业产值在经济构成中的比例太小(85年后更是徘徊不前),林业生产力水平与作为南方集体林区重点省份较好的自然条件很不相称。因此建议:第一,提高林地利用率,加速林地改造和抚育,使灌、疏林地尽快成为有林地,加快有林地中的低产林改造;第二,继续作好退耕还林工作,扩大经济林等地面积,并重视零星荒山、荒地开发利用;第三,进一步推进淮北、江淮和沿江等地域非林地造林工程,注重林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第四,树立大农业观点,加大加深非木质资源的开发,实现林业结构的调整。

3.4.4 牧草地

安徽省草场主要是林(农)间草场和森林破坏后的迹地草场,草场质量较差,许多草场尚处在自然利用阶段,草地生产力低,生产潜力未能挖掘。小部分草地自然放牧,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全省待开发利用的草场面积较大,草地类型多样,牧草资源丰富,草地分布更有利于实现农、牧、林综合发展,成为高效能的大农业生态系统。皖西大别山和皖南山地丘陵,其中以宣郎广丘陵岗地和贵池市草场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其他湖滩、沙洲地等也有较好的季节性草场。建议在黄山、贵池等市继续扩大牧草面积;对省内现有草场注重改良,引进优质牧草,提高草场载畜量。在牧业发展总体布局上,逐步解决安徽南、北方草食家畜的结构数量与草场分布不平衡问题,引导地方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3.4.5 可养水面

本省气候温和,雨量较充沛,水面广阔,长江、淮河横贯,湖泊众多,池塘棋布,沟渠纵横。2001年全省水产品产量159.94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25.3千克,水产品产量增长较快,水产值在经济构成中的比例,近年有较大提升。但我省可养水面资源潜力仍很大,可养水面利用率不高,已养水面中低产水面比重偏高,荒水面面积较大。建议提高可养水面利用率;改造采煤区已稳定了的深层塌陷地成可养水面,多途径扩大可养水面积。另外,在巢湖等水域以发展食草鱼养殖等多种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3.4.6 建设用地

安徽省城镇人均综合用地指标比较合理,但增速较快。总体上看,城镇用地中,公共设施和绿化用地普遍不足。城镇(包括乡村)居住用地普遍偏大,是由于一些地方旧城区改造缓慢,小城镇、乡村建筑层较低等原因所致。集镇存在闲置地较多现象。经济开发区存在圈地浪费行为。村庄建设用地80%左右都是宜耕地,且空闲地比例超过村庄用地的10%。乡镇企业占用的耕地绝大多数交通方便,靠近水源,耕性良好,也存在占而未用的土地浪费现象。交通用地近年增速较快,公路和农村道路占地比例较大。

合肥、宣城、芜湖等城市城区扩展势头较猛,2000年与1990年两个时相遥感图像所圈合肥建成区面积相差一倍多。但是,建设用地扩大之势不可避免,建设用地潜力的挖掘重在合理规划,减少浪费。

总之,安徽省在今后的土地利用上,一是要调整好农业用地结构,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注重生态建设;二是要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尤其要挖掘现有城镇用地潜力,充分发挥建设用地供应调控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着力提升大城镇经济功能,抑制最近几年居住功能的强势膨胀。

参考文献

[1]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年鉴(2001).《安徽年鉴》社出版社,2001

[2]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国家技术监督局.土地利用现状地(市)级汇总技术规程[TP1002-93]

[4]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研究报告.1993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 of Land Utilization and Land Resources Appraisal in Anhui Province

Chen Youming, Yang Zedong, Chu Jinhai,Lu Xianzhang, Liu Tongqing, Yang Peiming

( Anhu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efei 230001 )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the ETM remote sensing material, investigated the Anhui Province land util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 has analyzed the Anhui Province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 and the layout, and has made the appraisal to the land resources using the potential.

Key words: Land util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 Land resources appraisal;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

八年级(上)地理知识点及问答题

1. 地球海洋陆地面积各是多少?各占多少比例?P5

答: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71%;

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29%。

2. 什么是大陆?什么是岛屿?什么是半岛?什么是大洲?P6

答: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一面与陆地相连,三面被水包围的陆地叫半岛。大陆和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3. 七大洲面积大小顺序是?P6(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4. 世界之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亚洲;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洋:太平洋;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跨纬度最多的洲:亚洲;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面积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最长的海峡:莫桑比克海峡;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500多万平方公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560万平方公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最长的河流:尼罗河(非洲,6671千米);最大的海:珊瑚海(479万多平方公里)。

5. 亚、欧两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亚、非两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欧、非两洲的分界线是: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亚洲、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南美洲、南极洲的分界线是:德雷克海峡。

6. 最先到达马六甲海峡的是郑和(中国);发现美洲大陆(即“新大陆”)的是哥伦布(意大利);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葡萄牙)。

7. 四大洋的面积大小顺序是:太大印北。太平洋面积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其岛屿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45%,太平洋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深11034米);大西洋形状如同字母“S”,其面积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4。水温最低的大洋是北冰洋。

8. 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P12

答: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9. 大陆漂移说最先由魏格纳(德国)提出。海陆分布变化示意图的四个时间:2亿年前→1亿3500万年前→6500万年前→现在。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10. 简述板块构造理论。P17

答:20世纪60年代,地质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它们是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各大板块都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正是板块的运动使得陆地与海洋的相对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频繁。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是:①环太平洋地震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地震带<或:欧亚地震带>

11. 世界各地气温、降水存在着差异,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P23

答: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地形。

12. 简述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P23-26

答: 一般来说,南、北半球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夏季,同纬度地区陆地气温比海洋高。洋流对沿海地区气温有影响:一般而言,暖流经过的地方气温较高,寒流经过的地方气温较低。山地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

13. 简述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P27-28

答: 赤道地区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多;两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降水少。中纬度地区的沿海与内陆距海远近不同,沿海地区降水多于内陆地区。洋流对降水也有影响:一般而言,暖流增湿,寒流减湿。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表现为高大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作用,从而造成山脉两侧降水多少的差异: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降水量在地区间存在差异,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间也存在差异。

14. 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印度);世界“湿极”:怀厄莱阿莱(夏威夷群岛);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智利)。

15. 降水的季节差异可大致分为哪四种类型?P28

答: 有全年各月降水多且均匀的,有全年各月降水稀少的,有夏季多雨的,有冬季多雨的。

16. 世界共有13种气候类型:其中热带气候4种(热带雨林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气候3种(夏季多雨的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冬季多雨的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全年少雨的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温带气候3种(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2种(寒带苔原气候、寒带冰原气候);还有高原高山气候。

17. 热带气候有哪几种类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P32

答:热带气候有四种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它们的共同点:终年高温炎热,全年皆夏,最冷月的平均气温都在18℃以上。

18. 亚热带气候有哪几种类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P35

答:亚热带气候有三种类型: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它们的共同点:夏热冬温,最冷月的平均气温高于0℃。

19. 右图是什么气候类型?说出它的分布和特点。P36

答: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分布:南北纬30o~40o的大陆西部,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0. 气候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气候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和能源利用等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对农业的影响最显著。农业的劳动对象主要是:各种植物和动物。在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的地区必须借助灌溉才可能发展种植业。气候发生异常变化造成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

21. 世界上有哪三大人种?它们的区别表面在哪些方面?P48

答:世界三大人种:**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它们的区别表现在肤色、头发颜色、头发卷曲程度、鼻子形状、血液等方面。

22. 简述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P50

答:①**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的土著居民也是**人种。

②白色人种目前分布最广泛,500多年前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中亚、南亚、北非。地理大发现后,伴随欧洲殖民扩张,其分布扩展到美洲和大洋洲。

③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历史上黑人曾被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故美洲也有大量黑人分布。

23. 影响世界人口的两个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因素(亚洲的东部沿海、东南部和南部人口稠密,自古就是人口密集地区;在干旱、过度潮湿、严寒的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山地、高原,这些地区人口稀疏);二是社会经济因素。

2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急剧上升。世界人口日是7月11日(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50亿)。一国或地区人口数量增加的快慢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目前世界上人口增长快的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慢的国家多为发达国家和少数极端贫穷的国家。世界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另还外表现在乡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带来一系列问题是:住房紧张、失业率增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以及犯罪率增高等。

25. 怎样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答: 为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协调好人口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为此,有要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数量保持在合理的规模。

26.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较多、使用范围较广的有汉语、英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和法语,这些语言也被确定为联合国大会的正式语文。

27. 简述六大语言的分布范围。P57

汉语 英语 西班牙语 俄语 阿拉伯语 法语

所属民族 汉族 英格兰民族 西班牙民族 俄罗斯民族 阿拉伯民族 法兰西民族

分 布 中国及东南亚 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南非等国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 俄罗斯及邻近几个国家 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 法国及邻近国家、非洲西部和中部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8. 世界三大宗教有哪些?它们有何共同特征?P59

答: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它们的共同特征:传播范围广、影响深刻、信徒众多。

29. 简述世界三大宗教的产生时间、地点、创始人、分布及代表建筑。P59-60

起源时间 起源地点 创始人 教徒分布 建筑特色

基督教 公元1世纪 西亚 耶稣 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教堂

伊斯兰教 公元7世纪初 阿拉伯半岛 穆罕默德 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清真寺

佛 教 公元前6~前5世纪 古印度 释伽牟尼 东亚、东南亚 佛塔

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

30. 什么是聚落?它有哪两种基本类型?P63、62

答:聚落主要是居住场所,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

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是:城市和乡村。

31.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乡村的基础上产生的。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距今约6000年。城市除了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外,还是人们从事商业活动、行政管理、文化娱乐的地方。

32. 乡村聚落的职能有哪些?城市聚落的职能有哪些?P65

答: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猎村、旅游村等。城市聚落有:工业城(工业重镇)、贸易城(商贸中心)、教育城(文化之城)、汽车城、旅游城、综合城市等。(现在,日本丰田市是日本汽车工业中心,也是世界第一大汽车城。)

33.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其形成和发展都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在人类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最为明显,聚落多建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与外界的联系都更密切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相对减小,而受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影响日益明显。

34. 就聚落而言,目前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和大城市聚落主要位于什么地方?为什么?P66

答: 目前,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和大城市主要位于河流沿岸和冲积平原上。因为:世界上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地区,由于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所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和聚落密集。

35. 传统聚落是早先人类遗留给我们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信息,也给现代人创造了一个学习、游览的场所。为保护世界传统聚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36. 人类社会在发展,世界各地的聚落也在不断变化,表现为:一是聚落的规模发生改变;二是聚落产生性质的变化。引起聚落变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7. 国家是历史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的数目是不同的。目前全世界共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190多个独立的国家。

38. 国家和地区有什么区别?P76

答:相同点:都拥有自己的居民和管辖的领土范围。

不同点:国家:拥有主权(主权包括领土完整、政治独立、经济自主、与别国的政治权利平等);地区不能完全独立地决定对内和对外的事务。

39. 国家和国家之间存在哪些差异?P77-78

答:国家和国家之间在面积、人口、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平等的。

40. 简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分布地区。P78-79

答: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共20多个,它们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

41. 简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P79

答: ①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②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长期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大量的资源被外国列强掠夺,因此经济单一,人民生活水平低下。③现在,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和高附加值产品消费地。

42. 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有哪些?P79

答: 生产力方面:发达国家生产力高度发达,以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发展中国家大多从事手工制造业,生产初级加工制成品。

农业方面:发达国家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主,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大多还停留在科技落后的传统农业阶段。

教育方面:发达国家的教育普及、水平高,识字率也高,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水平低,许多国家的儿童没有机会接受教育。

43. 发达国家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44. 什么叫“南北对话”?什么叫“南南合作”?南南合作涉及哪些部门?P80

答:国际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共同问题的商谈叫做“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叫做“南南合作”。南南合作涉及经贸、科技、外交、农业、林业、卫生和教育等几乎所有的部门。

45. 为什么要加强国际合作?(或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是什么?)P83

答: ①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自然资源在世界各地分布不均,各地生产的农产品、工业品等也不相同。②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先进的技术以及资金和设备分布不均,通过国际合作会将世界各国的资源与技术更趋合理化配置,会使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③人类面临共同的和平、发展、环境等问题,更需加强国际合作。或: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自然资源在世界各地分布不均,各地生产的农产品、工业品等也不相同。发达国家需要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出口产品;发展中国家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及资金和设备等,发展本国经济。由于地球环境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因此保护自然环境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也需要国际合作。

46. 世界各地的文化各具特色,加强国家间的合作,能够促进各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传播、政治上的合作,以及人类文化的繁荣,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发展。现在,海底光缆、通信卫星、国际互联网等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为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通信条件。当今人类必须面对贫困、灾难、环境恶化、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当今世界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已经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环境、技术、体育、文化等诸多领域。

国际合作的前提条件是:海底光缆、通信卫星、国际互联网等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

国际合作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匀。

47. 什么叫国际组织?它有什么作用?P83

答:国际组织是若干国家为特定目的、通过条约或协议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8. 联合国的性质(或特点)是什么?成立于何时?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哪些重要作用?P85

答:联合国是目前世界上代表性最广泛、最有权威的综合性国际组织。成立于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的作用(宗旨)是:①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②发展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③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问题,并促进对于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49. 联合国下设六个机构:联合国大会、秘书处、托管理事会、安全理事会、国际法院、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其中: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维持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也中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的机构,它由5个常任理事国(中、法、俄、英、美)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50. 列举除联合国以外的其他国际组织(至少三个)。P85

答: 如:世界贸易组织(WTO)、阿拉伯国家联盟(LAS)、欧洲联盟(EU)、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非洲统一组织(OAU)、美洲国家组织(OAS)、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世界卫生组织(WHO)、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国际红十字会(ICR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

51. 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列表:

气候类型名称 分 布 特 点 代表地点(最大分布区) 植被类型 动物代表

热带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及附近地区 全年高温多雨 最大:南美亚马孙河流域 茂密的热带雨林(板状根) 大象、猩猩、河马…

热带疏林草原

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 最大:非洲大陆 热带蔬林草原(猴面包树) 斑马、长颈鹿、羚羊…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部和内陆地区 终年炎热干燥(或常年干旱少雨) 最大: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 热带荒漠 单峰骆驼

热带季风气候 纬度10o到回归线附近大陆东部 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代表: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常绿阔叶林/水稻 亚洲象、孔雀…

亚热带气候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南北纬25o~35o大陆东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代表:中国秦岭—淮河以南 常绿阔叶林(水稻、柑橘、茶叶…) 大熊猫、金丝猴…

亚热带地中海

气候 南北纬30o~40o大陆西部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代表:地中海沿岸(希、意、西)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葡萄、油橄榄…)

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 南北纬25o~35o大陆西部和内陆地区 常年干旱少雨,夏季高温炎热 代表:阿拉伯半岛北部 荒漠 骆驼

温带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地区的大陆西部 冬温夏凉,降水均匀 代表:西欧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地区大陆东部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代表:中国秦岭—淮河以北 温带落叶阔叶林(小麦、苹果枣…) 梅花鹿…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地区大陆中部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少雨 代表:蒙古、中国新疆、俄罗斯… 温带草原(牧场)、荒漠、针叶林… 黄羊、双峰骆驼…

寒带气候 寒带苔原气候 北极圈附近 长冬无夏,一年有两三个月气温高于0℃ 代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 苔藓、地衣 驯鹿…

寒带冰原气候 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大部分 终年酷寒,冰雪覆盖 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大部分 北极:北极熊;南极:企鹅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19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