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河流域防洪工程
滁河流域位于江淮之间东部,系长江下游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肥东县丘陵山区,沿途流经合肥市、马鞍山市、滁州市和江苏省南京市,于江苏省六合区大河口汇入长江。
滁河干流全长269km,其中安徽省境内长197km,江苏省境内长116km(44公里河段为两省界河)。
滁河流域面积8015km,其中安徽省境内6250km,占78%。汇流面积:古河以上1621km;赤镇以上2510 km;襄河口闸以上3492 km;汊河集以上6104 km;大河口以上8015 km。
晋集闸以上为上游,晋集闸至汊河集闸为中游,汊河集闸以下为下游。
滁河流域总耕地面积458万亩,其中安徽省315万亩、江苏省143万亩。滁河晋集以下的圩区,直接受干堤保护的圩区总面积894.08 km,耕地80.66万亩,其中安徽省圩区483.5 km,耕地48.55万亩;江苏省圩区422.84 km,耕地32.11万亩。
滁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900~1040mm。滁河洪水汇集快而河道泄流不畅,当全流域普降暴雨时,洪水迅速汇集于只有约10%左右面积的圩区。1949年以来,已发生15次较大的洪水灾害,平均约4年出现一次。历史大水年序位排列拟定为1866、2008、2003、1991、1931、1912、1901、1969、1954等年。
滁河流域经过多年治理,目前已初步形成堤防、分洪道、蓄洪区、水库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工程体系。
滁河干流堤防总长340.97km,其中安徽境内157.29km,江苏境内183.68km。
滁河主要支流有8条,全部位于左岸,自上而下分别为安徽境内的小马厂河、大马厂河、襄河、清流河、来安河,江苏境内的沛河、皂河、八百河。
滁河右岸自上而下有驷马山、朱家山河、马汊河、岳子河、划子口河5条分洪道,可分泄干流洪水入长江。其中驷马山分洪道设计流量现状500 m/s、规划1000 m/s(下游乌江闸控制);朱家山河分洪道现状120 m/s,规划200 m/s(下游朱家山河闸控制);马汊河分洪道现状1018 m/s,实际840 m/s、规划1220 m/s;岳子河分洪道现状和规划200 m/s(下游岳子河口闸控制);划子口河分洪道现状和规划300 m/s(下游划子河口闸控制)。
自上而下5个蓄洪区,即荒草二圩、荒草三圩、蒿子圩(苏皖各1个)、汪波东荡。
流域内现有大中型水库23座,总库容10.12亿m,兴利库容5.83亿m,小型水库585座,兴利库容2.95亿m,塘坝约13.6万口,兴利库容4.29亿m。水库总控制面积1868.1km,占全流域的23.3%。黄栗树、沙河集、城西、屯仓、金牛山五大水库集水面积1045 km,总库容6.75亿m。
推广应用先进的灌溉技术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少,工农生产用水日益紧张。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缺水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种新形势,我们应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新时期治水用水新思路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可持续利用。当前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两大战略,广大水利工作者应该把握机遇依靠科技进步、创新体制,制定配套的法律和法规,大幅度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的经济社会。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使用占我国用水总量的60%多,而且大部分地区采用的还是原始的灌溉方式,浪费水现象严重,因此,21世纪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势在必行。
一、水资源短缺整体态势严峻
我国北方年降雨量一般少于800mm,干旱地区的降雨量为100~200mm,有的地方终年无雨,而蒸发强烈,造成严重的干旱和土壤盐碱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全国约有11亿亩耕地面积没有水利设施,农村还有2400多万人饮水困难没有得到解决。全国城市、工业年缺水约60亿立方米,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建制市668个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08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人口有1,5亿人的日常生活因缺水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建立节水型农业的紧迫性
我国农业用水面临着水资源短缺严峻形势,因此大力推进节水灌排已成为21世纪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曾把节水列为资源节约的首位,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
三、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面对严峻的缺水形势和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需求,农业节水必须放在首位,因此建立节水型社会,搞好农业节水是重中之重,农业生产只能在节水中求发展。一方面要重点加强灌区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改造,另一方面要重视干旱地农业集雨节灌技术的推广。未来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现代科技的运用,而且取决于节水投入和节水政策。
1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从世界范围而言。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灌溉工程是公元前3400年左右的埃及美尼斯王朝修建,各大文明古国都有着悠久的灌溉历史和先进的灌溉经验技术,20世纪初,美国就开始在西部17州进行灌溉为主的水利综合开发,1985年喷灌面积占总灌溉面积就达370%,沙漠国家以色列虽然干旱缺水,但有着世界先进节水灌溉技术,水利用效率很高。我国同样有着悠久的灌溉历史。建国后灌溉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修建了许多宏伟水利工程。但很多地方干旱缺水然而水利用效率不高。要大幅提高水利用效率、缩短与先进国家差距就必须吸收国外先进节水灌溉技术。
2加大节水灌溉科研投入
在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应该加大自身的节水灌溉科研投入以实现消除水旱灾害和利用水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比如加大各大高校相关学科建设,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扶持高校在采用更先进的排水措施和灌溉措施在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和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方面的实验研,因为这些方面的研究都直接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作物的产量。
3农业用水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各省、市、自治区应当在总用水量指标中确定农业用水指标。各地区在分配水量指标内,应加强用水定额管理。节约的水量,有条件转让的,要按规定有偿转让;超指标用水的地区。当地财政要交纳农业用水调节费,用于发展农业节水。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建立相应的监督、审计和管理机构。
4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和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的绝大部分粮食都是各大商品粮生产基地生产,因此加大这些商品粮基地建设,率先在这些基地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做为其他地方的示范园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地区特色农业,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和土地的经济效益。之后将其成功经验技术推广开是十分必要的和有着很强的社会经济效益。农业节水工程要在明晰产权和受益对象的基础上改革管理体制。大中型灌区要积极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民主改革,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水户参与、灌区自主经营的良性运行机制:小型农业节水工程要在各级政府的宏观指导下,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形成政策引导、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用水户自主管理的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要制订扶持政策,支持农业节水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农业节水技术社会化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科技部门、企业单位和技术人员参与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制。
5加强节水工作领导,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业节水工作的领导,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水利部作为全国节约用水的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全国节水规划,节水技术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要健全节水管理机构,部署、协调、监督和检查推动各部门、各行业的节水工作,保证将各项节水措施落在实处,做到节水目标到位、计划安排到位、建设资金到位、管理制度到位。要利用各种媒体提高全民的“水危机”感与节水意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行全民节水。建立节水工作的社会监督体系。要组织社会公众参与节水工作。尤其是农业节水,要动员全社会支持农业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节水型社会,发展节水灌溉事业任重道远。新水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体制和机制上都突出节约用水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厉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的方针和任务。通过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把解决水资源短缺和保障水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作为水资源管理的目标和各级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经济生活中共同遵守的指导原则,因此,我们要以贯彻落实新水法为契机,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开创节水灌溉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161300黑龙江省讷河市九井灌区)
你们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的农业园区的发展方向变化了呢,有没有发现智慧农业越来越普及了呢?
在往期的时候,我们管理一片农田或者果园的时候,特别是遇到雨量较少的时节,都会需要人力进行灌溉,保证果园或者农田保持充足的水分,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但是这种浇灌的方式无论从哪一方面考虑,若不是没有更好的选择,没人愿意去费时费力地采用这种方式。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加持,物联网的发展也十分迅猛,可以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实现土地浇灌的智能化,自动化,不再需要人亲力亲为,不再需要人一棵一棵的进行浇水。
无线灌溉就可以自动感应土地的温度和湿度,根据提前设定好的作物需要的温湿度阈值,通过提前铺设好的管道,进行开启或者关闭灌溉。不再需要人实时控制,达到土地浇灌的自动化管理。
在中国采用的方式一般是畦灌、沟灌、喷灌、滴灌、渗灌、微喷灌等六种方式,这些方式如果单纯靠着人力去一个个进行控制,无疑会增加时间、人力成本,还会浪费水资源。所以通过可以用过LORA技术与其原本灌溉方式相结合,便实现了节约水资源和人力、时间成本的目的。
无线灌溉系统是可以在农业大田、果园茶园、农业大棚、水文水利等领域保证作物的正常需水量,实现节约用水、增量增产的一套解决方案。无线灌溉是运用了基于扩频通信的超远距离、低功耗Lora无线传输技术,对农业中的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墒情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处理传感器数据信息,达到所设阈值或人为干预操作,实现智能化灌溉,解决以往灌溉过程中关于传输距离与功耗相矛盾的问题。
实现无线灌溉只需4项要素,Lora采集器、Lora无线控制器、Lora网关、农业四情测报平台。Lora无线采集器采集监测环境要素,并将数据实时上传至Lora网关,Lora网关通过4G或者以太网将数据上传至云平台,云平台通过分析数据,下达指令,控制Lora灌溉控制器进行开/关控制,从而实现自动浇灌。在无线灌溉系统中,一个网关可以连接32个Lora无线采集器和32个控制阀,传输距离可达3千米。如果想要监测其他环境要素,但没有合适的Lora采集设备,可以利用Lora 458数据采集器,将任意标准485信号转换成Lora无线电信号传输,并上传至云平台,一个Lora 485数据采集器可以连接4台485型设备。
再来介绍下无线灌溉系统的优势:
控制器、网关及采集器自带电池,常年工作续航能力至长可达三年,电池可自行更换。阀门处于待机状态,可随时唤醒,平台显示其电池电量。
无线传输免布线,不必铺设大量通讯线缆,安装方便快捷。
低功耗、低成本、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可以实现3km距离传输。
无线传输系统同时支持数据采集和阀门控制,双管齐下,做到无线控制、秒开秒关。
远程控制,可在移动端、pc端实现远程控制,移动端有独特加密技术,防止监听,控制可靠,杜绝误动作,控制逻辑丰富,可实现现场关联条件自动控制、远程手动控制、定时定点控制。
PC端云平台综合能力强,支持数据分析、远程控制、实时监控、数据导出、设备联动、地图定位。
适用场景:农业大田、温室大棚、果园菜园、花卉苗圃、公园景区、市政道路、高尔夫球场、小区绿化、水产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