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 履园丛话
后生家每临事①,辄曰②:“吾不会做③。”此大谬也④。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⑤?又⑥,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⑦。”此亦大谬也⑧。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⑨,大误终身。 家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⑩,附记于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⑾。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注释: ①后生:指年轻人。临事:遇到事情。
②辄:总是,就。
③吾:我。
④谬:错误。
⑤安,怎。耶:相当于“呢”。
⑥又:另外,还有。
⑦且:暂且,姑且。
⑧亦:也;也是。
⑨一味:单纯地,一个劲地。因循:这里指牵就,拖延。
⑩家:这里指家族、本家。鹤滩:指与作者同姓的钱鹤滩。
⑾蹉跎:时间白白地过去。
(12)几何:多少。
年轻人每当面对一件事的时候,总是说:“我不会做”。这种说法实在是太不对了。凡事只要去做也就学会了,不做又怎么能会呢?还有,有些人每当要做一件事,就总是推脱说:“姑且等到明天再做吧!”这种想法也是非常错误的。凡事要做就做,如果只是一心拖延,那就会耽误了一生的前途啊。 我们家族中有一位钱鹤滩先生曾作过一首《明日歌》,非常好,我顺便把它抄写在这里:“一个明天啊又一个明天,明天是多么多呀!我们这一生如果只等明天,那么一切事情都会被白白耽误了。世上的人都苦于被明天所拖累,一天一天,春去秋来,不知不觉晚年就要来到了。每天早晨看着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着太阳向西边落下去。日子就像这流水和夕阳一样日日夜夜地流转不停。就算能活到100岁,又有多少个明天可以指望呢?请各位都来听听我的《明日歌》吧!
2. 清钱泳《履园丛语》文言文的翻译这是本书啊。你要的其中哪部分?常被引用的两段如下,希望是你需要的:)
一
嘉庆十有九年,江南大旱,地势视无锡为高,被灾尤剧。邑侯齐彦槐尝以事赴乡,窃见赤地数千里,民间无米炊,爨(cuān )无薪,汲无水,恻然忧之。夫官发常平仓谷。平粜(tiào )于民,便矣。然远在数千里之外者,不能为升斗之米来也。故官平粜,但能惠近民,不能惠远民。殷富之家,以其余米平粜于其乡,远近咸便矣。然无升斗之资者,不能籴(dí )也。故民平粜,但能惠次贫,不能惠极贫。以此,定图赈之法。至今岁三月,计捐钱十有二晚四千余缗(mín )矣。而殷富之家,好行其德,复于其间为粥以赈,城乡设厂十余处,计所捐又不下万数千缗,饥民赖以全活者无算。呜呼,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
清朝嘉庆十九年,江南大旱,无锡地势较高,受到的旱灾尤其严重。邑侯齐彦槐曾经有事去乡下,看见几千里大地空无所有,民间没有粮食用来做饭,锅下面没有薪柴,没有水可取用,为此感到悲痛担忧。官府像平日一样发放粮食。平价卖给百姓,比较方便。然而,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不可能因为一点粮食来到城里。所以官府平价出售粮食,仅仅能够惠及住在近处的百姓,不能惠及住在远处的百姓。殷富人家,把他们的粮食在乡下平价出售,那么远近都方便了。然而没有一定钱财的人,不能买进粮食。所以有人平价出售粮食,仅仅只能惠及比较贫穷的人,不能惠及非常贫穷的人。因为这,制定了安排赈灾的办法。到了今年三月,共计捐钱十二万四千多缗了。然而殷富人家,喜欢做善事,又在受灾的期间用粥来赈济,城里乡下设粥厂十多处,共计所捐的又不少于几万千缗,饥民靠此活命的人不计其数。哎呀,谁说人心的淳朴,风俗的淳厚,现在不如古代呢!
二
上浜一浚,为利无穷。早年蓄水以资灌溉,水年藏水以备不虞,深者养鱼为利,浅者种荷为利。其地瘠者,每年以{?南}泥取污,即为肥田之利。其与通河较远者,每日汲水浣纱,兼为饮食之利。今常、镇各州县,大半高区,农民不但不浚,而反皆填塞,或筑为道路,或廓其田畴,有谁禁之哉?弃天之时,失地之利,罪莫大焉。无怪乎低田常熟,而高田常荒也。
高处的河沟一旦挖深,好处无穷。旱年可以蓄水,帮助灌溉。发大水的年份,可以帮助分流,防范水灾。深的地方可以养鱼求利,浅的地方可以种荷求利。土地贫瘠的,每年拿沟里的泥巴就可以肥田。如果住得离主干河流较远,有了河沟,每天取水洗衣服,以及吃饭喝水都不成问题了。现在常、镇各州县,大半地势较高,农民不但不挖深河沟,反而还要填土,或者做路,或者造田,谁来阻止他们呢?把天时丢了,又失去了地利,罪莫大焉。也就难怪低处的田常常丰收,而高处的田常常歉收了。
3. 上浜一浚为利无穷旱年蓄水以资灌溉.帮忙翻译这篇文言文:《履园丛语上浜一浚,为利无穷.早年蓄水以资灌溉,水年藏水以备不虞,深者养鱼为利,浅者种荷为利.其地瘠者,每年以{?南}泥取污,即为肥田之利.其与通河较远者,每日汲水浣纱,兼为饮食之利.今常、镇各州县,大半高区,农民不但不浚,而反皆填塞,或筑为道路,或廓其田畴,有谁禁之哉?弃天之时,失地之利,罪莫大焉.无怪乎低田常熟,而高田常荒也.高处的河沟一旦挖深,好处无穷.旱年可以蓄水,帮助灌溉.发大水的年份,可以帮助分流,防范水灾.深的地方可以养鱼求利,浅的地方可以种荷求利.土地贫瘠的,每年拿沟里的泥巴就可以肥田.如果住得离主干河流较远,有了河沟,每天取水洗衣服,以及吃饭喝水都不成问题了.现在常、镇各州县,大半地势较高,农民不但不挖深河沟,反而还要填土,或者做路,或者造田,谁来阻止他们呢?把天时丢了,又失去了地利,罪莫大焉.也就难怪低处的田常常丰收,而高处的田常常歉收了.。
4. 治水必躬亲古今异义词(及个别字词翻译)1.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水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续修四库全书》本)题目是编者所加.躬亲(gōng qīn):亲身.2.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3.泥(nì):古义,拘泥.今义,泥土.例句:泥于掌故.4.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妄意:随意.5.盖:原因是,是因为.古义,承接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6.潴(zhū):水停聚的地方.7.势:这里指河流的形势.8.相度(xiàng duó):观察和测量.9.情:真实情况.10.咨询:访问,征求意见.11.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12.其:它的,指水的.13.致:事理.14.是以:因此,所以; 以:因为.15.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16.躬:古义,亲自.今义,弯腰.例句:是以必得躬历山川.17.胼胝(pián zhī):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18.海忠介:海瑞,明代的官,谥“忠介”.19.治:治理20.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缓带:宽束衣带.21.尝:古义,曾经.今义,尝试.例句: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22.横(héng)索:横行勒索.23.举: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24.计利而忘义:计较私利,忘记公益;计:盘算,考虑.25.远:远离,远远躲开.26.则:那么.27.兴:兴办,兴修.28.好逸而恶劳:喜好安逸,害怕辛劳.29.远嫌而避怨: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30.(必如)是:古义,这.今义,是认定、断定、承认、接受时的一种状态,是人经常作出决定时的心声.31.必如:必须像.必:必须.如:像.编辑本段相关练习:1.作者认为治水成功必须要避免哪些不良现象?(2分)答:执一,泥于掌故,妄意轻信人言;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2.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4分)答:躬亲、清廉.3.请结合文章简要谈谈作为领导者,海瑞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4分)答:从“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可看出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律下属的人.4.文中作者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一观点,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列举一例加以说明.(5分)答:事实论证:例举海瑞治水的例子,具体直观地论证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性.正反对比论证:例举海瑞治水最终成功的事例,与“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做对比,突出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任选一种)。
5. 上浜一浚为利无穷旱年蓄水以资灌溉上浜一浚,为利无穷。早年蓄水以资灌溉,水年藏水以备不虞,深者养鱼为利,浅者种荷为利。其地瘠者,每年以{?南}泥取污,即为肥田之利。其与通河较远者,每日汲水浣纱,兼为饮食之利。今常、镇各州县,大半高区,农民不但不浚,而反皆填塞,或筑为道路,或廓其田畴,有谁禁之哉?弃天之时,失地之利,罪莫大焉。无怪乎低田常熟,而高田常荒也。
高处的河沟一旦挖深,好处无穷。旱年可以蓄水,帮助灌溉。发大水的年份,可以帮助分流,防范水灾。深的地方可以养鱼求利,浅的地方可以种荷求利。土地贫瘠的,每年拿沟里的泥巴就可以肥田。如果住得离主干河流较远,有了河沟,每天取水洗衣服,以及吃饭喝水都不成问题了。现在常、镇各州县,大半地势较高,农民不但不挖深河沟,反而还要填土,或者做路,或者造田,谁来阻止他们呢?把天时丢了,又失去了地利,罪莫大焉。也就难怪低处的田常常丰收,而高处的田常常歉收了。
6. 钱泳《履园丛话》如皋汪春田观察?海上月如钩文言文翻译我帮你翻译文字部分,诗句翻译后就没有韵味了。
《文园》 原文(无删节):
如皋汪春田观察,少孤,承母夫人之训,年十六以资为户部郎,随高宗出围,以较射得花翎,累官广西、山东观察使。在籍者二十余年,所居文园有溪南溪北两所,一桥可通。饮酒赋诗,殆无虚日,惟求子之心甚急,居常于邑不乐。道光壬午三月,余渡海游狼山,将至扬州,绕道访文园,时观察年正六十,须发皓然矣。余有诗赠之云:“问讯如皋县,来游丰利场。两园分鹤径,一水跨虹梁。地僻楼台静,春深草木香。桃花潭上坐,留我醉壶觞。曲阁飞红雨,闲门漾碧流。使君无量福,乐此复何求?阔别成清梦,相思竟白头。挂帆吾欲去,海上月如钩。”
释义:
如皋的汪春田观察(官职名),少年丧父,接受母亲的培养,十六岁时通过捐纳钱粮做了户部郎,随乾隆出去围猎,因射箭比赛得到花翎,先后做过广西、山东观察使。以赡养老母为由辞职回家二十多年,他家所居住的文园,有溪南、溪北两所,中间有桥相通。没有一天不在饮酒赋诗,惟独求子的心很急切,日常郁郁不乐。道光壬午年三月,我渡海游览狼山,快到扬州,绕道往文园探访,那年,汪春田观察年纪六十整,胡须头发都白了。我写诗赠给他,诗云:
问讯如皋县,来游丰利场。
两园分鹤径,一水跨虹梁。
地僻楼台静,春深草木香。
桃花潭上坐,留我醉壶觞。
曲阁飞红雨,闲门漾碧流。
使君无量福,乐此复何求?
阔别成清梦,相思竟白头。
挂帆吾欲去,海上月如钩。
7. 钱泳《履园丛话》如皋汪春田观察?海上月如钩文言文翻译我帮你翻译文字部分,诗句翻译后就没有韵味了。
《文园》 原文(无删节): 如皋汪春田观察,少孤,承母夫人之训,年十六以资为户部郎,随高宗出围,以较射得花翎,累官广西、山东观察使。在籍者二十余年,所居文园有溪南溪北两所,一桥可通。
饮酒赋诗,殆无虚日,惟求子之心甚急,居常于邑不乐。道光壬午三月,余渡海游狼山,将至扬州,绕道访文园,时观察年正六十,须发皓然矣。
余有诗赠之云:“问讯如皋县,来游丰利场。两园分鹤径,一水跨虹梁。
地僻楼台静,春深草木香。桃花潭上坐,留我醉壶觞。
曲阁飞红雨,闲门漾碧流。使君无量福,乐此复何求?阔别成清梦,相思竟白头。
挂帆吾欲去,海上月如钩。” 释义: 如皋的汪春田观察(官职名),少年丧父,接受母亲的培养,十六岁时通过捐纳钱粮做了户部郎,随乾隆出去围猎,因射箭比赛得到花翎,先后做过广西、山东观察使。
以赡养老母为由辞职回家二十多年,他家所居住的文园,有溪南、溪北两所,中间有桥相通。没有一天不在饮酒赋诗,惟独求子的心很急切,日常郁郁不乐。
道光壬午年三月,我渡海游览狼山,快到扬州,绕道往文园探访,那年,汪春田观察年纪六十整,胡须头发都白了。我写诗赠给他,诗云: 问讯如皋县,来游丰利场。
两园分鹤径,一水跨虹梁。 地僻楼台静,春深草木香。
桃花潭上坐,留我醉壶觞。 曲阁飞红雨,闲门漾碧流。
使君无量福,乐此复何求? 阔别成清梦,相思竟白头。 挂帆吾欲去,海上月如钩。
答: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是期思陂,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灌溉工程。公元前七世纪末楚庄王时孙叔敖所主持兴建。据《淮南子?人间训》"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知故址当在今河南商城及其附近一带。杜佑《通典》认为期思陂就是今安徽寿县南的古芍陂。
期思陂位于固始县史河东岸、泉河西岸的一个狭长地带。史河在古代称为"决水"。它是淮河南岸流程最长、支流最多、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支流,全长263公里,流域面积6880平方公里,是我国古代淮河流域著名的支流之一。
扩展资料:
据《淮南子?人间训》“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知故址当在今河南商城及其附近一带。杜佑《通典》认为期思陂就是今安徽寿县南的古芍陂。
期思陂位于固始县史河东岸、泉河西岸的一个狭长地带。史河在古代称为“决水”。它是淮河南岸流程最长、支流最多、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支流,全长263公里,流域面积6880平方公里,是我国古代淮河流域著名的支流之一。
史河发源于安徽省金寨县大别山区,流经固始县境入淮河。古代固始县境内有自南向北分支的阳泉水(即今泉河),阳泉水往东北流,下游仍入史河。这就是郦道元《水经注》上所说的“决水又北右会阳泉水,水受决水”。
史水继续北流,经黎集石嘴头、龙潭寺,到固始县城北会灌河(古称曲河),再到三河尖入淮河干流。三河尖以淮河、史河和灌河汇流之要冲而得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