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百科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3 06:43:07
字号:

泥鳅,属鳅科。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在中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北方不常见但也分布各地。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可食用、入药。

泥鳅百科

目录

1.生活习性

2.形态特征

3.分布范围

4.养殖技术

5.营养价值

生活习性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

形态特征

泥鳅体较小而细长,前端呈亚圆筒形!腹部圆,后端侧扁。体高与体长之比为1.7:8。

泥鳅头部较尖,吻部向前突出,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小,亚下位,呈马蹄形。唇软,有细皱纹和小突起。眼小,覆盖皮膜,上侧位视觉不发达。鳃裂止于胸鳍基部。

泥鳅的体表黏液丰富。体背及体侧2/3以上部位呈灰黑色,布有黑色斑点,体侧下半部灰白色或浅**。栖息在不同环境中的泥鳅体色略有不同。

泥鳅背鳍无硬刺,不分支鳍条为3根,分支鳍条为8根,共11根。背鳍与腹鳍相对,但起点在腹鳍之前,约在前鳃盖骨的后缘和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距腹鳍较远,腹鳍短小,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后方,腹鳍不达臀鳍。尾鳍呈圆形。胸鳍、腹鳍和臀鳍为灰白色,尾鳍和背鳍具有黑色小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显著的黑色斑点。

分布范围

在中国除青藏高原除西藏林芝地区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在中国的西部(由东往西流向,全国就只有两条这样的河流)的伊犁河里的种群也在不断的扩大,该条河流与哈萨克斯坦名湖巴尔喀什湖相同。在赣江的支流袁河流域,江西萍乡等地,泥鳅的人工养殖随着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全国也都大体呈现这种趋势。泥鳅群体数量大,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

养殖技术

1,鳅种放养

每亩投放规格整齐、体表光滑、无病无畸形、300尾/公斤的泥鳅苗种280~300公斤,放养前用3%~4%的食盐水,在水温10~15℃时,浸泡消毒15~25分钟。

2,水质管理

池水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20~25厘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并适时用田螺、微生物制剂改良水体。

3,饲料投喂

要求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0%左右,粒径2.3毫米以内,水温15℃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2%,水温20~28℃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3%~4%。每天投喂3次,投喂饲料时遵循四定投喂原则。

4,日常管理

每天早、中、晚3次巡塘检查,观察水质变化以及泥鳅的摄食、活动情况,并做好防逃工作。

5,疾病预防

每公斤饲料添加抗生素2克、三黄粉5克、维生素C2克,拌匀投喂,每月1次,每次连喂5天,并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预防泥鳅气泡病时,做好对池中各种气体饱和度的检测,保证饲料供应充足,减少泥鳅吞食气泡的机会。若泥鳅已经发生了气泡病,可用5毫克/升的食盐水全池泼洒,并排出一部分老水,添加新水。另外,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溶水全池泼洒防治车轮虫病和舌杯虫病。

营养价值

营养价值

泥鳅个体虽小,但其分布甚广,任何水域中都有,一年四季均可捕捞。其生命力强,资源丰富,还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小水产品。泥鳅肉质细嫩鲜美,每百克可食部分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8.4-22.6克,比一般鱼类高;还含有脂肪2.8-2.9克,热量100-117千卡,钙51-459毫克,磷154-243毫克,铁2.7-3.0毫克,以及维生素B1、B2和烟酸。

营养分析

泥鳅所含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更少,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且含一种类似廿碳戊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人体抗血管衰老,故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泥鳅和豆腐同烹,具有很好的进补和食疗功用;应用于消渴:泥鳅、鲜荷叶共煮汤食。

药性功效

泥鳅性平,味甘,具有暖脾胃、_湿、疗痔、壮阳、止虚汗、补中益气、强精补血之功效,是治疗急慢性肝病、阳痿、痔疮等症的辅助佳品。此外,泥鳅皮肤中分泌的黏液即所谓泥鳅滑液,有较好的抗菌、消炎作用,可治小便不通、热淋便血、痈肿、中耳炎。

因水产养殖项目开挖挖到了瓷土怎么办

水产用药安全事件频发的背后,

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其一、环境、气候、种质、病原的变化导致水产病害的肆虐—这是首恶,如果没有此一条,根本不存在渔药之说;

其二、养殖技术、池塘管理水平的落后。能平时有事无事都看看养殖技术资料和专业书籍的技术服务人员和渔民,多乎哉?不多矣!

其三、近二十年来,多股力量的合力作用既促进了行业发展,也顺带着过分夸大了渔药的功效与作用,造成了大家的误解:以为平时可以疏于管理,病害来临一通用药即可度危无虞。渔药不是神药,养殖不能依赖用药。药圣孙思邈曾言,“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其旨在揭示人们的健康无忧在于预防为主。水产养殖亦是此理。记得平时多烧香,免得临时抱佛脚,无论是对这个行业中的谁,孙思邈的话都有借鉴意义。

如果谁寄希望渔医渔药来挽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那该是多么天真,多么白甜!

须知,那不是一般的渔医渔药,那是华佗转世、扁鹊重生。那是救苦救难的灵丹妙药。可惜,世上的神医神药在哪呢?谁知道。

须知,水产养殖的成功,都指望药,指望别人,是靠不住的;一切外力都是靠不住的。

只有自己不断提升养殖技术,掌握科学养殖的知识才是最为可靠的;科技才是战胜困难最有力的武器。

其四、纵使用药,也存在极大的盲目性。

对症否?对因否?安全否?合理否?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如何?不得而知。

其五、养殖一线缺乏具备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服务人员。

多少分不清虾蟹雌雄、分不清青草鲢鳙、分不清水质优劣、辨不明底质好坏、搞不懂细菌病毒寄生虫几类的伪技术人员,一经包装,俨然专家,也在外面服务的十分起劲,这样的队伍,不误导不出事的几率能大吗?

其五、一旦出现事情,渔民遭灾,企业受损、经销商受损受气,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谁是谁非,实难评说。但是有个现实明摆着,谁都伤不起!

其六、死虾死蟹死鱼年年有,今年特别多。一个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是,盲目跟风追进闯入水产养殖行业者多矣!

抱着发财致富的梦,但是没做好发财致富的准备,头脑发热,冲动莽撞者不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样一来,南边死虾、北边死鱼,事故多发的几率也增加了不少。

这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

其七、水产养殖没那么简单,

尤其是要高产高效,更不简单;

渔药门槛没那么低,别盲目麻痹大意。

今年出事的,还都是千年的老妖精。

重视重视再重视,学习学习再学习!

养殖不易,动保不易,人生不易!

愿水产人能相惺相惜,平安无事,且行且珍惜!

鄙人浅眼薄识,胡言乱语一气,不对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北京百泰富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张卫明,2019.04.29日晚,记

因水产养殖项目开挖挖到了瓷土这样办:

1、停止挖掘:首先,应当立即停止挖掘,并报告相关部门或单位,如土地管理部门、水利部门等。

2、评估环境影响:评估挖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水质、土壤、生态等方面的影响,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3、运输和处理瓷土:对挖掘到的瓷土进行运输和处理。运输时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处理瓷土时,可以选择合适的场所进行填埋、加工等,但需注意防渗、防污染等环境问题。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105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