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改良,这是很简单的一种方法,将需要进行改良的盐碱地进行深耕,大概要深耕30-40公分。要求是土地里没有很大的土块,土壤尽可能的细一些。在深耕的时候应尽量是纵横多次的进行,而且深耕的深度和土的细度都应满足。
生物改良,可以在盐碱地的栽种一些耐盐的植物,比如月季、枸杞、白腊等等。在种植的时候,可以施加一些菌肥,能很好的提高土地的肥力,从而能减少水分的很好蒸发,这样也能起到好的效果。
由于盐碱地的土壤呈碱性,而且其中含有的有机质含量相对普通土壤来说要少很多。因此那些适合在中性至微碱性土壤且对养分需求不算高的作物也较为适合在其中生存。像高梁、沙枣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盐碱地种稻应注意哪些关键性技术措施?
盐碱地因盐分含量高,不适合作物生长,属于低产田,应立足改良土壤,增施农家肥和种植耐盐作物相结合的办法种好盐碱地,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改土,建议采用掺沙改土,每亩地加沙300~400立方米;
二是施用农家肥,亩用2000公斤以上,连年施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尽量不用化肥,必需使用化肥时,要选用酸性肥料,如硫酸铵、硫酸钾、过磷酸钙等中和碱性,不宜施用氯化钾,因它会加重碱性。
在盐碱地给玉米施肥,氮肥以硫酸铵为宜;磷肥以过磷酸钙为宜,不要用矿渣磷肥;钾肥以硫酸钾为宜,不要用氯化钾,后期追施德化水溶肥这上有较全的养分配方,或者在接穗期喷施新陆叶面肥隔个半个月喷一次较好
(1)搞好稻田基本建设:新垦盐碱土地区种稻,必须事先对水源、渠系设置、土地平整、田块大小等做出全面的规划,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淡水源和完整的灌、排系统,这是种好水稻、防止盐碱害的基础。
(2)建立完整的灌、排水系统,才能加速盐碱土的改良利用,种好水稻,防止盐碱害的发生。灌排渠系的设置,要从有利于土壤脱盐和整个垦区的排盐着眼,故排、灌必须分系配套,每块田都要单独建立进出水口。
(3)泡田洗盐、淡化耕层:泡田洗盐,要在平整土地的基础上进行。为了提高泡田洗盐的效果,在浸泡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浸泡初期要结合田面排水(盐),使土壤表层大量可溶盐迅速通过排水沟渠排除,然后再用灌水压盐的办法继续浸泡,利用下渗作用洗盐。田面排水洗盐的效果对表层含盐量高和渗水性差的土壤更为显著。②稻田一经浸泡,就不宜中途断水,以避免耕层以下土壤盐分迅速向表层移动,影响泡田洗盐的效果。③在泡洗过程中,要结合进行翻耕(或旋耕),使耕层土壤中的盐分较快地溶解在水中,可提高脱盐效果1倍以上。④土质黏重的垦区,在泡田洗盐前最好能翻耕晒垡,使垡条(块)中间的盐分向土表集中,以提高灌水后的洗盐效果。⑤种植田菁的田块,要在田菁翻耕前结合泡田洗盐。⑥泡田洗盐结束后,田面应灌上淡水,以防断水返盐。
(4)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在盐碱土种稻,除了发展田菁、黄花苜蓿、苕等绿肥作物外,还要增施腐熟的厩肥、人粪尿等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并可增加地面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从而减弱地下水中盐分上升的速度,防止表土聚盐而造成死苗。施用有机质肥料,一定要在泡田后用作基肥,翻耕入土,而不能面施,以减少换水时的养分流失。
(5)掌握田间排灌技术是盐碱地种好水稻的重要环节:水稻苗期抗盐能力较弱,可用灌深水的办法防止盐害。灌水深度8~10厘米,以后可根据不同生育期调节水层深度,分蘖期水层可浅些,孕穗期水层可深些。灌水压盐要做到勤灌勤换,防止水中盐分浓度提高。同时还可调节土壤通气状况,一般可采取日灌夜排,即每天上午灌水,傍晚排水,以薄水层过夜,次日排干后再灌上深水,就能有效地控制盐害,促进稻苗生长,阴雨天可少灌或不灌,以利通气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