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是武汉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武汉的商业中心,与武昌和汉阳并称武汉三镇。汉口地处长江西北、汉水以北的地域,隔长江与其东南侧的武昌相望,并汉江与其南侧的汉阳相望。
三镇不仅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且分别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面貌,在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虽然三镇在行政上已经合并接近60年之久,这种情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注入长江之口,因古时称汉水为夏水,故当时有夏口之地名。但夏口既没有聚集成市,也不是今天的汉口之所在。
在茶叶、生漆、烟叶等当时的全国主要出口商品中,汉口出口占有重要地位,茶叶曾长期居出口前位。茶叶贸易的兴旺,使汉口成为全国三大茶市之一,集纳两湖、赣、皖的茶叶,形成出口总汇。
汉口曾经是全国茶市中心和全国三大茶叶出口口岸,昔日汉正街茶市空前繁荣,以至于流传着“茶不经汉口不香”的说法。在老汉正街里,曾经有一条巷子因茶商云集而得名“茶叶巷”,它见证了老汉口在全国茶市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这条小巷已不存在,但如今屹立在硚口区崇仁路的汉口茶市,已被人们认为是昔日茶叶巷的复制和拓展。
昔日茶叶巷——各类茶馆多达373家
据《汉正街市场志》记载,200多年前,山西商人通过汉江航道,在汉正街处打通湖北乃至华中茶叶远销欧洲的通道后,四川、湖南、安徽、福建等各地的茶叶源源不断地汇聚到武汉,再从汉口港出口到欧美市场。
汉口有一个茶叶码头,安徽、湖北,包括福建等产茶区的货源都源源不断汇聚到武汉茶叶巷再出口。据记载,从汉口港出口的茶叶,一度占中国茶叶市场出口量的85%,占世界茶叶出口量的60%。
那时,茶馆不仅是交易的场所,亦是市民们的休闲之地。《汉口竹枝词》曾记载:清道光末年(公元1841年-1850年),以汉正街为商业主体的汉口茶市已经是“无数茶坊列市开,早晨开门夜深关”了。据统计,宣统元年(1909年),汉口共有茶馆250家,主要分布在汉正街一带。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汉口茶馆更达到373家。
茶馆遍地开花,显示了当时汉正街茶叶巷茶叶贸易的繁荣和鼎盛。在汉正街中段的大火路上,就有汉口、龙泉、万利、春来、汉泉等17家大小茶馆,被称做“干不死的大火路”。
茶叶巷复制——今日“中南第一茶市”
汉正街周边看到不少经营饮茶器具的商铺,不管是传统的陶瓷制品还是现代钢铁制品,或是玻璃器皿都有销售。而如今崛起在硚口区崇仁路上的汉口茶市,被业界认为是汉正街茶叶巷辉煌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被誉为“中南第一茶市”。每年,湖北茶叶总量的一半在这里成交。
汉口茶市看到,此处密密麻麻分布着200多家茶铺。据介绍,这些茶商分别来自湖北、福建、安徽、浙江等地,各家茶馆里售卖的茶叶品牌种类繁多,除了宜昌平湖春、高山茶、五峰毛尖王等湖北本地名茶外,还有云南普洱、西湖龙井、洞庭湖碧螺春、安溪铁观音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茗品。这里的茶铺里都设有茶桌。五峰茗茶的老板,一边为客人泡茶,一边向记者介绍说,品茶也是茶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客人即使不买茶也会隔三差五地来这儿品品茶,聊聊天。
2,中国茶叶四大分布地区
中国四大茶叶产地有:1、江北茶区:这是我国最北的产茶区。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山东、安徽、苏北、河南、陕西、甘肃等地。主要的产品是绿茶。2、江南茶区:这是我国茶叶市场最为集中的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南的浙江、安徽、苏南、江西、湖北、湖南、福建等地。茶的品种较多,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等,产量也很大,品质好。3、华南茶区:指南岭以南的产茶区,即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是我国最南的茶区。以生产红茶、乌龙茶为主。4、西南茶区:包括云南、贵州等地,属中国古老的茶区,有普洱茶、红茶、沱茶。西南茶区的茶叶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一般认为这一带是茶树的原产地,地理和气候很适宜发展茶叶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