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3 05:22:25
字号: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是引水灌溉、防洪。同时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通过规划灌溉沟渠,加固河岸,兴建了多座节制闸和外江枢纽闸,还在岷江上游建设了紫坪铺等多座大型水电站控制来水。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法律依据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

第七条 灌区防汛抗旱工作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灌区水情监测预警、工程运行安全、供水调度保障等工作,按照职责做好防汛抗旱有关工作。

第十五条 都江堰水利工程必须坚持岁修制度。灌区内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岁修工作的领导。支渠分水枢纽及其以上水利工程岁修方案由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制定并组织实施。支渠分水枢纽以下的水利工程岁修方案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实施,并与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协商确定渠道的断流、输水时间。

谁能告诉我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对秦起到了什么影响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

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都江堰初成时以航运为主、灌溉为辅。《史记·河渠书》记载,“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利用溉浸,百姓飨其利。”岷江和长江因之得以通航,岷江上游盛产的木材还可以漂运成都,使得成都从秦朝时起便成为蜀地交通的中心。

除了水运之利,都江堰于农业灌溉的效益随着灌溉渠系的发展愈加为世人所倚重。岷江左岸水源流出宝瓶口至玉垒山东侧之后,沿李冰开凿的两条干渠流向成都。西汉时,蜀郡太守文翁新开一条干渠将岷江水引至成都平原东部。

东汉时,“望川原”上“凿石二十里”,使灌渠延伸过现在双流的牧马山高地。同时岷江右岸的引水渠系在李冰时代开辟的羊摩江基础上不断向成都平原西南部延伸发展。

经过上百年开发,到汉朝时都江堰灌区已经从秦朝时的郫县到成都一线,发展到彭县、广汉、新都一带,灌溉面积达“万顷以上”(汉朝1顷约合今70亩)。《汉书·地理志》提到成都平原时称“民食稻鱼,无凶年忧,俗不愁苦”。

到唐朝时,益州大都督长史高俭广开支渠,此后灌区渠系经过多次整修愈加繁密,灌田面积继续扩大。都江堰的功效从此转为以农田灌溉为主。

宋朝时都江堰灌区又有显著发展,据王安石的《京东提点刑狱陆君墓志铭》可知,当时灌区至少已达1府、2军、2州共12个县,其中仅陆广负责的灌区就有1.7万顷(约合今137.7万亩)。清朝时,灌溉范围达到14个州县约300万亩。

到了民国时期,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统计的灌溉面积为263.71万亩;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出版的《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述受益于都江堰的田地“计有川西14县之广?约520余万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扩建和改造都江堰的灌溉系统。1960年代末,灌溉面积达到678万亩;到1980年代初,灌区扩展到龙泉山以东地区并建成水库近300座,灌溉面积扩大到858万亩。

此后进一步的灌区改造将灌溉区域扩大到1000多万亩,总引水量达100亿立方米,使之成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扩展资料:

相关古迹

都江堰周边的古迹甚多,主要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桥、玉垒关、凤栖窝和斗犀台等。

二王庙位于玉垒山麓,有“玉垒仙都二王庙”之称,是纪念李冰父子的祀庙。它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原名崇德祠,后来几经兴废,清代重建后命名为二王庙。庙内有许多与李冰父子以及都江堰工程相关的匾额、对联和石碑。

主要建筑有大殿、二殿、送生堂、圣母殿、老君殿、魁星阁等,依山势布局,穿插于山林之间,从各处殿宇都能俯瞰到都江堰的全景。整个庙宇崇楼丽阁,雄踞江边,气势巍峨。2008年5月12日,二王庙古建筑群在汶川大地震中全部垮塌,后按清朝建制修旧如旧,已焕然一新。

在离堆北端的最高处有一伏龙观。传说李冰父子治水时,曾降服江中的孽龙,锁在离堆下的伏龙潭中,后世便立庙祭祀此举。

该观始建于晋代,北宋初期改名为伏龙观。现存的三重殿宇,均为清代重修。大殿内有李冰石刻雕像,是1974年在江心发现的,刻于东汉建宁元年(168年),高2.9米,重4.5吨,胸前有题记和造像年月,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

安澜桥俗称索桥,横跨岷江都江堰上。旧时以竹为缆,木桩为墩,承托竹索,连贯而成。上铺木板,旁设缆索,全长500余米。桥始建于宋代之前,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年间重建。

一,在秦统一六国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在公元前316年秦人统治巴蜀之前,巴蜀地区一直被中原列国视为“蛮夷”之邦,经济、文化都相当落后。《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一般认为是战国中期以后的作品。该书把全国划分为九洲,巴蜀地区被划入梁洲。该书认为梁洲“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即说这里的土地是一片黑色,土质是下上等(第七等),应缴纳下中(共分九等,下中为第八等)三错(第七等、第九等也可以)的赋税,巴蜀地区的土质和赋税差不多都是最差的。它如实的反映了在修建都江堰之前,西蜀地区在全国所外的地位,特别是经济地位。

都江堰水利系统建成后,成都平原在短期内便跃升为秦的重要粮仓,使巴蜀真正变成了秦地大物博、经济富饶的战略大后方,从实力上改变了过去秦、楚、齐三强长期并驾齐驱的局面。秦逐渐抛下了齐、楚,独领风骚。故司马迁说:蜀即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史记·张仪列传》)唐人虞世南引《风俗通》说: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造兴溉田万倾以上,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北堂书钞》卷74《太守上》)宋人郭允蹈说:秦于是灭六国而一天下,岂偶然哉,由得蜀故也。(《蜀鉴》)

我们这还可从秦朝廷对李冰所建三庙的态度上看出秦王朝对李冰、对都江堰的嘉奖。《史记·封禅书》载秦并天下之后,曾下令负责祭祀的官员,将各地所信奉所祭祀的、并有利于秦统一的名山、大川之鬼神编排为序,上奏朝廷,统一规定祭祀级别和祭礼。当时全国四十六郡,经朝廷议定通过的,只有十八座,其是蜀郡就占了二座:“渎山,汶山;江水,祠蜀”。古代蜀文化属“西南夷”文化范畴,大量考古、民族资料证明,早期西南夷文化中的祭祀,都是野祭(即设祭神于野外丛林之中、坟墓之旁、山洞之中),而不庙祭。蜀王开明九世吸取了秦文化的因素,设“青、赤、黑、黄、白帝”五庙,仅限于宗庙,末及山川鬼神。《封禅书》所载渎山、江水二祠,显为秦人蜀后新立;并从它们能顺利地得到中央政府承认这一点看,当为官府所立。从文献记载看,在秦统治蜀地期间,仅李冰时立祀三所,可进一步认为《封禅书》所载蜀中渎山、江水二祠皆系李冰所立。据笔者研究,这三祠分别是祭汶山、即岷山山神的渎山祠、 祭江水水神的江水祠、祭蜀王杜宇的望帝祠。

大家知道,秦末全国各地起义烽直云涌,而唯独巴蜀地区不见一支义军;甚至可以说在秦末大乱中,巴蜀是秦的最后堡垒。当秦王朝已经崩溃后,巴蜀地区还控制在秦人手里,当时的蜀郡守还带兵去前去抵抗欲入蜀境的刘邦军队,结果被刘邦部将林挚斩杀(《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这表明在秦末暴政及大乱时期,都江堰水利系统发挥了稳定蜀地、稳定统治的巨大作用。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主要是灌溉和泄洪。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98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