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变应变!中兴通讯AAPC助力辽宁移动实现潮汐场景网络的提质增效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3 04:52:50
字号:

在通信系统中,普遍将在特定时间内大量聚集,随后又大量迁移的人们形成的话务量集中流动现象称为“潮汐效应”。比如大型工厂、高校等处,在上班(上课)时,人们在工作学习区域大量聚集,中午在餐馆、食堂聚集,下班后又会向居民区、宿舍等地大量迁移。

以变应变!中兴通讯AAPC助力辽宁移动实现潮汐场景网络的提质增效

而“潮汐效应”最明显的影响便是,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爆发式话务量,导致网络拥塞、用户感知下降。同时,大幅减少话务量的区域,又会出现资源空闲的情况。这样的现象,在高校等处尤其明显。

针对潮汐场景网络特性,网络运营商一直在持续优化网络质效,但一直与预期有所差距。

如今,在人工智能时代,对于这一长期困扰的问题,给出了符合人工智能时代节奏效率的潮汐场景网络解决方案,如中兴通讯给就出了精彩答案。

前不久,中兴通讯联合辽宁移动,在大连率先完成了AAPC天线权值自优化方案的潮汐场景新功能应用。相较于此前的多种潮汐场景网络优化方案,AAPC天线权值自优化方案具有高弹性、高可用性、灵活多变、一景一策、因景施策等优点。

具体来说,AAPC天线权值自优化方案是中兴通讯uSmartNet智能化平台的一个重要应用,可针对潮汐场景特点,分时段对区域内的权值进行优化,一景一策,靶向调整网路资源分配情况,适时应变精准提升网络覆盖质量,有效提升运营商业务效益和用户感知。

据了解,中兴通讯此次AAPC方案的潮汐功能试用,选定于大连某大学内基站进行。试用期间,AAPC会根据高校话务量迁移特点,分时段将广播权值的主瓣分别对准上课时的教学区和休息时间的宿舍区。也就是说,权值的调整是随着用户分布变化而变化的。

提质增效显著,AAPC潮汐功能前路可期

中兴通讯AAPC方案的潮汐功能启用后,该高校基站的上下行流量、RRC连接数增幅超30%,网络质量KPI和用户感知指标稳步提升,AAPC-潮汐功能提覆盖、增业务、促感知的目的有效达成。

不仅如此,基于AI算法应用的AAPC天线权值自优化方案所具备的自动评估用户测量数据、智能估算天线最优权值、自动进行效果评估迭代优化等创新优势,都将使场景网络能力进一步精细化发展,从而实现全天候、多场景的优质网络覆盖效果。

未来,伴随着5G网络的普及,网络场景将更加丰富多元,用户业务也将迎来更多挑战。因此,积极 探索 创新的场景解决方案,提质增效,更大化赋能网络效能,强化用户感知势在必行。而中兴通讯与辽宁移动在智能运维应用层面的深度合作,则为我们提供了可参考的价值范本。同时,相信随着中兴通讯在技术方面不断地精进突破,其也必将助力更多行业伙伴实现数字智能新价值。

地下水潮汐

? 1970年代,荷兰学者们已经注意到了环境污染和土壤污染问题,于1984年颁布了关于限缩肥料使用的法规,一直沿用到现在,整整30多年了。实际上,荷兰农业中,肥料的使用量比30年前减少了近三分之二,而并没有影响作物的整体产量。

? 2015年2月17日,我国农业部颁布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长的行动方案》。方案目的性很强,就是通过肥料零增长来改善环境和施肥方式,以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不合理肥料投入。

? 文件指出了我国化肥使用现状、面临的形势和实施可行性。并提出了一精、二调、三改、四替的技术路径。其中第一条就是?精准施肥?。

? 通过近年来,我对荷兰农业精准施肥的研究,以及一些行业人士实地考察的结论,我们对比出了一些差距,也找到了一些可行的方案。在本文进行集中阐述。

中荷农业产量、施肥量对比

一、荷兰农业精准施肥

?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清晰地对照出,中荷两国农业中,单就马铃薯一项,从1961年开始, 到2011年,产量都在上升。但从1985年左右开始,荷兰总氮使用量在逐年下降,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的使用量在高速递减。而从1961年始,我国的总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的使用量都在均速上升,从1990年开始,总氮量呈高速上升状态。

? 这也正给了我们一个信号,我们在2015年提出肥料零增长的计划是正确的,再不进行限缩肥料政策,我们的土壤将会变得更加贫瘠,农业生产将会遭遇重创。

而荷兰近30年来,是如何进行精准施肥的呢?

? 据昆明绿都肥料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冯书琼在2017年8月从荷兰考察回来后的讲述,荷兰通过30年的缩减肥料方案,现在已经解决了谁在种地、相关技术的问题。从实际问题解决看,主要解决了农民思想意识、专业技术、产业链形成、部门协作、冷链运输等几个产业问题。

荷兰智能配肥系统

? 而对于?精准施肥 ?,冯总也有自己的认识:

? 1、荷兰农业基本没有成品肥。全营养液通过施肥机完成营养补给,每天营养补给7-30次不等。

? 2、通过有机玻璃和岩棉设施,给作物进行补光、补二氧化碳。

? 3、营养液是全循环利用,无污染环节。

? 4、采用可移动栽培床,潮汐式灌溉施肥。

? 5、大田种植以秸秆还田、牛粪有机肥+部分化学肥料进行施肥。

?6、利用自动化、智能化配肥机进行肥料供应。

?又据荷兰易普润公司市场发展部专员王柔夫介绍,荷兰精准施肥包含了对的时间、对的位置、对的肥料形态三个要素。具体讲就是:

1、对的时间

通过对不同作物对养分需求的精确计算,尽量在作物需肥的时间去施肥,而不是一次性底肥施进去,那样一些元素会被土壤胶体固定而影响肥效。

? 2、对的位置

荷兰通过卫星定位,随时捕捉作物用肥区域,随时有针对性地对作物进行补肥活动,而不是一次性大面积地均匀施肥。

3、对的肥料形态

为了被作物快速吸收而不留更多残留、或者元素被土壤固定,荷兰大多使用特殊液态肥料、或者微粒状态的底肥,而不是往年的大颗粒肥料。同时还研制了磷增效剂,以免被土壤固定,此技术使荷兰农作物磷效提高30%。

同时荷兰对粪肥的沤制和施用都有了具体的规定,并对肥料施用量都有了成文的规定,这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了印证,彻底改变了肥料乱施的现象。

智能配肥

二、我国农业精准施肥

我国农业精准施肥其实从2005年就开始了,比提出化肥使用零增长整整提前了10年。主要在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

? 1、在当时条件下,我国农民普遍认为要让农作物产量高,必须多施肥才行。农民看到了土壤逐步酸化、盐碱化、板结化后,就是不清楚是怎么造成的。

测土配方施肥理念的提出和实施,极大地改变了我国配方肥生产的格局。不再是原来单一的15-15-15的平衡配方,而是根据土壤情况、作物情况、气候状况、目标产量要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肥料配方调整。这才逐步让现代农民懂得了如何正确配比大、中、微量元素。

? 2、水溶肥料、液体肥料的研制和推广

水溶肥料主要针对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而来。虽然推广年限不长,大约10年的样子,但农户接受速度比较快。现在经济作物中,水溶性肥料的施肥方式也改变成了冲施、定向根系压肥、果树茎叶喷施等几种形式。可以说,已经在向精准施肥的方向发展了。

随着滴喷灌技术的发展,在这些作物中应用了液体肥料。它的优点在于能随时根据作物营养需求,进行有目的的营养配比,以水溶液的形式通过滴灌、喷灌的形式直接注入作物根系。有效降低了营养溶化的时间,提高了被作物直接吸收的肥料利用率。

? 3、智能配肥系统的应用

可以说,我国学习国外经验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现在的经济作物中,其智能配肥已经在应用了。通过电脑控制配肥浓度、控制出肥量、控制施肥次数,结合作物生长状态和气候条件,对作物施肥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改善。

这也正与荷兰智能配肥系统接了轨,荷兰的实践证明,虽然起初投资会高一些,但长远看,对于作物增产、增质,对于肥料利用和总施用量都起到了控制作用。也相应地减少了肥料使用量。

? 4、有机肥料、生物菌肥的大量运用

我国在化肥零增长计划的实践过程中,精准施肥的重要一点还在于大量施用腐熟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

这是通过意识宣传和项目支持两步来进行的。现在的农业有机肥项目遍及全国各县,有望遍及全国各地,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有机肥推广行动。从一开始的老百姓嫌麻烦拒绝使用,到现在的争相使用,说明老百姓已经形成了土壤需要有机肥,需要施用有机肥的思想意识了。

而近年来,各种生物菌肥、生物菌剂、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复合有机无机肥、黄腐酸肥料等各式有机生物肥料的推广和应用,也明显提振了我国精准施肥的前进步伐。

我国精准施肥

? ? 三、我国农业如何快速促进精准施肥

可以说,在近15年的测土配方施肥推广中,现在已经起到了明显的效果。老百姓不再追求一炮轰了,更加注重肥料配比了,这是我国农业精准施肥的明显进步。从思想上让老百姓有了合理施肥的理念。

在近4年的肥料零增长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农业部门的宣传引导,各肥料生产企业的产品转型,已经配套形成了利于精准施肥的产业链条。这是我国肥料零增长的产业基础。

比如我所在的山西,种植谷子,已经由原来的完全旱作、靠天打粮的习惯,变成了逐步试行一次性滴灌技术, 同时使用有机无机肥料进行配方施肥了。不仅提高了单产,还提升了谷子质量,还少用了肥料。

我感觉,当前我国精准施肥的序幕刚刚拉开。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农业产业高质量配套措施急待补充

这包括果树、蔬菜滴喷灌、阳光吸收板改进、气候预测等。还包括大田作物防雨、防晒等措施。这是农业产业发展的硬性指标,也是精准施肥的配套基础。

? 2、粪肥沤制技术及粪肥施肥技术急待开发

现在的粪肥沤制技术还处于80年代的水平,产品很多不过关。反而施进土壤中后,会影响土壤有机质及肥料的吸收利用。农家肥技术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需要国家继续出台相关技术标准,各生产厂家及个人可以依法进行沤制,再后逐步规范有机肥施肥量的问题。

3、肥料产品大颗粒化向小微颗粒化的发展

前些年小颗粒向大颗粒发展是为了农民方便,缓施。现在随着精准施肥的发展,将来肯定要向小颗粒或者微粒化发展。目的是为了增加肥料使用效果和肥料利用率。

4、液体肥料的推广及智能液体肥料的推广应用

? 这将是我国精准施肥的第一大步,肥料利用率的增加,肯定得先实现肥料液体化,这在技术角度会减少肥料的施用量。而且不远的将来,我们完全实现智能液体肥料应用的时候,将会使得我国农业前进一大步。

? 5、无土栽培的应用

? 无土栽培可以实现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利用精准肥料施用而实现作物健康生长的目的 ,这将很大程度上推动精准施肥的步伐。

无土栽培

不管欧洲国家的荷兰,还是美洲国家的美国,还是我们的宝岛台湾,都在农业技术方面、精准施肥方面给我们起了个好头。我们现在迎头赶上,为时不晚。而且,我们在技术学习及理论科研方面也不差于其它国家。

?? 只要我们有这样一个明确的?精准施肥?的目标,结合我国精准施肥的现状,制定出可行的计划来,一定会比其它国家做得更好。

与海潮、气潮、固体潮一样,地下水的潮汐效应也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现象。

在新疆工作的十几年里,曾经碰到这样的一件事。准噶尔盆地周边的农民们用井水浇地。由于共用一口水井,常常是分时间段包到各农户使用取水。时间久了,农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即不同的时间段里,取用地下水的浇灌效益大小不同。一般地,同等时间段里所浇灌的田地亩数,明显地表现出白天小于夜晚,而且,抽水机出口的水量也好像是夜晚大,尤其是半夜里水量最大。

当地农民询问这是什么原因,笔者当时的解释是:第一,白天蒸发量大,灌溉效益自然小;第二,白天用水人多,地下水水位不易恢复;第三,天山里的溶化水流下来有一个过程和时间,一般来讲,溶化水量的高峰大都是在夜晚到达;第四,地下水的潮汐现象。

其实,对于地下水的潮汐现象,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如我国江西省南昌综合地震台从1977年就开始了观测对比分析,1978年就发现了井水位的潮汐变化,1981年又发现自流井的流量随着水位的涨落而涨落,每日呈两峰两谷的变化。

综合以往国内外观测分析资料,这些分析用井,其深度有几十米的浅井,几百米的中深井,超过千米的深井;井水水型主要是地层承压水,也有少量的潜水。这些井水位潮汐现象表现出了潮汐幅度随着井深的增加而增加。

现在看来,地下水的潮汐现象应该是当地农民使用井水流量出现峰谷的主要原因。在潮汐力作用下,地下水的高潮一般发生在白天的中午和半夜。之所以农民感觉不到白天地下水的高潮到来,同时存在着第二种原因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95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