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怎么处理?
垃圾焚烧处理:焚烧垃圾时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有机物和炉渣。如果将它们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同样会导致污染,因此,有必要将垃圾送入焚烧炉进行集中处理(有些生活垃圾含有机质较少,可将煤和垃圾按一定比例混合焚烧。
在焚烧炉中焚烧垃圾采用的是一种热化学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利用高温破坏、改变垃圾的组成和结构,使垃圾体积减小,并使之无害化。经焚烧处理后,体积一般可减少80%—90%,其中的有害物质和病菌基本被除去。
垃圾卫生填埋:随着垃圾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城市垃圾正从堆放处理向填埋方式过度,填埋技术也逐步趋于卫生、经济和高效。垃圾中含有的灰渣、砖瓦、陶瓷等物质以及垃圾处理过后产生的各种残渣,必须通过填埋方式进行处理。
卫生填埋技术标准:填埋物含水量小于20%—30%,无机物成分大于60%,密度大于0.5t/m^-3
废电池的特殊处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电池,但废电池中含有的酸、碱等电解质和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不容小视。不同类型的电池所含的污染物也不同,使用后不能再生的电池称为一次电池,如锌锰干电池;放电后通过充电可反复使用的电池称为二次电池,如铅蓄电池等;无论哪一种电池,其中所含的汞,铅等都会污染环境。所以废电池需要统一送到危险废物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
1、科学规划,做好项目设计按照国家“到2020年底,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的要求,建议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的专项规划,统筹安排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建设项目,搞好顶层设计,研究确定系统性推进方案,把垃圾分类处理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老城区改造及新城区建设规划同步考虑。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确保2020年实现国家目标。
2、齐抓共管,夯实责任,理顺管理体制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工作理念,树立垃圾也是重要资源和矿产的观念,真正做到“四个转变”,即:从粗放管理向微循环精细化管理转变,从增加处理规模向提高质量和水平转变,从关注末端向全过程管理转变,从立足无害化处理向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举转变。各级政府要从建立多方面共同参与的垃圾治理和处理模式入手,强化领导,保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城管、住建、生态环境、发改、科技、工信、财政、国土、商务、农业等相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尽快建立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管理。
3、强化政策引导,完善运作机制和法规标准建议加快制定我省垃圾处理市场准入和特许经营、市场化运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收集、运输、处理等标准和技术规范,将垃圾无害化处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同时,要针对当前市民分类投放缺乏约束机制、参与率普遍不高等问题,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对策,包括垃圾处置收费政策的可行性研究,建立长效的源头减量、分类回收、分类资源利用等激励性与约束性制度,通过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方式保障政府、社会、家庭参与率。
4、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设施建设快速实施学习上海建立与分类品种相配套的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利用相协调的回收体系,完善与垃圾分类相衔接的终端处理设施,实现分类收运、回收、利用和处理设施相互衔接。建议省发改、财政部门要加大专项投入,积极争取垃圾分类处理项目建设资金,减轻政府的投资压力;拓宽投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建立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建立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推进机制、废品回收补贴机制和回收抵押金机制,研究制定市民垃圾投放袋补贴和垃圾计量收费标准,以及对易拉罐、塑料瓶、玻璃瓶等可以重复使用的包装品收取抵押金,提高这些废品的循环再利用率;加大终端处理装备研发投入,依托北京、上海、南京等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的现有技术和经验,全力打造我省的环保产业装备制造基地。
5、依靠科技创新,强化综合治理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整个过程中的运用和提升,扶持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推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构建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参与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科学制定垃圾强制分类办法,对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特种行业废弃物实行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对现有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实行升级改造,对垃圾实行分类回收,减少垃圾混装、混运、混处理带来的环境破坏和可回收资源浪费,全力推广压缩式收运设备。积极支持和推广快速处理技术,集成多种处理技术,实行分类处理、循环利用,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填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