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雍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学生时代非常喜爱绘画和书法,中学时代在学校经常参加版画宣传活动,给以后在王雍书法艺术界的造就打下基础,王先生出生于一九四三年五月,五十年代中学时曾自己徒步去北京站参观徐悲鸿的画展,参观齐白石的画展,当时15岁的王先生就已经立下志愿,将来自己一定当一个很有成就的艺术家。
几十年来王先生心不离画、手不离笔,潜心研究,注重创新,博采众家之长,自己拿出一定精力走遍祖国的名胜考证古代诗人骚客所去的足迹“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岳麓书院、王羲之的故里兰亭、李白的故里新安郡歙县、南昌的八大山人故居、扬州八怪郑板桥等”从这些历史名人中吸取精华、悟其神韵,所以王雍先生的书法绘画作品追求古法,不拘泥于 形式,笔法自然,刻意求新,笔峰秀润、雄厚,画风严谨,而且题材广泛,王先生从甲子以来又深入研究近代名家的技法,吸取众家之长、在自我否定中求发展,谨守自悟者戒,在从艺道路中不断地完善书法绘画技巧,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价值。
王先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之时,又发挥了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摄影,王先生喜爱艺术。摄影的爱好也是对艺术的追求,王先生在自己的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很想把祖国的大好河山用自己的笔墨艺术表现出来,他想到了中国的山山水水,巍峨的万里长城,长城是中华的象征,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万里长城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航天飞机从太空中所看到的只有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长城,王雍先生有关长城的摄影作品很多,从山海关的老龙头到嘉峪关,王先生独自驱车奔波了十几万公里,考察了长城的九门口、白羊峪、青山关、潘家口、角山长城、喜峰口、黄崖关、金山岭、司马台、盘龙山、古北口、箭扣古代长城、慕田峪长城、黄花城、八达岭、再往西河北的张家口、独石口、马市口、山西的瓦窑口、李二口、白羊口、榆林口、杀虎口,还有杨六郎镇守的三关口:雁门关、偏关、宁武关等几十个关口和堡子。
在王先生的思想里,长城是无声的音乐、是绚丽的绘画、是巍峨的雕塑,他要通过摄影把长城这座文明的丰碑用自己的绘画和书法呈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王先生说:长城使我无限感慨,长城也使我的艺术生涯张扬万分,通过我的作品,我立志出版长城专辑,我已加入长城学会,感受长城、研究长城、美化长城,是我一生最终的追求。
王雍的对艺术追求、对摄影的爱好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掸国,在今上缅甸 (今缅甸东北隅尚为掸族居住区)。《后汉书 ·和帝纪》: 永元九年 (97) 春正月,“永昌徼外蛮夷及掸国重译奉贡”。同书 《西南夷列传》载: 永宁元年 (120),“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1]
掸国是公元一世纪末二世纪初傣族先民建立的部落联盟政权。其疆域包括我国云南西部地区和缅甸北部地区。从史籍所记载的资料看, 已有很长的农耕历史,出现了阶级分化,有“大君长”、 “小君长”之分,在雍由调为大君长时,曾数次遣使者到东汉首都洛阳朝贺,献乐及幻人。这是傣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直接交流的生动记实。[2]
其王雍由调曾于东汉永元九年至永建六年(97——131)多次遣使来中国通好。汉帝特赐雍由调金印紫绶,授以“汉大都尉”的官衔。其于安帝永宁元年(120)遣使献乐及幻人(即杂技演员和魔术师),次年(121)元旦在汉都洛阳宫廷中表演“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和“跳丸、数乃至千”等技艺。其中的“都卢寻橦”(爬高竿)等节目,受到我国张衡等文人学士的赞赏。使团中的演员自称是海西人,即大秦人。其国“西南通大秦”,为中西交通所经,对古代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起过重要的媒介作用。[3]
中文名
掸国
外文名
the shan state
所属地区
东南亚半岛
地理位置
云南西部及缅甸中北部
渊源发展覆灭TA说
渊源
公元77年,哀牢王类牢反汉失败后,其王族大多渡怒江西迁,陆续聚集到伊洛瓦底江东岸渡口“达光”(伊洛瓦底江上游高原与中游平原交汇处)附近,联络伊洛瓦底江中上游地区的哀牢人邑国,很快又在怒江以西、伊洛瓦底江中上游地区组成新的联盟国家。汉文典籍将此联盟国家记作“掸国”,傣文典籍将此联盟国家称作“勐达光”。
发展
崛起的掸国,与南部的骠国开始发生冲突,骠国不断对掸国进行侵扰。东北有强大的汉帝国,南面有骠国侵扰,受到两面夹击的掸国,选择了向更加强大的汉帝国靠拢。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载:“公元97年,掸国国王雍由调派遣使臣经永昌到洛阳出使东汉帝国,朝贡掸国出产的珍宝。公元120年,雍由调又派遣使臣及庞大的杂技团出使汉帝国。公元131年,雍由调再次派遣使团经日南郡出使汉帝国,并向汉帝国贡献了掸国的大象。
掸国与汉帝国建立外交关系后,得到汉帝国的支持,掸国民众与汉帝国来往频繁,双方使臣也频繁互访,掸国吸取了汉帝国的先进文化,引进汉帝国的历法,农业生产得到提高,民众开始富足,军事也得到加强,南面的骠国慑于逐渐强大的掸国,开始停止了对掸国的大规模军事侵扰,只敢时不时试探性地对掸国进行侵扰。
公元二世纪末,东汉帝国群雄并起,军阀割据,自顾不暇。此时,与掸国接壤的东汉帝国永昌郡名存实亡,永昌郡治下的各部族纷纷自立,开始威胁到掸国的安宁,掸国失去汉帝国的军事支持,南面的骠国开始大规模向北用兵,直接占领掸国尊莫、东帕一带的领土,并继续向北扩张。
公元234年,掸国玛展王去世,尚穆达王被推举为国王,为平定叛乱和抵御骠国进犯,迁都蒲甘姆。公元242年,尚穆达王去世后,其女婿列米满(贡玛法)继承王位,对内开始一系列改革,对外积极抵御骠国。
公元五世纪,骠国又开始不断侵扰掸国南疆,南部的民众苦不堪言。尚列佐满王为抵御骠国侵扰,率军民沿伊洛瓦底江南下,在瓦南班地区砍伐森林、开垦田地、建立城镇,并派兵镇守瓦南班。
公元517年,尚列佐满去世,骠国蠢蠢欲动,国内各地头人也相互攻伐,内忧外患。为稳定局势,大臣们拥立贤能的三等和尚继位。公元562年,三等和尚去世,还政于尚列佐满的后人尚列佐。公元565年,尚列佐去世,吴尚佐继位。
覆灭
公元六世纪中期,国势强盛的骠国人口猛增,不少骠人开始迁移到瓦南班一带居住,骠国与掸国的冲突不断升级,吴尚佐忙于应对骠国的进犯,瑞丽江一带的头人混鲁、混赖兄弟趁机做大,兼并周边领土,于公元576年,在“勐卯”(卯地)组建联盟国家“勐卯”(卯国)。
公元586年,骠国为寻找新的都城,倾其全国之力北征,一举攻下掸国王城补甘姆,掸国土崩瓦解,掸国王族纷纷逃亡至哀牢故地,各地头人纷纷自立。混鲁、混赖兄弟趁乱兼并掸国各部族,并军民抵御骠国的进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