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街茶叶是新洲区扶贫开发的支柱产业。2007年,旧街街提出了“万亩茶园,亿元产业”的发展目标。经过六年的艰苦努力,旧街万亩茶园已经形成,‘姚河、烽火山、杨山已成为全街茶叶生产加工三大片区,一批茶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
截至2013年7月,全街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达13家,有市级龙头企业4家,“旧街白茶”、“城楼寨”、“杨山”等均成为武汉市著名商标,尤以武汉腾云山生态白茶有限公司的“旧街白茶”发展势头最为强劲。
梅才法是新洲人,从小对茶叶感兴趣,1992年在香港路谋了一个门面卖茶。但是,由于不懂茶叶保鲜、识茶、品茶,他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到1998年,他不仅亏空了积蓄,还负债30多万元。
梅才法意识到,要想做好茶生意,要先学茶艺。2001年,他到广西金秀县一家茶园打工,一年后,他掌握了制茶技术,承包下该茶园。由于积淀了卖茶、制茶经验,梅才法做出的茶颇合当地人口味,每公斤卖到200元,远远超过当地人制做的40元/公斤。不料,他遭到当地人排挤,竟被赶出茶厂。当时身上仅有17元,他只得露宿公园,直到一位朋友赶来送钱,梅才法才得以离开这块伤心地。
励精图治问茶道
爱茶之心不改,梅才法往返于云、贵、浙等产茶之地,对各种茶叶的特点了如指掌。2003年,他在江苏常州开设茶叶经销店,生意越做越顺手,2007年,他的营业额竟达到1000多万元。
恰逢新洲旧街号召在外打拼的人士返乡创业,梅才法动心了。2007年,梅才法回乡进军茶产业。他将目光瞄向茶叶界新品——白茶。白茶口感、香型与龙井相似,但所含营养元素是绿茶的十多倍,全年的采摘期仅45天。在江苏,品级稍好的白茶每500克可卖到2000元-3000元。在政府支持下,梅才法在新洲旧街辟出170多亩茶园种下30万株白茶苗。
2007年底,在外经营20多年的茶商梅才法回到家乡新洲,干起了茶叶老本行。“若想在湖北茶业独占鳌头,必须做新品种。”当时,邓村、萧氏等绿茶巨头走在前面,让梅才法决定错位竞争,他把眼光对准了白茶。
种白茶绝非心血来潮。当时,中国农科院专家到旧街现场勘测,认定当地土壤适合种植白茶。2008年初,梅才法成立了武汉腾云山生态白茶有限公司,并引进白茶种,注册了“旧街白茶”商标。
“白茶香味浓郁、滋味清甜,氨基酸含量是普通绿茶的两倍以上,营养又保健。在湖北市场很稀少,售价高,市场空间巨大。”梅才法看准了的事,决定大张旗鼓地干。
2008年底,席卷全国的罕见冰冻灾害,让他的500亩茶苗全部“夭折”。梅才法不气馁,他新建厂房和标准化茶叶生产设施,创新了工艺流程,使“旧街白茶”克服了白茶有青草味的缺点,又保持了原有的优良品质,“旧街白茶”一炮打响。
厚积薄发
创武汉茶界传奇
“旧街白茶”因其独特的风味享誉大江南北,各种桂冠接踵而至。2009年8月,“旧街白茶”荣获“鄂茶杯”金奖;同年11月,斩获“武汉市第六届农博会”金奖;2010年5月,通过了有机茶认证和QS体系认证;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荣膺"2010中国(上海)国际茶叶博览会”银奖;2011年,获得“中茶杯”一等奖;2013年,成为武汉市著名商标。因为个人成就突出,梅才法先后获得“武汉三农****”、"2012年湖北十大杰出创业人物”等多项殊荣。
目前,公司现有白茶苗圃基地每年可繁育苗木650万株;现有白茶园1500亩,绿茶园400亩,乌龙茶园400亩。公司采用“公司十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组建了三个专业合作社,发动了周边近三千农户种植白茶,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公司业务除了生产加工白茶,还朝着“集农家饭舍、茶艺室、客户住宿、休闲垂钓于一体”等多元化模式发展。
随着“旧街白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种植面积不断增长,加上采摘时间集中在春季,日产2000斤的大型加工厂已满足不了目前的需求。梅才法打算在今年底明年初,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投资400万元兴建日产4000斤的标准化车间。
梅才法仍然雄心勃勃,他还有更高的目标和远大的追求:“所有的成绩只属于过去,今天的一切还得从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