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季稻三熟制为主,部分地方为一季稻与两季旱作或一季旱作复种。还有水稻与旱作年间轮种的水旱轮作。 栽培上要求熟制、育秧、品种、生育期都以能避开春、秋寒与台风、暴雨为原则来调整和布局,做到趋利避害;栽培管理技术向吨粮田技术开发、杂交稻高产规范化栽培方向发展,近年来重点推行旱育稀植、抛秧、免耕抛秧等技术。 (2)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长江以南多为双季稻三熟制或单季稻两熟制;长江以北为单季稻两熟制或两年五熟制。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盆地的冬水田一年只种一季稻。 栽培特点:针对三熟制季节紧和自然灾害多的特点,采取一系列缓和季节矛盾及防避自然灾害的技术措施,包括合理搭配品种,适期播种,培育壮秧,配合施用氮磷钾肥、施用穗粒肥、施用微肥,水层、湿润与搁田(烤田、晒田)相结合等。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由模式栽培发展到吨粮田建设。近年来示推广轻简栽培技术如旱育秧、直播、抛秧、少免耕等。 (3)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以单季稻两熟制为主。水热条件好的地区有双季稻种 植,或杂交中稻后留再生稻。冬水田和冬炕田一年只种一季中稻。 栽培上须按照不同海拔高度布局品种类型。近年来推行的杂交稻良种、保温育秧、规范栽插、配方施肥、综防病虫及旱育秧、抛秧技术表现有突出优点,推广面积逐年扩大。 本区冬水田面积大,半旱式栽培对改变冷浸田水稻迟发或僵苗不发有明显效果。 (4)华北单季稻稻作区。华北北部平原种植制度为一年一季稻,或一年一季稻两熟,或两年三熟(其中稻一熟或两熟)搭配种植;黄淮海平原普遍一年一季稻熟。 栽培上针对水资源缺乏、生育后期易受低温危害的特点,采用水稻旱种、旱育秧及其他节水技术,同时充分利用夏季光温条件,加强管理,防避冷害。 (5)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一年一季稻。部分地区推行水稻与旱作物或绿肥隔年轮作。 栽培上从防御低温冷害出发,选用耐寒早熟品种,采用保温育秧,提早播栽期,推行旱育稀植栽培和大棚盘育苗机械插秧,有条件的地方用机械收获。直播栽培还有一定面积,形成以育苗插秧为主、移栽与直播并存的两大栽培体系。 (6)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一年一季稻。部分地方有隔年水旱轮作。南疆水肥和劳畜力条件好的地方的麦稻一年两熟。
1、水分过多引起。水稻育秧时,需要注意水量。移栽之后,田间水分过多或水层过深时,不仅土壤温度偏低,不利于根系呼吸生长,不利于水稻生根,同时也会影响地上部分生长。
2、温度过低影响。水稻生长要求日降温不宜过低,如果播种较早,或出苗、栽插后遭遇持续低温影响时,会影响水稻生长及其生根。
3、药害或肥害影响。水稻育秧或种植时施肥或施药不当,尤其使用不合适的肥料,或除草剂过量等影响,轻者影响水稻生根,重者出现烧苗死苗等。
扩展资料:
水稻生根需要注意:
1、田间湿度过大,水层过深,田间氧气不足,要及时控制浇水,保持土壤适当干旱,增加土壤中氧气提高水温、土温和土壤透气性,结合栽后七天适当晾田,利于生根立苗。
2、适时播种,提高棚温,深水护苗。结合选用抗旱抗寒的药物,能明显提高水稻抵抗力,同时还能明显促进水稻生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