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选题意义
本研究结合初中生物学科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合理化的策略,这些策略提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性格、兴趣和思维方式,改变教学中重学科,忽视学生的现象。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和技术的知识,拥有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这些策略体现并实践着生物课程标准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倡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此外,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提倡初中生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学得轻松,减轻学习负担,研究致力于为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开展生物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促进教师自觉追求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生物有效学习,解决目前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1.2对已有研究述评
综观前人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非常丰富,为本论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些文献从有效教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有效教学标准的探讨,有效教学影响因素的研究等各个角度对有效教学进行研究。同时,有效教学研究也面临了一系列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空间。这些研究问题主要表现在:关于有效教学的含义和评价标准的研究比较多,而针对有效教学的特征的研究比较少;较多的研究引用了国外有效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体现我国教学实践的有效教学研究不多;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很多是在思辨性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研究带有个人经验色彩,缺少实证性研究,研究结论缺乏说服力;另一方面有效教学理论与生物学科相结合的研究相对缺乏。有效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将有效教学理论与具体学科结合,指导具体学科教学。对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能够丰富有效教学理论和生物教学理论,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生物论文范文但是,有效教学在指导生物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更多的关注了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忽视了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忽视对生物课堂有效教学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性研究,进而提出策略;研究存在交叉现象,关注点也比较多的集中在合作学习和实验教学方面,相对忽视了生物教学的其他方面;以生物课成绩的提高作为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过多的关注,忽视了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关注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研究停留在表层,提出的策略缺乏针对性。
第二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 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
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一方面要有效率、有效果和有效益。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有效果”指的是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结果和教学目标是符合的。要求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清楚、具体和可操作的;同时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不只是浅层次的知识记忆,能够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有效率”指的是初中生物教师充分发掘课程资源,注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课程资源。同时教师能够运用各种方法使用教学资源,根据教学的需要,恰当地使用教学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效益”指的是生物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会学”,还要使学生“乐学”。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得较多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和知识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应当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生物学科的特征。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 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具有直观性
所谓直观,即感性认识,是具体的、直接的、生动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所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 ? 在进行生物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感觉器官是迅速获得知识的“门户”。学生通过感官获得生物学知识,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越丰富,越有利于知识的的深化和巩固。许多生物概念和原理是从生命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教师只从抽象的概念和定义出发进行单一的口头传授是不合适的,只用口头表达的方式去形容动植物的形态构造及其生理过程是荒谬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具有直观性,教师要注重运用语言直观和模型直观等形式,使学生直接或间接感觉到他们所学习的对象或现象,获得关于生物个体和生命活动的感性认识。再者,直观教学在集中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优势,比起教师在课堂上呼吁学生:“同学们注意了,我下面讲的是 ?”更加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生物课上有许多观察和实验,这些活动需要学生主动去学习,教学的直观性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能够明显提高学生感知的速度,提高学生学习。(范文 .)
第三章 影响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因素的调查和分析.....................15
3.1 选择研究对象...................................................... 15
3.2 制定研究方案................................................................ 15
3.2.1 观察量表的采用......................................................... 15
3.2.2 调查问卷的编制.................................................... 15
3.3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16
3.3.1 观察量表的统计结果...................................... 16
3.3.2 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 19
3.4 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20
3.4.1 教师层面对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 20
3.4.2 ;学生层面对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 21
第四章 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案例分析......................................23
第五章 4.1 案例一:“能量的释放和利用——能量的释放”.............. 23
第六章 4.2 案例二:“人体内的物质运输——血液循环” ............... 26
第七章 4.3 小结................................................... 29
第五章 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5.1 提高教师的提问技巧,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师能够提出问题,学生的思路就能够很好地被打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爱好,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通过提高自身的提问技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许多一时的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其一,联系实际来设计问题,引出教学内容。教师的问题要来自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首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本章节的要点,紧扣教学目标,然后从生活中找问题,找到问题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点,精心设计问题。例如:在“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家庭住宅楼里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道,自来水通过管道运输到千家万户,供人们生活需要。以此来提出问题“人体内是通过什么将营养物质运输到身体各处”。或是从现在学生比较喜欢、比较关注的事件入手,例如:在“饮食和营养”这一节中,教师用肥胖的例子和学生每天三餐的饮食来提出问题,引出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问题设计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教师设计“阶梯式”的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前后彼此联系的一个个、一组组问题,能够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生物形态结构的识别和生物概念的回忆,教师可以设计成简单的问题。对于需要分析比较和归纳总结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较难,教师一方面可以把问题细化成层层递进的小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回答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提问过程中给学生提示。例如在“能量的释放”这一节中,能量的释放与呼吸之间的关系,学生很难一下子回答出来,教师通过问题串的设计,把这个问题分成了若干个小问题,包括“这三种状态哪一种感觉最累(消耗的能量最多)?哪一种最轻松(消耗能量最少)?生物论文人体在三种状态下的呼吸频率有什么不同?消耗能量的多少与呼吸频率是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够使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并且经过思考后能够回答上来。
5.2 选择合适的小组合作内容
教师要选取值得合作探究的教学内容。在每节生物课的教学中,总有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让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有些生物学知识,学生在理解或运用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也可以合作讨论解决。例如食物链的正确书写,很多学生存在错误的认识,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总结出食物链的正确书写方式,一定是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将被吃的生物排在前面,吃它的动物排在后面,并在他们之间画上箭头,箭头必须指向后面的动物。生物课堂中实验操作非常适合进行合作探究的内容,教师要选择生物实验中的合适的内容让学生以科学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第六章 结语
对于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本文只是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努力。本文在总结有效教学理论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界定有效教学、生物课堂教学、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及其教学策略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观察和集体访谈,分析影响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进而提出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本文得出的结论包括了: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来自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教师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了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提问技能等,学生层面的因素包括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能力等。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包括了提高教师的提问技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组建科学实验小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性;使用概念图帮助学生更好地概括生物学知识;注重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设计形式多样化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描述得不够深入。观察量表的使用,如何尽可能保证在自然状态下得到研究结论也有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对生物课堂有效教学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略)
植物生理学的一个分支。阐明果实脱离母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规律。是果品贮藏的理论基础。采收后的果实,被切断了来自母体的水分与养料的供应,转为利用本身贮存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了解果实这种以合成为主转向水解为主的变化过程,以及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对适期采收、贮运、加工和销售均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研究简史
自1920年英国基德与韦斯特(F.D.Kidd et C.West)发现了果实在成熟过程中存有呼吸跃变现象后,果实成熟前、后的生理,生化研究得到不断的发展。1935年盖恩(R.Gane)证实了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起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赫尔姆(A.C.Hulme)主编的《果实及其产生的生物化学》问世,首次概括了果实采后生理、生化的基本内容。1980年欧洲植物化学学会的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果蔬生物化学的新进展》进一步汇集了70年代以来有关采后生理、生化研究的情况,并报道了运用分子生物学概念和技术来研究果实采后生理。
中国古代已有利用果实采后生理变化的特性,用来延长贮藏期的知识与技术。战国时期的《周礼》(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中就有关于果蓏贮藏的记载,迨至北魏《齐民要术》(533~544年)中对果品贮藏加工方法叙述更详。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贮藏保鲜研究工作的开展,开始对果实成熟生理进行科学研究。不久,扩大了研究领域,涉及到采后生理。10多年来,已有长足进步。
研究内容
果实从坐果起,历经生长发育、成熟、完熟、终至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中,采后一般处于成熟或完熟而至衰老阶段。其主要生理活动有以下几方面:
呼吸作用
离体的果实仍然是个活体,仍然需要呼吸。研究果实采后呼吸速率的变化,呼吸底物的生化变化,呼吸的类型,以及影响呼吸的内外因子等,直接影响着果实可食时间的长短及贮藏寿命(见果实呼吸)。
内源激素及其作用
乙烯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成熟激素。有不少种类的果实,其成熟过程与乙烯有密切关系。但诱致不同种类果实成熟的乙烯含量不等。1971年鲍尔(Baur)等在鳄梨的研究中证明生成乙烯的前导物为蛋氨酶;1980年杨祥发又发表了乙烯生物合成及其影响因子图解(见果实成熟过程),对于果实的采后生理的研究有很大的推动。此外,在采收后,受到果实内2,4二氯苯氧基,异丁酸(CPIBA)的作用使果实内生长素降解,同时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减少及降解,脱落酸的合成与增加,也都参与采后果实体的生物化学过程。各种激素之间平衡状态对果实呼吸、物质代谢的调节,起着主要作用。
生化代谢
果实离体后,尤其进入成熟或完熟的果实,随着呼吸速率的变化或加强,在内源激素的变化平衡过程参与下,细胞膜透性随之改变,从而改变代谢方向,碳水化合物、有机酸及脂肪等底物被缓慢氧化,同时,伴随着某些合成过程,如各种代谢酶、蛋白质及核糖核酸(RNA)等的合成。这种合成过程需要的能量系由呼吸作用所提供。对采后果实生物化学进行深入研究,并逐渐了解到果实成熟过程中,水解与合成并存,相互依存,是一种高度有序性的生化变化过程。
营养成分的变化
果实中常见的有淀粉、糖类、有机酸、有机盐质子或离子(如K+、Cl-、11991、磷酸盐、Ca2+、Mg2+等),醇类、酯类、黄酮类化合物、甙类、酚类、氨基酸类、氨化物类、蛋白质类、维生素类、生物碱类及萜烯类和类脂类(芳香物质)等,其中大量的物质是水溶性的。随着果实的采收,多数果实淀粉减少,糖类增加、酸被氧化而芳香类物质增加。这种过程的速率与果实食用期与最佳食用期的长短有关。研究贮藏环境的条件和呼吸作用对营养物质的分解、合成的影响,可以为贮藏保鲜创造必要的良好条件。
水分变动
水是生物进行代谢活动不可缺少的基质,也是维持水果鲜活状态最重要的因素。水果一般含水量高达80%以上,采收离体后再不能得到植株的水分供应。果实表面常有气孔、皮孔、花萼孔以及采收时留下的伤口(果柄端)等形成的通道,水分通过这些通道和表皮细胞仍在不断蒸腾、扩散。水分丧失除造成直接的重量损失外,细胞失去膨压,组织萎蔫,外表皱缩。水分亏缺刺激组织中内源乙烯、脱落酸(ABA)等激素的增加,加速衰老。环境中水分过多有利于微生物增生和侵染,吸水裂果。研究果实水分散失的途径,表面覆盖物的性质,水分亏缺的生理影响以及外界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影响,对控制水果水分丧失,是保证正常生命活动和贮藏保鲜的一项重要内容。
贮藏期病害
采后生理研究还涉及到病理学,包括采后贮藏期间病害:微生物感染和生理失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形成采后病理学新领域。采后生理失调除由于自身衰老、失水外,大多由于不适当的环境因素造成,如冷害(见果品贮藏期冷害)、二氧化碳中毒,缺氧、营养失调,异常代谢生成的有毒物质在体内积累所致,如苹果苦痘病、虎皮病、柑橘枯水等。
采前因素
由于栽培措施,水肥管理、营养状况对采后果实的生理活动、品质状况有强烈影响,既使在相同的贮藏条件下其效果也往往不同。果实采前采后的生命活动是一个整体,涉及到成熟、完熟与衰老,所以,采收的时间对决定果实采后的生理生化进程、对贮藏保鲜和品质有重要影响。
环境因素
采收后的水果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人们通常也是通过改变采后环境条件来加速或延缓成熟衰老的进程以改善品质,延长贮藏期。温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切代谢活动,生化反应都受温度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温度,可以使代谢减弱,这是一般果品采用冷藏的基本原理。不同种类品种有不同的临界温度,而低于这个温度就会发生代谢失调,造成冷害:湿度影响水果的水分平衡,直接影响品质和风味,故水分亏缺会导致细胞代谢的改变;环境中气体成分如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显著影响呼吸速率和代谢途径。适当降低氧和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将抑制呼吸作用和乙烯生成,延长贮藏时间,这就是气调贮藏的基本原理,所以研究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开发新的保鲜技术有着直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