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佛手茶的产业发展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3 02:37:40
字号:

永春佛手是中国名、优、特茶树品种,1985年,永春县被中国国家茶叶发展基金会定为佛手茶出口产品生产基地。目前,永春佛手茶的栽培面积4.2万多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38.6%,年产量3500多吨,占全县总产量的47.2%。永春佛手茶品质优异,独具保健功效,深受专家赞赏和消费者青睐,成为名贵茶饮。

永春佛手茶的产业发展

自1985年荣获部优产品以来,在全国、全省各种重大茶叶品评活动中屡获桂冠,曾获得了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福建省名茶、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国际名茶金奖、中国新品名茶博览会茶王赛金奖茶王、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五星茶王、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精品名茶金奖、中国(福建)国际茶博览会茶王。近年来,永春县重视抓好永春佛手的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农科贸的协作关系,建设了一批无公害生产基地,先后有玉斗八一茶场、海堤生态科技园、莉芳茶厂、横口乡金山寨茶场、东关北硿茶场等11家茶叶生产企业获得有机茶、绿色食品和无公害标志使用权,涌现了松鹤牌、莉芳牌、永鹏牌、万品春、玉佛山、津源春、宝猫牌等10多个知名茶叶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外茶叶市场。

2006年11月,永春佛手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永春县组织起草的永春佛手国家标准草案已在2007年6月1日通过了国家专家组的审定,该标准申报作为永春佛手的国家标准。这将成为永春佛手将来的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新的里程碑,为永春佛手成为中国茶叶的知名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茶园的建设应在重视生态平衡,不破坏自然资源,水土保持,从本地的茶叶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发,集中建设好茶叶生产基地,使其适当集中连片,便于管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更有利于集中设厂加工,提高茶叶质量。茶叶的建设还应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并逐步实现茶树良种化、茶区园林化,茶园水利化,栽培科学化。

1、茶树良种化:结合当地实际生产茶类,生态条件等确定纯正不受污染的品种,健壮的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佛手茶苗进行栽培。

2、茶区园林化: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要以治理水土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实现园林区域化,专业化。

3、茶园水利化:建园应不过量破坏植被,有利于保持水土,要广辟水源,建好茶园排灌设施,水源应符合部颁标准,不受污染并做到旱季能灌,涝季能排。

4、栽培科学化:要求合理密植,重施有机肥(农家肥为主),辅以化肥(复合肥、尿素等),正确运用采剪技术,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加强检疫和预测预报,采用植保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

(1)气候条件:佛手茶树对气候条件的要求是,喜欢温暖湿润地段,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上,活动积温在3500℃以上的地域大气湿度以80%左右最好,不低于60%,年降水在1000mm以上。

(2)土壤条件:佛手茶树喜欢酸性土壤,PH值4.0—6.5之间,玉斗镇境内均属红壤微酸性土壤,非常适合佛手茶的种植,但土壤中游离酸钙超过1.5%时,对茶树生长就不利,还有通气、蓄水、保肥、保温等方面均应注意对佛手茶树的影响。

(3)地理条件:茶园宜选择在海拔450—750m之间,坡度25°以下的山坡或丘陵地方,以10—20°坡地最为理想,坡向选择座北向南方向较为理想,做到“山顶造林,山腰种茶、山下种粮”的综合开发。

(4)梯级茶园的建设:注重建设等高线的修梯原则,畦面要平衡,防止水土冲刷,一般随弯随势,尽量取直便于管理打好基础,宜采取表土回沟,心土筑岸,将心土挖出外沿筑岸,岸高20cm左右,畦面向内稍倾斜以利于保水、保土、保肥,畦面宽度视坡度而定,一般在1.5—2.5m左右,采取单行或双行定植,1.5m宽畦面宜定植单行,2m宽畦面宜种植双行,以提高早封行,早投产,株距单行采取0.30—0.35m,双行采取0.3—0.4m株行距为宜(三角形排列错开定植)。

(5)茶园畦面心土筑岸,表土回沟时,沟宽与沟深度要适合茶树的根群发育,宜拉沟宽0.4m左右,深0.5m左右,以表土杂草回沟,并每亩施以有机肥料(农家肥)30—40担,石灰粉50斤,钙镁磷100斤作基肥混和土壤后待种植,选择在立春—雨水季节进行定植,佛手株高选择15—20cm健壮无病虫害苗木定植,定植后做好稻草等覆盖,以利提高成活率。 1、佛手茶园的管理,对幼龄茶园的耕除管理不同于多年老年茶园,要注意不能耕除太深,次数要比较少,耕锄要结合间作绿肥的播种和撒施肥料同时进行,耕锄的深度1—2年内宜进行浅耕,耕深8—10cm左右,年耕锄2—3次,随着茶园的苗木长势,耕锄深度不断耕深至15—20cm,深耕时距植株15cm以外进行,并注意少伤着根部,同时注意天气变化,长期干旱天气不能耕锄,防止水份散发,提倡草生栽培,刈草铺园,增加腐殖肥料,以利于疏松土壤。

2、肥水管理:选用腐蚀的厩肥、堆肥、绿肥、饼肥等,提倡年施一次有机肥料,以农家肥为主,以提高幼龄茶树的长势,从而提高茶树抗病虫害的能力,增强叶绿素,叶片肥厚,提高茶叶品质,施用有机肥料不仅能为茶树提供全面的营养,而且肥效期长,可增加或更新土壤要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有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辅以化学肥料如复合肥料,尿素等,宜采取薄肥勤施的施肥原则,每2个月撒施一次复合肥料与尿素(比例为2:1搭配),又根据幼龄茶树对磷钾肥需要较多的特点,三要素比例:1—2年生为1:1:1,3—4年生为2:1:1,施肥的数量1—2年生每亩纯氮2—5公斤,2—3年生每亩纯氮5—7公斤,3—4年生亩施纯氮7—10公斤,施肥量还应按亩植株数、长势、土壤及肥管条件而定,随着茶树的增长,施肥量逐年适当加大,一般生产100公斤干茶,要补充纯氮9公斤,磷4公斤,钾2.66公斤,氮、磷、钾的比例为3:2:1。总之施肥原则是:要达到经济合理用肥,充分发挥肥效,一般采取开沟施肥与撒施结合,做到科学施肥,以发挥最大肥效。

3、定型修剪:应采取低位修剪,矮化树冠的原则,扩大采摘面积,适当降低高度,可减少分枝层次,有利于茶树体内水份与养分的运转,又可减少树体每年对光合产物的消耗,从而提高茶树的经济系数,幼龄树的定型修剪,当年度一般在冬季9—10月份进行,离地面高度30cm剪平,第二年5月份春梢硬化后定型修剪高度40—50cm,9—10月份控制在60cm以内,以后视佛手茶树的生长速度,疏枝修剪至80cm内定型树冠,高度一般不超过1m株高。

4、低产茶园改造:针对未老先衰茶树、重采摘、轻管理的茶园等,树龄在15年以上,均应采取深修剪直到台刈、改种(套种)等技术措施,深修剪一般高度掌握在50—60cm,台刈掌握在离地面20—25cm,由于台刈都是从根颈部萌发的枝梢(新梢),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形成整齐的树冠和健壮的树势,在加强肥水管理下,能使茶树迅速增长,对打造好佛手质量,提高档次,创效益,争品牌具有深远意义,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对树龄十几年的中年树,宜采取深修剪的办法,重修剪的高度在离地面40—60cm为宜,一般疏剪去茶树1/3—1/2,要求修剪整齐平整,台刈与重修剪的时间掌握在春茶采摘后进行。

5、病虫害防治:本地茶园常见的病虫害是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茶云纹叶枯病、茶毛虫、黑刺粉虱、茶蚜、茶小卷叶蛾、茶菜枯病等多种病虫害,以假眼小绿叶蝉、蚜虫、粉虱为害最为猖獗,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增施农家肥有机质肥的基础上,增强茶树的健壮树冠;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加强预测预报、掌握好防治适期,防治指标,并严格按照无公害茶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执行,降低农残,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天敌数量,以高效低毒等生物药剂为主,把病虫害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并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技术规范,严禁茶园使用除草剂。 1、幼龄茶树的定型修剪。一般一年进行1—2次定型修剪,分别在2、6月进行,分3—4次完成。当茶树长高30cm,主茎粗达0.3cm以上,并有1—2个分枝时,即可进行第一次修剪,修剪高度以离地15—20cm为度,以后每年定剪一次,第二次定剪可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5—20cm,第三次或第四次则分别在其上一次剪口的基础上提高10cm左右。这样连续通过3—4次定型修剪,把茶树骨架控制在50—60cm,连同主茎形成5—6层分枝,在此基础上结合打顶轻剪,多留少采,进一步培养树冠和采摘面。

2、成龄茶树的修剪。青壮龄茶树每年、隔年或隔2年进行轻修剪1次,一般只修剪绿色嫩梢的一部分或仅达到红梗部分,以后每次在原有修剪面上提高2cm左右,当轻修剪几次,茶树高度过高难以采摘,而且结节枝形成使育芽力下降时,就需要进行一次深修剪。深修剪即剪去结节枝,恢复育芽能力,一般深修剪程度约剪去10—15cm,以剪除该节枝层为度。深修剪后第二年仍进行轻修剪。

3、衰老茶树的修剪。对于未老先衰茶树、重采摘、轻管理的茶园等,树龄在15年以上,均应采取深修剪或台刈。一般在春茶采摘后进行,深修剪高度离地30—50cm,台刈掌握在离地面20—25cm。重修剪或台刈的茶树一般要留采一年。经过一年的留养后,再进行打顶定剪和轻剪等一系列管理技术重建新的树冠。如玉美村康志亮有一衰老茶园采取重剪结合留养方式。春茶前后重剪高度20—30cm,当年春夏茶留养不采,秋后第一次定剪45—50cm。第二年打顶采,春茶后第二次定剪65—70cm。第三年开始留叶采并每年春茶后轻度修剪,剪平树冠表面,使高度控制在75—80cm。 在茶树栽培的综合性农业技术措施中,以施肥效果最为显著,也以施肥与茶叶品质、产量、成本和效益的关系最为密切。永春佛手茶的施肥应注意根据佛手茶的品质特征,茶树各生育期对养分的要求,优化施肥技术,努力做到合理施肥,以达到优质、增产、树旺、低成本、高效益的生产效果。

1、N、P、K三要素合理配合。N肥有利于茶叶中含N物质生成,但过量又会使叶绿素含量增加,并抑制茶多酚、糖类等物质的合成,对香气的形成,滋味的浓鲜爽度和叶色都有影响。而P肥能促进茶多酚和糖分等可溶性物质含量增加。K肥对茶红素、茶黄素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N、P、K三要素的合理配施,有利于提高佛手茶的品质,据调查如表1所示分析,N、P、K配比约为2.18:1:1.29。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81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