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至老党员向承鼎家中,全家4口人,小儿子智力残疾,祖孙三代同堂,居住在一栋较旧的平房内,由于地基深陷,房屋已成危房,但无钱修缮。家中只有1亩薄田,仅能作为饲料地。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儿子外出做工的收入,自己也在外做临时工挣点小钱补贴一下家用。老人今年已经70岁,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时常要打针吃药,因为没住院,药费不能报销,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尽管生活艰辛,老人还是比较乐观豁达,他要求儿子不管生活多艰难,一定要走正路,也尽量不要给政府和集体找麻烦。问到老人的愿望时,老人说,孙子就要成家了,但是房子成问题,要是有钱能把房子翻修下就好了。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香树湾村无产业发展,主要经济来源为村民外出务工收入。一是农民自身投入不够。随着党和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惠农补贴越来越多,部分农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性不高,等、靠、要思想严重,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的传统逐步缺失,自我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缺乏,严重阻碍了农村建设发展。二是因学因病返贫,贫困程度加深。部分农户因子女入学、遭受自然灾害、家庭成员生病入院、致残等情况,原本脆弱的家庭无力承担高昂的学费、医疗费而返贫,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三是增收渠道单一,产业效益低下。农业生产受地形及水源影响,主要发展玉米、红薯、土豆等几种传统农作物种植和鸡、鸭、猪、羊等庭院式小规模禽畜养殖,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型,且经营方式粗放,生产投入不足,形不成规模和经济效益。
此次走访活动,加深了我们对基层群众的了解,感受到了群众的疾苦冷暖,是我们“三万”活动为群众办好实事的基础和前提。下基层是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不仅仅是有着基层情况和群众意愿,同时也是基层干部对群众感情的真实记录。不仅要嘴上说着老百姓,更要心里想着老百姓。要做百姓的贴心人,要带着感情下基层,带着感情去倾听百姓呼声、了解百姓的困难,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好“三万活动”,多为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三万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篇二
为了最精准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擂鼓镇镇长罗淳倡议镇村干部寻找最困扶贫户,倾听最边远的民声,实施最贴近民意的帮扶项目。5月12日,我作为全省重点贫困村碾盘村第一书记,有幸被列为本次活动学习者之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此展开……
第一站:养蜂人家 谭开发
一路颠簸,喧闹的集镇渐行渐远,崎岖不平的山路,唯有矿车走过的痕迹。偶然见到一户人家,我们停车,踏着长满荒草勉强通行的机耕路,走到门前。寒暄一番后,罗镇长打开明白袋开始询问:“你们家有几个人?你们这还有栋红砖房,怎么纳入贫困户的?”。他说:“我叫谭开发,家里有两个人。虽然有几间红砖房,可是这里是滑坡体,这房子都裂成危房了。加之我们俩年老体弱,现在路勉强只能过人,车不能到门上,我们吃喝穿用都很难呀。”边说边指着墙上的裂缝。“那你这样怎么才能脱贫呢?”“我想呀,要是能改变下居住环境,交通便利了,我们生活所需就可以解决了。我们这里野花漫山遍野都是的,养几笼蜜蜂,可以卖个好价钱。再养几只鸡,把自己的一亩半茶叶管好,手头零花钱就不缺了。”他指着自己的几笼蜂和笼养的几只鸡说。“有信心就好,我们一定帮你们走出困境的。”
匆匆作别,我们又上路了。车上,我们都在感叹,勉强通路的贫困户发展养鸡和养蜂产业,可是 “酒香也怕巷子深”呀,就算产业规模起来了,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卖出的价钱是个问题。
第二站:五保兜底 吴美运
行车越发艰难起来,眼前掠过一幢破乱不堪的土房。停车绕行近500米羊肠小路,来到门前。老两口正在门前翻地。一眼望去,荒坡地上,到处都是碎石,真难想象这样贫瘠的土地怎么能种出庄稼。貌似两老听力有些障碍,我们大声呼喊他们才停下了挥舞的锄头回到房前。
“你们家什么情况?这地能种出庄稼吗?”罗镇长问。“我和老伴儿是五保户,原来住在村6组小井沟,那里的房子已经住不了了。村里考虑到我们住在那里不安全,借别人的房子住在这里。我们年纪一天大过一天,只能刨点房前屋后的地种点菜。我和老伴儿李国平靠点儿低保买些油盐啥的,生活也能过的。”老汉儿吴美运说。“你们这样的情况,孤苦伶仃的,愿意搬出去吗?”罗镇长问。“那倒好呢,那样我们就不用担心买不回来柴米油盐了。”老汉儿说。“别怕,你们这样的属于政策兜底户,政府不会忘记你们的。”“嗯,现在的政策好呀,老百姓总是有好日子过,我虽然无儿无女的,现在这好的形势,我还想多活几年见识一下呢。”老汉儿听了罗镇长的话,仿佛把所有疑虑都解开了,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我们上车了,远远看到俩老人继续开始了艰难的耕作。道路“瓶颈”让贫困户只能靠耕种贫瘠的土地勉强维持生计,我们也只能“望地兴叹”。
走了一段,一群修路的民工挡住了车的去路。听说是罗镇长来了解民情就主动要求抢赶工程,想让车能进山。可惜路况太差,车行至此只能折返。修路百姓主动要求当向导,借摩托车给我们。我和罗镇长顺着山路改骑摩托车继续前行。
第三站:空巢老人 余之成
摩托车行了一段,路越来越窄,不能再前行了。停车后,我们走到一户人家门前。老婆婆儿倚门驻仗出门迎客,家长里短的聊了半天。听了半天我们知道了,她是余之成老伴儿,因家境困难,自己的一个儿子入赘到宝丰镇一个偏僻山村的女方家,无力养活两老,他们成了空巢老人。说了半天,中心只有一个一一期盼党的好政策,人民的好领导带他们走出困境脱贫致富。
她说:“听说外边土鸡蛋卖一块五一个,我们家攒了七板儿土鸡蛋,可是路不通,一个也卖不出去。”家里的水源,是用管子从山上引下来的,洗衣服、烧水统统靠它。她热情的倒上一杯水。迎着亮,明显可见水里很多浑浊物。罗镇长告诉他,自己饮用、煮饭时一定要放在桶里沉淀下。见她一直一瘸一拐地走路,罗镇长关切地问“腿怎么了?”。她明显有些神伤,“腿上以前受伤过,因偏远未能及时救治,留下后遗症,就一直这样了。这些年,我从未出过远门。”
是呀!这样的地区条件,外面的世界对她来说只有奢望。临行时,罗镇长鼓励她要积极响应政策,改变生活现状。
第四站:有房无人 空心村
罗镇长的那股犟劲指引着我跟随他继续前行,试图寻找到最困难的扶贫户。一路上,我们眼前尽是有房无人的村落。空落落的电杆儿,记录着曾经的繁华;绿莹莹的小水潭,激荡着过去人的行迹。山势渐陡,杂草丛生,渐渐的没了人迹。行至一段陡坡时,我手扯着沿途的灌木艰难前行,当我抬头看路时,才发现罗镇长的汗衫儿早已湿透。
一路摸索返程,在杂草丛生的山上,差点迷路了.散落在山间的牛粪是指引我们前进的路标。返程路上的住户告诉我们这里只有养牛的人偶尔来过。这个院落的10几户都因自然条件恶劣而自然搬迁。同时,也成了适合发展生态养殖的好地方。
往返先乘车、再骑车、后徒步20余里,往返近4个小时.一路艰辛,坚定前行。一趟下来,我倍感精准脱贫责任之重大.同时,我也倍感欣慰。老百姓总在念叨“这时代党的政策好呀,领导好着实呀!”这大概是我此行的收获。
说走就走的“旅行”告一段落,我们或许无法准确定位哪位是“最困扶贫户”,但是这一行动告诉我们倾听民声、尊重民意、为民服务将永不止步。这恐怕也是罗镇长此行要旨所在。后来,据罗镇长介绍,因广山村地理条件恶劣,水电路不通,人民生活无保障,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将整村搬迂到“月亮湾’,给他们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让百姓能共享改革成果。
篇三
2月24日早上,我和单位同事一道走进了下川五组。这个组地处马安川下方,离政府机关不是很远。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但也有一些贫困户。在路途村民的热情指引下,我找到了韩久朝的住居地。他家在韩家大院里,几间陈旧的泥巴瓦房夹在其它住户房子中。当我走进韩家大院院落,找到他的住所时,主人没有在家,一把大铁锁紧紧锁住两扇破旧的大木门。我向周围邻居打听,方才知道一大早就背着几十斤花生到集镇油坊榨油去了。于是我调转头就返回到集镇,找到那个油坊。在油坊里认识了他。韩久朝是一位个头不高的中年汉子,今年56岁。虽然年岁不算大,由于常年劳作,几年前就患上了腰椎骨增生的毛病,一般的活干的就很吃力。因为他有病不能外出打工,他的妻子熊承平只好走上了常年外出打工之路。韩久朝家有耕地4亩多,其中一半就租给了别人搞产业。自己忍受着病痛,辛勤耕作着这两亩来地,还喂养着一头生猪。如果不是患了腰间盘疾病,按说这家还不算特别困难。一个20多岁的儿子毕业不久也到深圳打工去了。韩久朝告诉哦我,妻子和儿子都在打工,虽然收入不多,有***的好政策帮扶,全家有信心早日脱贫的。 我的另一户扶贫户户主叫胡承香,今年也是56岁。来到她家,她在她的现任丈夫的帮助下,从病床上挪到手推轮椅上,推进堂屋。她告诉说:5年前,身患乳腺癌,手术后复发,现在的身体非常差。因为自己生活达到了无法自理的地步,是他的现任丈夫崔自喜守在家里伺候她。一个20多岁的儿子早年放弃了读书,走上了打工的行业,在家乡帮别人安装水电等挣些小钱养家糊口。原来,这家是个组合家庭。10多年前,前任丈夫离异,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家住马安镇姬家坪村6组的单身汉崔自喜就走进她家们,为她拉扯孩子。至今,崔自喜的户口也没转到下川村。谈到家里脱贫的打算时,胡承香感到很为难,丈夫要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只有儿子一人打工,收入微薄。她想贷点款在集镇上开一个电焊等修理铺子。希望能够得到帮助。走的时候,我诚心的对她说:你反映的问题,我会向村里提出,我们共同努力,争取把问题解决! 告别两户帮扶对象,走在返回的路上,我在深思农村贫困户之所以贫困,有的是因病致贫,有的是因老致贫,由于劳动能力下降,导致收入下降,生活境况窘迫;还有个别农民由于智力障碍或者没有文化知识而导致贫困等等。如何有效解决这些现状,确实是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驻村干部扶贫个人案例事迹
纷纷用积分挑选兑换生活用品。?没有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不配当扶贫干部;没有对贫困群众深厚的感情,做不好扶贫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驻村干部扶贫个人案例事迹资料,欢迎参阅。
?琴英大姐,您要的多功能拖把已经到货啦!?谭叔,上次到您家,看您家水瓢坏了,这次是不是兑个水瓢呀?这个月您的积分能换50块钱以上的商品呢!?在xx村加油站,数名贫困群众正围着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李俊,纷纷用积分挑选兑换生活用品。?没有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不配当扶贫干部;没有对贫困群众深厚的感情,做不好扶贫的事
扑下身子,她是xx村的村里人时不我待,任重千钧。面对 脱贫攻坚 这场硬仗,李俊这样一位没有任何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的?80后?新人倍感压力和责任重大。
要使扶贫工作有的放矢,关键在于?摸清底子、开好方子、走出路子?。到xx村的第一天,李俊就迅速转换角色,把自己融入村里人之中。一连一个多月,她走村入户与老党员、群众代表、贫困群众促膝交谈,将村情民意摸清吃透,掌握精准扶贫的第一手资料。她还与村?两委?干部同心共谋,制定出《xx村2015-2020年精准扶贫工作规划》,提出了?科学规划、项目帮扶、能人带动、整村脱贫?的构想,得到县委挂点领导的赞许。
地处县城近郊的xx村,背靠中国历史上首座以商王太甲之名命名的太甲山,拥有诸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却因只有一条简易的泥石路,让游人们望路兴叹,修路成了xx村群众企盼多年的梦想。为发展xx乡村旅游,打通致富道路?最后一公里?,李俊积极协调,将建设xx旅游路列为脱贫攻坚、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的重点工程。在公路建设的那些日子里,身为村第一书记的李俊全身心地扑在公路建设上,与施工人员一起顶烈日,冒酷暑,一丝不苟地严抓施工质量。一条长8公里、宽5.5米的旅游公路在地图上缓缓朝外延伸,拉起了经济发展的牵引绳。
这条?最美农村公路?的建成,掀起了xx村乡村旅游的热潮。凭借着丰富的原生态旅游资源,xx村接待游客达80余万人次,拥有旅游从业人员200多人。应运而生的农家乐、土菜馆、特色民宿、旅游玩具和纪念品销售更是成为村里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村里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过去提高了50%。
把群众的事牢记于心,恪尽职守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是李俊执着的信念、不变的追求。地处太甲山一隅的东源小组,里弄小巷几乎都是坎坷不平的泥石路,为使这里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有根本改观,李俊一面为村里积极申报扶贫项目,一面发动群众筹集修路资金。在挂钩联系单位江西省建材集团的赞助下,仅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东源小组的里弄小巷里,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全部实现了硬化。如今,村民们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都会夸赞:?李俊真是名务实能干的好书记,为咱村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排忧解难,她是贫困户的贴心人?脱贫攻坚,离不开扶贫干部一颗滚烫的爱民之心,只有对贫困群众爱得深,扶贫工作才能做得实。?这是李俊对扶贫工作的真实感言,也是李俊几年来以别样的爱心,尽最大的努力,力所能及地为贫困户办实事、解难题的真实写照。
67岁的贫困户邱灵通只要一谈到李俊对他的帮助,总是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没想到像我这样的贫困户也能脱贫,幸亏遇上了李俊这样一位一心为贫困户着想的好书记!?
有一手果园管理技术的邱灵通,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辛勤的劳动,日子过得很是殷实。可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前邱灵通突发一场大病,腰部做了大手术,至今腰部还镶有钢板,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不幸接踵而来,他的妻子又患上了冠心病,经多方治疗,虽病情有所好转,但也只能干些轻微的家务活。家里的生活水平从此一落千丈,一夜之间由村里的殷实户变成了贫困户。
面对心灰意冷、失去生活信心的邱灵通,李俊一连几天到他家里进行家访,与夫妻俩深入沟通交流,根据邱灵通的技术专长为他们量体裁衣制订帮扶计划。李俊通过银行贷款和产业帮扶资金,为邱灵通筹集15万元专款,帮助他建起了35亩信木柚基地、4亩红豆杉基地和6亩板栗基地,注册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2018年邱灵通的信木柚基地获得了净利润4万元,实现当年脱贫,他的脸上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之后,李俊又动员脱贫后的邱灵通,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带领村里的5户贫困户一同加盟合作社从事果业种植,承担起帮带农民致富的责任。
年近七旬的村民王宝金在外单身一人务工30多年一直未归。他听闻家乡扶贫政策好,加之年老体弱,在外难以谋生,便于2017年1月回到村里。听闻这个消息,第二天一早李俊就来到王宝金的住处,了解他真实的生活情况。面对王宝金一无所有、破烂不堪的危房,一种发自内心的亲近和同情在李俊的心中油然而生。回到村里,一口热茶还没喝上,李俊就忙着给王宝金申报贫困户,四处为他联系临时住房。安顿好王宝金之后,李俊又利用财政扶贫资金,帮他拆除原有的旧宅,建起了新房。为解决王宝金的生活问题,李俊又让他担任村里的护林员,安排他到专业合作社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现在王宝金的生活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过上了安定、幸福的日子。
村里的贫困老人洪水花,二十年前儿子不幸溺水身亡,他独自一人抚养孙子,日子过得很是拮据,一幢旧房一直无力维修。李俊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到7万元资金,帮其建起了新房。当他为孙子上大学的学费犯愁时,李俊又第一时间把争取到的5000元助学款送到了老人的手里。
身为第一书记的李俊,无时无刻不把贫困户的事挂在心上,她把组织嘱托、党员责任和为民情怀融入这片红土地。
发展产业,她是致富路的引路人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基础和关键,精准扶贫,重点在产业,难点也在产业。怎样因村制宜,如何以问题为导向选择精准的脱贫之路,成为李俊反复思考的问题。
李俊利用xx村成功创建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和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优势,积极引导村里发展旅游产业。村集体投资200多万元新建了太甲青山旅游景区生态停车场,投资100多万元新建游客服务中心,创建太甲青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大力推进景区旅游特色一条街建设,为贫困户免费提供农产品销售专柜,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创办农家乐、农家土菜馆、特色民宿,让村民依托旅游资源,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就业,脱贫致富。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当地的旅游总收入就达700余万元,乡村旅游产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一翼。
xx村种植水果历史悠久,尤以信木柚、马家柚闻名。李俊把特色水果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以党员为主体,发挥有一技之长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引领致富的帮带作用,让党员和贫困户结对,开展帮扶。同时,她指导村里按照?党员+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组建了1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具有xx村特色的扶贫产业。至今已初步形成了160余亩红心柚和马家柚、330余亩油茶树、600余亩红芽芋、268只鸭的种植养殖规模,每年可为每户贫困户增加3000多元的收入。全村66户贫困户,每年每户都能得到分红款2000元以上。2018年,全村66户贫困户有63户如期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