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艺》——黄茶
来源:《中国茶艺》 时间:2005-10-23 阅读:139次
特 性:
黄茶属轻发酵谷类,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黄”的工艺,促使其多酚叶绿素等物质部份氧化。
品 种:
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
泡茶具:
用玻璃杯或盖碗,尤以玻璃杯泡君山银针为最佳,可欣赏茶叶似群笋破土,缓缓升降,堆绿叠翠,有“三起三落”的妙趣奇观。
投茶量:
按泡茶具容量置入四分之一茶叶。
水 温:
摄氏八十五度
冲泡时间:
第一泡:三十秒
第二泡:六十秒
第三泡:二分钟
保健作用:
提神醒脑,消除疲劳,消食化滞等。
《中国茶艺》——紧压茶
来源:《中国茶艺》 时间:2005-10-23 阅读:109次
特 性:
紧压茶主要是以黑茶、老青茶为原料,进行蒸压干燥、制成各种形状的成品茶,有黑砖茶、青砖茶、花砖茶、康砖茶、金尖茶、方包茶和六堡茶等。还有用晒青绿茶压制的团茶。饼茶、紧茶、沱茶、普洱方茶,以及用红茶片末压制的米砖茶等。紧压茶大多是属全发酵茶,时间越长味越醇和,汤色深红,口感爽滑。
品 种:
云南普洱,四川沱茶,广西旧六安等。
泡茶器具:
宜用盖碗冲泡,因其存放时间相对较长,用盖碗洗茶方便有效。备一紫砂壶装过滤的茶水饮用。
置茶量:
按盖碗量置入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茶叶。
冲泡方法:
盖碗置入茶叶后,用一百度开水高冲入碗,使其叶翻滚,待其泡沫溢出,以碗盖拂去。将水倒掉,这一道为之洗茶。
浸泡时间:
第一泡:五秒(将落水过滤到备用的紫砂壶内,其一可作公道壶用,其二有使汤产生醇滑的效果。)
第二泡:十秒
第三泡:二十秒
保健作用:
有生津止渴,消食化痰,解毒醒酒,去油腻,调节肠胃,清热祛湿等功效。
《中国茶艺》——红茶
来源:《中国茶艺》 时间:2005-10-23 阅读:174次
特 性∶属全发酵茶,汤色艳红为贵,气味香浓,入口清甜,爽滑。
品 种∶安徽祈门红茶,云南滇红,英德红茶。
投茶量∶按盖碗量置入五分之一茶叶。
水 温∶摄氏一百度
冲泡时间∶ 第一泡∶二十秒
第二泡∶一分钟
第三泡∶三分钟
保健作用∶温脾暖胃,消食导滞,化湿祛痰,胃肠虚寒, 帮助消化等功能。
《中国茶艺》——花茶(香片)
来源:《中国茶艺》 时间:2005-10-23 阅读:83次
特 性∶采天然花香,使茶叶吸收花香而制成的香茶,一般采用绿茶经过多次薰花制
成。饮后令人清爽,怡神,解除闷气。
品 种∶茉莉花茶,玫瑰花茶,桂花茶等。
投茶量∶按盖碗量置入十分之一茶叶。
水 温∶摄氏九十度至九十五度
冲泡时间∶ 第一泡∶十秒
第二泡∶二十秒
第三泡∶四十秒
保健作用∶消炎解毒,生津止渴,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利尿降火。
《中国茶艺》——白茶
来源:《中国茶艺》 时间:2005-10-23 阅读:72次
特 性∶属轻微发酵茶,茶叶外表披满白色茸毛,色白隐绿,汤色浅淡,味甘醇。
品 种∶福建白牡丹,白毫银针等。
投茶量∶按盖碗量置入三分之一茶叶。
水 温∶摄氏八十五度至九十五度
冲泡时间∶ 第一泡∶一分钟
第二泡∶二分钟
第三泡∶四分钟
保健作用∶性消凉,能退热,降火,可治疗麻疹,并有提神,消食等功效,偏於火盛的
人可常饮用。
《中国茶艺》——绿茶
来源:《中国茶艺》 时间:2005-10-23 阅读:115次
特 性∶不发酵茶,有绿豆香味,颜色青翠,味香醇。
品 种∶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等。
投茶量∶按盖碗量置入十分之一茶叶
作者: u_ter 2006-1-26 20:00 回复此发言
--------------------------------------------------------------------------------
2 中国茶艺 转
水 温∶摄氏八十度至八十五度
冲泡时间∶ 第一泡∶一分钟
第二泡∶二分钟
第三泡∶三分钟
第四泡∶四分钟
保健作用∶生津止渴,提神醒脑,消食化痰,消炎利尿,对上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疾
病,急性传染性肝炎有预防及治疗的作用。
《中国茶艺》——青茶(乌龙茶)
来源:《中国茶艺》 时间:2005-10-23 阅读:88次
特 性∶既有绿茶清香,又具有红茶醇厚滋味和天然花香,饮后回甘力强,独有韵
味。汤色黄红。
品 种∶武夷山大红袍,福建铁观音,广东凤凰单枞,台湾冻顶乌龙。
投茶量∶按紫砂壶量置入三分之一茶叶。
水 温∶摄氏一百度
冲泡时间∶ 第一泡∶五秒
第二泡∶十秒
第三泡∶十五秒
第四泡∶三十秒
第五泡∶六十秒(温润泡)
保健作用∶有提神醒脑,消滞,解烟酒毒,利尿,降血脂,帮助消化,减肥,性温而不
伤胃,防心血管硬化,抑制癌细胞增植等功效。
煮 水:
有了好水,也要煮水得法,方能泡出好茶。
古人饮茶用的是饼茶和团茶,需用煮饮方法,但煮茶也得先煮水,故对掌握火候,辨别汤色均有不少经验。到明代,炒青散茶的出现,煮茶渐被点茶所代替,明代屠隆撰的《茶说》中就有“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的记载。要煮好泡茶用水,须在煮水过程中不致染上异味,并掌握火候,分辨水沸程度。煮水过“老”或过“嫩”,都会影响到泡茶的效果。陆羽《茶经·五之煮》中指出:“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中国茶艺》——中国部分民族饮茶习俗
来源: 时间:2005-10-21 阅读:463次
藏族人每日都喝酥油茶。其做法是将砖茶用水煮成浓汁,倒入酥油茶桶,放入酥油和食盐后便上下来回搅拌几十下,搅得水乳交融,再倒入锅内加热即成。
维吾尔族人喜好酥油奶茶,酥油从牛羊奶中提炼而成,营养丰富,在茶叶中加上酥油及其他佐料,可冲成味浓醇鲜的酥油茶。
苗族人制作油茶的方法是:先将玉米、蚕豆、芝麻、薯片等分炒熟,用茶油炸好。食用时,将茶叶烧好一锅煮茶,再将以上各种食品放入碗里,将茶冲进,再佐盐、蒜、胡椒粉。油茶香气浓烈,有提神醒脑的作用。
白族的烤茶最为出色。它的制作方法是:以绿茶放入烤热的砂罐中,边烤边摇,待烤至松脆微黄时,将少许沸水倒入罐内,茶水全部化作泡沫,稍后,再用开水冲满。茶汤呈琥珀色,晶莹透亮,香气袭人。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茶方式各有特色。如:彝族爱饮“盐巴茶”,侗族喜欢“煮油茶”,土家族则爱喝“油茶汤”等等,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饮茶风尚。
中国饮茶起源
来源:中国茶网 时间:2005-9-11 阅读:485次
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 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神农说
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 ,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秦汉说
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
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斲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 。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
tea的意思是茶。
英 [ti?]? 美 [ti?]
n. 茶;茶叶;茶树;茶点
例句:A nice cup of tea will soothe your nerves.
翻译:一杯好茶可以使你的心绪平静下来。
短语:
1、export tea 出口茶叶
2、gather tea 采茶
3、grow tea 种茶
用法
n. (名词)
1、tea的基本意思是“茶叶,茶树”;也可指“茶水”,指用开水倒在晒〔炒〕干的茶叶上泡制而成的饮料;还可作“茶点”解,指包括茶在内的一种小吃,这种小吃通常有三明治和饼干,有时称为午后茶点。
2、a tea指“一种茶,一客〔次〕茶点”,teas指“多种茶,多客〔次〕茶点”,tea统指“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