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苗木怎么培育先用种子育树苗,将选好的“接穗”嫁接在树苗上,成活后,再长大一点,就分别定植在果园里,嫁接的方法主要有:
1、套接法:将接穗枝条,拧成只有皮的空管,按要求剪开后,再套接在被嫁接树苗的枝上。
2、贴接法:将嫁接的树苗去冠,在其树本上,用刀将表皮切成“T”型的开口,然后,将空管的接穗,按“T”型开口的形状、大小将接穗整好,插入被接树的开口内,包扎好就行了。
扩展资料:
栽培技术
秋冬没有施基肥的果园,应在解冻后随即施入(但效果不如秋施好)。施肥后如有灌溉条件的园地应浇水一次,并及时浅锄保墒。
旱地果园应采取顶凌耙保墒,而后施肥,再速将园地整平拍光保墒。幼、弱树随之采取“带状”覆膜,增温保墒,促使树体健壮生长。
苹果树尽早疏蕾,能节省营养,利于坐大果,促果高桩。同时,增强树势,促使春梢生长,弥补冬剪不足,起到节省工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作用。
沃柑幼树栽培管理技术 宝鸡地区苹果幼树栽培申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详细介绍了山东省果品生产、贮藏加工、出口贸易等情况,指出山东果品生产实现了由单纯追求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的转变,正步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综合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果品产业的发展形势,认为山东果业发展有明显的优势和潜力,并针对目前山东果业存在的果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大、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果品产业体系薄弱等问题,提出了山东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山东省;果品生产
中图分类号:S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910(2007)04-0013-0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尤其是“十五”以来,山东各地抓住农业结构调整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市场调控机制,发挥果品生产优势,促进了果品产业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目前,果品产业正在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突出亮点。
1 山东果品生产现状
2005年,全省实有果园面积76.8万hm2,果品产量1201万t。其中苹果面积34.27万hm2,产量672万t;梨面积7万hm2,产量106万t;桃面积12.67hm2,产量201万t;葡萄面积4.6hm2,产量83万t。另外,杏的产量约11万t,枣约69万t,柿约14万t,山楂约15万t,樱桃约10万t。
2001~2005年,也就是整个“十五”期间,果园面积基本稳定。5年间,果园面积年递增0.7%,处于动态稳定之中。这从侧面反映出果品生产者对生产发展的认识趋于理性,对市场的认识和掌控能力正在提高,市场调控机制正在形成,果品生产实现了从单纯追求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的转变,正在步入良性的、健康的发展轨道。2000~2004年,在面积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产量年递增3.7%,2005年果品总产量超过1200万t,比2000年增加235万t,增长24.3%。2004年苹果面积降到了1987年以来的最低点,产量却达到669万t,每公顷产量19.65t,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0.48t)近1倍,比1987年每公顷产量增加3.9倍。
农业部制订的《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中,山东将环渤海湾地区和泰沂山区列为苹果优势区,按照新的苹果产业发展观,通过出口带动,走外向型发展的路子,基础好、出口潜力大和效益高的优势区已处主导地位。优势区内的苹果面积和产量占全省苹果总面积、总产量的比例由1995年的28.3%和50.5%,增加到目前的65%和71%,出口量则占到总出口量的95%以上。此外,还形成了沂蒙山区的桃产区;鲁东、鲁北和鲁西北(包括烟台、威海、滨州、聊城等市)的梨优势区;烟台、青岛的酿造葡萄集中产区;鲁北滨海地区的枣产区。还有临朐县的甜樱桃,龙口市兰高镇和沂源县的巨峰葡萄,莒南县大店镇的草莓,都已成为支柱产业。
近几年,树种结构调整的突出特点是苹果比例减小,桃和葡萄等的比例增大。苹果的比例由2000年的57.7%到2005年为44.6%,桃和葡萄的比例分别由9.9%和4.7%调整到16.5%和6.1%。梨较稳定,占9%左右。桃已成为山东的第2大水果。苹果主要推广了新红将军、太平洋嘎拉和优系嘎拉等中早熟和中熟品种。葡萄在扩大红地球和大粒无核品种的同时,发展了酿造品种,使该类品种的比例由2000年的不足30%增加到45%以上。目前,水果优良品种覆盖率达80%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果品龙头企业有1000多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密切了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推动了果品产业的发展。如蓬莱鑫园工贸有限公司,年出口果品2万t,创汇1500万美元,它以订单形式发展优质水果生产基地1533hm2,统一技术指导,在保证高档果品供应的同时,也转变了果农的生产观念,提高了果农的素质。
目前山东有各种果品分级流水线300多条,年处理鲜果约150万t。加工果品总量323万t,占水果总产量的27%,生产加工品101万t。果品贮藏158万t,占水果总产量的13%,其中,机械制冷保鲜库5760座,贮藏124万t,气调保鲜库176座,贮藏34万t。
2005年出口果品价值66 163万美元,占全国果品出口金额的32.54%,其中鲜果出口52.1万t,金额30 064万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43.69%和235.80%,平均年递增19.50%和27.4%;出口果汁18.15万t,金额14 050万美元,较2000年分别增长99.51%和75.78%,年递增14.82%和11.94%。甜樱桃已经成功打入英国皇家超市。目前,苹果、梨、桃等大宗水果的优质果率达到75%,比2000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2 山东发展果品产业的潜力
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果品产业的发展形势不难看出,山东果业发展有着明显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2.1 国家的宏观政策和相关扶持措施有利于果业发展
免征农林特产税和农业税,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将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农业部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规划”,较大规模地实施了“果树良种繁育场”和“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加大了基础建设规模及投资力度,围绕“苹果出口促进行动”实施了旨在提高果品质量的多个专项,提高了广大果品生产者的技术素质和投资意识。
2.2 果品生产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山东果树栽培历史悠久,资源十分丰富,气候温暖,降水集中,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14℃,年平均降水550~950mm(由东向西递减),光照资源充足,平均日照时数为2300~2890小时,适宜落叶果树生长,素有“北方落叶果树王国”之称。
劳动力资源足,且费用低。据调查,山东省劳动力费用仅相当于日本的1/20。日本、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高昂的劳动力费用限制了果业发展,致使竞争力逐步降低,而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廉价的劳动成本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优势地位。
多年的科研、技术积淀,使之在品种资源更新、新技术体系推广、现代苗木培育、幼树提早结果、土壤耕作制度改革、整形修剪技术、保护地栽培和贮藏加工等方面,均一直处在国内领先水平。
2.3 市场潜力大
目前中国人均每年消费水果44kg,约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0%。从国际贸易看,目前,全世界水果的贸易量为4500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10%;中国的水果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3%,而出口量仅占世界的3.2%,与果品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单从苹果来看,中国的出口量则占总产量的2.89%,山东的出口量占全省苹果总产量的3.83%;而法国的出口量则占总产量的30%;中国苹果产量占世界苹果总产量的36%,而出口量只占世界总贸易量的5%,山东苹果产量占世界苹果总产量的11.4%,出口量不足世界总贸易量的3%;美国的苹果产量占世界苹果总产量的6.97%,出口量则占到世界贸易量的12%,而法国的产量占世界苹果总产量的4.31%,出口量却占14%。另一方面,经济发达国家因果品生产成本增加,生产呈现相对衰退趋势,果品自给率下降。目前,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果品自给率已降至50%以下。但果品的需求量却不断增长,欧洲市场鲜果的需求量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40%~50%的果品依靠进口。这说明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有待我们去开拓。
3 山东果品生产存在的问题
3.1 果品质量的差距较大
主要是果实外观、内在质量和卫生安全等方面。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通过套袋、摘叶、转果、地下铺设反光膜等一系列精细管理技术的推广,果实外观质量已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的是果实的内在品质,包括口感、风味、营养等。其原因,一是地下管理投入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二是果园严重郁闭,通风透光差;三是品种搭配不合理,为抢市场而早采;四是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导致果品质量的整齐度较差。
近几年,通过果实套袋及禁止剧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果品污染程度大减,烟台、威海等地的出口企业都通过了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出口标准论证。但总体上看,果品安全质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日本、韩国和欧盟于2006年实行了新的食品质量安全法规,对包括果品在内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山东的果品出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3.2 树种品种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目前出口果品主要是苹果,其他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良种质资源未得到开发。如甜樱桃,虽然仅在局部有所发展,但仍有很大的潜力。在苹果、桃、梨等大宗水果中,适宜加工的品种比例偏小,限制了整个果品产业的提升。
3.3 果品产业体系薄弱
首先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商品化处理差距大。比如在日本,果品销售是由农协负责,农协按比例收取手续费。因此,果农只管种不管销。中国果品生产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缺乏组织,“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仍然较突出,很难实现标准化生产和产、运、贮、销一体化,削弱了终端产品的竞争力。其次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差,未与果农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同体。发达国家基本做到了水果采后立即预冷处理,然后进入冷库或气调库,并采用冷链运输和销售。而山东近几年虽然贮藏能力有了较大增加,但贮运环节薄弱仍是制约部分树种加快发展的瓶颈。目前,果品进口量在大幅增加。据海关统计,2006年1~6月份全国累计出口水果(含鲜冷水果、水果汁、水果罐头和其他加工水果等,下同)166.19万t,同比下降6.93%;进口71万t,同比增长19.49%。国门敞开以后,将会有大量廉价热带、亚热带水果涌入,将对果品销售带来巨大的压力。
4 山东果业的发展方向
山东果品产业已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今后几年,要紧紧抓住机遇,稳定面积、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扩大出口。具体要坚持区域化、集约化、优质化、产业化和外向型的发展战略,实现果品产业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4.1 苹果
在较长时期内,苹果仍是果品中最大的优势产品。在所有果树中,苹果是效益稳定、市场风险相对最小的树种。今后,一要保持现有面积基本稳定,切忌盲目扩大规模;二是调整品种结构,以鲜食品种为主,适当发展鲜食加工兼用品种,适当扩大优良中早熟品种的比例;三是着力于改善和提高果实的内在品质。
4.2 桃、梨、葡萄等树种
桃、梨、葡萄等,在保持面积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要扎实稳妥地调整品种结构。目前桃树栽培面积扩大很快,产量已经突破200万t,市场风险正逐渐加大,加之7~8月成熟的品种占70%~80%。鲜食与适于加工品种的比例也严重失调,必须进行品种结构调整。梨也存在加工品种偏少的问题。葡萄的栽培面积波动较大,因为葡萄酒业的快速发展,酿造品种的比例上升幅度较大,占葡萄总面积的50%左右,许多加工企业自行投资建基地,使农民的风险减小。
4.3 适度规模地发展特色树种
4.3.1 甜樱桃 除烟台市发展较集中外,近年威海、潍坊、泰安、枣庄等地都有规模发展,市场潜力巨大。一是因为樱桃成熟早,果实生长期短,果实生长期内基本上不喷药,发展时首选城市近郊,可和旅游结合起来。二是要在适栽区内合理规划,进行适度规模发展,临朐县已集中发展3333hm2。三是发展甜樱桃要选个大、色艳、质优和丰产的优良品种。
4.3.2 鲁北冬枣 近几年鲁北滨海地区的冬枣已近6.67万hm2。随着面积的急剧扩大,品系混杂、品质下降等问题已经显现,价格急速下滑。因此,发展规模一定要适度。
4.4 全面提高果品质量
果品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有机肥料不足,化肥施用过量,果园严重郁闭,通风透光不良。因此,要提高果品质量必须从解决上述问题入手。及早确定永久株(行)和临时株(行),经过2~3年的调整后,进行隔行去行或隔株去株。对保留的植株进行树形改造,抬高树干高度,减少枝条总量和级次。实行起垄生草覆盖栽培。大力开发生物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合肥。广辟肥源,逐步解决化学肥料过量问题。在目前有机肥源不足的情况下,进行集中施用,严格控制化肥用量。严格适期采收。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负载,增强树体抗病能力,综合运用生物、物理防治法防除病虫,减少化学农药和激素施用量。在提高果品质量的同时,还要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山东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果品生产大省,名牌产品享誉国内外,如“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乐陵枣”等,通过改善果品质量,赋予老品牌新的含义,创造新的品牌产品,势必能提高果品的市场竞争力,保证山东的果品业蓬勃发展。
1 存在问题1.1 建园标准低 1.1.1 苗木问题 当前新建园苗木的问题最多。苗木市场比较混乱,苗木生产依然处在一种近乎无人监管的自由状态,目前的苹果苗木生产基本上仍然以传统的农户育苗为主体,分散经营的育苗户基本上设有专门的采穗囿,接穗来源五花八门,品种纯度根本无法保证,甚至带有检疫对象也是常事。大的育苗基地要比农户设施好一些。但也有些育苗基地是挂羊头卖狗肉,自己育一点苗子做幌子,大量的苗木还是从农户收购,然后挂上自己牌子堂而皇之地销售。可见,苗木问题是当前果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1.1.2 规划缺乏前瞻性 建园时表现在规划起点低,品种结构不合理;
1)规划起点低,近年新建的苹果园中行政性规划的居多,行政性的建园一般比较重视规模、地利,而从生态建园、有机苹果生产方面考虑的比较少,出发点不符合当前苹果产业的发展趋势。
2)品种结构不合理。近年各地建园的品种都是自选,导致整体布局上存在问题较多:一是早熟短缺,中熟不足,晚熟相对过剩,二是晚熟品种中富士所占比例过大。品种单一,成熟期过于集中,三是专用加工品种严重不足,与鲜食品种比例不协调。苹果浓缩汁档次低,市场风险大。
1.1.3 栽植质量不高 建园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栽植时期不适宜。苹果秋栽缓苗期短,成活率高,但近年新栽树中秋栽比例不足10%,大部分为春栽或冬栽,以致缓苗期长,成活率低,栽植当年生长量小,朴苗后树龄不一致,后期管理不便。
2)不按技术规范栽植。一是开挖定植穴(沟)深度不够,表土和底土不分,二是有机肥使用量低或者纯粹不使用,三是栽后灌水不足。
3)授粉树配置不合理。主要是授粉树比例不足,配置不均匀等。
4)矮化树中间砧入土深度不均。中间砧入土深度直接影响矮化树的树冠大小和矮化效果,当前由于果农对栽植技术执行不严格,加之开挖栽植坑大小深浅不一、栽后苗木下沉不匀等因素,造成中间砧入土深度不均,有些果园中间砧入土过深,树体生长旺盛,矮化效果差,管理困难,有些则入土过浅,幼树生长缓慢,矮化树太矮,产量上不去,这些问题几乎是当前矮化果园的通病,导致矮化栽培大范围的低蚊益甚至失败。
1.2 幼树管理粗放
1.2.1 间作不合理 当前幼树间作中的问题,最常见的是间作小麦和玉米,对幼树营养及通风透光影响很大,加上这些果园所留营养带一般都不足,争水争肥严重,造成幼树生长缓慢、挂果延迟,最后大多形成小老树,也有部分早期死亡。
1.2.2 土肥水管理水平低 幼树土肥水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不深翻扩穴,系纵向生长缓慢,幼树不发苗,施用化肥多而农家肥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不利于早成花和早期丰产,水分供给不匀,前期干旱缺水,春梢生长量小,后期水多徒长,养分无效消耗等问题。
1.2.3 整形修剪问题 以矮化富士为例,整形修剪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中央于上不去,易歪斜,现在的矮化树大多不设立支柱,修剪上也还是以前的老传统,一把剪子定乾坤,加上整形中对新的修剪技术操作不严格,常常是主、侧枝直径接近中央领导干直径,造成中央干上不去,树体歪斜。
2)树形不适宜。过去矮化树推广的是多主枝的高大树形,如改良纺锤形、自由纺锤形和不规范的细长纺锤形,使矮化树不矮,果园密闭,光照差,导致矮化栽培效益低,现在推广细长纺锤形和主干形,但仍然有好多果农沿用老树形,搞不好以后又得大改形。
3)拉枝不规范。细长纺锤形幼树期拉枝存在以下问题,①拉枝时机把握不准。第1~2年不拉枝或拉枝过晚,侧枝生长旺,中干上不去。第3年侧枝不足1m时就拉下垂,封顶停长早,幼树扩冠慢,不利于早丰。②拉枝角度不合适。一种是见枝就拉,统一下垂,结果后下垂更严重,树势迅速变弱,一种是不开基角只拉梢角,形成弓形枝,导致在弯弓处冒出许多长枝。
1.2.4 病虫害防治不力 幼树的病虫害常常是等到非常严重的时候才去防治,提前喷药预防的很少,比如近年幼园发生严重的金纹细蛾、卷叶蛾、红蜘蛛、蚜虫等害虫的防治都没有在最佳防治时机,这既增加防治费用又影响了幼树的正常生长,很不划算,腐烂病是幼树的潜在隐患,特别是新栽幼树距离老果园近的已出现腐烂病,并有蔓延和加重趋势。
1.2.5 配套设施差 就现有水平而言,果、畜、沼、窖、草是当前发展生态果园的一个很好的模式和途径,而围绕这个模式的果园配套设施现在发展很是缓慢,特别是农村沼气,是解决目前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和农村有机肥源不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现在果园配套建设沼池的进度较慢,与发展高效生态果业、扩大无公害和有机苹果生产规模的局面很不适应,也极大地阻碍了幼龄果园生态化的进程。
1.2.6 技术服务跟不上 当前的技术推广机构设置到乡村一级的较少,一般都是县一级农技部门下乡搞服务,这种服务方式受到好多因素限制,比如交通、农技人数等,再加上近年国家大中专学生不分配的影响,农技人员后备力量不足,知识更新较慢,使得果树技术推广覆盖面极为有限,新技术普及率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树管理水平的提高。
2 对策
2.1 高标准建园
2.1.1 彻底解决苗木问题 解决苗木问题,一是要强化苗木监管,二是要加强苗木生产。
1)强化苗木监管。①加大监管力度,以苹果苗木为重点,涉农行政部门应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定期开展果树苗木繁育单位普查和临时检查,重点查处无许可证生产经营、繁育推广未经审定品种、调运销售无检疫合格证苗木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假冒伪劣种苗坑害果农案件。严把生产源头和市场准入关口,加大抽检力度,提高抽检密度,扩大抽检范围,结合苗木市场特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抓住各生产、销售季节,有针对性地开展苗木质量抽检活动,对苗木生产和销售全过程实行动态监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②落实监管责任。一是强化属地管理责任,以县为主,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履行日常监管责任,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苗木监管责任制。二是推行执法责任制度,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与苗木监管责任部门签订责任书,明确职权、职责、目标,要求和保障措施,三是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不认真履行苗木监管职责的,要通报批评,对监管措施不落实、发现有违法行为的苗头不控制、该报告的不报告、该查处的不查处、该移交的不移交等,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四是推行监管工作记录制度。具体履行苗木监管职责的机构要建立监管工作记录。如实记录监管工作开展情况。
2)加强苗木生产,上边说的监管不是要限制苗木生产,而是为了使其走上正规化的路子,更好地为果业 发展服务。近年来市场的好转大大刺激了各地发展苹果的热情,加之老果园更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苹果苗木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建议各县区自力更生,按照本地发展需求尽快建立正规的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鼓励专业人员从事果树良种引进和对现有栽培品种的筛选、繁育、推广工作,大力发展和培育无病毒苗木,满足果业发展需求。
2.1.2 长远规划 一是要高起点规划。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果品市场的日益丰富,消费者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的消费者已不再象过去那样过于注重苹果的外观品质,而是更注重其食用品质。未来市场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果品”和“有机果品”将成为消费主流。现在建园就要从绿色和有机的高度出发,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和国家发展沼气的大好机遇,超前规划,迅速形成一批生态有机果园,二是要宏观调整品种结构,品种结构上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从整体布局上给出指导性意见和细则,严格控制小区域品种选择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总体扭转早中熟不足和晚熟过剩的局面,考虑到市场平稳过渡因素,建议分次调整,早中晚熟比例初步调整到10:20:70,下一步加大中熟比例,调整到10:30:60,同时在符合大原则前提下灵活调整好主栽品种的区域分布密度,克服单一富士为主的弊病,优化小区域品种布局,另外根据龙头企业实际规模适当发展加工专用品种,提升果汁档次。
2.1.3 规范栽植 规范栽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选择最佳栽植时期。大力提倡秋季建园,把秋栽比例提高到60%以上。
2)严格执行栽植技术规范。提倡通行开沟栽植,开沟标准达到1m深、1m宽,表土和底土要分开堆放,底层回填表土和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栽后灌足水并覆膜、套袋。
3)合理配置授粉树,授粉树配置要符合大的品种配置方案,比例以1:4~5(授粉树:主栽品种)为宜,注意选择合适的配置方式,做到全园均匀分布。
4)把握好矮化树中间砧的入土深度,一般来说。旱地建园的中间砧入土要深,以占到矮化砧总长度1/2为宜,水地建园则稍浅,中间砧入土以1/3为好,但也要考虑品种特性,长势旺的品种可再多露3~4cm,长势弱的就要少露3~4cm,已建成果园的,中间砧全部入土树体旺盛的要及时除土挖根,让中间砧露出地面。中间砧全部露出地面树体较弱的,可在中间砧周围培土使其少量生根,促进树体生长。
2.2 加强幼树管理
2.2.1 合理间作 间作以不影响幼树生长和幼园管理为原则,按照“1年生1m、2年生1.5m、3年生2m2的规范要求。留足树盘,一般可选择短期矮生、不与果树争水争肥的豆科类、块茎类、药用类作物种植,杜绝种植小麦、谷子、玉米、高梁等高秆作物,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可按照果菜搭配、远近结合的立体模式,在园内套种双膜西瓜、地膜洋芋、辣椒等经济作物,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既保证了前期收入,又为幼树提早结果创造了条件,此外,间作还应注意两点,一是间作物与果树不得有共同病虫害,二是坚持以果为主。当间作物与果树发生矛盾时,应对间作物适当控制,保证果树正常生长和管理。
2.2.2 重视土肥水管理 按照“果、畜、沼、窖、草”的生态建园模式,大力发展奶畜、沼气、集雨窖、果园种草,促进幼树管理向生态化发展,土壤管理上要以秋季深翻扩穴为重点,肥料以畜禽粪、沼渣沼液为主要肥源,结合果园种草,综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有机质含量,为幼树丰产奠定良好基础,水分管理可利用冬春干旱、夏秋雨多的气候特点,修建果园集雨窖,雨多季节蓄水,干旱时补水,解决水分供给矛盾。
2.2.3 严格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直立强壮的中干,直立强壮的中干对纺锤形树形培养和树体丰产性影响极大。幼树要坚决防止中干偏斜。对1~3年生树要严格控制强旺主、侧枝,加强中干生长,保持中干直立和绝对的粗度优势。必要时可设立支柱扶直中干,办法是立架拉丝,一般每隔10m左右立一根2.5m长的水泥桩,分别在1m和2m处各拉一道12号钢丝,扶直中干。
2)正确选择树形,早期正确选择树形可使以后的果园管理少走弯路,避免再次大改形,就目前来看,较为适宜的树形方案如下(以富士为例),短枝富士/M26中间砧双矮树,667m2(亩)83~111株,宜采用主干形;红富士/M26中间砧,667m2(亩)56~66株。宜细长纺锤形,短枝富士/乔化砧,667m2(亩)33~56株,宜采用自由纺锤形,红富士/乔化砧,667m2(亩)27~33株的用四主枝开心形。
3)规范拉枝,幼树拉枝要严格按照目标树形要求,准确把握拉枝时机;纺锤形树形要根据各主侧枝对中干的影响程度灵活掌握拉枝时机和拉枝程度,原则是保持中干的绝对生长优势,开心形树形主、侧枝拉枝的适宜枝龄为2~3年生,过早枝条尚小,影响树冠成形。过晚主、侧枝过粗过大,既费工费力,又影响早期结果,拉枝部位应位于距枝条顶端的1/3处,使基角张开,不要将枝条拉成弓背形,拉枝角度应根据品种、密度、树形和立地条件等灵活掌握,稀植大冠的开心树形,主枝角度以60°~70°为宜,纺锤形树形,主枝角度以90°~100°为宜,短枝型品种易早衰,为保持其生长势,角度可稍小些,普通型品种生长旺盛。角度宜稍大些,立地条件好,肥水充足的果园,拉枝角度可大些,立地条件差,肥水不足的果园,拉枝角度要小些。
2.2.4 加强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防病治虫、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到“治早、治小、治了”,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要抓住关键季节开展幼园病虫害测报和统防统治,特别是对发生严重的金纹细蛾、卷叶蛾、红蜘蛛、蚜虫等害虫掌握在最佳时机有针对性地重点防治。对幼园腐烂病要高度重视,特别是距离老果园较近的幼树。一旦发现必须及时根治,以防蔓延。并要注意全国喷药预防。
2.2.5 改善配套设施 结合当地实情,按照“果、畜,沼、害、草”的生态建园模式,搞好幼园配套设施建设。要抓住关键环节,利用国家发展沼气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补贴政策优势,大力宣传,在农村特别是果区普及沼气建设,为有机苹果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2.2.6 强化技术服务 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投入、资金政策等方面加以倾斜,健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充实和加强县、乡、村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组织,乡镇设立果树站、村成立果协,适时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果业技术培训,帮助果农及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使技术推广与果树生产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