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的安徽芜湖市鸠江区清水街道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21:39:18
字号:

清水,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清水因青弋江、水阳江两江之水在此交汇,形成清浑分明两种水色而得名,清水迥色成为芜湖一奇异自然景观。清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富庶,文化昌盛。清水的万春圩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万春圩初筑于后唐清泰三年(936),北宋嘉祐六年(1061),宁国县令沈披招八县民工重修万春圩,圩田修复后,宋仁宗赵祯赐名为万春圩。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沈括参与筹划并撰写《万春圩图记》一文。

清水的安徽芜湖市鸠江区清水街道

清水街道区位优势明显,城市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发达。芜宣、芜马高速穿境而过,并设有芜湖东站进出口。街道境内驻有芜湖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方特梦幻王国主题公园、鸠江经济开发区二期、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芜湖中加学校、芜湖市社会(儿童)福利院等重点单位。新建万春花园、竹秀清苑等居民安置小区。

古战场

清水街道位于青弋江下游,芜湖市城东。清水,自古以来,就是一条重要交通通道,为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期,清水河军滩口为周瑜营盘,曾有张家营、茆家营两个营寨,军滩口外滩是放马场。

1856年11月,邓绍良由湾沚进军清水河。1858年4月,太平军湾沚大捷。1860年2月,英王李秀成由芜湖指挥太平军回师广德、郎溪,随后攻占湖州、杭州一举摧毁清军江南大营防线,太平军都是从清水筹集粮食,扩充兵源。

1862年5月20日,清军发起对芜湖的进攻,从四面包围芜湖。东撤的一支太平军固守清水镇,遭到清军黄翼升水师截击,千余将士在此牺牲。

1863年1月,太平军自万春圩三里埂循河而下,反攻芜湖未成。2月,湾沚太平军准备夺取清水河镇。清军四个水师营合力反扑,清水街头战火四起,浓烟滚滚,太平军寡不敌众退至黄池。太平军在万春湖与清军作战相持三个月,反攻芜湖已成泡影,由此结束了太平军在芜湖长达10年的历史。

文化之源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之所以在此引用宋代大儒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下的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是想说明“人文清水”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这些正是如今清水街道群众性文化蓬勃发展的“文化之源”。

清水位于芜湖市东部,坐落在万春圩,这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而清水之得名,盖因青弋、水阳两江之水在此交汇,形成清浑分明两种水色。由此,“清水迥色”成为芜湖一大奇异自然景观。清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丰饶,文化昌盛。历史上著名的万春圩,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初筑于后唐清泰三年(936),北宋嘉祐六年(1061)宁国县令沈披招八县民工重修。圩田修复后,宋仁宗赵祯赐名“万春圩”。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沈括,曾参与筹划万春圩的开发,并撰写了《万春圩图记》一文。清水街道的前身清水镇,则是一个百年古镇。其中,清水小学已有百年历史;清水河中学已有60年历史,其前身“芜湖县中学”之校名,则由文化名人郭沫若题写。

为了留住千年古圩、百年古镇的历史影像和盛世辉煌,清水的“赵树理”、作家陆成全,在新时期出版了摄影作品集《古镇风采》、散文随笔集《清水风情》,展示了古镇风情之美、人文之厚、民风之淳。同样是“山药蛋”本土文化,王玉洁女士的《伊人如月水一方》等数部个人随笔集亦出版发行,显现了新一代清水文化女性在茁壮成长;徐大本先生的古诗词《渡叟诗词》付梓,显示老一辈文人深厚的古文功底;乡土作家项强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屡见《知音》等多家国内大型期刊,一篇篇作品散发出阵阵墨香……

正是这些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成就了今日的文化清水和清水文化,铸就了“清水人”的历史情怀和现实理想。我想,当年沈括进一步规划开发万春圩时,也许初衷只是改造自然、利国富民,他可能没有想到,他创造和留下的物质遗产,如今正在文化精神、历史传承等多方面,对万春圩的子民、对清水的儿女发挥着巨大作用。而这种“文脉史源”的作用,在新时期必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将成就人文清水新的辉煌!

历史人文

仁宗嘉祐六年(1061)宁国县令沈披招8县民工重修万春圩,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沈括参与筹划并撰写《万春圩图记》一文。

廷祐年间(1314-1320)欧阳玄任芜湖尹,对芜湖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都有诗咏赞美,《芜湖八景》始名于此,荆山为芜湖八景之一。

嘉靖年间(1522-1566)荆山寺在荆山建成,利用陡削石壁刻有菩萨100余座,后称为荆山寒壁。

乾隆十三年(1748)小荆山奎星阁前修建“荆山书院”。

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邓绍良由湾沚进军清水河。太平军在四褐山至澛港一线被清军陆军总兵德安兵围攻,伤亡万余人,芜湖城复被清军占领。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荆山一带下冰雹,大如鸡蛋,庄稼俱毁。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两江总督张之洞奏准开垦万春圩,在清水河镇设立“农务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万春圩农民抗租。

宣统二年(1910)十月,万顷湖(万春)垦户与宝善公司争执租谷,全湖罢租,清政府派县令何敬敷前往镇压。

中华民国

民国5年(1916年)8月4日,卜家店、官陡门、军滩、梅家楼等处发现蝗虫,知县余谊密督促农民扑灭,并派员收买,计收数百斤之多。

民国16年(1927)3月6日,芜湖成立总工会、农会、妇女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万春圩成立农民协会,有万余人参加成立大会。方东白任主任委员。

是年11月,中共安徽临时委员会派胡济,俞昌准等在麻浦、白沙、易太、万春等圩区发展党组织,领导农民抗粮减租。万春圩农民开展抗租减息获胜。

民国20年(1931)8月28日,受飓风袭击,万春、行春各乡被大水冲平,溺死千余人。

民国23年(1934)安徽省公路局改线,新建芜湖经清水、六郞桥、杨老村至湾沚公路路基。翌年,1月1日芜(湖)屯(溪)公路通车。

民国28年(1939)1月20日,粟裕率新四军二支队第三团一部,袭击扁担河畔官陡门日军据点,激战半小时,歼日、伪军200余人。

民国34年(1945)5月,南芜湖游击大队和临江团得到行春圩大刀会配合,进攻驻方村的伪保安队,又两次攻打驻清水河的保安队据点。

民国35年(1946)12月20日,5时,上饶开往芜湖一辆装客卡车,于清水河上渡船时冲入河中,仅18人得救。其余乘客全部蒙难。

民国37年(1948)冬,万春区工委在清水河、祠山庙、童家坝、北陡门、王 、大闸等地方散发和张贴迎接解放军渡江的标语和传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1年4月25日,清水联村供销合作社信用部成立。此为建国后皖南地区第一个信用合作社组织。

1952年4月,取消从一到七的数字区名,改用澛港、石硊、方村、陶辛、中窑、政和,万春地名称谓。

1954年4月至8月,芜湖县连续降雨1350毫米。4月14日,全县出现内涝。5月25日,麻凤圩小杨坝首破。8月25日,长江水位高达12.87米,麻凤圩、万春圩、十三连圩等全县大小圩口19个,相继溃破。被淹没达33.49万亩,为近百年来未有的特大洪水。

1955年9月20日,全县第一所中学“安徽省芜湖县初级中学”在清水镇开办。

1956年7月,芜湖县首届体育运动会在清水镇举办。

1956年9月26日,全县最大的排灌站——万春机械排灌站竣工,安装4270型柴油机8台,共1600马力。

1957年,大荆山的蒋公山一山洞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斧,三孔石刀等70余件石器。其中有两件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1958年8月17日,清水乡同和村,把成熟的黄稻棵并田移栽,放出“高产卫星”,亩产达18387.5斤。11月3日,长江乡单晚亩产又“突破万斤大关”,芜湖县报专版进行报道。

1958年10月,全县23个乡合并为东风、红旗、长江、万春4个人民公社。次年2月2日又以地名命名,除万春原名未动外,东风改为易太、红旗改为方村、长江改为鲁港。

1960年4月2日,万春圩灌溉工程竣工。

1960年,芜湖县中学凌绍虞老师培育的大蒜,最大的蒜头重半市斤,选送北京参加勤工俭学成果展览。

1961年6月,澛港、方村、易太、万春人民公社解体,建4个区委会,全县调整为18个公社。

1963年,祠山公社金华大队一带农民兴起木器包装加工业。以后逐渐形成木器包装加工产业,涌现出一批纳税大户,2003年,全镇木器行业产值实现1.8亿元。2006年,产值达2.5亿元。

1963年3月,中央文化部文物普查工作组来芜湖县考察、鉴定“荆山寒壁”。

1964年4月13日至24日,大闸公社安乐大队社员在七里滩打草积肥有96人感染血吸虫病。

1968年10月,清水造船厂建造出第一艘60吨水泥驳船。

1972年,成春兽医站与万春中学合制的穿心莲类脂素等制剂,受到华东中草药会议的表彰。

1974年6月25日,方村、红杨、万春3个区因台风袭击,共倒塌房屋36861间,死亡2人,伤47人,48441亩农田受灾。

1974年12月20日,恢复中共芜湖县委派出机构区委会,成立湾沚、红杨、方村、澛港、万春、易太6个区委会。

1976年8月,唐山大地震后,人心惶惶,芜湖一带家家搭防震棚。

1979年,清水镇清水、军滩、联盟村部分村民开始种植苗木花卉,面积2000亩。1999年,扩大到15个村,面积1.5万亩。2006年,全镇发展为2万亩,年销售额2亿元,并带动其他乡镇农民种植。

1983年3月,全县进行社镇制改革试点,在万春区所辖5社2镇和其他5个区各辖的1个公社进行。4月,万春公社并入清水镇,实行以镇管村。

1983年,清水河中学何荣洲荣获省级优秀班主任。

1983年7月17日,万春圩腰村至小河咀堤段4处塌方,中国人民解放军83111部队官兵赶赴现场抢险,终于控制住了险情。同一天,省委书记黄璜到万春圩视察。

1984年,清水镇清水村苗木专业户马玉保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7年,张镇乡新民村个体专业户邓立田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并出席省党代会。

1987年9月,张镇中学韦章斌荣获安徽省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厅级劳动模范)。

1988年2月8日,清水镇建成水上自来水厂。1999年12月28日,被芜湖市自来水公司兼并后引用市区自来水。

增长的底层逻辑

萧山白龙寺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航坞山上有一座白龙寺,坐北朝南,三进神殿,为北宋熙宁(公元1068——1077年)年间所建。白龙寺几经沧桑,时毁时建,现存后殿是明代建筑,最后一次修建为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正殿内有“暗龙湫”(又称龙井、隐泉),活水清冽,常年不干,堪称一奇。

寺后有一白龙潭,潭水旱涝不枯不溢。到庙里来顶礼膜拜者,多借签筒、签书,求子求学求婚姻,求财谋事问病延寿消灾之类。香客曰:求此庙之签可预告凶吉祸福,甚是灵验。现白龙寺的“航坞听梵”已被列为与“湘湖云影”齐名的“萧山十景”之一。

若想体验一种静穆,那就去航坞山上的白龙寺。僧人唱经的时候,随着众人盘膝而坐,遁空一切听经,寻求的是一份内心的宁静。梵语虽无惊世之句,但却有包罗万象的人生哲理,教人旷达行善,达到忘我的境界。透过心灵的安定和净化,能跃入一个宽广的心灵世界,并发现真正的自己。梵音如海,心想着一个世界的时候,这世界也越发地使人能够感受着幸福与安乐了。

历史

杭州航坞白龙寺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传说龙光法师云游此山,见岭上有白龙,遂结茅庐其上,后建寺宇设观音大士及白龙像,故名白龙寺。寺宇历经沧桑,时毁时建。“文革-”时期,大殿东西两侧厢房破坏殆尽,至今保存的有前、中、后三殿。进大门后,为天王殿,上有“海藏龙宫”大匾,殿梁上有"咸丰十一年重建"字样。穿过天井进入中殿,此殿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殿内西北向佛坎下有一“龙湫”,常年积水不干,为寺内食用泉水。殿的东墙嵌有“重建白龙寺碑记”、“众善同登”等碑刻,记载了白龙寺沿革、重修和寺产。另外,还有“一滴杨枝”、“道重珠林”等清代书家撰写的匾额。后殿是萧山幸存的明代建筑之一。

地理位置

白龙寺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东恩村航坞山巅。始建于北宋熙宁年(1066—1070)间。传说龙光法师云游此山,见岭上有白龙,遂结茅庐其上。南宋绍兴三年(1133)募创寺宇,供观音、白龙像,故名“白龙寺”。嘉定初年先后修建,曾为进士沈北海隐居之所,后改设禅院。清初单隆周诗称“龙王庙”,道光间重修。民国20年至30年先后整修大殿。全寺分前、中、后三座大殿,附设长生殿、六和堂、戒堂、经堂、禅堂、客堂、斋堂、百子堂等,共40余间。现存前、中、后三殿,南向。后殿三间,为明末清初建筑,面宽11米,进深9.14米,硬山顶。明间五架梁,双步廊,檐柱卷杀,石板墁地。中、前殿分别为清代道光、咸丰年间重修。东墙嵌有“白龙寺重建碑记”,记载了寺庙沿革。大雄宝殿佛座西侧有龙湫,又名白龙井,清泉从石缝中涌出,常年不干。元代诗人萨都刺有《登航坞山》诗曰“龙池浸白云”。清沈成烈有联曰:“华雨注龙湫,只在此山,便成香海;昙云来鹫岭,试看兹坞,即是慈航”。该寺为本市东部地区古老而又完整的寺宇。1983年5月,萧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至1990年,先后投资60余万元修缮白龙寺。现寺前新铺宽阔平坦的水泥板台阶,中轴线上的前、中、后三大殿门窗按原样雕刻装饰,石柱上楹联字迹清晰闪光,东、西厢房及附属设施亦相应完善,成为萧山市东部一座气势雄伟壮观的寺庙。

白龙寺附近,群峰起伏,树木葱郁,是一自然风景处。

千年古刹白龙禅寺就位于海拔300米高的航坞山主峰。从航坞山东麓上去有1300多石级,寺宇现属东恩村山林区。

建筑结构

白龙寺寺门是一座倒台楼一一戏台,旧时每年农历三月初一为“白龙天子”祝寿演戏的地方(第二、三天则移到寺外演出)。戏台前的天井是一四方形的水池,象征龙潭。戏台对面为白龙殿。殿内供有用檀香木雕刻成的白龙天子与阮氏娘娘偶像。支撑大殿的两棵柱子和中堂上分别塑有三条龙,殿内外墙壁上,嵌有碑刻,有名人题字,有水规碑、功德碑。

白龙殿前,建筑师别具匠心,引清澈的泉水穿寺庙过厨房,体现了神话中白龙求亲时阮氏姑娘的母亲害怕独女远嫁无人挑水,白龙为阮母解除后顾之忧的美好愿望。龙殿的后面是“三教同源殿”。殿前天井中的缅桂与桂花树中间,立有一大石香炉,每支脚上都雕有狮子头。左侧墙上嵌着“斋戏大头管事碑”,记述了当年为白龙祝寿时,演戏的盛况。右侧墙壁嵌着清雍正13年杨天成所立的“白龙祠功德碑”。寺庙最后一层是“观音殿”。白龙殿与戏台的两侧,系厢房。旧时于各殿及厢房楼下,还分别雕塑有各种偶像。

历史沿革

白龙寺据明代《会稽志》记载:白龙寺位于萧山区东南四十里航坞山上巅,山北临钱塘江,登顶可望及海宁县,航坞山又名“王步山”。

据传越王勾践和吴王开战,需寻找有一百个山头的山建越王城,当他登航坞山之顶往下数山头一连数次只有九十九个,忘记加入自己站着山头,因此放弃了在航坞山屯兵操练的打算,以后越王打败吴王,此山当地百姓叫“王爬山”一直至今。

白龙寺之始究竟建於何时,各种说法不一,据《乾隆绍兴府志》记载:“白龙寺位于航坞山之巅。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建寺,内有白龙井,常年不涸,故名白龙寺,吴越钱武肃王尝屯兵于此。明嘉靖三十二年,总兵汤克宽、胡宗宪等在此山大破倭寇于此。”

又据《越铎日报》记载:“白龙寺创始于赵宗嘉定初年(公元1208年)为进士沈北海先生隐居之所,厥后改建禅院,中设观音大士像。人杰地灵,蔚为古刹。”

按现存寺内庙碑《白龙寺重建碑记》(清同治八年沈成烈撰)所载:“在大宋熙宁间,龙光法师云游此山,见岭上有白龙呈现,遂结茅其上,募创寺宇,供奉观音大士以及白龙像,因此白龙寺名焉。”按熙宁为北宋神宗年号(公元1068——1077年)。以上三种说法是碑文为最早、最为实际,故确定白龙寺建寺为大宋熙宁年间。

1980年前后,当地政府拨款,大兴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之风,又建牌坊一座和上山道路全面修建,白龙寺也修葺一新,山门前台阶进行重新改造,并建仿古路亭四个。

2005年,白龙寺又耗巨资建造第四进“大雄宝殿”,上山道路已有一半以上重新拓宽建造成石板路,当地政府又拨款数百万元正在修筑一条由山下至山上的汽车路,预计到二00六年六月可以竣工通车。人行上山道旁又种植大面积的樟树,每天清晨有数百人上山晨练,平时游人不绝,一个风景优美,风光秀丽,树木林荫,空气新鲜,而千年古刹白龙寺又宛然一新的面貌使它又焕发了昔日光辉。每年春节和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为“观音大士”生日,万人上山烧香,其香火旺盛,呈现了一派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而必将成为我区的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东恩村:瓜沥镇东恩村位于风景秀丽的航坞山东麓,现有住户812户,人口2650多人。人人享有口粮补贴,人人享有股金分红,人人享有医疗保障,人人享有村级福利。2011年,全村创工业产值5.4亿元,实现利润2389万元。农业上,在内、外耕地实行全流转的基础上,继续实行规模经营,大户承包,发展高效农业,全部以种植花卉苗木、蔬菜和水产养殖为主,提高土地产出率。

第一台珍妮纺织机诞生在英国,是由一个木匠发明的。

第一台水力纺纱车诞生在中国元代,比珍妮纺织机早了几百年。

为什么珍妮纺织机开启了近代纺织业的工业文明,而更先进的水力纺纱车却灭绝了?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言,手摇的就可以了,大型水力纺纱车是社会浪费。而对殖民经济而言,珍妮纺织机才是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火药最早也是中国发明的,但枪炮是外国人发明的。礼炮是安乐经济的产物,枪炮是殖民经济的产物。

因为殖民催生了巨大的需求,才有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市场和飞跃。如果没有需求和市场,产品卖到哪里去呢?如果没有增长的需求和市场,增长从哪里找呢?

国内农资行业究竟是存量竞争,还是增量竞争?局部小盘子是存量竞争或减量竞争,全国大盘子是增量竞争。

增量的来源主要有:一、种植结构变化和种植面积的扩种。如花卉,火龙果,哈密瓜,柑桔,葡萄,花生大豆作物的扩种。导致杀螨剂,杀线剂,调节剂,肥料,灭生除草需求增量。二、种植技术的改进。水稻直播田增加,插秧田减少。杂草增多,水稻除草剂需求增量。三、病虫害抗性增加,导致用药次数和单次混配农药品种增多。四、专利到期,专利垄断释放增量。五、土壤恶化,特种肥料需求增量。六、渠道商包括经销商和零售商数量增多,渠道储量需求增量。

从增长的需求中找增长,才能实现长久的增长;从下降的需求中博增长,增长必不能久。

洞察增长需求是实现长久增长,精准增长的第一步。这是战略问题,不是战术问题。顺水行舟,顺势而动,才能事半功倍。

只要洞察到增长需求,你会发现有啥卖啥,产品变得不再重要,品牌变得不再重要,就好比一个城市对菜篮子的需求旺盛后,每个小贩不管卖什么,每天都有不菲的收获。

增长的第二个底层逻辑是渠道数量和质量。为什么渠道是底层逻辑而非产品?因为现阶段农资产品已经非常优良而且过剩,质量效果都非常接近,这样导致产品不再为王。况且证件闲置很多,而渠道不会闲置。农资产品的轮换属性,混配属性给予任何产品都有很大的利用空间。随着专利产品的日渐稀少,农资又逐步转向渠道为王的时代。特别是以流通常规产品为主的公司,渠道多少和质量直接决定销量。

增长的第三个底层逻辑是产品数据链。非常规的新品上市能否快速聚焦渠道的目光,能否实现渠道快速裂变,发货额呈几何数倍增,能否快速形成口碑效应,认知共鸣,打通现金流,这与本地数据链的清晰度,完整度,传播的频率直接相关。开发客户只是一小步,做大客户才是一大步,做大就必须打通现金流,光靠赊欠是做不大的。清晰完整的本地数据链是产品做大,做强,做出现金流的基础。没有一个产品是稀里糊涂就做大的。

增长的第四个底层逻辑是营销队伍的质量。渠道即要数量也要质量,而营销队伍要偏重质量建设。队伍中要有牛人,有特色的人。千万不能让有特色的人才流失。

要有精神领袖领导一个团队的信仰,领导组织的信仰是第一领导力。

要有极善“跑马圈地”的渠道开拓者。

要有产品专家,作物专家,解决应用问题。

有特色才不会平庸,组织有特色,业绩才出色,组织有特色,人才孵化就如涛涛江水,绵延不绝。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73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