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干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之一,那么如何 种植 射干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射干种植 方法 ,一起来看看。
射干种植方法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山坡荒地均能生长。耐干旱,耐寒,幼苗能忍受一21℃低温。忌积水。
繁殖方法 用种子和分根繁殖。
1、选地与整地;一般山地、平地均可种植,宜选向阳、土层深厚的砂壤土。亩施基肥2 500千克,过磷酸钙15千克,深翻20厘米左右,整细整平,做宽1.2米的畦。
2.种子繁殖:多采用种子繁殖。秋季采种后,用湿沙层积处理,发芽率高,出苗快。干种子播前用温水浸泡3~4天。一般采用直播,也可育苗移栽。
①直播可春播或秋播。春播于3月下旬554月上旬,秋播于lo月中旬至11月上旬。条播按行距20一25厘米,开2~3厘米深的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稍加镇压。秋播与春播相同。
②育苗。条播按行距15厘米左右开沟,撒种后覆土,保持土壤湿润。幼苗高5?6厘米时按行株距20厘米X15厘米移栽大田,然后浇水。亩用种量6千克。
3.分根繁殖:春季发芽前,秋季地上茎叶枯萎后,将地下根茎刨出分成小块,每块有芽2?3个和带一些须根,按行株距25厘米X 20厘米挖穴,每穴大块放1段,小块放2段,覆?压实后浇水,保持湿润。春栽者15天左右出苗。亩用根茎100千克左右。
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幼苗出齐后,及时除草和松土2?3次,使田间无杂草,最后1次在根际培土,防十棺株倒伏。
2.追肥:射干喜肥,第1年底肥足,可不追肥。第二年追施两次肥,苗高10一15厘米时,追施人粪尿1 500千克,施后浇清水1次;第二次于7?8月份施入圈肥或堆肥1 000千克,在行间开浅沟梳入,浇一遍水。
3.摘蕾:播种第二年开花,除留种地外,及时摘除花蕾,减少养分消耗,以供地下部分有充早的养分,保证产量和质量。
病虫防治 病害有锈病,秋季危害叶,病叶出现褐色锈斑。发病初期喷25%粉锈宁2 000倍液,每周1次,连喷2~3次。虫害有射干钻心虫,其幼虫为害幼嫩心叶、叶鞘、茎基部,致使奔茎叶被咬断,植株枯萎。越冬卵孵化盛期喷50%西维因粉。
采收加工射干以根入药。栽种2-3年后收获。以春秋采收为宜。秋季地上部枯萎后,或早春萌芽前挖取地下根茎,洗净泥土,晒干。亩产干品250千克左右。
射干种植技术要点1.选地整地:选择地势高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作为种植地块,种植前深翻20厘米,结合耕翻,每667平方米(1亩)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2500千克,加腐熟饼肥50千克,翻入土中作基肥,于播前再浅耕15厘米,整平耢细后,做宽1.3米的高畦,畦沟宽40厘米,四周开好排水沟。
2.播种:春播于4月份进行,秋播于9月份。可先育苗,后移栽。播种时,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0厘米横向开沟,沟深6厘米,播幅宽10厘米,将催好芽的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盖细土3厘米,稍压紧后浇水,盖草保温保湿。出苗后及时揭去盖草,进行田间管理。
3. 移栽:当幼苗有3~4片真叶时即可移栽。移栽前,将幼苗挖起,按大、中、小分3级分别栽植。移栽时,选晴天的傍晚或阴天,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0~50厘米、株距20~33厘米、沟深10~15厘米的规格挖穴,每穴栽苗1~2株。扶正、栽稳,浇透定根水。
4.中耕、除草和培土:第1年,苗高3~5厘米时,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以后于5、7、9月分别进行除草。第二年,分别在6、7、9除草3次。封行后不再松土除草。每年秋后植株枯黄后,进行根际培土越冬。
5.追肥:除施足基肥外,从第2年开始每年追肥3次,分别在3、6、11月。前两次每667平方米追施腐熟人畜粪水1500千克加腐熟饼肥50千克,第3次每667平方米追施腐熟人畜粪水2000千克加腐熟饼肥25千克,促进根部生长。
5.排灌水:苗期和移栽后,保持土壤湿润。当苗高10厘米左右时,如不干旱,可不灌水。遇久晴不雨的天气,适量浇清淡的腐熟粪水。雨季注意排水,以防烂根。
6.摘花蕾:采用种子种植的射干于第3年秋天开花。除留种田,抽薹时及时摘除花蕾,使养分集中于根部生长。
7.病虫防治:
(1)锈病:危害叶片和嫩茎。病叶或嫩茎出现橙**微隆起的疱斑,发病后使叶片干枯,造成早期落叶或嫩茎枯死。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97%的敌锈钠400倍液喷雾防治。
(2)蛴螬、蝼蛄:蛴螬、蝼蛄咬食根茎。防治方法:用90%的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灌穴,或悬挂黑光灯诱杀成虫。
8.采收加工:采用种子播种的射干,栽种3~4年采挖。当秋季植株枯萎后或春季萌发前挖取根茎。挖取后剪去茎叶,洗净泥沙,晒干即成商品。质量以根茎粗壮、质坚实、断面色黄者为佳。
射干种植方式种植方法分秋播和春播,按行距35厘米,开2厘米的沟,撒入种子后复土搂平,如天旱可浇大水一次。秋播的当年不出苗,第二年早春出来,春播的经过种子处理后12-15天出苗。种子处理:用水浸泡2天后,用少许的沙子拌起来,放在屋内,保持长久的湿润,待发现有芽后再播种,这样出苗快且整齐。
田间管理:苗出齐后,间去过密的拥挤苗,拉开档就行;如出现抽苔的要剪掉,以利根部生长。
收获加工:射干生长2-3年或多年采收,在秋末挖出根茎,去掉须根晒干即为药材。
>>>下一页更多精彩?射干栽培方法直播栽培技术和直播稻品种
直播栽培是一种原始的栽培技术。这种技术往往是与粗放经营、广种薄收联系在一起。“纵使收成,亦甚微薄”[24]。尤其是在移栽已成为主流的情况下,人们更将其视为一种落后的栽培技术。然而,在移栽技术尚未普及之前,或是尚未普及的地区,或者是在移栽已经普及,而又由于水旱灾害等原因,而不得不采用直播的地区,人们并没有把直播当作是一种落后的技术,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合理的选择。在做出了直播的选择之后,人们依然会通过各种技术措施,解决直播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以期获得最大的收成。尤其是对于那些倡导直播法的人来说,直播更有移栽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他们对于直播技术就更为讲究。这就推动了直播技术的发展。下面是中国历史文献中有关直播稻的主要论述,从中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和地区的直播稻技术。
《齐民要术》中的直播法
中国北方以旱地农业为主,虽然也有水稻栽培,但其技术也受到了旱地农业的影响。直播即其中之一。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历来被视为中古时期北方旱地农业技术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所记载的水稻和旱稻栽培,虽然提到了“拔而栽之”,用以清除杂草或匀苗、间苗,但基本上来说是属于直播法。其中的水稻直播栽培主要包括整地、浸种催芽、播种、除草、烤田、灌溉等环节,由于没有移栽的环节,草害比较严重,因此,《齐民要术》中提到“岁易(轮作)为良”、“净淘种子”、“镰浸水芟”、“薅(拔草)”、“拔而栽之(将苗拔起来,等清除杂草之后再栽下去)”等预防草害的措施。
和水稻直播相比,旱稻直播法在浸种、播种、镇压等环节上稍有不同。在浸种方面,旱稻只要浸到“裛令开口”即可,而水稻则要浸到“牙生长二分”。也就是说,在旱地直播的情况下,不要象水田直播一样,浸种的时间不要太长,稍为浸一下就可以下。这是因为浸久了,芽已发出,将其下种到旱地上,反把谷种的水份吸走了,这样一来,谷就难于生长。同时,在旱地上直播,为了防止干旱,还采取了“耧耩掩种”的播种办法,这样还可以节省种子。也是出于防旱的目的,播种之后,未生之前,还要采用镇压的办法。即“令牛羊及人履践之”。这些措施都是针对旱地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所采取的[25]。
《王祯农书》中的直播法
元代《王祯农书》中至少有两处提到水稻直播法,一处是《农器图谱集之十二》:“尝见淮上濒水及湾泊田土,待冬春水涸耕过,至夏初,遇有浅涨所漫,乃划此船(指划船,别名秧塌),就载宿浥稻种遍撒田间水内;候水脉稍退,种苗即出,可收早稻。”一处是《农器图谱集之六》:“辊轴:辊辗草禾辊也,其轴木,径可三、四寸,长约四、五尺,两端俱作转簨挽索,用牛拽之。夫江淮之间,凡漫种稻田,其草禾齐生并出,则用此辊辗,使草禾俱入泥内;再宿之后,禾乃复出,草则不起。又尝见北方稻田,不解插秧,惟务撒种,却于轴间交穿板木,谓之‘雁翅’,状如礰礋而小,以磙打水土成泥,就碾草禾如前。江南地下,易于得泥,故用辊轴;北方涂田颇少,放水之后;欲得成泥,故用雁翅磙打。此各随地之所宜用也。”前一处指的是江淮洪水泛滥区,利用划船直播水稻;后一处专述直播稻的除草。
水稻在大田生长过程中,经常要遭受杂草的侵袭,是有除草的出现。采用漫撒直播最为人所诟病的是除草困难。而人们选择移栽的理由之一就是为了去除杂草。因为在拔秧和插秧的过程中,农人可以有选择地剔除杂草,防止杂草进入大田。在漫撒直播的情况下,如何进行除草呢?隋唐以前,普遍采用的是水耨的除草方式,这种方式根据应劭和《齐民要术》的解释,是在稻苗长到七、八寸的时候,用镰刀割去稻田中的杂草,然后灌水,或是在稻田有水的情况下,直接割去杂草,由于这种除方式仍然将根株留在土里,因此过了一段时间,杂草又会重新长出来,因此,还要通过薅锄等方式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的除草。这是一种直播条件下所用的除草方式,这种方式在后世一些地区仍有采用。[26]不过在一些情况下也会出现一些变化,如直播面积较大,用薅锄的办法难以应付,是有辊轴的出现。《王祯农书》所载的就是这种大面积漫撒直播下的除草方式。这种方式和先前流行的水耨一样都是利用了水稻与杂草对淹水的不同反映[27]。稻苗不怕水淹,而杂草则被淹死。水耨的方式虽然不致将稻淹死,但也会对稻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漫撒直播,省去了通过移栽拔插来清除杂草的过程,加大了草害发生的可能性,更有甚者,由于漫撒无行,农人在田间行走不便,不利于除草作业。有些地方甚至省去了除草这环节。南宋时,邓深在《丰城道中》就看到了“湖田不薅草”[28]的情况。漫撒直播也影响了田间的通风透光,实为作物栽培之大忌。因为“既种而无行,耕而不长,则苗相窃也”。必使“衡行必得,纵行必术,正其行,通其风(行,行列也),夬心中央,帅为泠风”[29]方为得法。如何解决草害,保证通风透光,成为直播法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影响着直播的发展方向。
陆世仪的撮谷区田直播法
清初,陆世仪说:“予闻东乡有撮谷法,种必倍收,而人每不肯种,又不能多种。予问其详。云:撮谷有二难:一则耘铴难;二则易酣,不能耐风潮也。盖撮谷之法,先耕地,车水浸田,然后下种,以三指撮谷种下之,约五六寸一撮,如莳秧状,撮毕以足徐退,复撮如初。足从水中行,水微荡漾则谷种不定,多四散,不能成稞簇,故不便耘铴;又根出浮面,入土不深,稞长大,上实下虚,故易酣,且不耐风雨也。以此知区田之法之善。隔区分种,则下种有地,不必足立水中,以手按实,则无荡漾之患,苗出看稀稠存留,则无耘铴之艰,渐耨陇草以壅其根,则根深蒂固无酣侧之虞而耐风与旱。以此征之区田之倍收必矣。人何不畧仿此意而小试之?撮谷区田之倍收有故。盖秧不移种,元气未泄也。……秧苗入土深,则难出;秧根入土不深,则难乆。故农人于播种之始,则撒秧于一处,以浮灰轻盖之,既长则另分而插莳,所以顺其浅深之性也,是亦可谓得其术矣。然孰若区田之法,不用移植,而尽浅深之冝,为尤得其术哉。”[30]类似的做法早在明朝江南地区的旱稻栽培中即已出现,所不同者即水田的撮谷点播为旱地穴播而已。具体做法是:“治地毕,豫浸一宿,然后打撢下子,用稻草灰和水浇之。每鉏草一次,浇粪水一次。至于三即秀成矣。”这种种法“大率如种麦”。[31]陆世仪的贡献在于将区田的概念引入到撮谷法之中,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水稻直播技术。
区田撮谷法是在总结当地农民的实践经验和历史文献记载基础之上所提出的一种水稻直播法,它保留了撮谷法的直播的优点,避免了移栽法在拔插过程对于苗根的伤害,吸收了移栽分行的好处,便于播种后地中耕除草和田间管理,保证通风透光,同时又借用了古代区田法的遗意,解决了撮谷法所带来的“耘铴难”、“易酣,不能耐风潮”的缺点。系对水稻直播技术的一大贡献。但这一技术也同样存在“工力甚费,人不耐烦”劳动生产率不高的问题。这也是此法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
潘曾沂的水稻区种直播法
清后期,潘曾沂的《丰豫庄本书》中对丰豫庄的稻作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书中所提到的施肥、整地、选种留种、播种、耘耥、灌溉、烤田等都与当时江南稻区所采用的精耕细作技术,以及《劝农书》、《天工开物》和《补农书》等书中的相关记载大同小异,如基肥垫底、麦苗肥田、深耕细耙、雪水拌种、耘铴培土、灌溉烤田等,所不同者这些技术措施都是围绕着直播法来展开的。
潘氏的主张和做法与陆世仪有相同之处,即以直播取代移栽。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撒谷种,莫插秧”,他认为移栽会“损禾根”,甚至“伤元气”。同时为了防止直播所可能引起的耘铴难的问题,提出了“苗要稀,种要开”要求,“每一撮,用谷五、六粒,离开寸许地,再下一撮。愈稀愈妙。苗出太密,就要赶早删去。”“横里竖里,都要分行清楚,才撒种子。忽遇著暴风,急忙放干了水,免得风浪淘薄,聚谷在一处。忽大雨到,要稍增水。怕暴雨漂飐,浮起谷根。”通过这种办法,在抛弃移栽的同时,把移栽的好处在直播中尽可能地保留下来。潘氏和陆世仪一样也主张用区种法和代田法的方式来实行直播稀种。书中给出了一个黑白相间的示意图。示意图中,白行种稻,掘深八、九寸。每行种二尺,空一尺。黑(墨)行不种稻,起楞头(即垄),高八、九寸,阔一尺五寸,留楞头泥壅根。
和陆世仪相比,潘氏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引入了代田法的概念。代田法最初是由汉代农学家赵过提出来的。基本的意思是土地休闲利用。用潘的话来说就是“今年种的一行是明年不种的,明年种的一行是今年不种的。”可以起到恢复地力的作用。种一行空一行,还为行走和耘铴提供了方便,同时可以结合耘铴进行壅泥培根。二是通过区种直播,潘氏不仅试图解决耘铴难的问题,还试图解决漫撒直播所致的费种问题。直播在历史上所受非议之一便是费种。“钦州田家卤莽,牛种仅能破块。播种之际,就田点谷,更水移秧。其为费种莫甚焉。”[32]后魏《齐民要术》所载直播的情况下的播种量是“一亩三升掷”[33],明代《天工开物》所载的“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34]计算,则每亩大田所用的稻种实际为30(升)/25亩=1.2升。两者相差1.8升。也就是说,直播的用种量是移栽的两倍还多。但《齐民要术》中所用的播种量可能是在撒种直播的情况下出现的。在穴种或条种直播和情况下,用种量可能会减少。潘曾沂《丰豫庄本书》中提到了两个播种量。“每亩下种子一升”,这是区种法情况下的播种量。而一般情况下,“每田一亩,下种三升足矣。”也就是说,在穴种或条种直播的情况下,用种量约为1-3升/亩之间。这个数字和移栽情况下是差不多的。在移栽情况下,由于移栽密度不同,其用种量也是不尽相同的。不过大致也是在1-3升/亩之间。[35] 三是潘氏的区田直播法,并非单纯地改移栽为直播,而且涉及到整个稻田耕作制度的改革。自宋以后,江南地区已经较普遍地实行了稻麦二熟制,水稻移栽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适应二熟制的需要而出现的。但相应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小麦产量不高,又影响到水稻按时种植,进而影响水稻产量。潘氏的区田直播“首重春耕,播种极早,秧不移插”,这就要求对整个稻田耕作制度进行改革,具体来说就是要废除小麦种植,通过提高水稻产量来弥补。但在推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阻力,很多人对此举“疑信参半,一则谓春花弃之可惜,一则嫌工本费而用力烦。因此视为难事,不甚踊跃。”为此潘氏曾借助官方的力量,通过行政干预来加以推广。
曾吉夫的水稻干田直播法
民国时期,四川省立教育院曾吉夫教授针对当地连年干旱,春耕时无水播秧的情况,提出了水稻干田直播法。这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要点:第一,整干田。把干田的泥巴挖起来,弄得平平整整的,就打起很深的窝窝。[36]窝窝的稀密,跟上年的栽秧远近一样,若是找得到水,就淋点水更好,不淋也要得。第二点谷种。打好的窝窝,如果是完全干的,就点下几十颗干谷种,若是淋过水或落过雨的泥巴有点湿的时候,就把谷种先泡过三四天才点下去,这是顶好的法子。第三、盖草灰。谷种点在窝窝内,就盖点草灰,若是没有草灰,就盖点细沙沙也要得。第四、时期。点的秧子比栽的秧子长得快,就迟一点也不要紧,总在阳历四月十号到五月一号内都可以点的。若是你们不信点谷种的话,过了这个时期,就有水来亦没法。第五、淹水。谷种点在窝窝内,慢慢的发芽,长到三四寸高的时候,天若下雨就可以淹一点水。若是再迟一些时候才下雨,亦不怕得,因为点的秧子比栽的秧子经干得多,就是田干开口了,秧子干黄了,也不要紧,等雨一来他就转青了,所以只要点下去,横顺就有收的。第六、粮食田内点谷种。你们的田内若是已经点得有麦子、胡豆、豌豆的时候,那就更好点谷种。照上面的法子在粮食的空空头一窝一窝的点下去,盖点灰更不怕干。收入粮食时秧子就长起来了,这样更收得多了。[37]曾吉夫的直播法和明朝的所谓“打撢下子”的旱稻直播法是一样的,只不过他多了一个淹水的环节,所以称为“水稻干田直播法”。曾教授还将这种直播法用于间作套种,在旱粮田中直播稻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综观中国历史上的直播稻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齐民要术》和《王祯农书》为代表的漫撒直播,这种直播法比较简便,也比较原始,适合于人少地多的情况下使用,但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浪费种子,不利于播种之后的田间管理和中耕除草等作业。一种是以陆世仪和潘曾沂为代表的区种直播(穴播或条播)。它借用了移栽的许多特点,节约了种子,同时为播种之后的田间管理,耘耔等,提供了便利,还有利于作物的通风透光。缺点是播种时稍费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