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药王茶的文献始见于20世纪70年代“文革”期间的中草药书籍,《陕西草药》始载[2],收载“原植物为金腊梅,药用叶,其味微甘,性平,具有清暑热,健胃,调经,用于治暑热眩晕,两目不清,胃气不和,滞食及妇女月经不调等症,长期代茶饮可益脑清心。”《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3]载:“植物为金腊梅,金露梅,药用叶及花,叶味微甘性平,具有清暑热,益脑清心,调经,健胃。用于治暑热眩晕,两目不清,胃气不和,滞食;妇女月经不调。可长期代茶饮,藏医用花治赤白带下。”
20世纪80年代书籍,《中药大字典》[4]收载内容全部引自《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陕西中药名录》[5]是全国第三次资源普查的成果汇编而成,其载“药王茶原植物为金露梅的叶,其味甘性平,具清暑热,,益脑清心,调经,健胃。”,该书同时还载观音茶“原植物为白毛银露梅,具有清热,健胃,调经的功效。”该书所载文献主要参照了《中国植物志》[6]。《中国植物志》收载了具药用价值代茶饮的原植物为金露梅P.fruticosa L.var.fruticosa、白毛银露梅P.glabra Lodd.Var.mandshurica(Maxim.)Hand.-Mazz.《中国植物志》收载白毛银露梅文献主要参照了《秦岭植物志》华西银腊梅的内容,其别名有“华西银腊梅(秦岭植物志),华西银露梅(内蒙古植物志),观音茶(陕西)”。《秦岭植物志》[7]在蔷薇科Rosaceae委陵菜属Potentilla仅收载了华西银腊梅P.arbuscula D.Don var.veitchii(Wils.)T.N.Liou一种灌木,并载别名为“观音茶(太白山),药王茶(秦岭)”,并载其“嫩叶炒晒后可当茶喝,叶入药,能清热,健胃,调经,干品煎服主治暑热眩晕,胃气不和,滞食及妇女月经不调等症。”自此以后的文献将金露梅,华西银腊梅均称为药王茶,其功效均能清热,健胃,调经。
21世纪始见对药王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探讨报道,白东亚等[8]报道了金露梅含有黄酮类成分和鞣质类成分。李春雁等[9]对金露梅总黄酮进行了测定,表明其在10%以上。娄宁等研究报道了白毛银露梅挥发性化学成分约占1.6%,康杰芳等[10]对陕西太白山产华西银腊梅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报道,并鉴定了其中的39 种化合物。
根据陕西中医学院张后庸教授所撰写《太白山孙思邈隐居处的再认识》一文,考证孙思邈在太白山隐居期间最可能是在现眉县汤峪镇碓窝坪,这里海拔2300米有药王茶生长,因此可见关于药王茶为孙思邈隐居时所饮用是有这种可能,确定太白山地区药王茶的民间应用原植物文献难以确定。 金露梅为灌木,高0.5-2米,特征为花冠**,单花或数朵生于顶枝。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四川、西藏等生区。陕西产于秦岭和大巴山山区,不易常见。生于海拔1000 -4000米以上的山坡草地、砾石坡、灌丛及林缘。
华西银腊梅为灌木,高1-1.5米,特征为花冠白色,多单生于顶枝,叶具柄长约1.5-3厘米,叶背面披白色长柔毛。产于秦岭北坡的户县、眉县、太白县,南坡的佛坪,柞水县牛背梁、洛南县草链岭,海拔1800~3600米的高山灌丛中或草地中。对眉县汤峪镇碓窝坪(海拔2300米)、太白山小文公庙(海拔3480米)和太白县鳌山第一平台(海拔2400米),所采药王茶样本进行鉴定均为华西银腊梅P.arbuscula D.Don var.veitchii(Wils.)T.N.Liou。经过走访太白山药农和草医,认为太白山地区所用药王茶均开白花,所采区域大多集中在我们采集标本附近,由于华西银腊梅为野生,其分布是自然演化的生态特征,因此太白山所产药王茶原植物应为华西银腊梅(或称白毛银露梅),与其他区域和不同来源植物称为药王茶有别。因此称太白山所产药王茶为太白药王茶, 为了合理开发太白药王茶(华西银腊梅P.arbuscula D.Don var.veitchii(Wils.)T.N.Liou),我们对太白山所产药王茶进行了调查。药王茶在太白山分布于海拔1800-3500米的区域,资源最集中分布区域为2200-3400米,其群落特征最为明显区域在太白山森林公园范围内和鳌山第一平台与第二平台之间的范围两块,其余地方均有零星分布。根据10年以上植株推算约有20万株,其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米,实现有组织采收药王茶是从2005年以后才开始,主要集中在太白县鳌山第一平台处,整个太白山年采药王茶约5000公斤,根据10年成年植株产药王茶0.5公斤计算,太白山年产药王茶1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