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沟乡详细资料大全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14:32:14
字号:

襄城县茨沟乡 *** 位于县城东9公里,东与麦岭镇相邻,南临北汝河,与山头店乡相望,东西长约12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全乡共有27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土地面积3.3万亩,51400人,人均土地0.68亩,乡域内有北汝河、文化河、柳叶江和颍汝灌溉总干渠,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洛界路、许南路、许平南高速公路从中穿越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茨沟乡详细资料大全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茨沟乡 外文名称 :Ci Gou Xiang 行政区类别 :乡镇 所属地区 :中国华北 电话区号 :0374 地理位置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 面积 :土地面积3.3万亩 车牌代码 :豫K 产业格局 :西商中果南养北粮?农工贸一体 概况,沿革,经济发展,行政区域,农业概况,非公经济, 概况 茨沟乡位于襄城县中部,距县城9千米,东与麦岭镇相邻,南临北汝河与山头店乡相望。东西长约12千米,南北宽约10千米,面积平方千米,人口5.14万人(2003年)。辖茨沟西、李庄、柿杨、铁刘、店南张、沟刘、罗沟、茨沟东、菜孙、小孙、大张庄、杨庄、聂庄、葛花树王、乔皮、虎头李、方窑、肖庄、武湾、骞庄、五里堡、朱窑、万桥、小师庄、马窑、三里沟、常庄27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乡域内水源充足,有北汝河、文化河、柳叶江和颍汝灌溉总干渠。洛界路、许南路、许平南高速公路过境。

[代码]411025202:~201茨沟西村 ~202李庄村 ~203柿杨村 ~204铁刘村 ~205店南张村 ~206沟刘村 ~207罗沟村 ~208茨沟东村 ~209菜孙村 ~210小孙村 ~211大张庄村 ~212杨庄村 ~213聂庄村 ~214葛花树王村 ~215乔皮村 ~216虎头李村 ~217方窑村 ~218肖庄村 ~219武湾村 ~220骞庄村 ~221五里堡村 ~222朱窑村 ~223万桥村 ~224小师庄村 ~225马窑村 ~226三里沟村 ~227常庄村 沿革 1949年为茨沟区,1958年成立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60平方千米,人口5.3万,辖茨沟东、茨沟西、罗沟、沟刘、铁刘、柿杨、店南张、李庄、菜孙、小孙、大张庄、杨庄、乔皮、聂庄、王庄、方窑、虎头李、武湾、肖庄、骞庄、五里堡、万桥、小师庄、朱窑、三里沟、常庄、马窑27个行政村。 经济发展 近年来,茨沟乡党委、 *** 在县委、县 *** 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带领全乡广大干部民众,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形成了“西商、中果、南养、北粮”,农、工、贸一体化,种植、养殖和加工业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到2003年底,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6亿元,财政收入3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71元,比上年增长6.6%,招商引资600万元,全乡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茨沟乡 行政区域 2006年,辖27个村委会:茨沟西村、李庄村、柿杨村、铁刘村、店南张村、沟刘村、罗沟村、茨沟东村、菜孙村、小孙村、大张庄村、杨庄村、聂庄村、葛花树王村、乔皮村、虎头李村、方窑村、肖庄村、武湾村、骞庄村、五里堡村、朱窑村、万桥村、小师庄村、马窑村、三里沟村、常庄村。 茨沟乡 农业概况 近年来,茨沟乡把农业产业调整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工程”来抓,依托传统优势,着力培育特色农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培强三大特色园区。以武湾、肖庄为中心的万亩林果示范园区,进一步突出特色,发掘潜力,在推动林果业上档晋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冷冻厂、纸箱厂等相关产业,进一步开发园区的旅游观光功能,提高综合效益。2003年以来,共投入资金25万元,引进新品种12个,推广实用新技术18项,园区面积膨胀到1.3万亩,涉及农户1800个,户均收入1.5万元;以菜孙、小孙等村为中心的千亩优质粮示范园区,积极推广科学立体种植、间作套种等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以乡农技站为中介,与县种子公司加强联络,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2个。在秋季作物严重受灾的情况下,2003年全年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6%;以柿杨、五里堡等村为中心的养殖示范园区,2003年以来,新发展长毛兔2.6万只,波尔山羊1300只,肉牛680头,全乡畜牧业产值突破5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9%。二是培育特色块状经济。发挥西区的城郊优势,积极发展蔬菜和日光温室大棚,同时发展科学的果菜套种模式。2003年以来,西区的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00亩,新建日光温室大棚5座,发展果菜套种680亩;壮大南区的食用菌、辣椒等栽培种植,形成区域优势,2003年共发展食用菌2.8万袋,辣椒种植600亩;三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全乡打机井40余眼,洗修机井60余眼,疏通境内28公里长的小流域,实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0%。 非公经济 一是选择优发项目。依托茨沟乡特有的区位优势,将优良项目做为招商引资的“敲门砖”,重点发展纳税型非公企业。目前,茨沟乡已论证各类项目13个,有6个项目进入县项目库。新上投资项目300万元的企业有5个,其中有三里沟魏根木投资395万元的新绿源面粉厂、陈顺杰投资530万元的东方旧货贸易。二是强力招商引资。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建立以优惠政策为平台、以 *** 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招商机制,明确班子成员招商引资的目标任务,并与年底考评挂钩。2003年,全乡实现招商引资600万元,占年度任务的89%,同比增长18%。三是着力最佳化环境,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在坚持“四个鼓励和支持”的同时,出台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24项规定。2003年以来,全乡共新增各类商户56个,股份制、个体私营企业18家,从事非公经济的人员达到3500人。

华夏巍巍,中原泱泱,大河万象,润泽许昌。

追溯8万年前,远古先民“许昌人”在这里逐水而居,点燃了文明的香火;回首五千年前,颍水河畔,许由洗耳,令许地名扬;大禹治水,万古流芳。遥想三国时代,曹操雄才大略,许下屯田,运粮河州,千舟竟发,灞陵桥畔,万古英风。

许昌春来早,峥嵘看今朝

许昌建成区面积97.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8.26万人。境内有四条铁路、两条国道、四条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汇聚贯通。集航空、高铁、高速为一体的六纵六横一环的快捷交通体系已形成。河南首座异地航站楼已在许昌投入使用,加速了许昌经济的腾飞。

许昌高铁站的落成,更是许昌占据高铁时代发展先机。

许昌是一座生态宜居的城市,被誉为中国花木之都。近年来,曾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市等称号。

许昌曾有“天下西湖三十六,许昌西湖在其中”的美誉。许昌也曾河湖相连,渔舟唱晚。

然而,随着岁月流逝,特别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许昌曾经丰沛的河流干涸了,曾经的美景逐渐淡出许昌人的记忆。水资源供量不足,资源型、工厂型和水质缺水问题并存,已成为制约许昌经济发展的瓶颈。

许昌市区现有八条河流穿越而过。曾几何时,许昌的清潩河、运粮河被人们戏称为龙须沟。污水横流,部分河湖不连通,流水不畅且调水能力有限,严重影响着许昌人民的日常生活。

解决好水之源、水之清、水之活、水之灵、水之利成为世代许昌人的水之梦。

追梦

放眼当下 中国,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了社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此,水利部专一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意见》和《关于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代表性强和典型性强的城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

党的十八大召开和水利部的正确决策,让许昌获得了天时,以竣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境而过,又让许昌赢得地利,许昌人的缺水之痛、想水盼水之梦,汇聚了人和。一个难得的大机遇向许昌垂青。

许昌人看准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抢抓机遇,提出了实现水利事业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精心谋划了三个重大水利项目。即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水系连通、50万亩高效灌溉节水项目。

2013年6月28日,许昌市委书记王树山亲自带队赴水利部就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情况进行汇报,争取水利部领导对许昌申报水生态文明城市工作给予支持。水利部领导明确表示给予许昌重点支持,并希望许昌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树立标杆,成为典型。

7月底,按照编制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目标,择优选择确定同济大学担纲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2013年7月31日,许昌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2013年12月14日,这是一个具有转折性的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会同省水利厅对许昌水生态文明城市实施方案进行全面审查。经过认真评议,审查委员会认为:该方案定位准确,内容详实,重点突出,一致同意许昌市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实施方案通过审查。

织梦

三个重大水利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行动指南,因此。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市创建是三项中的引领项目,又是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河湖水系是水资源的载体,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必须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加快提升防洪保障能力。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如果把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比作一个人的成长,河流就是这个人的经络和血脉,只有经络通畅,血管通顺,人才能茁壮成长。同样城市的河流只有清澈、灵通,城市才能生机勃勃,鲜活润泽。

同济大学副教授朱勍认为:

“今天对水利的认识,肯定是一方面要建立在水资源的保护,水生态,人水和谐这样一个基础上。同时能使水文化的提升,水的特色,怎么才能在城市发展当中,正真的带动经济发展,带动人文发展,带动产业更新产业转型等等一系列东西。这次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其实是教育全民重新认识水,尊重水,然后爱水。到最后大家又能够享受水资源这样一个过程。所以这次的规划是我们把水环境的保护,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文化景观的建设都融合在了一起。”

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既是争创发展优势,赢得发展先机的现实举措,也是建设美丽许昌、造福全市人民的战略决策。

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水从哪里来呢?

许昌市区可利用的地表水源,主要是北汝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现已建成通水。我市每年调水量2.26亿立方米。鄢陵引黄入鄢工程已建成通水。每年可增加调水量0.5亿立方米。北汝河上游水库的修建,为北汝河枯水期调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规划通过管道,从鄢陵引黄调蓄湖向长葛清潩河上游的增福庙水库调水。线路总长48公里。每年可调水2000万立方米。通过清潩河向长葛和许昌市供水。在干旱年份,可从白龟山水库应急调水。通过白龟山总干渠调水入北汝河大陈闸库区,再沿颍汝总干渠调往许昌市区。每年可调水2900万立方米。形成长江水、黄河水、淮河水齐聚许昌为我们所用的可喜局面。加之中水回用和引黄资源的利用,我市的水资源保障能力将大幅提高。将为我们活水兴水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我们可置换出的北汝河水,主要用于生态修复,水系贯通和农业灌溉。

北汝河水通过大陈闸拦蓄后,经颍汝总干渠引致许昌市区西北部。通过清泥河,连通渠等向市区清泥河、护城河、西湖公园、运粮河,灞陵景区、天宝河、学院河、东湖、许扶运河供水。随着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规划的同步实施,许昌市区水生态将呈现出“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连城“的新格局。

“五湖”——分别为

北海(水域面积267亩,蓄水量45万立方)。鹿鸣湖(水域面积260亩,蓄水量44万立方)。芙蓉湖(水域面积260亩,蓄水量44万立方)。东区湿地公园(水面积400亩,蓄水量67万立方)。灞陵湖(水域面积120亩,蓄水量20万立方)。

“四海”——即在三条主要河流出入城区处建设四片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林带,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水面污染,涵养着地下水源,改善生态环境。

“三川”——即流经市区的清潩河、清泥河和学院河(饮马河)。

清泥河流域的综合治理。遵循自然、生态、文化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清泥河及其支流运粮河,幸福渠进行综合治理,使清泥河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通过融入当地历史文化的滨水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拉动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品位。

清潩河提升改造工程,按照聚文、兴文,临水的理念,着力将清潩河打造成为彰显生态文明的绿色画卷,展示文化变迁的历史长河。汇聚城市人气的靓丽风景线,将使其具备生态廊道、文化载体、乐活舞台三大功能。规划四条区域绿道,以保护区域环境和支撑生态体系建设。形成七条文化休闲绿道,八条绿色生态绿色,五个一级驿站,十八个二级驿站。

学院河(饮马河)——结合现在河道区域位置和已建成学院河游园。整体分为饮马河段、新联通段和学院河段三个部分。饮马河段定位为郊野遗韵段,以体现三国文化为主题,向游人展现郊野遗韵风貌,展示湿地科普文化。新逢通段定位为活力新韵段,以活力创新为主题,设置休憩、运动、观鸟等设施,满足游人科普、运动、休闲的需求。学院河段定位为风情民韵段,以展现许昌市的民风民俗为主题,使游人能充分体验许昌厚重、浓郁的地域文化。

两环 :一是运粮河与清泥河的环通。依托清泥河、灞陵湖水域打造以三国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园;依托运粮河,打造以曹魏漕运文化、水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景观带。 二是护城河的环通。以护城河为依托,打造具有曹魏文化、古街古巷,水系环绕古城新韵的魏都风情区。市委书记王树山在市委常委会上讨论这一议题时明确要求:“护城河环通工程,要注重规划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注重规划与历史人文相结合,注重规划与改善民生相统一,让群众享受到实惠,提高幸福指数。”护城河作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通意义非同寻常。

许昌初步形成“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新格局。

当前我们正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加快推进三个重大水利项目建设。

蓝图会就,鼓舞许昌,饱尝缺水之痛的许昌480万人民,宏伟的兴水之梦新航程正式起航。

溯梦 ——回响着远古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

追梦——执着的拳拳的民心和坚定的步伐;

织梦——勾画未来成就梦想,让许昌润泽,世代永昌!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65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