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光热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恒河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恒河水提供灌溉水源。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容易发生水旱灾害。
印度的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的分布:
水稻对水分的要求高,水稻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为1,200 毫米以上的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岸的沿海地区;黄
麻集中分布在恒河下游,这里的湿热气候利于黄麻生长,而充足的河水又便
于浸泡麻秆,加以稠密的河网为黄麻纤维的运输提供了方便条件,历史上这
里就是黄麻集中产区;茶园大多分布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气候湿润、排水
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则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小麦比较耐旱,小麦主要种植在国土的北部地区,那里冬季气温较低,且有少量冬雨,适于小麦生长; 高粱、谷子、玉米等杂粮作物则种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里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产区。
世界哪一个国家的茶叶产量最多
你怎么知道不种植水稻?
印度大部分处于热带季风区内,水热资源较为丰富,除小部分位于北部高寒山地和西北部干旱区的稻田只能种植单季稻外,其余各地一般可种植2~3 季。
冬稻成熟期长,而春、夏稻生长期较短。在印度东部和西南各邦的双季稻地区,一般以冬、夏稻搭配种植,但冬稻通常种植于雨季时被水淹没的低地区。秋稻是单季作物品种,主要种植在中央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哈里亚纳邦、拉贾斯坦邦、喜马偕尔邦和旁遮普邦等地。阿萨姆邦、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奥里萨邦和安得拉邦等地是三季稻种植区,这些地区秋稻、冬稻和春夏稻均有种植,但以冬稻为主,种植面积几乎要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一半。在喀拉拉邦,主要种植秋稻和冬稻,其比重各占一半,而西海岸其他地区则以秋稻为主。就全国而论,各季水稻种植面积比重分别为:冬稻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51%,秋稻占45%,春夏稻占4%。
按水稻种植的熟次不同,印度稻区的地理分布大致可为5 个大区。
1.东北区
包括阿萨姆、西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等邦。该区位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内,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是以冬稻为主的三季稻产区。1983—1984 年度,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水稻总数的42%和35%,其中以布拉马普特拉河谷、恒河下游平原以及马哈纳迪河沿岸分布最集中,水稻种植面积一般要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西孟加拉邦是印度最主要的稻米生产邦,由于河网稠密,水源充沛,劳力充足,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单位面积产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0 年代以来,由于夏稻采用高产品种,平均产量可达3845 公斤,因此夏稻的播种面积日趋扩大,1983—1984 年度已达52 万公顷,占9.6%。比哈尔邦是仅次于北方邦和西孟加拉邦的全国第三大稻米种植邦,虽然播种面积仅比西孟加拉少8.7%(46.8 万公顷),但由于水源缺乏,耕作粗放,部分水稻在旱地上种植,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仅及西孟加拉邦的2/3。
2.南部区
包括半岛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喀拉拉邦以及卡纳塔克邦。戈达瓦里、克里希纳、高韦里和坦布拉帕拉尼诸河三角洲,是主要水稻种植区。1983—1984 年度该区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水稻总播种面积的19%和总产量的27.5%。由于这里气候终年高温,雨量充沛,不仅夏季季风带来大量降水,而且3~4 月间普降“杧果雨”,因而是以秋稻为主的三季稻产区。自“绿色革命”以来,通过大力推广高产品种,产量增长较快,目前已成为全国主要水稻高产区,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达2900~3100 公斤/公顷,其中安得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的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5%和21.7%,所产稻米除满足区内需求外,还有余粮销往其他地区。
3.中部区主要指中央邦。
以纳巴达河谷、塔普提河谷和特伦甘纳高地为主要产区。由于地处德干高原中部,雨量较少,稻田沿谷地呈梯级分布,灌溉设施缺乏,多为“靠天”田,仅种植一季秋稻,而且产量低。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1.9%和7.9%,为全国主要水稻低产区。
4.西部区
包括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古吉拉特邦的沿海地区。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和5.2%。由于地处西海岸,深受夏季季风影响,雨量充沛,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种植秋稻为主。
5.西北区
包括查谟和克什米尔、喜马偕尔、旁遮普、哈里亚纳和北方邦,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8.8%和22.2%。气候温凉少雨,除北方邦东部和克什米尔谷地外,其他各地几乎都依赖人工灌溉。由于地处北部,生长季较短,一般只种一季秋稻。70 年代以来,在哈里亚纳和旁遮普邦,因水利条件改善和广泛采用高产水稻良种及现代耕作技术,原来生产小麦的地区也已开始大量改种水稻,逐步形成新兴的稻米商品粮基地。其中尤以旁遮普邦最为突出。它的水稻播种面积已由1965—1966 年度的29.5 万公顷扩大至1983—1984年度的148.1 万公顷,增长约4 倍,同时高产水稻良种的种植比例逐年提高,目前已达95%以上,因此同期的稻米产量也由29.2 万吨猛增至453.6 万吨,增长14.5 倍。80 年代以来,每年大约向国家提供全国商品稻米量的40~60%,成为名符其实的“印度谷仓”。
——《印度农业地理》
茶叶总产量最大国家是印度。
世界主要的茶叶产地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其次是美洲、大洋州和欧洲,这三大洲也有一定数量的生产,但相对于亚洲和非洲来说少得多。据相关的统计表明,2004年各洲的茶叶产量计算,亚洲、非洲的茶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97%,其中,亚洲占81%,非洲占15.6% ,南美洲、大洋州和欧洲茶叶产量所占比例很少。 各大洲主要的产茶国如下:在亚洲,茶叶产地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等国家,上述的四个国家茶叶产量占亚洲茶叶总产量的81%;在非洲,茶叶产地分布在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马拉维和津巴布韦等国,这五个国家所产的茶叶占非洲茶叶产量的91%,在美洲,以阿根廷为主要的产茶国家,其茶叶产量占美洲茶叶总产量的87%。
除中国这一茶叶主产区外,目前世界上还有五十多个国家生产茶叶,最北可达北纬49度,位于前苏联,最南可达南纬33度,位于南非。世界茶区在地理上的分布,多集中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可分为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欧洲、东非和南美6区。
东亚茶区的主产国有中国和日本,两国的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23%,中国居世界第二位,日本居第四位。日本茶区主要分布在九州、四国和本州东南部,包括静冈、琦玉、宫崎、鹿儿岛、京都、三重、茨城、奈良、九州、高知等县(府),其中静冈县产量最高,占全国总产量的45%。
南亚茶区的主产国有印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所产茶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4%总出口量的50%。印度产量占世界首位,斯里兰卡居世界第三位。印度的茶区分布在北部(包括东北部)和南部,北部又分为阿萨姆茶区和西孟加拉茶区:阿萨姆茶区是印度的主要茶区,茶叶产量约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50%以上;西孟加拉茶区主要分布在杜尔斯附近,茶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0%左右。南部茶区主要分布在马德拉斯和喀拉拉(爪盘谷、交趾),气候与北部相比,较为暖和,全年无霜,可终年采摘茶叶。斯里兰卡地处印度半岛东南,是一个热带岛国。全岛地势以中部偏南为最高,茶园多集中在中部山区,主产区为康提、纳佛拉、爱里、巴杜拉和拉脱那浦拉,其茶园面积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77%,茶叶产量占全国的75%。孟加拉国位于恒河下游,印度阿萨姆邦和孟加拉邦之间,茶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锡尔赫特和东南角的吉大港以及位于上述两区间的帖比拉,其中锡尔赫特的茶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
东南亚茶区位于中国以南,印度以东。产茶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马来西亚、泰国、老挝、柬埔寨、菲律宾等,茶叶产量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8%,其中印度尼西亚产量最高,越南、缅甸次之,马来西亚较少,其他几个国家产笙则很少。印度尼西亚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具有温度高、降雨多、湿度大的特点,全年几乎无寒暑之分,终年可采收茶叶;茶区主要分布在爪哇和苏门答腊两大岛上,其中海拔2000米左右的爪哇岛产茶最多,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越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高、湿度大,早雨季明显;茶区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中部、南部也有少量茶区。马来西亚因靠近赤道,终年炎热多雨,属热带雨林气候;茶区主要分布在海拔1220米的加米隆高地。
西亚和欧洲茶区的主要产茶国有欧洲的前苏联和亚洲的土耳其、伊朗等,所产茶叶约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14%。前苏联茶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在黑海沿岸的克拉斯诺达尔等地也有少量茶区。土耳其茶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的里泽地区。伊朗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亚热带草原和沙漠式气候,雨量较少,寒暑变化剧烈,不适宜种茶,仅西部山地和黑海沿岸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故茶区主要分布在黑海沿岸的吉兰省和马赞撼兰省,其中巴列维和戈尔甘为主要产地。
东非茶区的主要产茶国有肯尼亚、马拉维、乌干达、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等国,其中肯尼亚产量最高。肯尼亚有5省12县产茶,主要茶区分布在肯尼亚山的南坡,内罗毕地区西部和尼安萨区,如克里乔、索提克、南迪、基锡、尼耶尼、墨仓加、开里亚加等地。马拉维是东非第二大产茶国,茶区主要集中分布于尼亚萨湖东南部和山坡地带,如米兰热、松巴、高罗、布兰太尔等地。乌干达是新兴的产茶国之一,茶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的托罗、安科利、布里奥罗、基盖齐、穆本迪、乌萨卡等地区。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也都是东非主要的产茶国,坦桑尼亚茶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维多利亚湖沿岸,布科巴等地产茶较多;莫桑比克茶区主要集中在南谋里和姆兰杰山区。
中南美茶区的产茶国家有阿根廷、巴西、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国。其中阿根廷产量最高,约占南美茶叶总产量的70%,茶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密西奥尼斯山区,在科连特斯等省较为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