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良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高良姜,别名小良姜,又名徐闻良姜,药学名AlpiniaofficinarumHance,为姜科植物,是一种热带多年生长的山姜属食药兼用的植物资源。追溯高良姜的历史,高良姜始载于《名医别录》。因出于古高凉郡(今广东省湛江、茂名一带)故名高凉姜,后因谐音而讹称为高良姜。高良姜在我国古代的诸多药典如《本草纲目》及《中国药典》均有记载。而在《图经本草》中则对高良姜有更详细的记载:“春生茎叶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许,花红紫色如山姜”。高良姜对人体造血机能有显著促进作用,据《本草纲目》记载,“其性甘辣、清凉,除烦热、利津小便,通三焦团壅、塞气抗寒、散气之功效,且明目驱瘴。”其味辛,性温。有温胃散寒、行气、消食止痛之功效。主治脘腹寒痛、胃寒吐泻、消积食滞、消化不良等症。
高良姜的主产地为广东湛江的徐闻、广东惠阳、东莞等县市,广西区的陆川、博白等县,海南省的陵水、儋县、屯昌等县市,此外台湾及云南亦有小量的栽培。其中徐闻县种植量67000多亩,产量占全国90%以上,龙塘镇一镇种植量多达近40000亩,有“高良姜之乡”之称。在海外,也有“中国龙塘良姜”之美誉,龙塘镇因其出产的高良姜干粉多,品质优良,其产出的高良姜是中国高良姜生产品质的标准,其高良姜干品畅销全国及海外。徐闻县龙塘镇的高良姜规模种植可追溯到16世纪初;而龙塘镇高良姜作为南药开发基地则始建于1998年。从创建至今,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40000亩左右,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塘---华林一带;高良姜的品种主要有牛姜和鸡姜两种;良姜的生长期为3年,亩产4000公斤,如晒干、亩产可产干姜1000多公斤,市场收购价(干品)为6.5元/公斤。高良姜这种珍稀南药的种植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龙塘出产的高良姜的质量优良,药用价值高,非别处出产的高良姜能比。据科研人员深入调查,在龙塘镇周边乡镇所出产的高良姜品质只有龙塘镇的60---70%,而海南、广西所出产的高良姜干品只有龙塘出产的高良姜干品品质的一半。
据《广东通志》和《雷州府志》等史料的记载:徐闻所出产的高良姜北宋时期就是朝廷贡品,因其气味芬芳馥郁,悬于室中有避疫之效,服用有温中散寒,止痛消食之功效。北宋皇室曾用其作香料和驱蚊虫品、御医院也曾经常采其制作皇室成员食滞的消食汤品。由北宋至明、清数朝几度列为官营产品,禁止商贾0。1949年至九十年代中期一直由国家统一收购,出口至日本、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2006年,徐闻高良姜申报国家原产地域保护标志成功。为这种珍贵的南药的推广、开发和走规范化管理的之路又迈进了一大步。
高良姜原属野生,后来才进行人工种植,徐闻县龙塘镇良姜村就是由于率先人工引种野生良姜而得名的。高良姜大多生长于路边、山坡草地或灌木丛中。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红壤土或砂质壤土为佳。我们在龙塘镇深入了解到,高良姜的采制栽培品多在夏秋间挖取4~6年生的根茎,(此时收采可得干品30~40%),洗净,除去地上茎及须根,剥去残留鳞片,横切成长5~7cm的段节,晒干。野生的多在5月以前采挖,此时雨量少,易于干燥。收购鲜品时,则将1~2年生的嫩根切下留作种苗;种子繁殖约需7~8年始能收获。
徐闻良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广东省徐闻县人民0《关于申请徐闻良姜进行地理标志保护的函》(徐府函[2005]1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广东省徐闻县龙塘镇、曲界镇、城北乡、南山镇、海安镇、锦和镇、下洋镇、前山镇等8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主要商品有那些,往国内输入的主要商品有那些
徐闻县种植良姜的历史悠久,据《宋史》和《广东通志》、清《徐闻县志》所记载:徐闻良姜在宋代就已是皇宫贡品。该县共种植良姜4.6万多亩,占中国全国产量90%以上。徐闻县已形成了以龙塘镇为中心,以曲界、前山、下洋、锦和、下桥、南山、城北等乡镇为腹地的广阔的种植区域。其中龙塘镇生产的良姜质地最好,产量高达4000多公斤/亩,在东南亚市场上享有盛誉,有“中国龙塘良姜”之称。徐闻县良姜主要销往东南亚、非洲及日本、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良姜喜温暖、湿润,适宜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徐闻县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6℃,年降雨量为1200~1893毫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红壤或砂壤土种植最佳。该县的气候、土壤条件十分适宜良姜生长,徐闻出产的良姜色泽金黄,气味馨香,含粉率高。种植期为每年的3~6月份,一般在3~4年后才收获。
海上丝绸之路往国内输入的主要商品有:
琥珀、珍珠、水晶、香药、沉香、安息香、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翡翠、孔雀、金银宝器、犀象、吉贝(棉布)、骆驼皮、斑布、明珠、宝石、金刚石、猫眼石、琉璃、金银器(包括白银)、珠玑、温纳齐、槟榔、兜銮、珍禽异兽等。
附: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传统意义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指从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宁波等港口出发前往南海和印度洋的贸易航线;二十世纪后半期,国际学术界也常常把中国到东北亚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琉球群岛的贸易航线,也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从贸易品的角度,海上丝绸之路又有“陶瓷之路”、 “茶叶之路”、“香料之路”、 “白银之路”、“宝石之路”等不同的称呼;从航线的角度,又有南洋航线、西洋航线、东洋航线等不同的说法。
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航线和贸易规模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品也有不同。战国秦汉时期,地处华南的南越国就有十分繁盛的海外贸易,这在南越王墓等考古发掘中得到实证。南越国的输出品主要是:漆器、丝织品、陶器和青铜器。输入品正如古文献所列举的“珠玑、犀(牛)、玳瑁、果、布之凑。”主要的贸易港口有番禺(今广州)和徐闻(今徐闻)。
到了汉代,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武帝灭南越国之后,规模有进一步的扩大。东汉(特别是后期)航船已使用风帆;大秦(罗马帝国)已第一次由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中国商人也到达了罗马。这标志着横贯亚、非、欧三大洲的、真正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随着汉代种桑养蚕和纺织业的发展,丝织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输出品。
唐宋时期以迄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进一步发展,总体而言,当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含铜钱)四大宗,往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宝石、象牙、犀牛角、玻璃器、金银器(包括白银)、珍禽异兽等。中国官方海外贸易在明初郑和下西洋时,发展到巅峰。郑和之后的明清两代,由于实施海禁政策,我国的航海业有一定衰落,进入西方的大航海时代以后,西方殖民者进入东亚贸易圈,中国海外贸易航线逐步被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所蚕食,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消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