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66亿元,增长9%;财政收入12.31亿元,增长1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38亿元,增长24.1%;规模工业增加值61.6亿元,增长1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5亿元,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91元,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10386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在2014年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工业经济实力持续提升。一是园区发展水平有效提升。高起点规划,实行功能分区,不断完善乡镇区块功能,园区产业承载力不断提升。加大园区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入驻企业达63家,项目总投资230亿元。二是新能源产业发展加速推进。风力发电一期项目10万千瓦机组正在进行投产发电前的安装调试,二期10万千瓦已于2013年5月开工,三期10万千瓦已获得核准,界首、漠川等乡镇的风力资源已启动开发。引导光伏企业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协助解决融资困难,兴安光伏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复产。三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海螺水泥等龙头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大锰锰业等11家公司被列为桂林市“两化融合”应用企业,宏旺菌业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交易。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7家,产值超亿元企业39家,“四上”企业118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69.3亿元,同比增长16.1%,工业经济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57.8%。
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一是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全县水稻、葡萄、柑桔、甜玉米、食用菌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2.6万亩、13.3万亩、11.5万亩、11万亩、800万平方米,农林牧渔总产值44.39亿元。第十九届全国葡萄年会在兴安召开。
二是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第十二年位居广西前列。“种—养—加”现代循环经济模式和“公司+基地+农户”现代种养殖模式极大地带动了农民致
富;“115510”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得到区、市领导的充分肯定;积极培育肉牛等新兴特色产业,肉牛养殖达2万头;林下种植41万亩,林下经济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比扩大;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暨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会议在兴安召开,林业生产者组织国际会议将兴安列为现场参观点。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继续加快第三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建设,全区冬春水利建设现场会在兴安召开,荣获“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投入近4000万元完成村内道路硬化155个村屯164公里,全县95%以上的建制村已通水泥(柏油)路,15个区级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全市农村公路标准化建设现场会在兴安召开;建成桂北水果交易市场(一期),当年交易额达4亿元;为105个村屯安装太阳能路灯1536盏,按照“三改三建”的要求完成40个“普惠制”新村建设任务,涌现出马头山、大车头、屯川等一批新村示范点。 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劳力资源充足,适于发展农业。农业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玉米、红薯、大豆等为辅。经济作物以花生、磨菇、茶叶、油菜为主,甘蔗、木薯、苎麻等为辅。园艺作物以种植白果、柑桔、葡萄为主,桃子、李子、枣子、西瓜、石榴、板栗等为辅。
解放前,由于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农民文化素质低,生产条件差,因此农业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同时,国民政府对农业极不重视,每年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极少。
解放后, 平均每年国家投资444.2万元, 用于发展农业。1950年冬至1951年夏,通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以后,又通过50年代兴修水利和深耕改土,60年代推广种植双季稻,70年代大种柑桔和推广水稻矮杆良种,80年代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 1990年, 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66%,比1949年增长55.1%,粮食总产量增长2.53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1.62%,比1949年增长1.66倍;农业总产值11907万元(1980年不变价) ,比1949年增长8.22倍。 解放前,兴安工业以民间手工业为主。清光绪三十二
年(1906年)创办兴安造纸公司,为县内有工厂之始,没有多久陷于亏损而倒闭。据《兴安年鉴》载:民国31年(1942年),兴安手工业作坊和工场主要有织布、洗染、酿酒、砖瓦、铁器、木器、首饰小五金、白铁、榨油等行业。
共423户,从业970人。
解放初, 有城关、高尚、百里、溶江4家私营碾米厂,主要设备有汽车引擎带动单机碾米机。1951年3月,创办光明电厂,装机15.5千瓦,为直流发动机,以110伏电压供电,是县内最早的地方国营工业。1954年,对私营工业、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7月成立县手工业合作社。1956年,贯彻中央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指示,将城关、百里、 溶江、高尚4家碾米厂纳入公私合营并转为国营企业。同年,建立兴安、界首、溶江等3家国营酒厂。 1958年“大跃进”兴起,先后兴建铁矿厂、农具厂等数十家厂矿。同时,将集体所有制的铁器社、建筑安装工程队、印刷厂等转为全民所有。1959年因原料不足,成本高、质量差、大部分企业下马;职工人数锐减为1907人。1961年,开始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县办工业继续缩减。1968年, 全县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共18家,职工618人,年产值481.63万元。1970年增至25家,新增有农机二厂、化肥厂、农药厂等, 主要有冶金、机械、电力、燃料、化学、建材、森工、轻工等行业,年产值1090.74万元。1977年,境内有中央属企业1个(邮电部兴安通信设备厂) ;地区属企业1个(桂林地区兴安水泥厂) ;县属及各局办全民所有制企业共34家;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73家,其中,二轻手工业企业5家, 农村公社工业企业68家。 县属工业总产值3134.9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36.2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业企业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作了相应调整。同时进行工业体制的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使企业逐渐趋向合理发展,税利亦逐年增长。1978年,工业产值528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2.01%。1980年,工业产值为5200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3778万元,占72.65%。1985年,工业产值6750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9.74%,1990年,全县工业企业3746家,其中国有工业企业34家,集体企业70家,个体私营企业3642家。工业产值达到902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43.13%。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4848万元,其中全民企业原值4866万元,净值3176万元;集体企业原值1935万元,净值1595万元。 服务业
全年招商引资实施市外项目62个,完成市外到位资金64.0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750万美元。中电投集团、中储粮公司加大在兴安的投资,大自然公司装饰新材料项目建成试产,湘商物流园、邦辉纺织二期、汽车检测中心物流城等35个千万元以上项目,为兴安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秦时明月文化旅游产业园、国际房车露营度假区、乐水园等旅游项目已达成初步意向落户兴安。
全年加强旅游景区评级和酒店评星工作,加快实施老山界龙潭江景区、猫儿山云顶酒店、湘江战役陈列馆等旅游项目,建成广西第一条休闲绿道——灵渠南渠休闲绿道(一期),积极探索风力发电观光、“一山三库”畅游等新兴旅游项目的开发,兴安旅游“四张牌”形成品牌效应。全年接待游客人数531.2万人次,同比增长10.02%,实现旅游总收入38.8亿元,同比增长15.12%,获得“中国最美文化休闲旅游名县”、“美丽中国示范县”、“美丽中国十佳旅游。
林业
解放前,县内无专门机构管理林业。解放后,1951年县人民政府设立农林科,兼管林业生产和销售等工作, 有专职干部4人。1955年专设林业科。1959年成立县林业局。此后,机构几经分合,曾称农林水服务站、农林水领导小组、森工局。1977年复称林业局。到1990年底止,有职工557人。境内林业发达,资源丰富,据1966年普查统计,全县有森林面积179.5万亩, 覆盖率为51%,70年代后,由于以柑桔、白果为主的经济林发展较快,使森林覆盖面逐年有所增加。到1978年,全县森林面积为205万亩,覆盖率为58.2%,比1966年分别增长14.2%和7.2个百分点。但由于用材林砍伐过量,又使蓄积量出现逐年减少的趋势。1979~1981年,由于农业生产体制变动,林权未及时落实,乱砍滥伐使森林遭到严重破坏。1982年后,实行林业“三定”(定山界林权、定责任山、定自留山),农民的造林积极性提高, 封山育林得到贯彻,林业生产逐步好转。1990年,全县森林面积为219万亩,覆盖率为62.2%,林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50~60年代平均每年为8.9%。70~80年代平均每年为9.08%。1990年,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96%,比1949年下降0.97个百分点。
畜牧渔业
解放前,境内农村一般都有饲养畜禽的习惯,有水面的地方还兼营渔业。
解放后,1950~1957年,县内畜牧渔业生产实行以农户家庭饲养并自由买卖,发展较快,全县畜牧业年均产值为285.29万元,渔业产值年均为8.14万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1.02倍和15.1%。 1958~1962年,由于大搞“一平二调”,大办集体猪场,加上高征购、反瞒产,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大减产,畜牧渔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全县畜牧业年均产值与渔业年均产值分别比上个时期年均下降35.5%和14.86%。1963~1965年,畜牧渔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畜牧渔业生产实行集体饲养限制农民家庭饲养, 生产发展缓慢,畜牧业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徘徊在12.8%~14%之间,渔业年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例比1957年还下降0.1个百分点。80年代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事畜牧渔业的专业户和重点户不断涌现,生产发展迅速。1985年,畜牧业产值为2746万元 (1980年不变价,下同) ,渔业产值为67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26.8%和0.6%。1990年,全县畜牧业产值为2500万元,渔业产值106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21%和0.89%,比1976年分别增长2.64倍和7.03倍,比1978年分别增长73.13%和3.42倍
人口:约17万人
人口密度:87人/km2
资源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越城岭山脉腹地,界于东经110°16.6′——110°55.2′、北纬25°46′—26°20.4′之间,东面、南面、西南面分别与全州县、兴安县、龙胜县毗邻,西面、北面分别与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新宁县交界,在行政上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城位于风景秀丽的资江上游河畔,距离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98公里,距离湘桂铁路百里村火车站58公里。三条省际公路经过县城,汽车可直达桂林市、龙胜县和湖南的武岗市、邵阳市、新宁县等地。
资源县境内东西横距65.5公里,南北纵距63.4公里,总面积1961.14平方公里,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全县现辖资源县镇(2005年7月5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延东乡、大合镇,设立资源镇)、中峰乡、梅溪乡、瓜里乡、车田苗族乡、两水苗族乡、河口瑶族乡等六乡一镇。共74个村(街)委,总16.7万人,其中苗、瑶等少数民族人口约3.5万人,约占21%。
气候特征
资源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由于地形地貌的关系,境内小气候复杂多样,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特征。全县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6.4℃;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761.1毫米;光热适宜,年均日照数为1307.6小时,年均无霜期为300天。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霜、雪、 冰期最早、最长的县份之一。
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面积19.6万公顷,人均占有量达1.2公顷,是广西人均土地面积较多的县份之一,且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水热条件好,土地可利用率达90%(目前仅60%),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全县素有“一水四田九十五分山”之称,山地面积达18.4万公顷,占全县面积的93.8%,且小气候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特种养殖、种植等特色农业和农业综合开发的优越条件。
2、森林资源
资源县是全区林业重点县,森林属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过渡类型,是我国南方杉木、马尾松、毛竹的中心产区之一。境内植被丰富,种类繁多,据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统计,境内有原生植物164科,1120余种,其中华南铁杉、长苞铁杉、资源冷杉属国家保护的珍贵树种,红豆杉、华南五针松、柳杉、马挂木为我国稀有特有树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6.1万公顷,现有森林面积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8.8%,活立木储积量292.0万立方米,年产商品材6万立方米,毛竹150万根。近年来,本县大力发展人造林,已建成3.4万公顷杉木速生丰产林、2万公顷松脂林、1万公顷毛竹林基地,是广西造林灭荒达标县。
3、药材和土特产资源
资源县素有“天然药库”之称,中草药材品种多,质量好,药用植物达200余种,其中大宗的药材有杜仲、黄柏、厚朴、天麻、茯苓、金银花、通草、玉竹、续断、前胡、黄桂、白芍、白术、元胡、勾滕、石耳、首乌、女贞子、板兰根、五倍子、桔梗、淮山等20余种。全县现种植天麻达3万窖,有“三木”药材(杜仲、黄柏、厚朴)林7000公顷,是广西“三木”药材基地县。 本县土特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已形成生产规模,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有蕨菜、薇菜、竹笋、生漆、油桐、棕榈、山苍子、松脂、香菇、木耳、茶叶、百合、猕猴桃等10余种。水果以柑桔、脐橙、白果、李、桃、杨梅等为主,其中脐橙为近年重点开发种植的名优水果,现有种植基地700公顷。
4、矿产资源
本县地质发展史漫长、复杂,有优越的成矿条件,矿产资源丰富,种类较多。目前已发现矿点122处,矿化异常点191处,矿产50余种,其中金属矿有钨、铁、锰、锡、锌、铅、铋、汞、铝、铀、金、银、锂、钽、铌、铍、钒、稀土等27种,非金属矿有萤石、长石、石英、云母、高岭土、沸石、石煤、石墨、滑石、石灰石,花岗岩、水晶等23种,其中铀、钨、钽铌、萤石、长石等形成具有中型以上规模的工业矿床,石英矿质优量大。到目前,仅有萤石、长石、钨矿、石英、高岭土进行了初步开采开发。
经济发展
(一)农业
资源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适宜各种作物生长,全县可开发荒山、荒地面积大,农业综合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被列为全区林业重点县、全区“三木”药材生产基地县、马铃薯种源基地县和种草养畜示范县。近年来,该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已逐渐形成以西红柿、红提、蜜梨、罗汉果、百合、脐橙、三木药材为主的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发展势头呈现勃勃生机。
(二)工业和乡镇企业
资源县工业基础较为薄弱,近年来,凭借地方资源优势,初步建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工业体系,主要发展的有机械、化工、建材、食品、陶瓷、电力、矿产等工业。主要产品有农机、冰晶石、水泥、罐头、日用陶瓷、萤石、石英、钨、长石、结晶硅、胶合板等。
(三)旅游业
为了提升资源县的旅游形象,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目前,景区内的公路基本沥青化,提高了进入程度;在景区设立了通讯基站,方便了游客与外界的联系; 在景区进行了“厕所革命”,建设了较高档次的厕所近30座,足以满足游客的需要;改造了游船,为游客提共了安全、舒适的游览工具。全县目前拥有涉外宾馆5家及较高档次的宾馆、招待所10余家,床位3000余张。拥有四星级宾馆一家。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到资源县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游客日趋增多,旅游经济效益明显。
资源县境内四季气候宜人,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是旅游观光避暑的胜地。资源县资江、八角寨、宝鼎瀑布一带属于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即白垩纪丹霞地貌,集我国名山、名江、名瀑的特色于一身,有着与桂林山水迥然不同的宏大气势,有着比漓江更清、风景比桂林更独特的自然风光,属桂林大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八大重点风景开发区之一。
(四)特色经济
1、山区特色的农业产业
根据资源县的实际情况,立足资源县山区特色,资源县积极发展以反季节蔬菜为主的经作业、以脐橙为主的水果业、以草食动物为主的高山畜牧业、以毛竹为主的林业、以“三木”药材为主的药材业等五大农业产业。根据各乡镇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以梅溪、瓜里、车田为主建立“三木”药材生产基地,以车田、两水为主建立魔芋生产基地,以延东、大合、中峰为主建立水果生产基地,以中峰、两水、梅溪为主建立毛竹生产基地。
(1)充分发挥资源县独特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平原以大棚蔬菜为主,高山、半高山以西红柿为主的反季节蔬菜基地。
(2)加快脐橙发展。通过调整种值结构、开发荒坡、改造低产林残次林,逐步建成2万亩规模的脐橙基地。
(3)加快草山开发,大力发展以草食动物为主的高山畜牧业。资源县有可利用的草山100多万亩,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力争用五年的时间,使资源县70%的草山得到开发利用,使草食畜牧业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4)在巩固现有绿化成果的同时,调整林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毛竹、药材为主的经济林种植面积。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政策扶持,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发展毛竹和药材种植。
2、以资江—八角寨风景为主体的旅游产业
(1)搞好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坚持保护、开发和利用并举的方针,把旅游开发、城乡建设、工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搞好生态环境保护。
(2)坚持“统一规划,独家管理,放开开发”的方针,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出台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和号召全民办旅游,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旅游开发力度。
(3)继续改善旅游交通条件,抓紧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五年中,全县旅游开发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先后新建、改建了资江漂流一、二、三号码头,改建了八角寨景区公路和游道,引资开辟了天门景区、神仙寨、百卉谷度假区、五排河漂流等项目。
(4)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拓展旅游客源市场。设立专门的旅游宣传、招徕机构,稳固桂林、柳州等主要客源市场,积极开拓南宁、周边各县及与湖南相邻地区的周边客源市场。
(5)搞好“软件”建设,提高旅游业的整体服务水平。
旅游资源
资源县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大桂林旅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丹霞地貌被誉为“丹霞之魂”,具有较好的旅游、观光考研价值;有山水画廊之称的“华厦第一漂”的资江漂流,有落差较大的多级山丘瀑布,有峡深谷幽、滩险流急、山高石奇、两岸风光优美、民俗风情浓郁的五排河探险漂流;有车田湾温泉、资源雪景、高山草场、红军长征遗迹、银竹老山自然保护区等旅游景区(点)和旅游资源。
资江漂流景区
资江,是资源县境内最大的一条河,发源于华南第一峰猫儿山东北麓,浩浩北去,流入湖南省境内,最后注入洞庭湖,属长江水系。资江漂流河段自县城下游5公里至梅溪乡胡家田,全程22.5公里,下45个滩,拐31道湾,既有自己别具一格的雄伟险峻,又有桂林漓江的清纯秀丽。著名诗人贺敬之盛赞“资江漂流,华南第一”。资江两岸植被保护良好,流量、流速相对稳定,似一条玉带穿梭于奇山峻岭之间。
漂流风光旖旎的资江,犹如步入一条长长的山水画廊。两岸奇峰突兀,怪石嶙峋,云烟缥缈,竹木葱笼,山花烂漫,水鸟低飞,莺啼婉转。江面鱼鹰竹筏穿梭于清澈江面;江畔竹篱茅舍,掩映于翠绿丛中,屋舍俨然,鸡犬相闻。倒影映水底,彩石铺河床。江流水急,清澈见底,鱼游水中,历历可见,白浪扑面,清风徐来。乘舟或漂流而下,山随水转,舞伴舟行,三弯九折,舟移景换。远望,“山重水复疑无路”;近前,“柳暗花明又一村”,浪拍衣衫,亦惊亦喜,船在江上行,人在画中游,令人心旷神怡,惬意莫名。沿岸景物琳琅满目,奇观迭出,“风帆石”、“玉屏山”、“三娘石”、“神象饮水”、“万马饮江”、“美猴王醉卧沉香寨”、“大将军骑马镇天门”千姿百态,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妙趣横生,令游人击掌叫绝,叹为观止,顿生“资江归来不游江”之感。
行舟漂流资江河段,船泊两岸,移步进入资江天门景区。驻足抬眼,但见奇峰耸峙,竹木葱笼,绿树红楼,交相辉映,自然景色、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各具特色。往北,可攀援悬崖峭壁,拾人工凿出的1098级石级而上,登上海拔627米,四面刀劈斧削、亘古人迹绝至的神仙寨顶。既可饱览山上原始森林真迹,又可俯瞰远眺东、北、南面资江景观。往西,沿山崖石脚而上,蓦然抬首,顿见巨大石峰从顶至底被拦腰截断,形成一道184米、宽不足2米、高50余米的石隙,这就是莫不令游人称奇的“西面一线天”。往东,进入“天下第一药谷”——百万谷。沿群峰对峙间的一条山涧幽径盘旋而上,可闻万千奇药异草灵气,可抚交织古藤老蔓之干,可掬汩汩流出,丁咚有韵仙泉,可静听幽林百鸟啁啾之乐,穿越“东面一线天”,上“天脊”,下“天梯”,尽览水光山色,饱吸伸手可掬的清新空气,洒下一路欢声笑语,恋恋不舍地向资江许诺:“再见”。
资江除具有原始、古朴、幽野的特色外,更富有一种灵动、秀丽之美。沿江分布的60多处景点,古怪稀奇,美不胜收,其中“风帆石”、“神象饮水”、“火炬山”、“将军骑马镇天门”、“资江大佛”等景点形神毕俏,堪称绝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天门山生态文化风景区
该景区方圆10平方公里,山形峻秀,岩壑多奇,源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其三十八岩、十九涧、二潭、六泉、八石等构成“百卉谷生态景园”。汇天下本草于一地的百药谷,药香盈溢。主峰“三娘石”宛如一柱擎天,“天门壁画”、“天脊”、“一线天”“忘忧泉”、“桃花岛”、“天门古寺”等20多处绝好佳景,汇聚成仙山琼阁之境。
五排河峡谷漂流风景区
五排河位于华南第一峰猫儿西南麓,发源于海拔1883米的金紫山,是资源县境内第二大河,流经车田、两水、河口三个民族乡后,滔滔西去,汇入柳江,最后流入珠江,属珠江水系。一县之内的两条大河,分属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成为资源旅游的一大显著特点。
经有关部门和专家多次考察后认定,五排河最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河段,是自车田乡政府所在地的车田至河口乡政府所在地的河口这一30余公里的河段。峡深谷幽,滩险流急,山高石奇,两岸风光优美,民俗风情浓郁,给来五排河漂流探险的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乘竹筏或橡皮船漂流五排河,简直就是置身于幽谷探秘。弯多,山陡、林深、谷幽,一切尘世间的喧嚣顿然销声匿迹,江流把人带进了一个古朴、原始的纯自然境界。
五排河河面宽5~30米,上下游落差近300米,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又一条,几乎连成一体的急流险滩,漂流探险,橡舟飞流直下,排空的白浪迎面击来,橡舟上下翻飞,左冲右突,入滩前一身干爽爽的,出滩后即成了湿漉漉的。汹涌澎湃的五排河,犹如一头脱缰的烈马,在深山幽谷中腾挪驰骋。只要不畏险阻,一往无前,游人最终就能驯服这匹桀骜不羁的烈马,成为驾驭这匹烈马的骑士。
到五排河探险觅胜,那古莽苍源,那惊险刺激,足以让凡人变作英雄,让懦夫变成勇士,更使人享受到征服自然的无穷乐趣。
五排河漂流其间,身犹云卷,虚幻迷离,惊险刺激,充满回归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无穷乐趣,已被国家体育总局专家确认为目前国内最为理想的、唯一能够满足世界急流回漩运动所有6个级别训练的比赛要求的河段,被体育总局定为“国家水上运动训练基地”,2001年成功举办了五排河全国漂流邀请赛,2005年举办了全国首届自然水域漂流大赛,2006年举办了第一届大众漂流节。
宝鼎瀑布风景区
宝鼎瀑布发源于华南第二高峰真宝鼎,似一条银色巨龙穿破云天,气势磅礴,声籁清绝。瀑布水流量大,落差近700米,从瀑顶到瀑底,几经周折,形成九级直落宝鼎湖。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赞之:“悬崖飞瀑,长如布、转如倾、匀成帘”。宝鼎湖面积为705亩,最深处50米,平均深度35米,犹如一面大明镜镶嵌在群山之中,泛舟其上,湖光山色,尽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七月半”河灯歌节
“七月半”河灯歌节是资源县传统的民族民俗节日,过去每年农历7月12日至14四日(俗称“七月半”),百姓劳作之余,自发在河畔、桥亭聚会,相互对歌,抒发情感,晚上则手执各种造型的河灯,在江面漂放,以缅怀祖先,寄托思念。从1995年开始,县人民政府因势利导,举办了第一届河灯歌节,节日盛况空前。此后每年的“七月半”都在县城举办河灯歌节,其中以农历7月14日最为热闹。届时,白天资江畔成为歌的世界,山歌此起彼伏,婉转连绵,夜晚江畔上空焰火璀璨,江面万盏河灯齐发。节庆期间,地方特产、风味小吃琳琅满目;经贸洽谈形式多样;民间体育、娱乐活动古朴有趣;大型综艺演出独具地方特色,为节日增添更多的喜庆色彩,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采风,成为广西著名的旅游民俗节目。由于极具地方特色,影响较大,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中国百姓生活游”十大主题之一。
八角寨丹霞风景区
该景区分布范围80多平方公里,其发育丰富程度及品位之高,世所罕见,被有关专家誉为“丹霞之魂”、“世界丹霞奇观”。整合八角寨景区有“降龙岩”、“群螺观天”、“龙头香”、“龙脊天梯”、“幽谷栈道”等130多处景点,完全出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021年1月14日,农业农村部推介资源县为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2019年3月15日,资源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7年12月,资源县上榜广西首批自治区级生态县(市、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