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麦44小麦品种介绍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10:01:39
字号:

淮麦44小麦品种介绍

淮麦44小麦为半冬性中熟品种,生长周期为215.8天,幼苗半匍匐,叶片短小,绿色。长成之后,株高79.4cm,株型较为紧凑,分蘖力较强,成熟后熟相较好。穗呈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每亩穗数42.4万,每穗33.3粒,千粒重44.1g。

一、淮麦44小麦基本信息

1、审定编号:苏审麦201700010。

2、引种备案号:(豫)引种﹝2018﹞麦030。

3、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4、品种来源:百农9711/淮麦95079的F_1为母本,淮麦9701为父本。

二、淮麦44小麦品种介绍

1、成熟时间:为半冬性中熟品种,生长周期在215.8天左右。

2、植株:幼苗期半匍匐,叶片短小,颜色为绿色;长成之后,株高79.4cm,株型较为紧凑,剑叶挺,成熟后熟相较好。

3、生长特性:前期长势较慢;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落黄较早。

4、穗粒:穗呈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每亩穗数42.4万,每穗33.3粒,千粒重44.1g。

5、抗逆、抗病能力:抗寒能力,抗倒伏能力较强;中感赤霉病,纹枯病,高感白粉病、叶锈病,抗黄花叶病。

6、籽粒品质:粗蛋白含量13.4%,湿面筋28.9%,吸水量62.5ml/100g,稳定时间6.1分钟,最大拉伸阻力335Rm,最大抗延阻力135E.U,拉伸面积64cm?。

7、产量:2014-2016年两年的试验田测试,平均亩产量为553.5kg,其中2014-2015年的亩产量相较于淮麦20增产10.9%,2015-2016年的亩产量相较于淮麦30增产16.4%;2016-2017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量为560.7kg,相较于对照组淮麦30增产7.3%。

三、淮麦44小麦种植要点

1、适宜种植地区:江苏省沿淮麦区及淮北麦区。

2、播种时间:在10月20日及11月5日播种为宜。

3、密度:每亩地保留18-22万株基本苗,若土壤肥力较差,可以适当增加基本苗的保留数量。

4、肥料管理:每亩地施加15-16kg纯氮、13-15kg磷酸二铵、10-14kg氧化钾,其中氮肥基苗肥占60%,拔节孕穗肥占40%。

5、病虫害管理:主要防治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

6、其他管理:田间沟系配套,注意防涝防旱,苗期时及时除草。

1990年初,周晓东和许多退伍兵一样,脱下心爱的军装,退伍回到原籍辽宁省沈阳市郊区。周晓东的家乡属于城乡结合部,他当兵前,村庄的周围都是肥沃的农田,绿油油的庄稼生长着乡亲们的希望。回乡后周晓东却看到家乡的另一番景象:记忆中的农田,有的被建起高楼,有的被修成厂房,有的被圈起“经济开发区”。原本种地的村民们多半去城里打工了,繁忙的农业生产景象不多见了。

 

 地都盖楼了,将来吃什么?

 

 周晓东徘徊在建筑工地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咱们国家人多地少,缺少了粮食的后果不敢想象。如何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和粮食生产的矛盾?选育新品种提高粮食的单产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出路。

 

 育出东北“铁秆小麦”

 

 返乡创业,就要创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产业。周晓东选择了从事选育小麦新品种的科研之路。于是,周晓东根据他在部队农场时掌握的育种知识,进一步深入研究。他出了农业大学,又进农科院,不厌其烦地向农业专家请教。

 暑去寒来,一年四季他和小麦捆在一起。春天,他蹲在试验田里一笔一笔地记录试验数据。夏天,他带着草帽拿起镰刀和专家一起给自己的小麦品种测产。秋天,为了提高育种速度,他背起行囊到海南、云南、四川等地进行南繁加代。冬天,周晓东忙于和国内外育种专家交流。为了掌握前沿的育种技术,他自费参加国际、国内各类农业新技术交流会、研讨班。

 周晓东为攻克小麦育种难题,~个地区一个地区的搜集育种资源,成千上万份麦种一份份地研究、比较、筛选、淘汰。10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他做各种试验100多次。各种试验数据整整装了几麻袋,有进展但速度缓慢。丰产性好的抗病性差,抗病性好的丰产性差,抗病性、丰产性都好的,麦秆的强度又不够。

 最终,周晓东发现了小麦矮基因,又用科学的方法将小麦的各种优异性状有机地集中到一个新品种中来,培育出“铁秆小麦”,解决了东北春小麦育种无矮壮秆资源的世界性难题。

 2005年七八月间,黑龙江省克山县遭遇了连续降雨,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之长实属历史罕见,全县小麦倒伏面积达90%以上。但在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分院的试验田里,周晓东种植的150亩小麦华建60~1品种原代号沈春20~2)一株不倒,平均亩产达到800斤以上,成为北大荒的~道风景。

 

 小麦种要留在中国

 

 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周晓东采集了各地的小麦标本,形成了他自己的私人小麦种源库。珍贵的小麦资源引起了国际小麦界的关注。周晓东应邀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作访问学者,还先后受澳大利亚国家小麦中心、俄罗斯国家小麦研究所、韩国国家农业科学院、韩国汉城大学、匈牙利国家农科院、加拿大等农业研究机构邀请,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

 周晓东的学术报告不仅吸引了国际小麦研究界的专家、学者,也吸引了某些企图“一条龙”垄断粮食市场的利益集团的注意,他们盯上了周晓东这个“潜力股”。从澳大利亚到北美,周晓东所到之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出现,价码一次次抬高,都被他婉言谢绝。

 在国外,他反复表达自己的想法:爱心无国界,世界人民的温饱我也有一分责任。中国的人口接近世界四分之一,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是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我们中国人端稳自己的饭碗,也是对世界的贡献。我是中国人,我的成果永远属于我的祖国和我的亲人。中国的公益事业,世界各国人民可以共同受益。我不能因为个人得失,把成果出卖给某个利益集团。我用20年的人生实践,目的就是想打破粮食产业的垄断,更不能用自己的成果去形成新的垄断。因此,周晓东赢得了众多国际友人和侨胞的尊敬赞同。

 在由国家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持的2008年度国家春小麦品种试验总结会上,全国东北小麦晚熟组从2006年开始共有10家育种单位参加试验,共试验14个品系,经过3年的区域和生产试验,能够达到显著增产水平和符合国家新品种审定要求的品系只有2个,其中就有周晓东选育的“铁秆小麦”“华建60~1”。2009年全国春小麦早熟组区域试验,12家科研单位提供的参试品种只有周晓东的“沈太3号”通过试验。在建国60周年前夕,“华建60~1”正式通过国家审定,完成了他为祖国母亲生日献礼的心愿。

 

 东北黄金小麦带的梦想

 

 11月19日,记者走进周晓东的实验室,真没想到条件是如此简陋,说是实验室其实就是他租用的一个仅有十几平方米的车库。里面装有他正在优选的近1800个小麦品种,一个小袋里三五十粒,他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将这些品种重新数粒、编号再装袋,以便来年继续种地试验。做育种试验用的单穗脱粒机他买不起,自己动手组装了一个单穗脱粒机。一个旧簸箕已经用了20年,随着经济的好转,装品种的托盘从木质换到铝质到现在用的塑料托盘。

 为了育种,周晓东还得借助家里的阳台,把麦子育在了家里,他还说这样更便于他的研究。他对记者说,做梦都想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实验室。

 东北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把他培育的小麦种子栽入肥沃的黑土地,让东北成为黄金小麦带这才是他更大的梦想。

 可是东北地区从事小麦专业研究的人越来越少,行业内没有人愿意研究小麦育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小麦自花授粉作物,农民第二年可以留种。这样,农民得到了实惠,育种单位形不成小麦种子每年的垄断经营,效益无法保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优质小麦种子的知识产权很难得到保护,即使参保,但实际效果也不理想。

 

 但是周晓东依然执着地走下去。

 

 两年前,周晓东打破了按部就班的常态思维模式,选出了目前世界上生育期最短的“辽春10号小麦”和早熟4至5天的“沈太3号”小麦,在辽宁中部的新民市试种的春小麦、水稻一年两熟试验获得成功,实现了辽宁省传统的大田粮食作物一年一熟种植模式的历史性突破。

 金秋时节,在辽宁康平县、铁岭县和朝阳县等辽北、辽西地区传出喜讯,由周晓东试种的小麦、水稻粮食作物一年两熟喜获成功,填补了这些地区种植业历史的空白。

 除了自己种自己的品种,周晓东几乎没有直接经济效益,但他选育的小麦良种却得到了老百姓的自然推广。东北麦区的农民,使用他选育的麦种“以粮代种”,自愿种植,累计增产总量达1500万公斤。

 他一再说,只要不挨饿,当兵的吃点苦受点累不算啥。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48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