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属黑茶类,因产自中国湖南益阳市安化县而得名。安化黑茶采用安化境内山区种植的大叶种茶叶,经过杀青、揉捻、渥堆、烘焙干燥等工艺加工制成黑毛茶,并以其为原料精制(包括人工后发酵和自然陈化)成安化黑茶系列产品,主要品种有"三尖"、"三砖"、"一卷"。安化黑茶因产自我国湖南省安化县而得名的,是我国古代的名茶之一。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经一度绝产,以至于默默无名,直到2010年中国的上海世博会上,湖南的黑茶得到了关注,成为了中国世博会上的十大名茶之一,安化黑茶也再度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里,成为茶客们的新宠儿了。
安化黑茶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它最早起源于秦汉时期的渠江黑茶薄片,产自安化县的渠江镇,外形扁平状,在民间相传是由张良制作的,所以又被称为“张良薄片”。到汉代时,黑茶薄片被皇家奉为了贡茶,称之为“渠江薄片”。据《明史?食货志》中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安化黑茶在20世纪50年代时就成为了绝产的传统工艺商品了,后来由于海外市场的征购,这一原产地在安化山区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纪初得到重现,并且风靡了广东以及东南亚市场,当时的声誉之盛对于今天大行其道的普洱也不遑多让。安化黑茶更是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靠茶吃茶,安化人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近两年黑茶产业帮助5万多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更多茶农逐步走向富裕。
安化是如何做到的?
建立从茶园到茶杯的标准体系,夯实稳定脱贫基础
一个产业要打造成脱贫产业,带动发展能力最弱的贫困群众,首先必须自身过硬、够强。
“把产业做大做强,黑茶才能成为产业扶贫的有力支撑。”安化县长肖义说,安化已连续5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前四强,2016年黑茶产量占全国黑茶总产量近1/3。
“近年来安化黑茶在全国茶行业中异军突起,一大关键是制定了从茶园到茶杯的标准体系。”安化县茶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蒋跃登说,目前安化黑茶共有13个省级地方标准、8个国家标准,严格按标准生产,严格按级评价收购。
名牌立业,质量强产。蒋跃登介绍,从2010年开始,安化县就坚持推动黑茶产业从小作坊向规模化生产转变,从普通茶向名优茶转变,加快实施黑茶品牌发展工程、品牌价值提升工程和知名品牌培育工程,把“安化黑茶”打造成了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安化县建立了全国首个国家级黑茶产品监督检验机构,黑茶产品质量把控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安化黑茶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科技攻关增强硬实力。2016年,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领衔的《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截至目前中国茶业界获得的最高科技荣誉。抓住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机遇,安化加强科技攻关,累计申请国家专利260项,研发了以茶为原料的医药、保健、化妆、功能食品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达31万亩,创历史新高。作为脱贫主导产业,黑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气更足了,发展县域经济的能力也更强了。”肖义说。
茶农三次就业三次获益,建1亩茶园基本脱贫
黑茶产业作为脱贫产业,如何最大限度地让以贫困户为主的茶农受益?
安化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经营方式。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安化黑茶最大龙头企业,董事长陈社强介绍,公司定点负责收购鲜叶,从根本上解决了茶农卖茶难,同时茶农在参与的整个产业前期链条中,实现了“三次就业,三次获益”:在茶叶种植、培管上实现第一次就业。鲜叶的采摘、黑毛茶初制加工均由茶农主导完成,每天采摘鲜叶的打工收入有70—120元,黑毛茶的加工增值也能达到6元/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