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鳍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和斑点气单胞菌引起。
1.症状:病鳗皮肤、鳍充血、出血,明显发红,严重时发生溃烂,肝、脾肿大,死亡率高,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其中春、夏季节发生较严重。多发生于鳗种及成鳗。
罗非鱼养殖的疾病防控措施对于罗非鱼养殖很重要,现代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病害时有发生,所以疾病的防控措施对水产养殖很重要。下面为大家介绍罗非鱼养殖的疾病防控措施。
一、科学喂养,合理投饲。
罗非鱼养殖的病害防控可以从饲料的投饲方面来预防。选择优质的饲料,根据鱼体重的变化情况按比例适量投喂饲料,不使用有机肥,做到科学喂养,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二、做好改善池塘底质的工作。
定期改善池塘底质,每隔15天使用一次颗粒型的氧化消毒产品。秋冬季节天气多变,温度变化较大,可定期(每隔15天)使用一次解毒抗应激产品。同时应该定期检测虫害(主要是车轮虫),特别是温差较大的天气,车轮虫极易大量繁殖。每隔15-20天拌料投喂保肝护胆类产品一次。
三、注意天气变化。
天气变化前及时做好抗应激的相关工作,如果遇到突然降温,可以先泼洒食盐,再使用消毒剂消毒,连续用1-2天,1天1次,避免冻伤发生水霉。
以上就是关于罗非鱼疾病的预防方案以及具体的步骤方法。在疾病预防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水体、水质的预防以及检查工作。因为大多数的鱼病的产生原因多跟水质恶化脱离不了关系,因此养殖者在预防鱼疾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希望小编的总结可以给您带来帮助。
小暑过后水产养殖病害如何进行预测和处理呢?
(1)水质保养
① 科学管水和用水。加注或更换新水,方法有效,但浪费资源。科学管水和用水,是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养殖效益的有效措施。注意温差不要过大,尤其是温水性鱼类。提倡池塘节水养殖。养殖过程中,利用生物学、工程学等技术,在池塘内对水质进行改良和保养;池塘外建立池塘排放水净化系统。以达到封闭式用水、节水、高效的目的。
② 适时开机增氧。起到增氧、搅水、曝气等作用。合理使用增氧机——“三开两不开”。
③ 合理混养滤食性鱼类。混养鲢鱼、鳙鱼和罗非鱼等滤食性鱼类,摄食浮游生物,间接将水中过多营养转化为鱼类营养,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④ 合理放养螺类等底栖生物。螺类等底栖生物不仅能滤食底层有机质,改善底质与水质,而且还是鲤鱼、青鱼、鳖等养殖对象的良好饵料。
⑤ 合理移植水生植物。尤其是是在河蟹、龟、鳖等养殖池中,合理移植水生植物可提供良好栖息环境和饵料,同时有效改善水质。
⑥ 适时使用环境保护剂。如生石灰、芽孢杆菌、光合细菌、沸石、麦饭石等等。使用生物制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模式,效果较好。
一,状况1、烂鳃病:
?病原为柱状黄杆菌。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从鱼种和成鱼均可受害,鲤、鲫、鲢、鳙、团头鲂和罗非鱼等也可感染,一般流行于4-10月,以夏季最为流行,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病,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致死时间越短。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和赤皮病并发。感染是鱼体与病原直接接触引起的,鳃受损后特别容易感染,在水质好,放养密度合理且鳃丝完好的情况下则不易感染。
2、赤皮病:
?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又称擦皮瘟,是青鱼和草鱼的主要疾病之一。此病多发生于2-3龄大鱼,当年鱼种也可发生。荧光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鱼的体表完整时病原菌无法侵入,只有当体表受损时,病原菌才可乘虚而入。
3、肝胰腺坏死症:
俗称“偷死病”,主要发生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等,多由于投苗密度过大、饲料投喂过量,养殖水质恶化等原因引起。
二、防控措施:1、做好定期消毒和水质改良工作: 夏季气温水温持续升高,各类病原体活跃,易诱发各种疾病。应及时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清理,适时使用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来改善水质及底质。
2、强化投饲管理: 投喂饲料保证新鲜优质,并严格控制投饲量,避免残饵过多污染水质、底质。同时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C、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等,以增强水生动物的免疫力。
3、密切关注暴雨、台风等突发性天气预报: 如遇到暴雨大风天气,及时加固养殖设施,尤其是大棚、网围等。加强巡查,发现损坏,须及时补缺堵漏,检查网围和蟹池防逃设施并及时修补,修复电力线路和增氧设备,确保正常增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