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团队:“禾下乘凉梦”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8:01:38
字号:

新华社长沙10月15日电

袁隆平团队:“禾下乘凉梦”

 ?袁老师逝世前,我们的杂交水稻单季亩产最高纪录是1152.3公斤,他生前一直希望能突破1200公斤。?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室主任李建武说,今年他和同事们在全国设置了5个攻关试验点,其中一些试验点已实现了这一目标。

 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工作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曾经像呵护稻子一样爱护并寄予厚望的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他们正沿着袁隆平的脚步,继续追寻着?禾下乘凉梦?。

 从2011年?跟班学习?超级杂交稻单季亩产900公斤攻关,到2014年以骨干身份参与1000公斤攻关,再到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实现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时?挑大梁?37岁的李建武在成长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袁隆平对年轻人的关爱与信任。

 2008年冬天,当时还未毕业的李建武以实习生身份前往三亚参与科研试验。一天,到试验田查看的袁隆平被一处?种得特别好?的田块吸引,便问?是哪个种的??李建武被指导老师邓启云拉到袁隆平面前,看着晒得黝黑的李建武,袁隆平连问了好几个问题,李建武都对答如流。

 下田,才是成功的?捷径?。李建武一直谨记袁隆平的教诲,每次攻关试验,都需要试验田所在地农民的配合。为了说服和指导大家,李建武总会连续几个月与老乡同吃同住同下田,确保精心设计的栽培方案能顺利实施。

 从2018年袁隆平提出?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高产绿色优质科技创新工程(简称?三一工程?)开始,李建武就一直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2021年,?三一工程?增产粮食20.9万吨,新增经济效益4.3亿元。同年10月,他又和同事们将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的纪录,从2020年的1530.76公斤提高到1603.9公斤。

 我国有10多亿亩盐碱地。袁隆平曾说,希望能在其中?再造亿亩良田?,并于2019年提出了?近期实现育种突破、中期提高技术集成度、远期实现产能效益双提升?的三个目标。

 今年3月16日,实现这个梦想迈出了重要一步:由来自全国7个省的11家单位组成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挂牌。牵头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组建了专门团队,?80后90后?年轻人占团队总人数的70%。

 1986年出生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试验基地管理处副处长郭夏宇的主要工作,就是往来于东北、西北、华南和华东的四个区域中心,和专家们一起持续攻关耐盐碱水稻的相关课题。

 郭夏宇说,年轻人干劲特别高,常常到了晚上10点多,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办公楼还灯火通明。

 努力换来了令人兴奋的成果:目前,他们在全国完成了近10万亩盐碱地改良,完成耐盐碱水稻种植60万亩。内蒙古兴安盟、新疆喀什、海南崖州、江苏南通等试验田纷纷创造了不同类型盐碱地水稻亩产新纪录。此外,他们还在土壤定向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面取得了突破。

 ?我在袁老师身边工作、学习了近10年时间,他一直告诫我们年轻人?种田无小事?。?郭夏宇说,?对耐盐碱水稻的培育,尤其体现了这句话的分量。把荒地变良田,这是我们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举措。?

 30岁的米微微一直记得袁隆平重视杂交水稻国际推广的种种细节。?以前只要中心举办国际培训班,袁老师都会亲自给来自各国的学员颁发结业证书。?米微微2015年进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产业处工作。在她印象中,袁隆平每次都会事先了解每个学员的国籍,然后根据当地杂交水稻的具体情况,向学员们叮嘱几句。

 尽管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培训班的形式由线下改为线上,但米微微和同事们并没有中断杂交水稻的国际推广。

 这两年,她一直忙着协助在海外的中国专家和工作人员更新课件,保证培训内容能契合当地实际。去年,他们通过?云授课?等方式,为马达加斯加100多名农技人员集中授课,让他们更好地为当地农民服务。

 一年多前,在尼日利亚,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开始了杂交水稻产业链开发,并与当地开展技术培训合作,进行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试验。在几内亚,中心也开始和当地有意愿投资参与杂交水稻产业开发的企业接触(新华社记者周勉)

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梯田的宽度根据地面坡度大小、土层厚薄、耕作方式、劳力多少和经济条件而定,和灌排系统、交通道路统一规划。修筑梯田时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种植适当的先锋作物等农业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水平阶整地后坡面外高内低的梯田称反坡梯田。反坡面坡度视荒山坡度大小而异,一般为300-500,坡陡面窄者反坡度较大,反之较小。田面宽1.5米-3米。长度视地形被碎程度而定。埂外坡及内侧坡均为600。反坡梯田能改善立地条件,蓄水保土,适用于干旱及水土冲刷较重而坡行平整的山坡地及黄土高原,但修筑较费工。

坡式梯田指山丘坡面地埂呈阶梯状而地块内呈斜坡的一类旱耕地。它由坡耕地逐步改造而来。为了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则在适应位置垒石筑埂,形成地块雏形,并逐步使地埂加高,地块内坡度逐步减小,从而增加地表径流的下渗量,减少地面冲刷。许多地方在边埂上栽桑植果,栽种黄花草等,既巩固了地埂,增加收益,又提高了水土保持效果。在条件许可时,坡式梯田应改造成水平梯田。

复式梯田指因山就势、因地制宜在山丘坡面上开辟的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等多种形式的梯田组合。它的修建宜经过统筹规划,在必要条件下还可配合水平沟等水土保持工程,以提高坡面耕地的保水抗蚀能力。修建复式梯田可更合理地利用土地,节省工程和提高水土保持效益。

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有梯田,沿着陡峭的山坡层层向上分布,就像是为巨人登天而建造的台阶。梯田是为种植庄稼而切入山坡的平地。它是人类改造地表形态最令人惊叹的方式之一。

梯田最早出现在史前时期。起初人们清除森林或小山项,以便种植一些粮食作物,或者作为防御工事。大致在同一时期,这类梯田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地。

梯田要注意防止侵蚀,即雨水沿山坡冲走土壤。大多数梯田边缘都围有石墙,以防止土壤的流失。在没有石头的地方,梯田的边墙采用了长满草的土埂。在梯田“台阶”内的土壤能够保存雨水,确保植物得到足够的水分。

▲梯田布满秘鲁的这个山谷,并延伸到肉眼所能见到的远方,构成一幅由小块农田拼缀起来的画面

▲几百年前,南美洲的土著人修建梯田来种植粮食作物。直到今天这些梯田有的还在使用

光闪闪的梯田像一面面安置在山坡上的镜子,这是在亚洲许多水稻种植区出现的景观。梯田发光是因为它们存有水。水稻种植睚这种槽形梯田中,需要大量的水才能生长。通常借助错综的沟渠系统向梯田供水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38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