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法战争的大将
甲申中法战争,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又作清法战争,由法国侵略越南进而侵略中国引起的一次战争。这场战争始于光绪九年(1883)年七月,法国与越南订立新约后,法军侵逼广西边界,终于光绪十一年(1885)四月,湘军淮军粤军大捷谅山,清军大胜却以失败与法议和。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于天津签订屈辱的《中法新约》 (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中方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 *** ,两国重开贸易。当时人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这场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以陆军为主战场;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和台湾,以水师为主战场。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中国军队取得了数次作战的胜利,特别是镇南关大捷,沉重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发动此次战争的茹费理内阁被迫于3月31日辞职。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后法国强迫清 ***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这场战争中王德榜、欧阳利见的历史贡献是非常之大。
抗法统领——王德榜
王德榜(1837-1893),字朗清,祖籍广东东莞石排埔心村人,其父经商湖南,王德榜生于湖南江华县,咸丰二年(1852年),王德榜随兄长王吉昌在江华招募兵勇与太平军作战。咸丰六年,王吉昌战死后,由王德榜统领兵勇继续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至同治四年(1865年)的十多年时间里,王德榜先后率 *** 战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等地,为清 *** 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治四年,年方28岁的王德榜被清廷补用福建布政使,并赏穿黄马褂。同治五年,返乡里。同治十年(1871年)八月,随陕甘总督左宗棠督军“进剿”何州起义军,参加指挥河州三甲集、太子寺战役,这场战争以抚局告终,王德榜也在这次战役中身负重伤。次年,王德榜总统甘南四百余营,消灭了当地的狼患,同时,引导 *** 开渠引水灌溉,“得良田一百余万亩。羌地旷,夙患狼,往往百十成群,夜入幕帐噬人。德榜令将士习猎搜捕,狼患减。甘南既平,抚降回十馀万。濬狄道河渠,获沃壤百馀万亩”。由于治政业绩显著,被清廷赏头品顶戴。不久因母丧,解职回到家乡。光绪六年(1880年),奉命驰赴新疆,率领旧部取道蒙古草原绕赴张家口。光绪七年,奉命到京城教练火器营健锐营,治理永定河。
清光绪七年(1881年),法军侵安南(今越南)王德榜奉命督师防守广西镇南关,并从永州招兵扩充军队。王德榜幼年时曾随家人回乡观看族人组织的“康帅神出游庙会”,顺路回乡拜祖和修筑先人坟墓,还领头创办了“云冈社学”,供贫苦子弟读书,同时在东莞招募了一批新兵。光绪九年,清廷派兵到安南抗击法军,却是节节败退。在清廷没有正式宣战前,王德榜作为左宗棠的心腹大将就奉命招募了一支恪靖军开赴越南战场。恪靖军因左宗棠是二等恪靖侯而名,王德榜所率领的恪靖军叫恪靖定边军,另一支由王诗正(王錱之子)率领的援台湘军叫恪靖援 *** 。六月,左宗棠派王德榜广筹军火,从永州押解救济边军,从广东招募兵勇数千人守备边界。七月,广西巡抚倪文蔚又命王德榜从永州招募兵勇10营,近万人。次年二月,法军攻陷安南的北宁,提督黄桂兰弃地逃跑。三月,王德榜署理广西提督。6月23日由法国中校杜森尼率领的900人军队从河内出发,向中越边境谅山带来,当法军进到观音桥附近的时候,与清军相逢,双方展开激战,在王德榜、方友升和淮军将领万重暄等人的指挥下,取得了观音桥战争的胜利,七月,清廷正式向法宣战,王德榜率领10营恪靖定边军驻扎在关外的油隘。光绪十一年(1885)正月(3月12日),法军司令指示带六天军粮,凭借先进的枪炮向中国边境进军。二月初七(3月23日)凌晨5点,法军分三路直攻关前隘冯子材的军事阵地,冯子材在镇南关筑长墙三里多,被法军炮火毁坏,镇南关也被炮火毁坏,冯、王所领两军殊死奋战,后在苏元春援军的合力抗战下,把法军进攻的势头压下。二月八日,年近70的冯子材赤脚草鞋,亲自督战并直冲敌阵与法军大战,法军溃退,王德榜率部于甫谷布下伏兵,从油隘冲出,切断法军的退路,大胜法军,并追出关外20多里。二月十三日(3月29日),收复了边界。清军准备进攻北宁时,法军震慑,罢战议和,4月15日,中法天津条约签字,李鸿章命令前敌停战,王德榜等撤回镇南关。镇南关大捷湘军将领王德榜的战绩不可少估。光绪十六年(1890),王德榜补受贵州布政使。光绪十九年(1893年)春,卒于任内,终年57岁,葬于零陵嵛山峰下。王德榜是少有治政成绩卓著,带兵打战无往的军政人才。
抗法海军指军官——欧阳利见
中法战争中永州人王德榜所领陆军作出重大贡献,而另一大将欧阳利见统领湘军的水师在中法战争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
清光绪九年(1883)法国侵略陆军越南逼进广西边界同时,派舰队侵扰福建、台湾。光绪十年(1884)年六月,法海军攻福州海口,炸毁了福州船政局、马尾炮台,进犯台湾基隆、淡水,湘军和淮军在台湾进行了台湾保卫战。1885年3月1日,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35艘舰艇6千余侵略军进犯浙江镇海。浙江巡抚刘秉璋、宁绍台道台薜福成和浙江提督欧阳利见统筹备战,并亲临镇海第一线指挥战斗。镇海炮台守军在守备吴杰率领下奋起御敌与法舰对峙103天,取得重大胜利。6月29日,法舰全部败退闽海。此役,击伤法舰3艘,击沉法舰2只,法军死伤数十人,孤拔重伤,不久死于澎湖岛,而我方仅阵亡3名,伤一名。欧阳利见作为这场战争前线指挥官,他是一位具有高度军事才能、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抗法将领。
镇海保卫战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首次获得全胜的一次重要战役。它极大鼓舞了广大军民抵抗外敌侵略、保卫国土的决心和信心,在中国近代军事史,尤其是海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欧阳利见原名阳利见,字赓堂,号健飞,湖南祁阳城郊芳名亭人。幼时家贫,以卖豆腐、蔬菜为生。后在乡民的鼓动下,于咸丰四年(1854),到衡阳参加了曾国藩招募的水师团练,由于能吃苦,不久就当上了扛大旗的“什长”。
咸丰四年二月十五日,曾国藩率17000湘军,由衡阳出发到岳阳去镇压太平军,几次遭到挫败。这一次,太平军发动冲锋,湘军为避开主力,开始后撤。这时,欧阳利见原扛着大旗走在最前头,突然发高烧打起摆子来,无法紧跟后撤的队伍,便举旗蹲在地上。太平军冲到阵前,见湘军大旗未倒,疑有埋伏,不敢前进。过了好一会,欧阳利见退了高烧,猛劲大发,见太平军畏缩不前,便举旗大喊:“冲呀!杀呀……”那雷鸣般的响声吓得太平军一窝蜂似的乱窜,湘军奋起反扑,喜获全胜。湘军统兵者认为欧阳利见有勇有谋,会抓战机欧阳利见简介,连立战功,便给他由“什长”提升为“千总”。八月湘军进攻田家镇。田家镇在武昌与黄石下游的长江北岸,距九江约100里水程。太平军在田家镇守备很严,用了十几条大铁索,钉在大江南北两岸,横江串锁上成为一条封锁线。在封锁上是太平军木船三四十只。封锁线下是太平军动员的大大小小民船,5000只绵延近60里建水寨,架炮台,使湘军无法飞渡。欧阳利见奉命与孙凯昌8人,负责专断铁锁,凯昌原是铁工,熟练冶锻技术。他们用两只木船载炉碳,一只木船载粗大的剪子、斧子、锤子,趁深夜,驱船鼓炉锻索,砸锁剪缆绳,速使船只、水寨满江飘散,他们配合湘军水师猛打猛冲,一夜就攻克了田家重镇。
欧阳利见又立新功,由千总晋升为参将游击。1863年赴苏南进攻太平军,累升至副将。1864年为淮扬镇总兵。翌年到山东、江苏等地、堵截捻军。1880年调任福山镇总兵。1881年升浙江提督。1883年欧阳利见主持浙江防务后,在镇海招宝山上建造防御工事——月城,月城成为镇海之役中清军的主要阵地。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时,法国舰队侵犯福、台湾省,欧阳利见率军守镇海金鸡山。“利见以三千五百人顿金鸡山防南岸,提督杨岐珍以二千五百人顿招宝山防北岸,总兵钱玉兴以三千五百人为游击师。威远、靖远、镇远三炮台,守备吴杰领之,而元凯、超武二兵舰泊海口备策应。诸将皆受利见节度。”自从法舰侵扰东南沿海以来,浙江提督欧阳利见等日夜督兵备战,“乃量形势,设防御,搜军实,清间谍,杜向导,申纪律,励客将,布利器欧阳利见简介,部署甫定,而敌氛已逼”。1885年法舰侵扰甬江口,镇海位于甬江入海处,系浙东之门户、宁波之咽喉,欧阳利见率人构筑了较为完备的海岸防御工事。28日夜,4艘法舰侵入镇海海面,清军立即沉船堵口,南北两岸炮台和泊港舰只均严阵以待。3月1日下午,炮台守军击退法舰的连续进攻并伤其一舰,欧阳利见亲自上炮台指挥战斗,指挥舰兵纵炮击退法舰队的进攻。
此后,法军采取用众多的鱼雷突袭清军舰船等各种战术手段继续进攻,均遭失败。这场镇海防御战坚持了一个多月,法军终没攻破浙江镇海,后法军指挥官孤拔本人亦受伤,不得不停止进攻。欧阳利见在这场战争督师抵抗,击退敌舰,因功受奖。光绪十五年(1889)因病退职回乡。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被刘坤一奏调赴前线,他虽已病,但仍坚持北上,在北上中途病故,年71岁。著有《金鸡谈荟》著作。
张国材(?——1899),永州祁阳人。咸丰七年,以武童身份投奔湘军,随湘 *** 战安徽、江西。同治五年,率军支援平黔,在战斗中他的左手腕右手都受到枪伤,仍带伤奋战,收复丹江、凯里。光绪九年,中法战争爆发开始时,经浙江提督欧阳利见调赴宁波修筑炮台。光绪十八年,调回江南防营。光绪二十年,带军北上驻扎在坦子口,和议成后,调扎山海关,兼管辖卫远、控远炮台,后回江宁。光绪二十三年八月,旧伤突然发作,病死营中。
三、其他将领
在近代史上还有许多永州将士为国立下不少的功绩。
何绍彩(1829-1892),字星庭,清道州(今湖南道县)东门村人。清钦命头品顶戴,赏戴花翎,提督军门,任湖北宜昌总镇,锡利勇巴图鲁名号。统领湖南仁字营——永州三营之一(席宝田“精毅营”、何绍彩“仁字营”、石焕章“疑勇营”)全军。他最初是绿营将领,隶属湖南巡抚骆秉章部下。在平定太平军起义和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战斗过程中,朝廷钦派将领指挥,以团勇为主的湘军和 *** 为主的绿营共同并肩作战。统领湖北新训马步全军,办理山海关边防事务,分统霆字马步全军。办理闽省海防事务,统领恪清亲军锐营,统领浙江楚军寅字等军营,兼统楚军右营,钦定二等军功。
何绍彩官至提督(从一品),诰授建威将军(正一品),是永州本土历史上最高级别的武官。他一生在军中度过,山海关防俄、马尾防法,收服海寇金守龙,南征北战,抵御外寇,立下赫赫战功。1892年,殁于上海行营,光绪帝御赐祭文,葬于东门岣嵝岭。恩荫一子赏五品荫生,着礼部带领引见,宜附史官从祀。
何绍彩全家三代共出五至一品武将13名,全村跟随他出征的共有将军13名,一品武官、一品诰命夫人9人,二品至七品武官(含诰封)31人。东门何氏宗祠(进士楼)内右厅现存有一块曾国藩送给何绍彩母亲七十大寿寿匾。(张官妹)
小浃江_闸群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岗_:东岗_位于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东岗_村东岗_自然村北侧。西北、东南向跨小浃江,占地82平方米。全长28米,13孔,每孔孔距2.1米,宽2.8米。以三石柱并列为墩,西南侧呈分水形,条石为梁,每孔安闸,双重石门,上游砌左右翼墙。《宁波府帖文节略》载:“东岗_横截江流,内蓄淡水,外阻咸潮,鄞定丰邑,田地全赖,蓄泄灌溉,为得甚溥”。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建东岗老_,5孔,灌溉农田1.3万余亩。万历年间,在东岗老_西百步处,筑8孔东岗新_。万历三十一年(1603),增筑新_为13孔。现存东岗_系清康熙二年(1663)重建。清嘉庆十三年(1808)三月,下游燕山_建成后,东岗_成为交通桥,现仍保留有_桥的特点。
东岗_建造年代确凿,构造牢固,保存较好,1993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点。
燕山_:燕山_又称堰山_,位于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长山村前头洋自然村。西北、东南向横跨小浃江,占地67平方米。全长26米,13孔,每孔孔距2米,宽2.6米。攻山凿岩为基,仿东岗_式,以三石柱并列为墩,条石为梁,每孔安闸,上游方向呈分水形,旁立小堰,北筑浃水塘10余丈,以固_身。自东岗_至燕山_10余里,江道变为内河,两岸斥卤皆成沃土。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清嘉庆十二年(1807)七月始建,次年三月竣工。嘉庆二十二年(1817),下游义成_建成后,燕山_成为交通桥。2004年桥面新增一层钢筋混凝土,用钢砼结构修复西北侧缺损的一块条石栏板,并在东北侧增建钢砼结构桥栏。
燕山_建造年代确凿,构造牢固,保存较好,1993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点。
义成_:义成_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戚家山街道蔚斗社区龙头山东麓。西北、东南向横跨小浃江,占地180平方米。全长32米,宽5.3米,15孔,孔距1.4~1.9米。以岩为基,以石柱并列为墩,上游两岸石砌引堤。_桥柱上镌联云:“三邑通其水,五乡_、东冈_、_山_,至此独障狂澜;万灶乐为农,灵岩乡、泰邱乡、清泉乡,惜不共沾美利”。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清嘉庆二十年(1815)始建,嘉庆二十二年(1817)建成。自发起至竣工,皆出于“义”字,故名。1937年、1962年先后加宽。1968年浃水大闸建成后,仍保留作为第二道防线。1979年改为交通桥。
义成_是小浃江历史上发挥作用最大、使用时间较长的古水利建筑,1993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点。
浃水大闸:浃水大闸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戚家山街道蔚斗社区北侧小浃江口,出水口60米处即为甬江口主航道。该大闸利用笠山东北坡有利地形开凿闸基,使闸身屹立基岩上。东北、西南向横跨小浃江,占地2100平方米,设闸门10孔,每孔净宽2.5米。以块石水泥浆砌为墩,闸墩顶部为半圆形、钢砼结构拱圈。闸门上部是10台螺旋杆机械启闭工作机房,南北二侧均建有工作桥。闸底高程0.29米,排洪流量143立方米/秒,目前仍担负着鄞东南小浃江水系35万亩农田的排涝任务。据《镇海县志》记载,1966年11月筹建开工,1968年8月竣工。
浃水大闸格局规整,总体保存完好,是北仑区典型的20世纪60年代_闸。
2011年2月小浃江_闸群被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