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历史要追溯到四千万年前,有迹象证明家猪可能来自欧洲和亚洲。在被人们发现的化石中证明有象野猪一样的动物穿梭于森林和沼泽中。
野猪首先在中国被驯化,中国养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先秦时期 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周时代已有猪的舍饲。而后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对不同的猪加以区分的要求。商、周时代养猪技术上的一大创造是发明了阉猪技术。汉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养猪已不仅为了食用,也为积肥。这一情况促进了养猪方式的变化。汉代以前虽已有舍饲,但直至汉代时止,放牧仍是主要的养猪方式。当时在猪种鉴定上已知猪的生理机能与外部形态的关系,这对汉代选育优良猪种起了很大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逐渐代替了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养猪经验日益丰富。 唐宋时期 隋、唐时养猪已成为农民增加收益的一种重要手段。 元明时期 元代在扩大猪饲料来源方面,有很多创造明代中期,养猪业曾经遭受严重摧残。
如果把家养猪放生野外它会变成野猪吗?
我们不能否认,散养,特别是林间散养的猪,其肉质口感比圈养,特别是比大规模饲养场圈养的口感好,吃起来更有香味。这是由于散养的猪的食物更多样性,更自然,而且猪的活动比较多造成的。所以林下散养猪是有一定道理和市场的。
其次,散放的猪的确更容易寄生猪肉绦虫。卫生是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散养本身无错,只是目前国内的散养水平未到达卫生规范。对此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而要从积极的角度考虑,改善养殖条件。
具体是,土壤检查,选择无疫源的地区进行办场,定期进行检测和消毒,杀灭虫卵。此外,对肉猪粪便定期检查,给每头猪打标记,配置“体检表”。对感染的病猪一旦发现及时隔离并焚烧掩埋。最后,生猪出栏前亦要对肉质进行检测。病猪肉通过肉眼、镜检等方式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又提供绿色美味的猪肉。
在印象里,农村养殖的各种家畜基本散养或者半散养的方式。经常能看到人们在荒地上放牛,放羊,放马,甚至放鹅。在所有的家畜中好像只有猪一直是圈养,人们会在院里专门修建一个猪圈。不过听村里老人讲过去人们养猪也是散养,甚至还会专门放猪。
过去农村是公社制,以生产队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然后利用公分合算在统一的分配。到现在农村里仍然保留“队”这样的称号,如自家里当时所在的就是六队。当时每家里是都可以养猪,一般一家里只养上三两头。但粮食有限,只能喂猪一些青草和粮食加工后的糠麸,甚至是涮锅水。
为了养猪也就有了放猪的习惯,这样可以节约家里面不少的粮食。可猪是杂食性动物,到处乱拱喜欢破坏,稍不留神就祸害了庄稼。另外猪的个体意识比较强,不像牛羊容易管理,通常都是各顾各的。现在农村里养殖都习惯圈养,也是因为猪这样的特性。
听说放猪其实和放羊差不多,一根用来赶猪的鞭子,还会背上个拾粪的筐篓。开始的时候猪会到处乱跑,放过一段时间后猪的集体意识就会加强不少。母猪带着幼崽,大猪带着小猪,不过期间不能离人,否则猪一会儿就跑丢了。
查阅过一些资料,原来自古放猪的说法,早上汉朝时候就有不少名仕从事过放猪的行当。在元代王铮《农书》还有放猪的具体记载,“养猪,凡占山皆用橡食,或食药苗,谓之‘山猪’其肉为上”。把猪放养在山区让它自行觅食,这样放牧后的猪肉品质最高。
一些山区农村里仍然保留这放猪的饲养方式。云南的傈僳族、纳西族就是这样,基本猪都是满山跑。小时候也有养猪的经历,但从来没有放过猪。每天割一些青草,喂的都是玉米棒子,最少需要一年的功夫才能出栏。想来这和放猪基本异曲同工,基本从来不生病不说,连肉也特别的香,这是现在饲料养的猪无法比拟的。
现在人们逐渐富裕起来了,对于食品的要求更高。不仅要吃饱,更要吃的好。放猪这种天然的养殖方式,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致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