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6月份放养锂鱼?9?6如何投喂饲料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6:57:22
字号:

一、警惕病害

如果6月份放养锂鱼?9?6如何投喂饲料

草鱼、鲤等淡水鱼类烂鳃病、肠炎病、车轮虫病,关注区域为省内陆水域;鳖红底板病、白底板病、红脖子病,关注区域为西部太行山东麓中华鳖主养区;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肠炎病,关注区域为坝上及太行山地区冷水鱼养殖区;牙鲆、大菱鲆等海水鱼类腹水病、链球菌病,关注区域为沿海工厂化养殖区。

二、防控措施建议

1.针对草鱼、鲤等淡水鱼类烂鳃病、肠炎病,应保持良好水质,定期用二氧化氯对水体进行消毒,发现患病鱼时,在对水体消毒的同时投喂抗菌药饵3~5天;对于车轮虫病等寄生虫病,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治疗有一定效果。

2.对于鳖红底板病、白底板病、红脖子病,应注重调节好水质,定期用二氧化氯等消毒;内服三黄粉或氟苯尼考对治疗中华鳖红底板病、白底板病、红脖子病有一定效果。

3.对于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发病时,池塘及相邻池塘应进行隔离消毒,养殖废水禁止外排,对病鱼实行隔离饲养,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肠炎病可用大蒜素粉拌饵投喂,按体重投喂每千克0.2克,连用4~6天。

4.对于海水鱼类腹水病,投喂洁净饵料,定期对养殖池进行消毒,保持水质清洁;对病鱼用盐酸土霉素(国标兽药)药浴,浓度为每升5~10毫克,每次药浴3~4小时,连续4~6天;对于链球菌病,定期对养殖池进行消毒,保持水质清洁,及时挑出发病鱼;用盐酸多西环素或氟苯尼考拌药饵每千克3~5克,连用4~6天。

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提供

辽宁

一、警惕病害

鳃霉病、黏孢子虫病,主要关注对象为鲫、鲤、草鱼乌仔等夏花鱼种;车轮虫病、斜管虫病和杯体虫病,草鱼、鲤、鲫的水霉病、竖鳞病,草鱼、鲤、黄颡的细菌性败血病、肠炎病、烂鳃病、车轮虫、出血病,主要关注省内各品种主养区和高密度精养区;河蟹成蟹黑鳃病、烂鳃病、水肿病,肠炎病、肝胰腺坏死病,重点关注省内稻田成蟹养殖区,盘锦境内苇田养殖区;大菱鲆红嘴病、皮疣病,主要关注省内主养大菱鲆养殖区;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肠炎病,主要关注省内虹鳟养殖区;日本对虾纤毛虫病,主要关注省内沿海各养殖区;海参烂边病、烂胃病、霉菌病、水疱病、化皮病、盾纤毛虫病,主要关注省内沿海各海参精养区;鲍气泡病,主要关注省内沿海各高密度养殖区。

二、防控措施建议

1.车轮虫、斜管虫、杯体虫等寄生虫病的预防,可在水花、乌仔、夏花下塘前后监测培育池水体的pH,当pH≤6.5或≥8.9时就应及时采取有效的调节措施;调节好水质,每周坚持镜检,发现寄生虫时及时使用驱虫杀虫药物进行杀灭。

2.鱼种捕捞和运输过程中避免机械损伤,采用食盐、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体时,浓度和时间掌握适度,防止鱼种皮肤粘膜脱落失去免疫保护功能。

3.鱼种投放前要加强池塘清整和消毒,鱼种下塘后的下午或次日,全池泼洒复合亚氯酸钠(40%以上),第3日全池泼洒抗菌药物,控制水霉、竖鳞、烂尾和出血病的发生。

4.对于细菌性烂鳃病和细菌性败血病,可外用杀菌剂,内服抗生素,结合调节水质的方法进行治疗;对各类寄生虫病可直接用针对性的药物进行驱杀。

5.在河蟹成蟹养殖区,定期用生石灰每升10~15毫克全池泼洒,增加饲料营养,加大换水量。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抑杀水体中的病原菌,用微生态制剂调水改底。

6.青苔等大型水藻的蔓延已经成为养殖海参、海蜇最大的忧患,应采用泼洒微生态制剂、底质和水质改良剂等来改善水质,禁止使用除草剂,慎用杀藻剂。

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提供

四川

一、警惕病害

细菌性败血病,烂鳃病,肠炎病,全省的池塘、网箱养殖均可发生,特别是高密度网箱养殖淡水鱼类。

二、防控措施建议

1.对于细菌性败血病,可在池塘养殖定期加注新水,每月按每立方米20~30克用生石灰,兑水全池泼洒1~2次,或每15天每667平方米用光合细菌按1千克调节水质;外用溴氯海因或二氧化氯按每立方米0.3克的浓度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1周;内服可用氟苯尼考药饵投喂,剂量为每千克10~15毫克鱼体,连用3天。

2.对于烂鳃病,可彻底清塘,施用经过充分发酵后的粪肥;发病季节每月用生石灰遍洒1~2次,用量为每立方米20~30克;定期用乌桕叶扎成数小捆,放在池中浸泡;全池遍撒五倍子(先粉碎后用开水冲融),剂量每立方米2~4克;干乌桕叶(新鲜4千克折1千克)用20倍重量的2%石灰水浸泡过夜,再煮沸10分钟提效,连水带渣全池遍洒,浓度为每立方米3.7克;大黄经20倍0.3%氨水浸泡提效后,连水带渣全池遍洒,浓度为每立方米2.5~3.7克;每100千克鱼每天用磺胺-6-甲氧嘧啶10~20克拌饲投喂,连喂4~6天。

3.防治肠炎病,可泼洒溴氯海因每立方米0.3克或二氧化氯每立方米0.2克。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每100千克鱼用大蒜素2克和食盐50克拌成药饵,分上、下午各投喂一次,连续3~5天。

四川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提供

浙江

一、警惕病害

温室鳖腐皮病、白点病、红脖子病,池塘鳖腐皮病、穿孔病、白底板病,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征、桃拉综合征,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草鱼出血病、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主要关注区域为省内各品种主养区。

二、防控措施建议

1.针对鳖各类细菌病,应加强投饲管理,投喂新鲜饲料,严格控制投饲量,避免污染水质;做好日常消毒和水质调节工作,适时泼洒微生态制剂,换注新水;温室中华鳖放养到外塘前,可内服大黄、黄芩、黄柏为主药制成的中草药进行预防;在移出过程中,要注意小心操作、减少应激;在日常饲料中添加保护肝中草药制剂有一定防病效果。同时应注意观察中华鳖的摄食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或疑似患病及时隔离。适宜投喂抗生素类药物。

2.预防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征、桃拉综合征,交替施用微生态制剂,以调节水质和改良底质,定期做好水体消毒工作;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巡塘;视天气和水体溶解氧情况适时开增氧机;遇到阵雨或闷热天气,应适当延长开机增氧时间。

3.针对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应加强营养,提高鱼体抵抗力;合理控制放养密度、做好网箱清洁消毒工作,确保网箱内水流畅通、水质良好。

4.预防草鱼出血病、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应定期做好水体消毒和食台消毒等工作,抑制病原滋生;科学投饲,保持饲料新鲜且营养全面,杜绝投喂霉变的饲料。

浙江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提供

江苏

一、警惕病害

异育银鲫烂鳃病、孢子虫病,草鱼指环虫病,鲢、鳙细菌性败血病,金鱼烂鳃病、车轮虫病,河蟹水肿病,主要关注区域为省内池塘高密度养殖区。

二、防控措施建议

1.为预防烂鳃病,鱼池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发病季节定期用漂白粉消毒,不得直接施用未完全发酵的动物粪便。治疗方法用溴氯海因全池泼洒,用量为每立方米0.2~0.3克;内服药用庆大霉素(含500万~1000万单位)拌饵投喂,连服3~6天,用量每千克5~10克饲料;大黄用其重20倍的0.3%氨水浸泡后,连水带渣全池遍洒,浓度为每升2.5~3.7毫克(按大黄重量计);全池泼洒光合细菌每升5毫克,兼有预防、治疗及改善水质的作用。孢子虫病目前尚无高效的治疗药物,主要预防措施为加强检疫,加强消毒,不放养带寄生虫的鱼苗。

2.针对草鱼指环虫病,应用阿维菌素乳油全池泼洒,用量为每立方米0.02~0.03毫升;用甲苯咪唑杀虫剂,按说明书规定剂量使用。

3.为预防鲢、鳙细菌性败血病,应彻底清塘消毒,提倡就地培育健壮鱼种,严禁近亲繁殖;鱼种下池前用嗜水气单胞菌疫苗浸泡10~30分钟,保护期为3个月以上,可帮助鱼种安全度过高温季节,并减少发病;加强饲料管理,利用天然饵料及多投喂优质饲料,正确掌握投饲量,提倡少量多次投喂;在该病流行季节的5月初至8月底,每月使用1次生石灰(每667平方米水面1.5米水深用15千克),6~8月份每月使用水体消毒剂每667平方米水面1.5米水深用500克;生产工具要消毒,病死鱼要及时捞出进行无害化处理。用水体消毒剂,如溴氯海因、三氯异氰脲酸等。根据病情每667平方米水面1米水深施用300~400克,隔天可再使用1次;每千克饲料中拌入20克恩诺沙星投喂,连喂3~5天(投药前两天应停喂饲料);第10天左右全池遍洒生石灰1次,调节水质。

4.针对金鱼烂鳃病,应将鱼池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消毒,发病季节定期用漂白粉消毒,不得施用未完全发酵的动物粪便。溴氯海因全池洒,用量为每立方米0.2~0.3克。内服药用庆大霉素(含500万~1000万单位)拌饵投喂,连服3~6天,用量每千克5~10克饲料。大黄用其重20倍的0.3%氨水浸泡后,连水带渣全池遍洒,浓度为每升2.5~3.7毫克(按大黄重量计)。全池泼洒光合细菌每升5毫克,兼有预防、治疗及改善水质的作用。

5.为预防车轮虫病,可将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用量为每立方米0.7克。每100平方米水面用楝树新鲜枝叶5千克,煎煮后全池泼洒。

6.针对河蟹水肿病,连续换水2次,先排后灌,每次换水量1/3至1/2;泼洒漂白粉每升1~2毫升,或全池泼洒土霉素粉每升每升1毫克,或全池洒生石灰每立方米15~20克;用土霉素、大蒜素拌食投喂1周,每千克蟹重土霉素0.25克;大蒜可为蟹重的0.1%~0.5%。

江苏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山东

一、警惕病害

草鱼出血病和肠炎病,重点关注内陆淡水鱼养殖区;对虾的病毒病,主要关注区域为中国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主养区。

二、防控措施建议

施用有机肥要经过发酵、消毒;适量投喂饵料,防止水质恶化;草鱼出血病发病时,国标渔药三黄粉对预防草鱼出血病有一定效果;发生肠炎病时,采用大蒜拌饵投喂,每100千克鱼体重用生大蒜0.5~1千克。将大蒜捣烂加入适量食盐后拌饲料投喂,连服6天;预防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征,应加强苗种检疫,尽量避免放养带病毒虾苗。做好水质调控工作,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

山东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提供

湖南

一、警惕病害

草鱼、鲤等中华鳋病、车轮虫病、烂鳃病和肠炎病。主要关注区域为省内东南部和北部草鱼主养区及省内鲤鱼主养区;鲢、鳙打印病、细菌性败血病、中华鳋病,主要关注区域为省内鲢、鳙鱼主养区;鳖腮腺炎病、红脖子病、腐皮病、穿孔病,主要关注区域为该省东北部中华鳖主养区。

二、防控措施建议

1.预防鲢、鳙细菌性败血病,捕捞、运输或搬运过程中小心操作,防止鱼体受伤,投苗前做好消毒,调节好水质,可以预防疾病发生。

2.对于草鱼烂鳃病,应用生石灰调节养殖池塘水体的pH为7~8.5,对预防疾病发生有利。

3.预防草鱼、鲢、鳙鱼中华鳋病,国标渔药敌百虫对治疗中华鳋病有效。

4.针对鳖腮腺炎病、红脖子病、腐皮穿孔病,应注意放养密度合理。另外,国标渔药二氧化氯、磺胺嘧啶对治疗中华鳖细菌病有一定效果。

湖南省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提供

广东

一、警惕病害

草鱼出血病,主要关注区域为草鱼池塘高密度养殖区;淡水鱼车轮虫病、指环虫病、细菌性败血病、烂鳃病、肠炎病、爱德华菌病,主要关注区域为淡水池塘高密度养殖区;鳖腐皮病、穿孔病、红底板病,主要关注区域为中华鳖主养区;海水鱼指环虫病、刺激隐核虫病、本尼登虫病,主要关注区域为沿海海水鱼主养区;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征、桃拉综合征、红腿病,主要关注区域为南美白对虾池塘高密度养殖区。

二、防控措施建议

1.针对车轮虫病,鱼种放养前可用硫酸铜浸泡15~30分钟或用高锰酸钾浸泡15~20分钟。外加硫酸铜、硫酸亚铁粉Ⅰ型全池泼洒。

2.对于指环虫病,鱼种放养前可用硫酸铜浸泡15~30分钟或用高锰酸钾浸泡15~20分钟。

3.对于刺激隐核虫病,可将网箱合理排放,使水流交换顺畅,放养密度要适宜;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减少或者避免采用冰鲜鱼、鲜鱼做饵料;淡水浸浴病鱼3~20分钟,酌情在浸泡液中加入抗菌剂;投喂Vc、VE和鱼肝油等增加饵料中的营养。

4.针对本尼登虫病,用淡水浸浴病鱼3~20分钟。5.对于草鱼出血病,应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6.预防鳖红底板病,不投喂变质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多维和免疫增强剂等加强营养;2.5%食盐水浸洗鳖体10~20分钟或每升15~20毫克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15分钟。

7.预防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征、桃拉综合征,应将二氧化氯等消毒剂用水稀释后,全池泼洒,定期泼洒微生态制剂和底质改良剂,调节水质,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和免疫多糖等免疫增强剂。

8.对于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病,应将溴氯海因用水稀释后全池泼洒,氟苯尼考粉拌铒投喂。

9.针对鳗鲡爱德华菌病,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每100千克鱼体重用2克即诺氟沙星拌料投喂,连用3天。

广东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江西

一、警惕病害

草鱼出血病,主要关注区域为草鱼池塘高密度养殖区;河蟹颤抖病,高密度河蟹养殖易发此病,各养蟹区需高度注意;细菌性败血病,主要危害鲢、鳙、鲤、鲫等,从夏花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6~7月份为发病高峰期,主要关注区域为池塘高密度养殖区;赤皮病、烂鳃病和肠炎病(又称“老三病”),6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关注区域为本省淡水池塘高密度养殖区;爱德华菌病,主要关注区域为斑点叉尾鱼回、鳗鲡主要养殖区、斑点叉尾鱼回良种场及苗种繁育场,特别是高密度网箱养殖场和流水养殖场;车轮虫病,主要关注区域为全省的池塘、网箱养殖,特别是苗种繁育场;鱼鲺病,危害各种淡水鱼类,从稚鱼到成鱼均可发病,幼鱼、小鱼受害较为严重;指环虫病,主要危害鲢、鳙及草鱼,寄生各年龄的鱼类,春末夏初危害鱼苗、鱼种和500克以下的成鱼,主要关注区域为池塘高密度养殖区;中华鳋病、锚头鳋病,对淡水各龄鱼都可危害。

二、控制措施建议

1.针对草鱼出血病,流行季节定期用杀菌消毒药物全池泼洒或食场泼洒,并结合内服免疫增强剂进行预防;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治疗可采用外用药物杀灭水体病毒,内服中草药配方。

2.针对河蟹颤抖病,幼蟹养殖期慎用药物,尤其是对器官损害性大的药物应禁用,保持水质清洁,经常换水;发生此病后,亦不可盲目用药,应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中草药、多糖类)增强蟹体免疫力。

3.对于细菌性疾病,可先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采用敏感度高的抗菌药物进行拌饵内服,同时配合中草药和维生素内服,效果更好。

5.针对指环虫病、鱼鲺、中华鳋病及锚头鳋病,可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达每升0.2~0.3毫克浓度,对的幼虫有杀灭作用;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使池水达每升1.2~1.5毫克浓度,治疗车轮虫病、中华鳋病和锚头鳋病有效。

江西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提供

海南

一、警惕病害

罗非鱼链球菌病、爱德华菌病,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征、桃拉综合征、红腿病等,石斑鱼刺激隐核虫、指环虫与车轮虫病,流行性溃疡综合症和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卵形鲳鲹疖疮病和结节病,珍珠贝黑壳病,藻类腐烂病,省内所有养殖区域均有可能发生。

二、防控措施建议

1.加强水质管理。经常监测养殖水质理化因子变化(水温、pH、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等);及时排换水,排换水时使用二氧化氯、PVP碘等消毒剂严格消毒;平时注意增氧,常用微生态制剂调理水质,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泼洒微生态制剂应选择晴天进行,注意增氧。

2.科学投喂,保证饵料新鲜无害,定期消毒投料台;每15天左右拌料投喂维生素C、E和免疫多糖等,每天1次,连喂3~5天,增强养殖动物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

3.坚持每天巡塘。注意观察水质和养殖对象的活动与摄食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早采取适当预防控制措施,减少损失。

4.海区网箱养殖的,应适当降低养殖密度,并移动网箱到海水交换量大、水体环境相对稳定的区域进行养殖。发现死鱼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疾病扩散蔓延以及死亡动植物腐烂对水环境造成压力。

三、治疗措施

1.对于罗非鱼链球菌病、爱德华菌病,已经发病的池塘,要及时对病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池塘和环境进行消毒,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蔓延。发病要及时进行治疗,投喂抗生素阿莫西林和土霉素,连续7~10天为一个疗程。

2.针对石斑鱼寄生虫病,可采用淡水、福尔马林每升200~300毫克溶液(视鱼体大小,选用不同的浓度)和充氧浸泡鱼体15~25分钟(视鱼的忍受能力而定),连续处理2~3天。同时结合投喂抗生素(如氟苯尼考),按每千克20毫克鱼体配比,投喂5~7天为一个疗程,避免继发细菌性病害。对于卵形鲳鲹疖疮病和结节病采用碘类消毒剂每升1~3毫克溶液和充氧浸泡鱼体25~30分钟。

3.对虾病毒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投喂土霉素或阿莫西林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3~5天为一个疗程。

海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提供

广西

一、警惕病害

对虾白斑综合征,危害养殖对虾,广西沿海三市中等偏重发生,局部暴发危害;小瓜虫病,危害淡水养殖鱼类,广西各地中等偏重发生,局部暴发危害;刺激隐核虫病,危害海水养殖鱼类,广西沿海三市中等偏重发生,局部暴发流行危害;溃疡综合征,危害所有养殖动物,黄颡等无鳞鱼类和龟鳖更易感染。广西各地中等偏重发生,局部严重暴发流行;细菌性败血病,危害所有水产养殖动物,广西各地中等偏重发生,局部暴发流行;赤皮、肠炎、烂鳃(又称“三烂病”)。危害养殖鱼类,广西各地中等偏重发生;嗜酸性卵甲藻(打粉)病。危害养殖鱼类,养殖水质偏酸性(pH≤6.5)的区域中等偏重发生;指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病,危害养殖鱼类,广西各地中等偏重发生。

二、防控措施建议

1.对于虾病毒病,投放经检测不携带病毒的虾苗,适当混养罗非鱼,每10~15天定期用微生态制剂改善养殖水质,并拌饲料投喂酵母细胞壁或黄芪多糖,每天1次,连喂3~5天可有效预防。发生疑似病情,拌饲料内服三黄粉和黄芪多糖,每天1次,连喂5~7天。

2.预防小瓜虫病,可每15~20天定期用生石灰泼洒水体1次,并拌饲料内服欧驱虫类中药制剂,每天1次,每次连喂3~5天,可有效预防;确诊发病后,晴天上午用聚维酮碘溶液泼洒,每隔4~5天用药1次,连用3次;同时,用驱虫类中药制剂拌饲料投喂,每天1次,每次连喂5~7天。

3.针对刺激隐核虫病,应定期每7~10天随机采样监测,发现有刺激隐核虫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治;每20天左右定期拌饲料投喂驱虫类中药制剂,可有效预防;已确诊发生病情的,可用每立方米200~300毫升的福尔马林浸泡10~20分钟,每天1次,连用2~3天;同时,用驱虫类中药制剂拌饲料投喂,每天1次,每次连喂5~7天。

4.针对溃疡综合征,可每15天用二氧化氯泼洒水体1次;发生疑似病情,先采送病样到实验室确诊,然后用二氧化氯泼洒,每天1次,连泼3天,同时拌饲料内服氟苯尼考加黄芪多糖,每天1次,连喂7天。

5.对于细菌性败血病,可每15天定期泼洒二氧化氯1次;发生疑似病情,及时采送病样到实验室确诊,并用二氧化氯消毒养殖水体,每天1次,连续3天;同时内服氟苯尼考、三黄粉及黄芪多糖,每天1次,连喂5~7天。

6.针对赤皮、肠炎、烂鳃,可每15天定期泼洒二氧化氯1次,可有效预防;发生疑似病情,应及时采送病样到实验室确诊,并用二氧化氯消毒养殖水体,隔天1次,连续2次;同时内服氟苯尼考、三黄粉及黄芪多糖,每天一次,连喂5~7天。

7.对于嗜酸性卵甲藻(打粉)病,应定期监测养殖水体的pH,发现pH≤6.5及时泼洒石灰水,把pH值调到7.0左右可有效预防;确诊发生病情,及时泼洒生石灰水,把养殖水体的pH调到7.0~7.5,有条件的可设法短期遮阴,使卵甲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死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8.针对指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病,可每平方米667用苦楝树枝叶15千克分3~4扎浸泡于鱼池中,每月更换1次,可有效预防;确诊发生指环虫和三代虫等寄生虫病后,用敌百虫或甲苯咪唑泼洒养殖水体,每天1次,连泼2~3天。

广西水产技术推广站提供

注:

1.本资料中涉及的渔药均为国标渔药,请按照说明书要求使用。

2.提倡健康生态养殖,减少用药量,避免药物残留风险。

仔猪水肿病怎么治疗

结香是瑞香科、结香属植物,不但可以作为观赏用,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人药、兽药都有一定的作用,所以结香的经济价值非常高。并且结香的病虫害较少,在栽培的过程中不用特殊管理都能开花,是非常好的观花及药用植物。

结香

沙质壤土栽培佳结香系肉质根,无论地栽盆植都以排水良好而肥沃的沙质壤土为好,忌盐碱土。盆植须在盆底放一层碎砖瓦以利透气排水。移栽或翻盆换土宜在花谢之后。新叶未展开之前,带土球,以免影响来年开花。浇水施肥要适度生长季节宜常浇水,以保持稍湿润状态为佳,积水易烂根,过干易落叶,都会导致翌春花少。花后施一次以氮肥为主的肥料,促长枝叶,入秋施一次以磷钾肥为主的复合肥,促其花芽分化,其余时间不施肥。

性喜半湿润防晒结香喜半阴,栽种或放置可在背靠北墙面向南之处,以盛夏可避烈日,冬季可晒太阳为最好。盆植者从秋到春宜放在日照较好的地方,夏季放半阴处,过晒叶易发黄,花少;过阴则花的香味淡。

喜爱温暖并耐寒结香系温带树种,喜温暖气候,但亦能耐-20℃以内的冷冻,在北京以南可在室外越冬,只是冬季在-10℃至-20℃的地方,花期要推迟至3月至4月,冬季低于-20℃的地方,只宜盆植,冬季入室置于南向窗台即可。

分株扦插易繁殖结香木质疏松,栽培10年左右便会衰老,要注意繁殖新株取而代之。分株扦插均易成活。分株可结合翻盆填土的同时,将其母株根须部萌生的子株带根切下另栽即可。扦插可于地温15℃以上时,选健壮的一年生枝条的中、下部,剪成15厘米左右的插穗,插入土中1/3至1/2,浇水置阴处,常喷水保温,50天左右可生根,翌春分栽定植即可。家庭繁殖以分株为好,翌春可见花,花卉场以扦插为好,繁殖系数大,但要到第三年才见花。

仔猪水肿病是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运动共济失调,惊厥,局部或全身麻痹及头部水肿。剖检变化为头部皮下、胃壁及大肠间膜水肿。自1932年爱尔兰首次发现仔猪水肿病以来,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前苏联发病率1.1%~36.7%,有的农场高达60%,致死率100%。日本发病率1%,致死率80%~100%。美国的发病率4%~40%,致死率90%。我国1956年在北京地区首先发生仔猪水肿病,1980—1989年的10年间,发病达1258115头,死亡527911头。该病已成为目前我国危害仔猪的主要疾病。

(1)病因致病微生物见前面介绍。其他原因如下:

①仔猪消化生理学特点与水肿病的关系消化酶不健全。仔猪胃腺不分泌淀粉酶,小肠黏膜和胰脏在35日龄内分泌很少。因此,不能充分地利用淀粉,更不能消化吸收禾本科谷物中的可溶性非淀粉化合物。当仔猪断奶后的1周内,胰脂肪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糜蛋白酶等酶的活性显著下降。除胰脂肪酶外,其他酶在12~14天后方可恢复到断奶前水平。这些变化能导致早期断奶仔猪对植物蛋白质和淀粉的消化率降低,至4周后才恢复到最高水平。因此,早期断奶仔猪如饲料配制不当,或诱食过迟,未能促使仔猪消化酶系统提前分泌,必然导致消化不良、腹泻,为大肠杆菌等病原菌异常增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仔猪胃底腺不发达,在生理上缺乏产生足够胃酸的能力。据测定,正常仔猪胃内pH,20日龄为3.42、30日龄为4.29、40日龄为3.25,2.5~3月龄盐酸浓度才接近成年猪水平。哺乳仔猪可以通过乳酸杆菌,将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维持其酸性环境。因此,尽管哺乳仔猪分泌胃酸的能力很弱,但消化仍良好。仔猪断奶后,乳糖来源终止,乳酸生成减少,胃内pH上升,不管采食何种固体饲料,胃内pH均会立即上升,酸度下降。据测定,每100克胃内容物有机酸浓度,从断奶前的10毫摩尔降至3~4毫摩尔。在碱性环境中,仔猪胃蛋白酶朊不能激活为有消化功能的胃蛋白酶,影响日粮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蛋白质在肠道内腐败,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为大肠杆菌的增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仔猪免疫功能缺乏,胎儿在子宫内没有接触抗原,而通过初乳获得大量抗体。在哺乳阶段,仔猪依赖乳中大量抗体与肠内大肠杆菌等病原菌发生中和反应;仔猪出生10日龄以后才开始产生抗体,30~35日龄前数量还很少。当仔猪断奶后,母源抗体来源终止,而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健全,循环抗体水平降低,细胞免疫受到抑制,抗病力减弱。尤其当采食固体饲料后,饲料抗原引起肠道损伤,消化吸收不良,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大量增殖。综上所述,由于仔猪消化功能不健全,消化酶活性低,胃酸分泌少,当仔猪断奶后,乳糖来源终止,乳酸生成减少,这时仔猪胃盐酸分泌仍很少,而饲料蛋白质和无机盐阳离子与酸结合,pH上升,蛋白质不能被有效地消化吸收,消化过程生理失调,肠内存在大量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和未被吸收完全的氨基酸,导致肠内菌群区系平衡变化,大肠杆菌大量增殖。②仔猪消化不良、腹泻与水肿病的关系Timoney(1950)和Lamont等(1950)指出,仔猪水肿病发病前1~2天常有消化不良和轻度腹泻,认为消化不良和腹泻与水肿病发生相关。断奶仔猪肠道遭到损伤后,病原微生物容易大量增殖,腹泻加剧。因此,病原微生物的增殖可能只是仔猪腹泻的继发性疾病。消化不良的肠内容物可以作为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营养基质,病原菌利用其进行大量生长繁殖;充足的营养素,有利于大肠杆菌在小肠定植和大肠杆菌病的发生。③日粮蛋白质与水肿病的关系Schofield和Schroder(1954)认为,全价饲料的生产和使用,与水肿病发病率的增长呈平行关系。通过适当减少或停喂全价配合饲料,同窝仔猪病况可望得到缓解,甚至控制。据Willinger(1964)的试验,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增高,对发病有着特别意义。1977年,原苏联学者就提出,早期断奶及向高精料型的急剧改变,乃是发生水肿病的主要原因。匈牙利、波兰的学者认为,仔猪水肿病的发生与浓厚的蛋白质饲料过多有关。为防止发病,匈牙利学者提出晚一点断奶,减少蛋白质饲料和饲料酸化等措施。日本、波兰、原苏联等国家的学者,都提出防止仔猪水肿病应避免给于多量的高蛋白质精料。消化液和食糜的成分,对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影响,营养物质过剩,有利于大肠杆菌定植,限制饲喂能降低包括水肿病在内的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甘孟候(1991)指出:仔猪断奶后,喂给大量浓厚的精料,引起胃肠机能紊乱,有利于病原菌繁殖和产生毒素,诱发本病。佘永建(1993)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广泛应用蛋白质含量高或动物性饲料过多的部分颗粒料、浓缩料或配合料等有一定关系。

仔猪消化道及酶系统的发育健全有一个过程,消化道蛋白酶的发育必须经过6~8周龄才趋完善。因此,早期断奶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决定了对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差,较多的饲料蛋白质进入大肠后会发生腐败,对器官组织发生伤害,肠绒毛缩短,隐窝增生,消化酶活性下降,肠吸收功能降低。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未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质或未被吸收的氨基酸进入大肠后,会改变肠道内微生物菌群,使肠道微生物以大肠杆菌等糖蛋白水解菌为主。这些细菌能分解蛋白质,释放出尸胺、腐胺、酪胺和组胺等毒素。这些毒素刺激肠壁,引起肠道损伤和消化功能紊乱。进入大肠中未被消化吸收的饲料蛋白质是肠道细菌很好的培养基,大肠杆菌可利用大肠内容物中的蛋白质大量增殖。④硒和维生素E与仔猪水肿病关系硒和维生素E在机体内共同参与机体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保护细胞与亚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免受脂质过氧化物游离基的破坏,两者有协同作用。机体缺乏时,免疫功能降低,抗病力减弱,致病性大肠杆菌大量增殖。肝脏、胰脏和胃肠道等消化器官病理性损伤,尤其是肝脏损伤最突出,引起仔猪肝脏营养不良,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消化道正常生理功能,使肠道正常pH和菌群区系发生变化,从而为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增殖、附着和毒素产生与吸收创造了条件。因此,硒和维生素E缺乏,能促进和诱发仔猪水肿病。⑤应激与仔猪水肿病的关系仔猪水肿病的发生与应激因素如断奶、环境变迁、气候突变、运输、冷热刺激、饲养管理改变等相关。应激反应使机体在受应激因素刺激后,通过下丘脑和垂体,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继而血液中皮质酮升高,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等一系列变化。处于应激状态的机体淋巴系统功能退化和淋巴细胞减少,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减弱。在诸多应激因素中,断奶应激对仔猪影响最突出。早期断奶应激,使仔猪水肿病发病率为2.58%,死亡率也为2.58%,致死率为100%。断奶应激主要原于心理应激(母子分离)、营养应激(从母乳转向固体饲料)和环境应激三个方面。Funderburke等(1990)曾研究了三种应激对早期断奶仔猪的影响,结果发现营养应激最强烈,影响最大,心理应激和环境应激次之,断奶应激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区系失调,大肠杆菌等有害菌大量增殖。⑥管理与仔猪水肿病的关系补饲不充分

植物性蛋白质是主要抗原物质,抗原进入肠壁后,能激活肠道局部免疫系统,如仔猪未能产生免疫耐受性,免疫系统处于待发状态,当断奶后再次接触抗原时,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损伤肠道,消化酶活性下降,肠道吸收功能降低,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肠道正常菌群发生较大变化,从而为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定植、增殖和产生毒素创造了良好条件。仔猪提前并充分补饲,能提高仔猪对固体饲料的生理适应性。据报道,断奶患病仔猪比正常仔猪平均晚10天补饲固体饲料。

断奶过早:由于仔猪消化器官、酶系统和免疫系统发育需要一定时间,仔猪消化生理特点决定了对植物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差,不能充分地利用淀粉,断奶越早,发病率越高。暴食暴食是导致农户仔猪水肿病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尤其是农忙季节和仔猪价格上涨时期,发病较多。仔猪断奶后,乳糖来源终止,乳酸生成减少。不管采食何种固体饲料,胃内pH立即上升、酸度下降,常用仔猪料pH为5.8~6.5,酸结合值高,仔猪短时间内大量采食后,胃内pH立即高于阈值4。据研究表明,28日龄断奶仔猪每天仅能分泌胃酸20毫升,只能消化酸结合值为35的饲料75克,即使到了10~12周龄,也难以补偿饲料的缓冲效应。在高pH的环境中,胃蛋白酶活性降低,必然导致消化不良,蛋白质在肠内腐败,为大肠杆菌的定植、繁殖和毒素产生与吸收创造良好条件。

(2)临床症状疾病暴发初期,患猪常见不到症状就突然死亡。发病稍慢的早期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多数体温不高,有的升高至40.5~41℃,行走不稳,摇摆,四肢运动不协调。有些病猪无目的走动或转圈,或类似盲目乱冲,有的病猪前肢跪地,两后肢直立,突然猛向前跃,当各种刺激或捕捉时,十分敏感,触之惊叫,突然倒地,四肢乱弹,呈游泳姿势,空嚼,磨牙,口流泡沫液后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声音嘶哑,腹泻或便秘。病猪常见眼睑水肿,严重时上下限睑间仅现一小缝隙,然后逐渐延至颜面、颈部,头部变“胖”。病程较快,除最急性死亡外,一般在3天内死亡或可耐过,年龄稍大的猪,病期可长至5~7天。(3)病理变化病程长短不同,剖检变化不全一样,主要的变化是水肿。上下眼睑、颜面、下颌部、头顶部皮下水肿,切开水肿部呈灰白色凉粉样,厚度可达0.5~1厘米,流出少量白色或黄白色液体。胃壁及肠间膜水肿最为典型。胃壁特别是胃大弯部显著水肿,在胃的肌肉层和黏膜层之间切开,呈胶冻样,流出少量清亮无色或呈黄白色液体,水肿厚度达0.5~3厘米。有时水肿的部分较小,须多切几处方可见到。贲门部也常见到水肿,结肠肠间膜水肿也很明显,整个肠间膜凉粉样,切开有少量无色液体流出,肠道黏膜红肿,大肠壁也发生水肿。全身淋巴结几乎都有水肿,尤以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还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或出血变化。肺脏水肿,心包、胸腔、腹腔内积液,呈无色或淡**,暴露空气后很快凝固成胶冻样。脑膜充血,大脑间有水肿或有出血点。部分病例其他器官亦有出血和变性的变化。(4)诊断猪水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特别是断奶后小猪发病,病程短,常是突然死亡,致死率高。发病大多是营养良好的体格健壮的仔猪。临床症状主要是体温不高,四肢运动障碍,后躯无力,摇摆和共济失调;眼睑、颜面及头部水肿。剖检主要特征是胃大弯、肠间膜和淋巴结水肿。

本病须与营养不良性水肿相区别。营养不良性水肿,病程长,结膜贫血黄染,一般无神经症状,尸体消瘦,皮下及体内脂呈胶冻样水肿,实质脏器呈营养不良性变性,如肝脏肿大,呈土**。改善饲养条件,增加蛋白质及青绿饲料后,常可逐渐恢复;从肠系膜淋巴结中分离不到溶血性大肠杆菌,缺乏典型的临床变化。(5)治疗本病缺乏特异疗法,一般以综合疗法为主。保得胜,每千克.体重0.1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2天,效果较好;20%甘露醇20~50毫升或25%山梨醇30~50毫升,加庆大霉素8万~16万单位,维生素C2支,辅酶和三磷酸腺苷各1支,静脉缓慢注射,每天一次,连用2天,效果理想;普康素1~2支,肌肉注射,每天2次。若有条件,最好经药敏试验后选择用药。

(6)预防措施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

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可有效地缓解断奶仔猪腹泻和降低水肿病的发病率,但可能影响仔猪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量而降低生长。因此,在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的同时,必须平衡多种必需氨基酸。饲料酸化饲料添加有机酸,能使胃保持一定酸度,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同时有利于乳酸杆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又能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繁殖。目前推广应用的主要有柠檬酸、延胡索酸、乳酸、甲酸钙和食醋,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适当提高日粮纤维素水平日粮纤维素可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降低日粮养分浓度和提高饱感,维持养分摄入量与仔猪消化力之间的良好平衡。日粮纤维素在结肠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改变水分的吸收,促进胃肠蠕动和食糜流动,从而促进大肠杆菌及其毒素的排出。饲喂高纤维素饲料,或自由采食纤维素,是仔猪水肿病和腹泻的有效控制方法。建议日粮中的纤维素含量应该占5%。应用乳清粉乳清粉中乳糖含量在60%~70%,在日粮中添加10%~30%乳清粉,乳糖发酵生成乳酸,能降低胃肠pH,提高消化酶的活性,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繁殖。应用添加剂硒和维生素E缺乏会破坏免疫系统,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仔猪日粮中补加硒0.3~0.4毫克/千克、维生素E 100毫克/千克时,抗大肠杆菌血浆抗体滴度比对照组高2~3倍。饲用微生物添加剂饲用微生物添加剂能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有益菌在肠内大量繁殖,能产生有机酸,降低胃肠pH等多种功能。抗生素饲料中添加杆菌肽锌、喹乙醇、土霉素碱、硫酸抗敌素等,不但能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繁殖,还能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日增重。其中杆菌肽锌和硫酸抗敌素合并使用效果较理想。锌缺锌可使胃肠黏膜发生炎症,胃肠的运动机能和分泌机能紊乱,导致消化吸收率下降。来源于高剂量氧化锌的锌离子能抑制大肠杆菌的呼吸链,削弱其活性,从而减少甚至杜绝大肠杆菌病。乳酸锌、葡萄糖酸锌、氧化锌、硫酸锌均可作为仔猪日粮的添加剂。效果较好的是乳酸锌,而比较经济实用的是氧化锌(0.06%比例拌料)。仔猪使用高锌日粮时,要按比例相应增加其他微量元素的用量,尤其铜和铁,一般按锌、铜比4:1和锌、铁比1:1.5的比例添加硫酸铜和硫酸亚铁,要留意仔猪血红素状况。充分补饲在断奶前充分补饲,可使仔猪对饲料抗原获得免疫耐受性,能减轻或避免断奶后仔猪的超过敏反应。如补饲不充分,仔猪免疫系统处于待发而非耐受状态。当断奶后,再次接触抗原性饲料时,超过敏反应更加强烈。对抗原性饲料充分补饲,并保持断奶前后日粮种类不变,可明显降低断奶后过敏反应的程度。断奶技术由于我国仔猪料是玉米一豆饼类型,以植物性蛋白质为主,不适宜仔猪消化生理特点。因此,断奶不宜过早。大量试验证明,断奶越早,发病率越高。一般35~40日龄断奶为宜,断奶要逐步进行,即在断奶前1~5天减少喂乳次数,最后2天将母猪移舍,以减小心理性应激。断奶时最好采取移母留子的办法,让仔猪留在原地饲养。断奶措施要有利减小断奶应激。少量多餐限制仔猪采食量,有助于避免消化不良及其他副作用,有助于减少进入肠道的饲料蛋白质,从而减少饲料蛋白质的抗原作用和腐败作用,减少大肠杆菌的繁殖和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仔猪断奶初期适当增加饲喂次数,最好能保证料槽内不断料,让其自由采食。断奶仔猪饲喂次数增多,发病机会减少,这是防制断奶仔猪水肿病十分重要的措施。其他疾病及治疗大肠杆菌可以继发于其他疾病之中或病后,尤其是当仔猪发生消化道疾病时,大肠杆菌即可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以至于达到临床显著水平。对仔猪消化不良(粪便灰白色,拉稀等)要及时治疗。便秘、肠道弛缓,蠕动缓慢,有利于肠道内大肠杆菌繁殖到致病水平。

在还没有实用的免疫预防方法时,预防水肿病的发生主要在于加强管理。首先要搞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尽量降低大肠杆菌传入猪群内。在已有菌株存在的猪群要增强仔猪抵抗力,降低病原性大肠杆菌在肠道内的感染达到致病水平。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33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