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耗水量与作物需水量不同,是指作物在任何土壤水分条件下实际消耗的植株蒸腾、土壤蒸发与植物体含水量之和。而后者指在特定的适宜条件下的作物耗水量。 作物的实际耗水量在干旱和低产条件下可能少于作物需水量,但在灌溉条件 下大多超过作物需水量,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是根层以下的深层渗漏。旱田的深 层渗漏一般都是无益的,进入地下水流走而不能被作物利用,还造成养分的流失。 但土质粘重地下水位又高的水稻田需要有适度的深层渗漏,否则会造成氧气不 足,产生硫化氢、氧化亚铁等有毒还原物质,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适度渗漏可 改善透气和消除有毒物质。但渗漏过多则造成水分养分的损失。 田间无效耗水的另一种方式是地面径流。降雨量过大,雨势过猛,或大水漫 灌,地面又不平整时,最容易形成径流损失。地面不平还造成高处浇不上水仍然 干旱,低处积水成涝。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不足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的国家,北方的水资源尤为紧缺。但 另一方面,在农田灌溉中水的浪费又很大,作物水分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 平,农业节水增产的潜力还很大。除上述水分无效消耗外,作物需水量中的土壤 蒸发对于作物的生理活动基本上是无效的,应尽可能减少,特别是在苗期。即使 是植物蒸腾,也有一部分是所谓“嗜好蒸腾量”,并非作物生长所必需,而是长期 充分供水造成的,也是可以节约的。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实际需水量通常是根据参考作物需水量和当地地理、气候条件等因素等综合测算得到的。
作物实际需水量是指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的水量,包括蒸发散失、透过根系吸收以及作物代谢过程中的水分消耗等因素。参考作物需水量则是指标准条件下,当大气湿度、风速、温度等因素对水的蒸发影响相同时,一定面积上某个作物在生长季节内的蒸发散失量。
通过将两者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农民或种植业管理者在不同的环境下更好地管理和调整作物的灌溉措施,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