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小麦之父"李振声先生?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5:55:48
字号:

李振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31年2月生,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1987- 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遗传研究所所长,1992-1997年任遗传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请介绍"小麦之父"李振声先生?

李振声长期从事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育成小偃4、5、6号等系列小麦良种,并首次创制了蓝色单体小麦系统、自花结实缺体小麦系统,建立了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育种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饥饿促其走上“弄麦”路

“这就是我们培育的小偃6号,你们看,多有嚼劲”,27日,在自己的办公室,李振声从一株小麦标本上摘下一粒小麦籽,利索的放在门牙上,嚼开,展示给现场的记者观看。

小麦籽粒粒晶莹剔透,引来一片惊叹,李振声的眼中显露出骄傲的神色。这些是他和同事们20年努力培育出来的优质小麦种。累计推广面积1.5亿亩以上,增产小麦超过80亿斤。

这个与麦为伍的科学家,最初走上“弄麦”之路,来自于早年饥饿的经历。

李振声1931年出生在山东淄博农村。幼时家境贫寒,但身为农民的父母却很重视让孩子受教育,他先念私塾,后上学堂。

不幸的是13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一人带着4个孩子,日子愈发艰难。李振声在哥哥的资助下读到高中二年级,便再也无力支撑。

辍学后的李振声只身来到济南,想托人找个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街上看到了山东农学院的招生启事,说可以提供吃住条件,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报考,顺利得中。

“又有饭吃,又能上大学,这是我过去从不敢想的事情。”李振声说,他挨过饿,知道粮食的可贵,也知道农业的重要,所以对这次学习机会特别珍惜。

李振声至今对两位教授的课念念不忘,山东农学院的系主任是来自原燕京大学的沈寿铨教授,给学生们上的是小麦育种课,深入浅出,很有吸引力,而另一位教授余松烈讲的遗传课,也很生动,这让他对这一领域产生了兴趣。

而假期回乡时,李振声还将学校里培植的几个小麦优良品种引入家中,种植后确实比当地老品种增产,乡亲们都来换种。“这让我产生了将来也要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想法”。

由草而麦

1951年,大学毕业时,他幸运的被分到中科院工作。在北京工作5年后,响应中央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他与课题组13位同事一起,调到陕西杨陵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

其实,最初李振声是研究草的。在北京期间,他跟随导师、土壤学家冯兆林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曾经收集种植800多种牧草,对牧草研究有一定基础。

到西北后,正赶上西北小麦条锈病大流行,造成减产20%到30%。

当时只有26岁的李振声感到很忧心。他决定从事小麦改良研究,为农民培育出优良抗病的小麦。

“农民种了几千年的小麦,但小麦还是这么体弱多病,但是野草没人管,却生长得很好。”对草有研究的李振声想,能不能通过小麦与天然牧草的杂交来培育一种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呢?

引起当时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原因是,病菌变异的速度快,育种的速度慢,即8年才能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而条锈病平均5.5年就能产生一个变种,成为当时一个世界性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李振声提出通过远缘杂交,将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选育持久性抗病小麦品种的设想,这个设想得到了当时的权威植物学家闻洪汉和植物病理学家李振歧的支持,年轻的李振声开展了这项研究,从此一干50年。

“远近结合”躲过冲击

让风马牛不相及的草和小麦杂交,在当时国内从没有人尝试。

第一代野草和小麦的杂交品种研究出来了,这种被称为杂种一代的东西长得一点也不像小麦,而和野草一个样。而且这种杂种不育,远缘杂交,还面临杂交不亲和、后代“疯狂分离”的难题。

这项研究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畏途。李振声说,当时他心里也没有底。而且,最让人担心的是,因这项研究迟迟难以出成果,他还面临“研究工作脱离实际”的批判。

当他的研究进行到第八年的时候,当时的“社教运动”开始了,他受到批判。有人说他的研究都搞了8年了还没见成果,是脱离实际,要他放弃。“当时看到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怎么忍心放弃啊。”李振声说,自己当年学到的哲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帮助了他。

李振声说,他采用了一点哲学手法,“远近结合”———当初他在做小麦和草杂交研究时,心中感到没有把握,所以就同时开展了常规的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到1964年,他选育的生选5号、6号已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因此,工作队最后说,他毕竟已有两个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作用了,不能说他的工作都是脱离实际的。这样才算过了关。

到1979年,李振声的研究终于取得突破,他培育的集持久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等品质于一身的小偃6号在大面积推广中获得成功。当时陕西农村流传的“要吃面,种小偃”,让小偃6号不推自广。

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近50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

真正打分的是农民

实际上,从1978年到1998年,20年间中国粮食的大规模增产,李振声和他的同事们培育出来的一大批优良小麦品种功不可没。

一组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1998年,我国水稻总产增加627亿公斤,小麦总产增加694亿公斤,超过水稻。

小偃6号育种过程长达23年,别人很难重复。于是李振声将染色体工程技术引入小麦育种领域,创立了缺体回交法,将远缘杂交的育种时间缩短到了3年半,为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一条新路。

这一创新引起了国际染色体工程界的注目,美国遗传学会主席西尔斯等知名专家提议将1986年的第一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会议地点定在西安,为的就是到李振声的实验田里见识一下他的成果。

这时的李振声已经声名鹊起,各种奖励接踵而来。但李振声仍旧最热衷的是到田间地头去看小麦,他说,“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李振声深知粮食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自1984年以来粮食生产的三年徘徊,三年粮食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了5000多万。政府急于想找到打破徘徊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他同科学院的农业专家,通过三个月的调查,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

当我国粮食从8000亿斤增加到9000亿斤时,黄淮海地区的增长数是504.8亿斤,占了一半。

此后,李振声在多个场合提到粮食安全的问题。2004年我国粮食出现了连续5年下滑的情况,他在人文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粮食恢复性生产,时不我待”的讲演,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后来,由于中央采取了有利的支农措施,连续三年实现了恢复性增长,2006年粮食产量已近1万亿斤。

这位老人深知,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是世界性的大问题。2005年4月,他在博鳌论坛上有一个发言,回应十年前美国人莱斯特·布朗畅销书《谁来养活中国?》,“我们应该将这些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现在如此,将来我们相信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北京市昌平区百善镇在哪里

1)切实保护现有耕地

针对耕地不断缩减、人地矛盾日趋尖锐的情况,必须大力宣传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应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全面推进耕地的保护、开发和整治。为了加强土地法制建设,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耕地保护执法力度,坚决制止乱占耕地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在80年代先后审议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完善了其农田保护制度,全国划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立了耕地保护的制约和奖惩机制。1997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要求加强土地的宏观管理,进一步严格建设用地的审批管理,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的管理,加强对国有土地资产的管理,加强土地管理的执法监督检查,加强土地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这些法制措施,已起到了一定作用,还应不断深入宣传,切实保护好耕地。

(2)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保证耕地尽可能少减,并设法增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这是实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

解决耕地不足的办法不外乎外延性开发,即开荒扩大耕地,和内涵式挖掘潜力。如上所述,中国的耕地后备资源不多,因而就不可能主要依靠扩耕来增产粮食,而主要应在切实保护既有耕地的基础上,致力于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即将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据国家土地管理局《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汇集1980年典型调查资料,开垦1亩荒地的投资,最少的是东北沼泽地为158元,最高的是东南沿海滩涂需360元;而改造治理中低产田,每亩最少的如黄土高原仅需14元,最高的如西北干旱区需235元。可见,在现实条件下改造治理中低产田挖掘潜力比开垦荒地扩大耕种面积的代价要低得多,因而也是更为可行的办法。目前,平均亩产不及400公斤的中低产田约占全部耕地的83.2%,可见潜力极大。其中中产田大都为有轻度洪涝或轻度盐碱的平地,或轻度水土流失的缓坡地,一经采取改良措施,消除其限制因素,较易达到增产效果。在投入资金容许的情况下,还应改造较为费工的低产田,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低产田,有利于扶贫工作的实施。

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是挖潜的另一重要措施。最大可行性是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暖温带(如黄淮海平原南部)和亚热带(如南方浅丘)地区。目前全国平均复种指数为155%,如能提高1个百分点,即无异于扩大播种面积2000万亩,如能将全国平均复种指数提高到160%,则将可增加播种面积1亿亩,相当于开发所有条件较好的宜耕荒地,可见其效果之大。

挖掘土地利用潜力,还有其他一些途径。例如分散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目前占到城镇农村居民占总用地量的87%以上,而且近年农民扩展宅基地成为普遍现象,如加强整理,适当集中建设新农村,实施退宅还田,大有潜力。又如现有2000多万个乡镇企业80%散布在小型自然村,既扩大了污染源,又不利于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如加以适当集中布局并与小城镇的建设结合起来,则可促进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便于管理和企业之间的协作,还可节约大量用地。再如复垦各类废弃地,整治被破坏的土地,或将零碎不规整的土地加以平整改造,提高其利用率,盘活存量土地也有潜力可挖。

(3)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

①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宏观控制和管理。通过规划可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各地区土地资源的潜力;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生产以及保障生活的要求,协调好各用地部门的关系,既保持必要面积的耕地,又保障必要的建设用地:注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

②合理利用和加强保护耕地必须同步进行,彻底改变重用轻养的局面,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

③坚持节约用地与集约经营。发展节地型农业(包括节水、节能、节时)有多种形式,例如开发林粮间作、果林间作、农牧结合、林牧结合、农渔结合等多层次立体利用土地空间,发挥土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

④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土地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发展高效、优质、持续农业。

百善镇位于昌平区东南部,总面积35.14平方公里,人口1.5万,辖13个行政村。

百善镇北倚燕山山脉、京密引水渠,南濒温榆河。交通便捷,六环高速路横穿境内,顺沙、立汤路连接成网。基础设施完备,电力充足,通讯、邮电可直接办理国际国内业务。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百善镇成为理想的兴业之地。在改革开放的20年里,勤劳智慧的百善人民,充分展示了富于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了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累累硕果。农业上形成了北部优质牧草种植基地、南部苗木花卉生产基地的格局;工业上形成了建材、印刷、机电、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三产将形成以旅游业为主导、以“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标志着百善镇经济建设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筑巢引凤、外向牵动是百善镇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发展战略。我们的发展得益于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我们的进步受惠于海内外朋友的关心和支持,对此,我们将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予以回报!

诚挚好客的百善人民珍视友情,渴望发展,真诚地盼望海内外客商和各界朋友来百善观光旅游、投资开发、共图大业。

工业:

以工业小区为龙头,建设村级工业园,扶持二、三产业专业村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落户百善,形成了建材、印刷、包装、造纸、机电、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

百善镇以“减粮食、增苗木、兴养殖、促牧草”的农业发展思路,积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经过两年多的大胆探索和精心开发,形成了“北牧草、南苗木”两个高效农业区和一个千亩肉羊养殖小区。同时,镇政府投资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对全镇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极大的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有利推动全镇农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2020年9月1日,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宝镇,百善镇榜上有名。

2014年6月13日,环境保护部授予百善镇2012—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29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