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用良种,适期播种
种植秋莴笋,应选用耐高温、不易抽薹、优质高产的中晚熟品种,如四川二白皮、上海尖叶莴笋等。8月初播种,播前须进行低温催芽处理,即将种子用纱布袋装好放在凉水中浸泡5~6小时后,将纱布袋吊在井内离水面30厘米处或放置于冰箱冷藏室催芽,每天清洗1~2次,约3~5天有60%~70%种子露白就可播种。
二、遮阳育苗,合理密植
8月初气温较高,育苗时必须遮阳,方法是:播后用草帘、遮阳网平放在床面上,出苗后将帘、网架高约1米,以便透风。育苗前期全天覆盖;中期晴天上午9时盖,下午4时揭;后期逐渐迟盖早揭,以利炼苗。出苗后25~30天间苗移栽。由于秋莴笋在炎热条件下生长,一般株型不大,因此每亩定植密度可加大到5500~6000株。定植后最好用遮阳网等物进行架空覆盖,10天左右再逐步揭去覆盖物。
三、施足基肥,及时追肥
选择土壤肥沃的大田栽植秋莴笋。定植前深耕晒垡,亩施人畜肥2500~3000公斤、饼肥35~40公斤作基肥。定植一周后,结合中耕除草,每亩用稀粪水150公斤加尿素5公斤及浓度为0.2%磷酸二氢钾液浇施。在秋莴笋封行前,再视苗情用稀粪水加磷肥追施2~3次。
四、喷施激素,防治病虫
为防止秋莴笋抽薹,可在莲座期末喷浓度为0.1%矮壮素液,隔7~10天再喷一次。在肉眼可看到小花蕾时摘心。秋季雨水较多,莴笋易发生霜霉病,可在发病初期喷洒90%的乙磷铝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一周喷一次,共喷3~4次。秋莴笋主要虫害是蚜虫和红蜘蛛。蚜虫可用50%宝发1号乳油1500~2000倍液防治;红蜘蛛可用2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倍液防治。
(1)品种的选择一般要选种多穗型的笋玉米品种,笋型为长筒型,产笋整齐度高,品种的穗柄较长,易采收,笋色淡黄为佳。(2)适时分期播种笋玉米的播期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和收获期。玉米笋采收加工需要较多的工时和劳力,并且采摘后的玉米笋不能长时间存放,所以笋玉米的生产必须与加工相结合,根据销量与加工厂的需求确定适宜的播期,分期播种。(3)播种技术要选择肥沃的沙壤土地块,精选种子并分级播种。为便于采收,最好采用大小行的播种方式,大行距80~90厘米,小行距50~60厘米,株距视密度而定。一般笋玉米品种种植密度为每公顷6.0万~7.5万株。(4)田间管理抽雄期要及早去雄,以防玉米笋受精发育成子粒,从而导致穗轴老化影响品质;笋玉米易产生分蘖,要及时彻底打岔,促进壮苗形成;笋玉米生长周期短,要及早追肥,促进雌穗分化生长。在8~9叶展开期,每公顷追施尿素300~350千克,追肥应距植株根部10厘米,深施10厘米以下,以提高肥效。在水分运筹上,苗期土壤田间持水量应控制在60%~70%,8叶展开期至采笋期,田间持水量应控制在75%~85%,过干或过湿都不利于笋玉米的生长。(5)防治害虫由于对笋玉米质量要求严格,所以田间管理要严防害虫为害。除了在苗期要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外,在孕穗期还要防治玉米螟,一般在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采用低毒易降解的农药及时防治。可用乐果粉加沙土撒于玉米心叶防治。(6)采摘笋玉米的食用部分为玉米的雌穗轴,采摘过早,笋小而白嫩,自由水多,产量低,颜色浅,风味淡,加工时易变成暗灰色;采收过迟,虽然产量较高,但笋过大、过粗、外形不佳、口感变劣、穗轴老化变硬不易食用。采摘适期为吐丝后 2~3天。一般在上午采摘,并于当天加工。采摘时一次采摘最上部果穗两个,用手抓住果穗顶部苞叶,朝叶片伸出的垂直方向用力掰下,要保护叶片不受损伤,摘下的笋玉米需遮荫防晒。完全采摘后的茎叶可做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