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草药种植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5:12:37
字号:

种植中药材时应注意种植环境是否适宜、种植技术是否掌握、市场风险能否承受等关键环节,切不可盲目!

中药草药种植

1、种植环境是否适宜

虽然中药材种类很多,但真正值得种植的中药材并不多。一些种植效益较高的中药材,如人参、天麻、党参、黄连等,一般对环境要求极为严格,只在气候冷凉、植被良好、光照适宜、降雨充沛、土壤湿润、有机质含量高的特殊区域才能生长,其他地区种植难度很大,甚至根本不能种植。

2、种植技术是否掌握

种植中药材与种植粮食作物相比,技术上存在较大差异。第一是种植中药材,不仅注重产量,更注重质量。因此,中药材必须种在适宜其生长的生态环境中,要选择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尽量施用农家肥,少施化肥、农药。

第二是大多数中药材以根、茎为收获对象,因此耕地一般都要求土层深厚、疏松,便于种植、开挖。三是很多中药材,如党参、当归等,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一些特殊物质遗留在土壤中,不利于下茬生长。

3、市场风险能否承受

种植中药材与种植粮食作物相比,市场风险更大。中药材大多数采用根茎繁殖,单位面积用种量大,而且生长周期长,一般需要生长两年甚至更长时间,费工多,投入相对较大,特别是在发展初期,需要的投入更大。

中药的历史

中药的发明和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方面的若干特点,因此人们习惯把凡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

为什么中药是古方好,而西药是新的好?

一、按规操作。严格按操作规程施药,戴好口罩、手套,从上风口向下行进,不要吸烟、吃东西。施药后要及时用肥皂洗脸、手,并将用具洗净。农药要妥善保管,不可乱放、空瓶应深埋等。二、因虫选药。根据病虫害种类及危害方式,选用适当药剂种类和施用方法。如防治咀嚼式口器的害虫,要选用敌百虫等胃毒剂或西维因等触杀剂;防治蚜虫等刺吸口器的害虫要用内吸剂或溴氧菊酯等触杀剂;防治地下害虫应采用种子、种苗或土壤药剂处理;对立枯病则用土壤药剂处理。三、幼龄施药。根据害虫幼龄时对药剂敏感,三龄后抗药性明显增强。对钻蛀类害虫产卵前或初孵幼虫蛀入前用药,以杀灭成虫和初孵幼虫。用波尔多液等保护剂,应在中药材发病前和发病初期使用,否则无效。雨天、大风天不要施药。四、避免药害。药材因种类及生育期的不同对农药的敏感和耐药性均有差异。如葫芦科、豆科类药材有机氯和铜制剂药敏感,易产生药害。苗期耐药力差,施药的浓度要稀。五、减少残毒。严格掌握用药浓度和用量,避免和减少农药残毒和产生抗药性。随意加大浓度和用药次数,则病虫害产生抗药性的速度就加快,致使病虫害猖獗而难以控制。同时还会增加农药残留量。六、禁用农药。禁止在中药材上使用的农药有:久效磷、磷铵、甲胺磷、3911、苏化203、1605、1059、杀螟威、异丙磷、三硫磷、氧化乐果、磷化锌、氰化物、氯乙酰胺、砒霜、杀虫脒、西力生赛力散、溃疡净、氯化苦、五氯酚、二溴氯丙烷、401等,以及高残毒的六六六、氯丹、滴滴涕等

题主的问题有一些常识性的错误,首先,神农本草经肯定排在本草纲目前面,第二历代中医学家从来不会认为古方比信访好,记住一点,这么向你宣传的,多数情况下都是卖药的商家在这么宣传,中医看病从来都是观其脉证,知犯何病,随证治之。

是药三分毒绝对不只限于西药,中药本身就存在偏性,中医治病就是以偏纠偏,历代本草学家和医家都强调中病即止,除了药食同源的药物,中药材的使用都是有严格的限制的,其次,中医药强调古方可以治今病,却不是拘泥于古方能治百病,历代中医理论的的突破都会有新的时方出现。

再者,题主所说的以两个人的舌头为准又是一个天大的笑话,神农本草经的成书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口尝,而是汉代以前药物使用的经验积累,本草纲目也是李时珍及其子对明代以前本草药物的整理归类,他的贡献在于勘误同名异物的药材,以及总结历代本草经验,加之他本身是一名优秀的临床医学家,本草纲目有其学术观点加成,因而受关注。同时,历代都有医家对这两部书口诛笔伐,毕竟中医药更多的是个人经验体会。

按照中国药典,主要类别如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导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益药、固涩药、外用药等等,主力均为经过数十上百年实践验证非常有效的验方。

但是到了现在,名医没了,神奇的中药也没了,那怎么办?祖宗是不能否定的,祖宗不能错,那就只能是现代人背锅了吗。悟性不够,所以达不到古代名医水平,典籍失传所以神奇的医术失传了。灵气不够所以现代的中药没有古代那么好的效果,农药化肥导致中药发育不够就被采摘。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25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