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承孝是谁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5:04:21
字号:

胡承孝

胡承孝是谁

研究方向:主要作物及轮作制优化配方施肥技术体系研究;菜地氮营养管理与蔬菜安全生产及硝酸盐污染控制;作物钼营养机理与合理施用钼肥技术的研究;城市污泥农用与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

中文名:胡承孝

出生日期:1964年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华中农业大学

代表作品:实用配方施肥技术

学位:博士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基本情况

姓名:胡承孝

任教专业:理学-环境科学类

在职情况:在

性别:男

所在院系:资源与环境学院

所教课程:

简介

男,1964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处长、农业部亚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及湖北省土壤肥料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

1988年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硕士学位,1999年获农学博士学位。

1999、2000年曾赴新西兰开展城市污泥土地利用的合作研究。

1998年5月被评为华中农业大学首届十大青年岗位能手,同年被推选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

2001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3年入选湖北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

先后主持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农业部“948”项目、华中农业大学创新项目及横向合作项目等多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5项;在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农业部“948”项目和横向合作项目等。主要研究领域:主要作物及轮作制优化配方施肥技术体系研究;菜地氮营养管理与蔬菜安全生产及硝酸盐污染控制;作物钼营养机理与合理施用钼肥技术的研究;城市污泥农用与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湖北省黄棕壤冬小麦施用钼肥技术”获199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冬小麦钼营养特性和钼氮营养关系及其机理研究”获2000年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合编的《实用配方施肥技术》(农业科学家服务台丛书)于2002年5月获湖北省第四届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二等奖。在《JournalofPlantNutrition》、《Plant&Soil》及《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著作1部。已毕业并获学位的硕士生4名、协助指导的博士生1名,现有在学硕士生10名、博士生2名。

主要学术成果

代表性著作:实用配方施肥技术

代表性论文:冬小麦钼营养特性和钼氮营养关系及其机理研究

科研课题

小白菜硝酸盐低积累机理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6万元,2011.1-2011.12,主持。

农业部“国家柑橘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栽培与耕作研究室柑橘营养与施肥岗位”,2011.1-2015.12,70万元/年。

作物钼营养生理及其调控技术,华中农业大学自主科技创新基金培育专项,10万元,2011.1-2015.12,主持。

武汉城郊蔬菜安全高效生产土壤障碍因子及其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0万元,2009.1-2011.12,主持。

基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地下水质量预测区域模型(RSM)引进及其在城郊菜地中的应用,农业部948项目(2008-Z25),50万元,2008.6~2010.6,主持。

城郊区农产品健康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8BADA7B03),396万元,2008.01-2010.12,主持。

丹江口南水北调水源库区柑橘园土壤氮磷养分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沿丹江口南水北调水源库区农业生态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子题(2007BAD87B09-09),40万元,2007年08月0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主持。

农业部“国家柑橘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栽培与耕作研究室柑橘营养与施肥岗位”,2007.1-2010.12,70万元/年。

低温胁迫下钼对冬小麦内囊体膜组成及光合特性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671232),8万元,2007年1月-2007年12月,主持。

油稻轮作下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与施肥决策系统研究与应用,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06-03-08B),30万元,2006年6月-2008年6月,主持。

钼调控含钼酶在冬小麦抗寒力形成中的作用,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6万元,2005.1-2006.12,主持。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湖北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520A02),2004年1月-2006年12月,4万元,主持子项目(配方施肥)。

氮淋失预测模型引进及其在菜地氮营养管理上的应用,农业部“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项目(948项目)(2003-Z54),80万元,2003.9-2007.9,主持。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ECT-04-0731):作物钼营养机理,50万元,2004.1~2009.12,主持。

钼提高冬小麦抗寒力的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70431),13万元,2001.1~2003.12,主持。

缺钼引起冬小麦黄化的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770428),10万元,1998.1~2000.12,主持。

污泥土地利用:土壤肥力和环境效应,新西兰ASIA2000基金,1999.1~2001.12,主持。

缺钼引起冬小麦黄化的机理研究,湖北省科学基金(97J054),1998.1~1999.12,主持。

废渣、废液综合利用研究,企业委托,2001.1~2002.12,主持。

微生物对施用城市污泥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反应及其机制,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01.1~2002.12,主持。

鄂南棕红壤主要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体系研究,国家“八五”科技攻关,1993.12~1996.12,主持子项。

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提高大、中、微量元素肥料效益物化技术研究,农业部“九五”重点项目,1996.1~1998.12,参加。

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农业资源利用技术》课程建设,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课题(NTJC1012),2011.1-12,主持。

《农业资源利用技术》课程建设,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课题(NTKC0912),2010.1-12,主持。

农业推广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课题(NYKT0905),2009.1-12,主持。

农科专业学位教育与本科、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实用型人才培养相衔接的研究,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十一五”重大项目子课题,2006.12~2009.12,主持。

农科研究生公共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2006.12~2009.12,主持。

农科特色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华中农业大学,2005.1~2006.12,主持。

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2004.6~2005.6,参加。

农林科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教育部,2001.1~2003.12,第二主持。

农林本科专业人文社科系列课程整合优化研究与实践,教育部,2001.1~2003.12,参加。

农业资源与环境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湖北省重点,2001.1~2003.12,第二主持。

《作物营养诊断与施肥》重点课程建设,华中农业大学,1998.1~2000.12,主持。

获奖及专利

教学奖励

1997年

1.华中农业大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

2.华中农业大学教学质量优秀三等奖。

1998年

3.主持的《培养学生“四动”能力教学方法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被评为华中农业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奖。

1999年

4.获华中农业大学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

5.主讲的《作物营养诊断与施肥》课程被评为华中农业大学首批优质课程。

2000年

6.主持的“《作物营养诊断与施肥》教学改革与实践”被评为华中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优秀奖;

7.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优秀论文指导奖;

8.合著的《新世纪高等农林院校实验教学改革初探》获全国高等农业教育研究会2000年优秀论文二等奖,排名第三。

2002年

9.2002年,主持的《作物营养诊断与施肥》课程被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

10.研究论文《创新管理,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绩效》获湖北省高校师资管理研究会2001-2003年优秀论文二等奖和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论文三等奖。

2008年

11.农科博士生培养与高水平科研紧密结合的探索与实践,华中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二。

2009年

12.农林科研究生公共课程体系建设研究,2009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优良研究成果奖,排一。

13.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2009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优良研究成果奖,排三。

主要论文

科研论文

1.施用氮肥对小白菜、番茄中硝酸盐积累的影响,胡承孝、邓波儿、刘同仇,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2,11(3):239~243。

2.鄂南红壤性水稻土双晚杂交稻NPK经济配比施用研究,胡一凡、胡承孝、尹名济等,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2,11(3):244~248。

3.武汉市菜园土硝酸盐的持留和运移,胡承孝、邓波儿、刘同仇等,土壤通报,1993,24(3):118~120。

4.鄂南红壤性水稻土油稻稻轮作制中肥料分配的研究,胡承孝、胡一凡、尹名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5,Sup.Sum20:122~125。

5.过量硼对小白菜品质及氮代谢的影响,胡承孝、刘同仇,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5,Sup.Sum21:49~52。

6.磷肥对看麦娘生长发育的影响,张礼福、胡承孝,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15(1):39~40。

7.氮肥水平对蔬菜品质的影响,胡承孝、邓波儿、刘同仇,土壤肥料,1996,3:34~36。

8.不同小麦品种施钾效应的差异Ⅰ:生物学产量和钾积累,胡承孝、王运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15(3):243~248。

9.鄂南4种土壤施用氯化钾对油菜幼苗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胡承孝、谭云,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15(4):350~353。

10.不同小麦品种施钾效应的差异,胡承孝、王运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6,2(3):273~278。

11.不同小麦品种施钾效应的差异Ⅱ:氮、磷营养元素吸收与平衡,胡承孝、王运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15(5):442~446。

12.磷肥对小麦与看麦娘相互关系的影响,张礼福、胡承孝,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15(5):450~453。

13.氮肥对小白菜、番茄供食器官品质的影响,胡承孝、邓波儿,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7,3(1):85~89。

14.湖北省部分茶园土壤肥力及茶树营养状况分析,胡承孝、黄芳鹤,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7,16(3):287~290。

15(会议).植物钼营养研究进展,胡承孝、王运华、魏文学,见:中国土壤学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青年委员会编,《迈向21世纪的土壤和植物营养科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344~348。

16.鄂南棕红壤旱地施用石灰和硫酸镁对油菜的效应,胡承孝、吴平,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7,16(6):571~575。

17.黄棕壤有效钼水平对冬小麦产量结构及叶绿素、可溶性糖的影响,胡承孝、王运华、魏文学等,土壤肥料,1998,1:19~22。

18.利用钼值作为冬小麦缺钼土壤诊断指标的探讨,胡承孝、庞静、魏文学等,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8,4(4):393~398。

19(会议).迅速发展的中国钼肥研究,王运华、胡承孝、魏文学等,见:中国农学会微量元素与食物链研究会编著,第二届国际微量元素与食物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33~41。

20(会议).钼肥研究进展,王运华、胡承孝、魏文学等,见:李生秀主编,土壤-植物营养研究文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3~71。

钼、氮配合施用对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胡承孝、王运华、魏文学等,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9,18(3):225~228。

植物钼营养与施用钼肥研究进展,胡承孝、魏文学、王运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湖北省土壤肥料研究与应用论文集),1999,Sup.Sum28:241~247。

钼在冬小麦植株中的分布研究,胡承孝、王运华、魏文学等,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19(6):568~572。

种子钼对冬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干物质重及产量的影响,喻敏、王运华、胡承孝,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0,6(2):220~226。

一个冬小麦钼营养诊断方法研究,杜昌文、胡承孝、王运华等,世界元素医学,2000,7(1):85~88。

钼对冬小麦氮代谢的影响,喻敏、胡承孝、杨玉华等,世界元素医学,2000,7(1):102~105。

钼营养对冬小麦无机氮组分的影响,胡承孝、王运华、谭启玲等,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20(2):125~129。

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对钼的吸收和积累,胡承孝、王运华、庞静等,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20(4):350~353。

施用工业污泥对棉花产量及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谭启玲、胡承孝、魏文学,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20(1):36~39。

钼对黄棕壤上冬小麦碳代谢的影响,庞静、胡承孝、王运华等,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20(1):33~35。

施钼对冬小麦铵态氮含量及膜透性的影响,孙学成、胡承孝、魏文学,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381~384。

施钼对冬小麦脯氨酸和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孙学成、胡承孝、魏文学,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5):473~476。

施用钼肥对冬小麦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和糖含量的影响,孙学成、胡承孝、谭启玲等,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21(1):40-43。

城市污泥中重金属形态及其对潮土酶活性的影响,谭启玲、胡承孝、周后建等,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21(1):36-39。

钼、氮肥配合施用对冬小麦子粒蛋白质及其氨基酸组成的影响,胡承孝、王运华、谭启玲、魏文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8(2):224~228。

城市污泥的特性及其农业利用现状,谭启玲、胡承孝、赵斌等,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21(6):586-592。

冬小麦缺钼反应的基因型差异,喻敏、胡承孝、王运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22(4):360~364。

施用钼肥对酸性黄棕壤上冬小麦叶片膜脂肪酸及叶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柳勇、胡承孝(通讯作者)、谭启玲,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1):86~90。

两种污泥的连续施用对潮土重金属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谭启玲、胡承孝(通讯作者)等,应用生态学报(ChineseJournalofAppliedEcology),2004,15(3):497~500。

硼镁营养对不同硼效率甘蓝型油菜品种苗期硼形态的影响,年夫照、石磊、徐芳森、陈钢、胡承孝、王运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6):633~637。

49.食物中的钼与人体健康,郑艺梅、胡承孝,世界元素医学,2004,11(1):6~9。

50.不同钼效率冬小麦品种钼的吸收和分配,喻敏、胡承孝、王运华,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1):1749~1753。

51.硼对不同效率甘蓝型油菜产量和品质的效应,年夫照、石磊、徐芳森、陈钢、胡承孝、王运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4,26(4):63~65。

52.菜地土壤氮素淋失及其调控措施的研究进展,张学军、赵桂芳、朱雯清、陈晓群、王黎明、吴礼树、胡承孝,生态环境,2004,13(1):105~108。

53.不同滴灌量和施氮量对马铃薯硝酸盐累积的影响,张学军、李娜娜、陈晓群、吴礼树、胡承孝,灌溉排水学报,2004,23(4):23~25。

54.硼对油菜产量和品质效应的研究进展,年夫照、石磊、徐芳森、胡承孝、王运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24(1):79~83。

55.高等植物含钼酶与钼营养,孙学成、胡承孝(通讯作者),植物生理学通讯,2005,41(3):395~399。

56.Effectsofearthwormactivityonfertilityandheavymetalbioavailabilityinsewagesludge.XiaoliLiu,ChengxiaoHu(Correspondingauthor),ShuzhenZhang.EnvironmentInternational,2005,31:874-879(SCI、EI收录)。

57.缺钼对冬小麦不同品种叶绿素含量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喻敏、胡承孝、王运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24(5):465~469。

58.生态混凝土在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初探,陈庆锋、单保庆、胡承孝、刘毅,上海环境科学,2005,24(5):214-217。

59.钼对冬小麦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喻敏、胡承孝、王运华,麦类作物学报,2006,26(2):113-116。

60.EffectsofMolybdenumonAntioxdativeDefenseSystemandMembraneLipidPeroxidationinWinterWheatunderLowTemperatureStress.SUNXue-Cheng,HUCheng-Xiao(Correspondingauthor),TANQi-Ling.JournalofPlantPhysiologyandMolecularBiology,2006,32(2):175-182.

61a.低温条件下钼对冬小麦叶绿素合成前体的影响,喻敏、胡承孝、王运华,中国农业科学,2006,39(4):702-708。

61b.Effectsofmolybdenumontheintermediatesofchlorophyllbiosynthesisinwinterwheatcultivarsunderlowtemperature,MinYu,ChengxiaoHu,YunhuaWang.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6,5(9):670-677。

62.低温胁迫下钼对冬小麦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孙学成、谭启玲、胡承孝(通讯作者)、甘巧巧、易长城,中国农业科学,2006,39(5):952-959。

63.低温胁迫下钼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孙学成、胡承孝(通讯作者)、谭启玲、甘巧巧,作物学报,2006,32(9):1418-1422。

64.从QTL到QTG的路还有多远?曾长英、徐芳森、孟金陵、王运华、胡承孝,遗传(HEREDITAS),2006,28(9):1191-1198。

65.湖北省不同地区水稻土对几种养分的吸附能力研究,廖志文、邹娟、胡承孝(通讯作者)、巩细民、鲁君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25(4):385-388。

66.钼对小白菜叶绿素和抗坏血酸含量以及硝酸盐累积的影响,郑艺梅、胡承孝、郑晶、华平、张奎,农产品加工·学刊,2006,3:7-8。

67.不同水分条件下几种氮肥对水稻土中外源镉转化的动态影响,杨锚、王火焰、周健民、胡承孝、杜昌文,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5):1202-1207。

68.利用生态混凝土控制城市坡面暴雨径流污染试验研究,陈庆锋、单保庆、尹澄清、胡承孝,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11(7):23-28。

69.钼对冬小麦不同品种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喻敏、胡承孝、王运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1):164-166。

70.施钼对不同钼效率冬小麦叶片呼吸作用相关酶的影响,甘巧巧、孙学成、胡承孝(通讯作者)、谭启玲,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1):113-117。

杨暹是华南农业大学蔬菜系教授,实打实的蔬菜行家。可洗起菜来,却显得有点“业余”:蔬菜在水龙头下,搓洗不超过两遍,就直接下锅。

许多家庭主妇比他讲究多了——做菜前,拿水泡上半小时;洗菜要用盐水、淘米水、果蔬洗涤剂。说到底,为的是洗净残留的农药。

可杨教授说:“农药已经被蔬菜吸收,你怎么泡,泡多久,都不可能泡出来。”

在他看来,许多流传甚广的除蔬菜农药残留的方法并不可行。

农药残留不超标,就是安全的?

很多人将农药残留等同于农药残留超标。其实,有农药残留,并不需恐慌,只要残留的量在国家规定范围以内,就是安全的。

农药残留超标与否,与是否科学使用农药有关。比如,使用国家禁用的农药、过量施药、缩短喷药间隔时间,就会造成超标。

遗憾的是,蔬菜的农药残留超不超标,老百姓通常无法自行判断。因此杨暹建议,选购蔬菜时,最好选择一些质量比较稳定、信誉较好的基地生产的蔬菜。

泡再长时间,农药也去不净!

长期以来,浸泡被当作去农残的有效途径。可杨暹反问:“一个人如果泡在浴缸里,肚子里的食物会被泡出来吗?我们去游泳,会把体内的血液泡出来吗?”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这道理,放到蔬菜上也一样。

杨暹介绍,果蔬农药分两类,一类是附着式的,农药只在果蔬表面,另一类是内吸式的,农药能渗入果蔬内部。现如今,大多数农药属于内吸式,喷洒到蔬菜上后,大部分会被蔬菜所吸收,甚至发生化学反应,成为蔬菜“身体的一部分”。

“所以,你泡上一天,也泡不出来。”杨暹说。

当然,短时间浸泡,有清洗蔬菜表面残留农药的作用。但切勿长时间浸泡,因为它可使蔬菜的营养成分流失,变得难吃,还可能使农药重吸收,适得其反。

冲洗,用清水就够了?

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去掉蔬菜表面的农药。

杨暹建议用清水冲洗,同时用手搓揉,这样基本可以清除掉蔬菜表面的农药、灰尘、沙土。

“其实很多农药,只要不是当天打的,只要过几天,蔬菜表面的农药经过分解,已经所剩无几了。”杨暹说。

至于用淡盐水、淘米水、小苏打水、醋等液体清洗,杨暹认为没有必要。“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这些液体去残留农药更有效。大部分农药溶于水,遇水后会分解,所以简单用清水搓洗几遍就能去除。”

瓜果类,则可以选择清洗后再去皮。

果蔬洗涤剂,不一定比清水好!

市面上,不少果蔬洗涤剂声称含有“表面活性剂”,能吸附果蔬表面的农药,甚至能百分之百去除蔬菜内部的农药。

杨暹曾对某一品牌的果蔬洗涤剂做过研究。结果发现,其的确能去除部分农药残留,但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

美国加州大学一个研究组也曾做过研究,他们选取了市场上常用的5种果蔬洗涤剂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与清水冲洗相比,果蔬洗涤剂并没有更高效。

晾几天,延长间隔期

在农残控制上,有个概念,叫安全间隔期。是指从最后一次施药,到收获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越长,农药分解越多,残留的也就越少。也就是说,理论上,间隔时间越长,就越安全。

买回来的蔬菜,多数情况下,我们无从知晓其喷药时间。如果能在通风处晾晒几天,有助于减少部分残留农药。如果你不追求新鲜,冬瓜、南瓜、马铃薯这类瓜果,就可以放上几天再食用。

杨暹说,放冰箱存放也可以,“在0~4摄氏度的温度下,农药是会分解的”。

理论上,日晒也会加速部分农药的分解。“有些农药见光分解,所以农民要在傍晚喷洒。买回来的蔬果,你可以晒一晒,但缺点是果蔬会变得不新鲜。”

专家: 有无打农药,神仙都看不出来

1.看虫子?错!

杨暹:没打对药,或者过量打农药,也会有虫。如果不规范地经常打一种农药,虫不但不会被杀死,反而会产生抗药性,迫使农户越打越多,造成蔬菜农药残留超标。

2.看虫孔?错!

杨暹:有虫洞,有可能是昨天打了药,把虫杀死,今天就拿去卖,那么同样可能农药残留超标。

3.闻味道?错!

杨暹:部分蔬菜如生菜,味道比较大,有一定的驱虫作用。但是你不能排除,农户为了预防虫害,也施药。

4.反季节蔬菜,农药多?错!

杨暹:首先,反季节蔬菜的概念要厘清,它是指不适合产地气候条件生产出来的蔬菜,而非不适合销售地气候条件生产的蔬菜。反季节蔬菜,也不一定会使用更多农药,如果生产条件控制好,虫害还可能会更少。

5.用快速检测仪检测?对

杨暹:市面上有一些农药残留检测仪或者检测试纸,可以快速检测蔬果是否存在农药残留超标。但这也只能定性,不能定量,也可能存在误差。

原文来自:家庭医生

作者: 谢 晓 ?杨 暹(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蔬菜岗位专家,华南农业大学蔬菜学系教授、博士)

感谢华南农业大学方玮对本文的帮助

编辑:徐姗

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合作单位或个人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25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