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主要蔬菜品种。由于它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深受我国城乡人民所喜爱。我国栽培方式多样,可周年生产供应。黄瓜属一年生草本蔓性攀缘植物,根系浅,主要分布于15~20厘米的表土层中;而且木栓化早,脆性大,再生能力差,吸收能力弱;黄瓜根系喜氧气,土壤缺氧易烂根。它对土壤溶液浓度反映敏感,喜肥而又不耐肥。施肥过多易引起烧根、烧苗。黄瓜要求栽培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通透性好,缓冲能力大和保水保肥能力强。育苗时宜早分苗,并采用营养纸袋、塑料袋、营养钵及穴盘等保护根的育苗装置,适时定植并及时浇水,诱发新根。结瓜早、结瓜时间长和连续结瓜的特点与根系吸收能力弱不耐肥的特性相矛盾,这就加大了栽培管理上的难度。在加强水分管理的同时,应及时整枝绑蔓、摘心维持植株水分、养分的平衡,促进营养器官更新复壮和开花生瓜。黄瓜的生长期为79~120天,保护地栽培生长期为120~150天。黄瓜分华北型和华南型。华南型黄瓜对短日照较为敏感,而华北型对短日照要求不严,因而在长日照条件下,北方夏季仍可正常开花结果。黄瓜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而自然界二氧化碳的浓度仅为0.3%,不能满足光合作用的需要,而保护地栽培,二氧化碳的亏缺更为突出。对温室和塑料大棚栽培的黄瓜,增施二氧化碳肥料,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
国内外资料表明,每生产1000千克黄瓜需要吸收氮2.4千克(0.9~4.0)、磷1.4千克(0.9~1.5)、钾3.5千克(2.6~5.5)、钙3.1千克、镁0.7千克。五元素的比例为1:0.58:1.5:1.3:0.3,大小顺序为钾>钙>氮>磷>镁。三要素中钾最多,其次是氮,磷最少。
黄瓜营养状况好坏,一般可以通过外部形态的反映来作出判断。
缺氮:黄瓜植株矮化,叶片小,上位叶更小,从下位叶到上位叶顺序变黄,叶脉间黄化扩展到全叶,上位叶小,不黄化,茎细而脆,果实细而短小,膨大不良,有时出现畸形果。
缺磷:植株稍矮化,苗期叶色浓绿,硬化,叶片小,稍微向上挺。定植到露地后,停止生长,叶色浓绿,果实成熟晚。
缺钾:植株矮,节间短,黄瓜生育早期叶缘出现轻微黄化,先是叶缘后发展到叶脉间黄化。在生育中后期中位叶附近出现上述状况。叶缘枯死,随着叶片不断生长,叶向外侧卷曲。叶片稍有硬化,呈现深绿色。瓜条稍短,膨大不良。
缺镁:叶脉间失绿,严重时仅主脉为绿色,叶脉间均黄化,叶色逐渐枯萎。
缺钙:植株矮化,节间短,幼叶小,叶缘缺刻深,叶向上卷曲,从叶缘向外干枯,严重则导致器官脱落,花败育。
缺硫:叶片向后弯曲,呈淡绿色至浅**,幼叶叶缘呈明显的锯齿状。
缺铜:植株丛生状,节间短,叶脉间出现失绿斑块,后期呈现褐色并出现坏死。失绿从老叶向幼叶发展。
缺锰:植株顶部及幼叶脉间失绿呈黄褐斑纹,后期叶脉间出现下陷坏死斑,老叶白化先死亡,芽的生长受抑制,新叶细小。
缺锌:从中位叶开始褪色,叶脉清晰可见,叶缘从黄化变褐色,叶缘枯死,叶片向外侧微卷曲,生长点附近的节间变短,新叶不黄化。
(1)春季早熟保护地黄瓜施肥技术。
苗期施肥
不论采用哪种育苗方式,关键是营养土的配制。要求营养土质地疏松,透气性好,养分充足,酸碱度适中,不含草根和其他杂质。播种的育苗畦要采用肥沃的3年内未种过黄瓜的园田土6份,加腐熟的马粪或厩肥4份。分苗畦用园土7份,腐熟的马粪或厩肥3份。然后每立方米营养土中,加入腐熟捣碎的大粪干或腐熟鸡粪15~25千克,或加入过磷酸钙0.5~1.0千克,硫酸钾0.5~1.0千克。肥和土都过筛,均匀混合。北京工厂化穴盘育苗基质配方是草炭:蛭石=2:1,每立方米基质中加入氮、磷、钾复合肥(15:15:15)2~2.5千克或加入尿素1千克和磷酸二氢钾1千克或1.5千克的磷酸二氢铵。日本要求保护地黄瓜每升营养土(或基质)中应含有氮250毫克,五氧化二磷1500~2000毫克,氧化钾200毫克。在黄瓜幼苗二叶一心时,应结合喷水进行1~2次叶面施肥,其配方是每1000升水中加入硝酸钾810克,硝酸钙950克,硫酸铵500克,磷酸二氢钾350克,三氯化铁20克,同时结合1克水可用5%~10%的充分腐熟的人粪尿追肥。
施足底肥
黄瓜的基肥量应占总施肥量的30%~50%,同时以有机肥为主,磷肥的绝大部分也应作基肥施入。一般生产上每亩施用优质有机肥5000~7000千克,过磷酸钙50~60千克,两者应充分混合堆积发酵后施用,上述肥料2/3撒施耕翻后,其余1/3在定植畦中央开沟施入。也有的把1/3于耕翻地前撒施,2/3在定植畦处开深沟施入;把土与肥混合后覆土作畦。在有机肥用量不足时,除每亩施用50~60千克过磷酸钙外,每亩还应加入复合肥30~50千克和硫酸钾5~10千克。
追肥
黄瓜定植后,生长加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需肥量不断增加,需要大量的营养,但其根系吸肥能力差又不耐肥,因此必须不断地进行追肥,采用以氮、钾肥为主,化肥与人粪尿交替施用的方法,以保证果实的正常发育和营养体的健壮生长。
黄瓜定植缓苗后进行第一次追肥叫提苗肥,一般以有机肥为主,可施用各种饼肥、人粪干、炕土等土杂肥,每亩用量100~200千克。缺磷土壤可掺施20~30千克过磷酸钙或人粪尿每亩400~500千克。黄瓜根瓜坐住后结合浇水施催果肥,每亩可施粪干1000~1500千克或尿素10~15千克。根瓜采收后进入结瓜盛期,产量不断增加,特别是腰瓜收获期,每浇1~2次清水,就要追一次氮肥,也应配合施用钾肥。至采瓜末期,其间应追肥8~10次,每次用尿素15~20千克/亩,或腐熟的粪稀500~1000千克/亩,两者可交替施用。同时前期应施2~3次钾肥,每亩每次施硫酸钾10~15千克。采瓜后期可用0.5%尿素或0.2%磷酸二氢钾、1.5%~2.0%的硫酸铵和5%~6%草木灰浸出液进行叶面喷施。
各地实践表明:保护地黄瓜增施二氧化碳肥料和稀土等叶面肥,都有明显地增产作用。黄瓜幼苗期增施二氧化碳肥料可增产10%~30%,开花结果期,继续施用二氧化碳肥料,可提高早期产量40%,一般要求施用二氧化碳浓度为1.5~2.0毫升/升。在晴天或半阴天每天清晨日出后半小时,开始施用,施放20~30分钟后,停止20分钟,再施放20~25分钟,间隔15分钟再施放15~20分钟,直至8时左右停止。需要通风时,在施完二氧化碳肥料后半小时可打开天窗。
(2)春季露地栽培黄瓜的施肥技术。
露地黄瓜的苗床要求与大田施肥基本上和春季保护地黄瓜相同。追肥可省去提苗肥,在根瓜坐住后可结合浇水施催果肥,每亩施粪干1000~1500千克或尿素15~20千克。根瓜采收后特别是腰瓜收获期每浇1~2次水追一次肥。
(3)夏秋季露地黄瓜施肥技术。
苗床施肥用露地春黄瓜。夏秋季黄瓜生长和结果迅速,要求养分比春黄瓜更为集中,大田基肥应以速效肥料为主,一般亩施人粪稀2500千克,复合肥20~30千克耕地前撒施。生长期追肥2~3次,以人粪尿为宜,每亩用1000千克左右。
何为品种的优化和复壮?
大蒜是1?2年生的蔬菜,一般情况下不结种,以无性繁殖器官蒜瓣进行繁殖。大蒜从用蒜瓣播种到收获蒜头获得新的蒜瓣并进入休眠状态称为一个生育周期。大蒜完成一个生育周期需要顺序经历萌芽期,幼苗期,鳞芽及花芽分化期,蒜薹伸长期,鳞茎肥大期和休眠期。
大蒜的生长发育期的长短,因品种,播期不同而异。大蒜根据栽培地的不同,可以春播和秋播,不论春播还是秋播,鳞茎都是在温度升高,日照加长的条件下成熟。同一地区,即使播期不同,蒜头的成熟期也基本相同,所以播期过晚的大蒜生育期短,产量低。大蒜的生长发育和器官的形成有一定的顺序性,如果受到外界条件或本身内在原因的影响,化芽和鳞芽有时可以不分化,少分化,多分化,从而分别形成独头蒜,少瓣蒜,复瓣蒜。
我们就以露地栽培大蒜所需要注意的细节来说一下。
一,茬口及播种期
大蒜忌连作,否则植株细弱,叶片发黄,产量降低。与葱蒜类蔬菜重茬,长势弱,易遭受病虫害。大蒜对前茬的选择不严格。大蒜施肥量大,根系分泌物有一定的杀菌作用,是其他蔬菜的理想前茬。
大蒜的栽培季节主要取决于大蒜生长发育对外界条件的总体要求和品种差异。在外界条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温度,因为不同品种的耐寒和生长期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对温度也有不同的要求。为了提高大蒜的产量,必须使大蒜不同生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与温度的季节变化相吻合。
如我们山东地区,春播大蒜可以在3月中旬播种,6月上旬收获。而在北方地区如长春,哈尔滨等地,就得在4月上旬播种,到7月中旬收获。
山东地区的秋播大蒜一般是在9月下旬播种,到来年的6月上旬收获。而长春,哈尔滨等寒冷地区,就不再进行秋季播种大蒜。
在适宜秋播大蒜的地区,秋播是提高蒜头和蒜薹产量的有效途径。因为秋播大蒜以幼苗跨过秋,冬,春三季,经过长期低温,可以提高抽薹率,增加蒜薹产量,促进大蒜分瓣。秋播大蒜太晚,势必缩短幼苗冬前生长期,降低植株的越冬能力,减少蒜薹和蒜头的产量,甚至形成独头蒜。正如农谚所说,"七大八小九不栽,十月栽下没蒜薹"(农历),所以秋播大蒜不宜太迟。
春播大蒜的生育期,尤其是幼苗生长期比秋播大蒜显著缩短,应尽量早播,土壤化冻就可以播种,这样才能确保大蒜正常抽薹分瓣。
二,整地施肥
栽培大蒜要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因为大蒜的根系是弦状根系,分布浅,而且分布的范围小,吸水吸肥能力差,蒜头也是在土中生长,膨大的。大蒜对土质的适应性广,但以沙壤土为佳,因为沙壤土结构疏松,温度升高快,适宜根系的生长。沙壤土中栽培的大蒜返青早,抽薹早,蒜头大,起薹容易。沙土保水能力弱,不利于大蒜的生长,但蒜辣味重。
大蒜不喜黏土,土壤黏重时蒜头小而尖。大蒜又怕碱,在碱性大的地块,植株黄弱,种蒜易腐烂,容易遭受地蛆危害,返碱时蒜秆易倒伏。
大蒜播种前的深翻细耙非常重要,秋播大蒜的耕翻深度不宜过深,以10?15厘米为宜,因为此时雨水多,易积水。秋播大蒜翻地后最好晒垡半月以上,干旱则不宜晒垡。春播大蒜的地块,要在冬前整地,可因冻融交替而杀灭病菌,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
三,播种密度和深度
大蒜的播种密度应根据品种,种瓣的大小,土壤的肥力,播种期的早晚,栽培形式等而定。一般情况下,行距15?25厘米,株距6?12厘米,适宜种植的密度为每亩3?4万株,用种量100?150公斤。
大蒜进行播种时,开沟深度为10厘米左右,播种深度为6?7厘米,种蒜高约3,覆土厚度为3?4厘米,秋播要比春播大蒜略深一些。
大蒜适宜于浅播,播种过深出苗迟,幼苗弱,抽薹晚,并影响蒜头拍膨大。
四,防止跳蒜
大蒜播种以后,在适宜的温度下,一周之内就会发出很多条新根,其根系在下扎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下部土壤不松软,扎不下去,就会把种蒜向上顶起,露出地面,这种现象称为跳蒜。已经跳出地面的种蒜如果不及时栽回土壤中,会造成损失,即使栽回土壤中,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也会受到影响。
为了防止跳蒜,春播大蒜最好尽量提早播种,因为大蒜比较耐低温,温度低根系生长慢,缓慢向下扎根不易把种蒜顶到地面上。此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造下松上紧的土壤条件,在整地时深耕细耙,播种时再浅翻一次,覆土后及时镇压,使土壤上硬下软,种蒜向上跳困难,向下扎根容易,但是覆土也不可过高。
五,大蒜幼苗期的管理
秋播大蒜在9月下旬播种后,管理上要促进大蒜迅速出苗,加强中耕除草,适时适量浇水追肥。在播种之后,土壤墒情差时要立即浇透水,促进幼芽萌发。播种后一周幼苗出土,再浇一次催苗水,而后疏松土壤。出苗后表土见干时浇第三遍水,有利于幼苗生长。第二片真叶出现以后,锄松土壤进行蹲苗,促进根系的生长。
在越冬期,为了保证幼苗安全越冬,冬前要浇冻水,浇冻水时要适时而足量,通常是在夜间表土结冰,午后化冻时浇冻水。11月下旬以后,可在畦面覆盖稻草等作物秸秆,防寒防冻。覆盖要适时,过早幼苗易受热腐烂,过晚幼苗易受冻。
大蒜幼苗返青后,要浇返青水,浇水量不宜过大,因此时地温尚低,为防止降低地温,所以浇水不可过大。
春播大蒜苗齐一般不浇水,只有因干旱出苗困难时才可浇水。幼苗出土后,经常出现跳蒜现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上土或补浇一次水。
大蒜从播种起35?40天会发生退母,退母时大蒜贮藏的营养已消耗完毕,植株营养连接不上,因此会出现叶片黄尖现象,退母前要及时浇水施肥,可以减轻黄化现象。
六,蒜薹伸长期的管理
大蒜进入蒜薹伸长期时,叶片已全部长出,植株进入旺盛生长期,对水肥的需求显著增加,此时如果缺水缺肥,就会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造成抽薹困难。
大蒜抽薹期需要肥多水足,地皮发白就要进行浇水,隔一次水施一次速效性的氮肥,同时还要注意磷钾肥的追施,最好是随水冲施大量元素水溶肥,以促进蒜薹的生长和蒜头的发育。
蒜薹长成后要及时采收,采收不及时会造成品质的下降,失去食用价值。采薹前的3?4天停止浇水,减少采薹时的断薹,同时也会降低蒜头的产量。
七,蒜头膨大期的管理
蒜薹成熟后,无论蒜薹是否采收,植株的营养逐步下移,贮藏到蒜头中,蒜头膨大进入盛期。蒜头有一半的重量是在采收蒜薹到成熟期形成的。此期大蒜的根,茎,叶的生长趋于衰老。
为了保证蒜头的正常生长,保护根系,防止早衰,延长叶片的功能时间,采完蒜薹后要及时浇一遍水,追一次肥,4?5天后,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湿度,相继浇1?2次水,促进蒜头的生长。一般在蒜头的膨大期,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农谚说,"要长蒜,泥里陷",说明这一时期需水量最大,但也要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墒情而定。收获前5?7天停止浇水,防止因土壤湿度过大而导致蒜皮腐烂,蒜头松散,不便于采收和储藏。
八,贮藏大蒜
大蒜收获后要进行晾晒,是大蒜进入休眠期的重要保证。
大蒜贮藏常采用的方法是,挂藏,架藏,坑藏,窖藏,衡温冷藏等。
九,防止大蒜的退化
大蒜品种因是无性繁殖,用种瓣进行播种,连续多年的栽培,不经有性繁殖,又加上土壤的问题,肥料的不足,高密度栽培,及选种的不严格等栽培条件的原因,必然会导致品种的退化。所以要注意大蒜品种的调换,及改善栽培条件,严格挑选蒜种,从田间选棵,收获后选头,播种时选瓣,肥沃土壤中栽培,严格轮作换茬,适当稀播,加强肥水管理等方面,来逐步复壮大蒜品种。
总之,要想大蒜高产优质,在实际栽培中的技术细节有很多。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种田有很多的道道,并非是有肥有水就可以获得高产。同样的地块,同样的栽培条件下,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产量?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产品出现?有一分耕耘 就有一分收获,没有白流的汗水,也没有不劳而获的成果,细节就是你的耕耘,就是你的努力。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就能成功。
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技术,养殖户需经过一二年的养殖实践或在专家的指导下才能逐步掌握。优化和复壮是指对种虫的选择、保护及杂交繁殖。任何一种昆虫,在长期人工饲养过程中,由于近缘交配或群体过小、饲料种类单一等问题,会使虫体变小,抗病能力减退。因此,要经常在大群体中选择体壮个大、活动敏捷、色泽鲜艳、食量较大的个体与群体隔离,单独饲养,或数十对饲养。在一定时间内进行选优去劣,称为复壮,或与其他饲养户交换些健壮虫体,成为远亲繁殖,经常保持种群杂交生长发育优势。因地鳖虫世代发育极不整齐,特别是在多个体、大面积的饲养池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解决的方法,是通过仔细观察,找出成虫盛期,进行过筛,将成虫分离出来,选出优质体态的部分个体,移至适合于成虫交配和产卵的养殖池中,作留种群体,其他大量成虫,则可加工处理,作为商品出售。若虫再放回原饲养器中,使其继续生长发育。这样的过程,每年要进行两次。分离出来的成虫,待其盛卵期过后,可将衰老的成虫淘汰掉,这样成虫不会与卵鞘混养,因为成虫的活动干扰卵的胚胎发育,更由于成虫期的地鳖虫呼吸旺盛,致使饲养室中小环境的空气变得污浊不堪,造成幼虫窒息于卵鞘中,即使孵化出来的幼龄若虫也不能正常发育和蜕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