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五里塘91号。
福建省浦城县仙阳茶场的最新地址是:福建南平五里塘91号。
主营产品:茶叶种植;加工管理
企业人员:10(人)。
浦城县,福建省南平市辖县,中国丹桂之乡。位于福建省最北端、闽浙赣三省交界处,是福建的"北大门",自古为中原入闽第一关,分别与浙江省的江山市、龙泉市、遂昌县和江西省的广丰县接壤,与福建省的建阳市、武夷山市、松溪县毗邻。
浦城为国家商品粮基地(素称“闽北粮仓”),福建边境贸易重点县,省林业重点县,李柰、莲子、绿茶生产基地之一。
松溪县的地理
福鼎白茶是绝对的白茶领军品类,很多后起的白茶产区,也大都冒名福鼎白茶,足见其名气和影响力。建阳白茶出现的时间,应在福鼎白茶之后,政和白茶之前。白茶市场主流的是福鼎、政和生产的是大白茶。作为白茶中国的重要主产区,政和白茶产量占国内白茶总产量的25%左右。
白茶主要几个出名产地
天下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每片白茶采自福鼎高山茶区,四周都是青山绿水环抱,花草繁茂,郁郁葱葱,郁郁葱葱,沙土相间。这里一年四季都能看到雾气缭绕,群山环抱,造就了福鼎白茶独特的味道。
福鼎白茶
福鼎白茶是绝对的白茶领军品类,很多后起的白茶产区,也大都冒名福鼎白茶,足见其名气和影响力。
该知名白茶茶区土壤有红壤、黄壤、紫色土、冲积土等。现有茶园面积21万亩,福鼎境内17个乡镇村村种茶、乡乡做茶。名气和产量都比较大的有白琳、_溪、管阳、点头、太姥山等乡镇。
建阳白茶
建阳在武夷山之前便是北宋贡茶产区,在这里有过中国历史上制作最精致的茶,是武夷岩茶当家品种水仙的品种发源地。
当然最重要的是建阳白茶,也称为建阳水仙白茶。“白牡丹”始于建阳水吉,“贡眉”始于建阳漳墩。
建阳白茶出现的时间,应在福鼎白茶之后,政和白茶之前。白茶市场主流的是福鼎、政和生产的是大白茶。
而建阳主要产的是小白茶和水仙白,树种主要是福建水仙和当地的小叶菜种,香气、滋味辨识度高。
政和白茶
不是“郑和下西洋”的“郑和”,是“政通人和”的“政和”。作为白茶中国的重要主产区,政和白茶产量占国内白茶总产量的25%左右。所产制的白茶带高山特质,正所谓“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
政和白茶的主要树种是政和大白茶,其生长周期长,比其他品种采摘时间晚,故内含物质更丰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茶树品种决定了茶气足,品尝后韵味犹存的特点。
松溪白茶
松溪白茶主要产区海拔300米以下的低丘陵地带,年平均气温18.1度,年平均降雨量1753.1米。
松溪县是“小白茶”的发源地之一,境内尚种植3.2万亩小种菜茶,是全省种植菜茶面积“第一县”。
云南白茶
随着近些年来白茶广受消费者的追捧,近一两年也有一些茶企或私人尝试以云南茶叶为原来制作白茶,以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茶树品种。
云南白茶具有以下特点开始收到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首先是具有迷人的花果香;其次是回甜强度和持久度好;第三是鲜醇度好;最后是适合存放。
陕西汉中
2018汉中白茶试制成功,首批10吨白茶在西乡投入量产,告别了不产白茶的历史。
2017年,试制的1000多斤白茶在市场一销而空,西乡白茶独特的品质给喝过白茶的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今最高纬度的白茶试制成功不仅提高了茶叶的利用效率,还增加了茶叶产值和茶农收入。
白茶在市场上多少钱一斤
白茶分高山白茶和平地白茶,市面上几十元一斤的白茶,大多都是平地白茶,可以说是这样的白茶原料品质一般。
不像高山白茶,在福鼎海拔在800米左右的才能称为高山白茶。正宗的高山白茶基本上都是几百元一斤,有些甚至上千元一斤。
松溪县地处仙霞岭南端和洞宫山余脉交汇,中低山环绕县境四周,河谷平原分布县境中部溪流两岸地带,在山地与河谷平原之间,错综分布低山丘陵和山间盆谷,构成松溪县四周环山中央低陷的层状总体地貌特征。
全县地势大致从东北向西南倾斜,最高点在北部溪东乡的龙头山,海拔1349米,最低点在西南梅口村附近,海拔170米。松溪干流依地势自东北入境斜贯西南,干流两侧地势又有不同,西北侧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松溪河谷倾斜,东南侧地势则相反,由东南向西北松溪河谷倾斜。 松溪县地处北纬27度,东离海洋径距160公里,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冬长,春秋较短;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热同期,光、温、水地域差异明显;气象灾害频繁出现。
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日照1900小时以上,无霜期270天左右,夏天最高气温为36℃,且只有一周左右,冬天最低气温零下3°C,一般不超过10天。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且雨热同期,光、温、水地域差异明显。非常适合动植物栖息与繁衍。 松溪县森林资源有常绿阔叶林、杉松针叶林、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毛竹林和灌丛草甸。
常绿阔叶林,生长在海拔200~1000米处,山谷中可延伸到1200米,多为次生林,原生植被不多,在湛卢山西北的陈坑、栗坑和白马山一带,海拔在700米以上的地区,尚有零星分布。
针叶林,遍布全县,多为次生林、半天然林和人工林。
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200米的中低山地区。混生落叶树种越往高处越占优势,以栗坑、陈坑、青山、双源、黄沙、源尾、岭完、后洋一带居多。主要常绿树种有青山栎、甜槠、木荷,落叶树种有紫树、福建山樱花、青窄槭锥栗、酸枣、山柳、泡桐、枫香、拟赤杨等。
竹林,主要是毛竹林,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下地带,主要分布在渭田、溪东、郑墩、茶平、旧县等乡的湿润的低山丘地。在郑墩、旧县乡有小片刚竹、苦竹、黄竹等杂竹林。在低山丘陵还零星分布着箬竹、胖竹、水竹、淡竹、实心苦竹等。落叶阔叶灌丛,分布在郑墩、溪东、渭田、花桥等乡海拔200~1000米地带,组成树种有以白栎为主的阳性落叶栎类,伴生树种有映山红、白檩、白胡椒、算盘子、盐肤木等。海拔900~1300米地带以茅栗灌丛、短柄枪灌丛为多,伴生树种有白栎、化香、胡枝子、野山楂、圆锥八仙花等。常绿阔叶灌丛,分布在海拔700~1000米的地带,以乌刚栎、马银花为主,海拔在700米以下的地带,以赤楠、乌饭、老鼠刺为主。灌草丛,分布在海拔900~1300米乔木难以生长的地带,干燥、低温、风口处,以胡枝子灌丛为主;海拔500米以下的阳坡地带,分布铁芒萁草丛;山谷、沟坡、岭糟地带土壤湿润肥沃处生长着五节芒草丛。河漫滩草甸,生长在河漫滩和溪谷地带,以草本植物芦苇为主,间有菊科、禾本科或莎草科植物。经济林,主要是茶、油茶、油桐和果树,均属人工栽培,分布在丘陵地带。 松溪农业,历来以种植水稻为主。
但建国前,由于长期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和战乱影响,农田水利设施简陋,旱涝灾害频繁,加上地多人少,耕作粗放,粮食产量很低。1949年粮食总产仅1.72万吨,平均亩产93公斤。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引导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从1954年开始,逐步改善生产条件,并积极推广优良品种与先进的农业技术,经历了高秆改矮秆、单季改双季、常规品种改杂交品种三个阶段,使松溪县由单季稻地区变成双季稻地区。其间,有1958年“大跃进”的失误,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左”的政策影响,走过曲折道路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1982年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快了农业发展速度。1983年粮食总产达7.43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1984年,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促进了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发展。1986年,松溪县成为全省十七个粮食生产基地县之一。198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2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元,分别为1978年的3倍和4.58倍;粮食总产6.65万吨,平均亩产423公斤,分别为1949年3.9倍和4.5倍。
2008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51亿元,增长6.54%,是近5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种植粮食面积1.09万公顷;烟叶面积1280公顷,收购中上等烟5.7万担,烟农交售烟叶收入3220万元,创原烟叶税708万元,获“市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茶叶总面积4433公顷,其中无公害茶园面积666.7公顷,茶叶生产企业“QS”认证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茶叶总产值8550万元,增长15.3%;留养新竹815.2万株,新开竹山机耕道136千米,年产清水笋罐头10310吨,加工竹材750万根,竹业总产值3亿元,增长15.4%;蔬菜播种4700公顷,实现产值1.03亿元,增长7.1%;建立中药材基地1293公顷。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土地开发整理186.7公顷,改造中低产田233.3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300公顷,修复水毁水利20处,建成山地蓄水池37个,建设沼气池1000口。
到2009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94亿元,增长6%。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粮食播种面积1.26万公顷,粮食总产量6.46万吨,增长4%。茶、竹、烟、菜四大特色产业喜获丰收,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1.6%,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截至2009年,烟、茶、竹、菜“四大产业”初具规模效益。其中,烤烟生产被列为中美技术合作优质烟生产基地和厦门卷烟厂厂办基地;毛竹林和小径竹面积22万亩;茶园面积6.3万亩,年产茶叶2400吨,蔬菜年复种面积5.7万亩,年产蔬菜80087吨。松溪还是福建中药材重点基地县,现有厚朴、杜仲、辛夷花、茯苓等珍贵中药材种植面积18600多亩,其中厚朴就达1万亩。立足资源发展起来的食品加工、竹木加工等产业已成为当地支柱工业。有1家获“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家获“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称号。
2012年,松溪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7.21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农业产值9.75亿元、林业产值4.96亿元、牧业产值1.15亿元、渔业产值0.8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54亿元。 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商周时代,松溪县已能制作印纹陶器。宋代,城关西郊九龙窑出土的青瓷、贡瓷已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并开始有手工造纸。明、清时,茶平乡铁岭、黄屯一带造纸、炼铁业发达,毛边纸以韧性强、吸水性好而著称。民国时,松溪船厂制造的小木船,以轻巧耐用而闻名建溪一带。但在解放前,由于战乱相继,工商业备受摧残,工业发展长期停留在手工阶段。1949年解放时,县内除城关有两家小碾米厂,无别的现代工业。全县工业产值仅90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占工农业总产值12.43%。建国初期,国家对私营工业、手工业采取扶持政策。1953年开始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1956年基本完成私营工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全县工业产值增至22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17.2%。1958年由于“大跃进”的工作失误,地方工业一轰而起,办了许多有名无实的工矿企业,盲目追求产值,不求经济效益,造成产品质量低劣,大量积压,浪费大批人力、资金和物资。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整顿、提高”的方针,对有名无实,经济效益不高的厂矿实行“关、停、并、转”,又经过三年整顿提高,1965年全县工业产值达505万元,占工农业总值25.8%。“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生产虽然受“左”的冲击和干扰,但地方工业仍有较大发展,县内先后创办机制纸、水泥、磷肥、炼铁等厂矿,并大力开发水能资源。1978年全县工业产值196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42.3%。1979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又发展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创汇能力的茶叶精制、大理石板材、胶合板、仿古家具等企业,产品由粗加工转向精制。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茉莉花茶、仿古家具、木雕工艺品、萤石、钨矿石等相继进入国际市场。8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增添了工业活力。1985年开始,全县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1988年全县工业产值7332.6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8.2%,初步形成以食品加工、竹木加工、手工艺品等轻工业为主的工业格局,全县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81.6%,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18.4%,重工业主要是电力、建材、磷肥、矿冶、机械制造等。
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44亿元,增长18.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55家,新增8家,实现产值11.44亿元,增长25.7%;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3.4,比上年提高8.8个点。
2012年,全县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3.83亿元,同比增长24.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23.68亿元,同比增长26.5%;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4.89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78亿元,增长26.5%。
全县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6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5亿元,竣工产值1.42亿。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5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