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铁山依托优越的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经济建设,全镇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7年全镇社会总产值102387万元,人口1.35万人,财政总收入5375万元;经济结构得到合理调整,2007年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5:62:22;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6416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村财平均收入41.2万元。
第一产业发展
铁山镇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按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挥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着力通过“四个抓手”实现农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即:抓好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农业生物质产业、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同时积极转变发展理念,改变目前重增长轻发展、重生产轻环境、重数量轻质量的思路,从大产业、大生态、大农业的角度,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低消耗、高增长、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符合现代农业经济理念的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模式,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1、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铁山镇紧紧围绕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努力提高资源利用和综合循环利用率,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和节能为突破口,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一是加强对耕地进行分等定级动态管理,加快改造中低产田。铁山镇积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提高中低产田改造的建设标准和投入标准,建设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有效地巩固、保护和提高我镇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特别是稳定我镇粮食的生产能力。目前,铁山镇有标准化渠道140多公里,建设高产优质葡萄、无公害蔬菜种植等基地5个,累计改造中低产农田 亩。二是以“沃土工程”建设为载体,推动耕地综合培肥改良,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和有机肥资源开发利用,培育健康、肥沃的优质土壤,营造安全、洁净的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我镇一方面积极调整优化用肥结构,大力提倡增积增施有机肥,引导农民使用优质有机肥料,重点推广配方肥、专用肥、掺混肥等,减少农药使用的次数和数量;另一方面积极推广新型植保器械,淘汰存在严重的“跑、冒、滴、漏”问题的植保器械;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节约水源,减少农药用量,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通过引导,铁山镇建立无公害蔬菜面积约600亩,茶叶150多亩,水果2359亩。
2、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铁山镇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充分挖掘资源优势、以农民为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紧密对接,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大力发展竹木加工产业。依托金源木业、悦华竹木等林木加工龙头企业的优势,大力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火德坑、增坪、陈罗等山区各村建立了木材、毛竹种植基地。铁山镇现有林地面积11.8万亩,林木蓄积量达38万立方米,年出产木材2万立方米;毛竹面积2.6万亩,年出产毛竹25万根。丰富的林木、毛竹资源,为林木、毛竹深加工项目强势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金源木业大力拓展出口定单业务,年产木制园艺系列15万件,年产值达5000万元;悦华竹木公司开发竹地板、竹贴板等家装材料和竹制工艺品等产品,年产值3000万元,进一步拓宽了产业链条。二是大力发展生猪、肉鸡养殖产业。铁山镇坚持从调优养殖产业结构入手,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依托龙岩生猪产业的优势,在洋美、隔口、平林、林邦、富溪等村大力发展生猪养殖,目前为止,铁山镇有生猪养殖专业户450户,年生猪存栏近7.5万头,年出栏生猪11万头,年产值达1.1亿元。同时依托龙岩森宝公司肉鸡加工项目,在洋头、隔口、林邦、富溪等村大力发展肉鸡养殖,全镇建有肉鸡养殖基地11个,年存栏肉鸡5万只,年出栏肉鸡18万只,年产值428万元。三是大力发展果蔬生产。铁山镇充分发挥近郊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果蔬产业,支持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果茶基地,大力发展绿色食品,逐步推进果蔬产品结构和种植技术向自然、无污染的绿色环保型方向发展。在平原片各村成片建立商品菜基地,重点发展大棚蔬菜,蔬菜种植面积达2000亩,其中大棚蔬菜500亩以上;在山区片大力推广金针菇、茶树等食用菌及反季节蔬菜的种植。在发展水果生产方面,大力发展林邦的枇杷、隔口的葡萄、增坪的芦柑、陆家地的早熟桃,并向周边地区扩大,逐渐形成一村一品,实现面积上规模,品质上档次;在发展茶叶生产方面,以富溪村100亩茶场为龙头,逐步向山区推广,利用山区地理优势,发展茶叶种植,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3、抓好农业生物质产业。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一是加强农村沼气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我镇结合农村“改圈、改厕、改厨”, 重点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在隔口、富溪、外洋、平林、溪西等村通过“三结合”、“一池三改”,综合利用沼气、沼液、沼渣,采用“猪-沼-生化塘”、“猪-沼-果(林)”、“猪-沼-草-猪(草食动物)”、“猪-沼-无土栽培蔬菜”等生态养殖模式,全面推进铁山镇可持续养殖业的发展。2006年,铁山镇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基本完成年存栏数生猪 头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污染物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实现既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条件,有效解决养猪业污染,又能产生清洁能源,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据统计,铁山镇现建有标准化沼气池665个,年实现治理畜禽粪便等污染9.3万吨,年提供沼气6.65万立方米。二是变废为宝,大力发展生物技术。铁山镇通过大力实施畜禽粪污能源利用工程,积极推广干湿分离和设施化处理技术,使畜禽粪尿转化为农村清洁能源和有机肥。重点扶持了“绿哈哈”及“阳光生物”有机肥生产项目,采用袋式发酵免烘干技术,年处理猪粪120万吨,年产生物有机肥12万吨,年实现产值9000万元。扶持三达油脂有限公司通过先进生物技术,处理烟草废弃物生产草酸、乙醇、茄尼醇等产品,年可处理烟草废弃物3万吨,年产值达1000万元。
4、抓好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铁山镇是我区重要的矿产乡镇,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山区各村农田抛荒十分严重,为切实解决山区农田抛荒问题,铁山镇大力改革农田承包经营方式,改变土地流转方式,将抛荒、闲置农田集中回收,由村集体集中发包,大力发展食用菌、反季节蔬菜、及毛竹果树等经济作物,提高抛荒农田的利用率;同时铁山镇加大农业投入,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修复,努力解决水毁农田及农业灌溉问题,并组织开展科技备耕工作,下派技术人员深入山区各村指导农业经济发展,及时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并积极加强优质良种及农业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储备,为广大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优质服务,提高山区群众种养热情和信心。通过引导,铁山镇共开发再利用抛荒农田320亩,种植果蔬68亩,林木170亩,毛竹82亩,有效解决了山区农村农田抛荒问题。
特色农业
一是大力发展竹木加工产业。依托金源木业、悦华竹木等林木加工龙头企业的优势,大力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火德坑、增坪、陈罗等山区各村建立了木材、毛竹种植基地。铁山镇现有林地面积11.8万亩,林木蓄积量达38万立方米,年出产木材2万立方米;毛竹面积2.6万亩,年出产毛竹25万根。丰富的林木、毛竹资源,为林木、毛竹深加工项目强势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是大力发展生猪、肉鸡养殖业。铁山镇坚持从调优养殖产业结构入手,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依托龙岩生猪产业的优势,在洋美、隔口、平林、林邦、富溪等村大力发展生猪养殖,铁山镇有生猪养殖专业户450户,年生猪存栏近7.5万头,年出栏生猪11万头,年产值达1.1亿元。
实力工业
加快产业集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是铁山镇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点。铁山镇以园区为载体,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做大做强”战略,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先后引进了卓越新能源、豪迪化工、成冠化纤、通立叉车、山力液压、御林机械、亿丰粉碎等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通过产业集群战略的实施,机械制造、化工、能源、建材等一批产品制造业基地和优质企业的竞争力凸现出来。目前,全镇拥有卓越、成冠、亿丰、山力等重点企业10家,卓越新能源通过二期、三期项目的改造,可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重点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示范带动将更加突出,对全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奠定铁山镇打造龙岩工业重镇的基础。
第三产业
物流业。铁山镇位于龙岩中心城市东大门,境内有省道福三线和龙(岩)
梅(州)铁路、漳(平)龙(岩)铁路和已经开工的龙(岩)厦(门)铁路贯穿境域,形成了铁山境内发达的公路铁路交通网络,是连接龙岩东西大通道的枢纽,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位于铁山集镇附近的铁山洋站,担负着龙岩向塘西、漳平、梅州及龙岩东部方向货物流的运输组织和畅通,日均接发列车达108列,日办理辆数2100辆。铁山镇充分发挥龙岩城市近郊区位、交通、资源优势,以铁山洋站和东方三洋城建设为契机,着力培育大型物流中心,整合存量物流资源,完善优化物流网络,改造提升传统物流,拓展物流业发展空间,推进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全力打造我镇新的经济增长点。 房地产业。为加快铁山城镇化进程,铁山镇依托行政中心“农科教大楼”建设的契机,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间资金在铁山投资兴建各项基础设施。2003年,铁山镇引进龙岩华亿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5000万元对洋头、外洋、洋美省道福三线沿线区域进行成片开发,建设集商住为一体的“东方三洋城”,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共开发土地面积31485平方米,建设商用店面160个,商品房159套、专业市场2个。“东方三洋城”及“农科教大楼”的建成使用,有利地引导铁山镇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向交通更便捷、市场化更专业、城镇化更集中方向发展。
旅游娱乐业。铁山镇富溪旅游区是新罗区为数不多的毗邻中心城市的自然风景旅游区,近年来,铁山镇不断投入资金,加强对旅游区内吃、住、行、玩等基础设施的改造,相继投资50万元对通往旅游区内的2.5公里主干道进行水泥硬化,投资190万元建设2座旅游区宾馆,投资45万元对旅游区内7公里河道进行改造,建立起3公里长的皮艇漂流项目、500米沿河烧烤区和2个天然游泳池,购置了竹排、水上游艇等设施,大大丰富了旅游区内游玩项目,提高了旅游区的吸引力。据统计,铁山富溪旅游区每年接待游客数量达2.5万人次以上。
吉林公主岭的水利林业
法律分析:1、大(1)型水库:总库容10亿立方米,防洪级别为特别重要,保护农田500万亩,治涝面积200万亩,灌溉面积150万亩,供水级别为特别重要,装机容量120。
2、大(2)型水库:总库容10~1.0亿立方米,防洪级别为重要,保护农田500~100万亩,治涝面积200~60万亩,灌溉面积150~50万亩,供水级别为重要,装机容量120~30。
3、中 型水库:总库容1.0~0.1亿立方米,防洪级别为中等,保护农田100~30万亩,治涝面积60~15万亩,灌溉面积50~5万亩,供水级别为中等,装机容量30~5。
4、小(1)型水库:总库容0.10~0.01亿立方米,防洪级别为一般,保护农田30~5万亩,治涝面积15~3万亩,灌溉面积5~0.5万亩,供水级别为一般,装机容量5~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六条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权益。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有依法保护水资源的义务。
第七条 国家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但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的水的除外。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组织实施。
第八条 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节约用水的管理,建立节约用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培育和发展节约用水产业。
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公主岭市水利概况公主岭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幅员面积4028平方公里,全市共有大小河流43条,辖区内由陶家屯镇至莲花山乡西北走向形成的隆起带为松辽分水岭。西部属辽河水系,主要河流有东辽河及其支流廿家子河、公主岭河、六零河、兴隆河、卡伦河、卡伦总排干、小辽河等河流。东部属松花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新凯河及其支流杨柳河、响水河、翁克河等河流。全市水资源总量为46950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1250万立方米,地下水16600万立方米。全市蓄水工程166座,总库容18889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239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4座,总库容16800万方米,兴利库容6254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2座,总库容81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66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19座,总库容55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94万立方米;小塘坝141座,总库容72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25万立方米。全市河流堤防长度835.5公里。其中,东辽河堤防为109公里,新凯河堤防为49公里,其它为小河流堤防。全市有万亩以上灌区4处,有效灌溉面积10540公顷;有机电排灌站207处,有效排灌面积9370公顷;有机电井578眼,有效灌溉面积24240公顷。全市现有有效灌灌溉面积60270公顷,其中,水田20260公顷,旱洪40010公顷;现有实际灌溉面积41780公倾,其中,水田15460公顷,旱浇26320公顷。水利工程现年供水量27701万立方米,其中,为农业供水26979万立方米,为工业供水2万立方米,为城镇生活供水720万立方米。全市耕地易涝面积96990公顷,已治理96990公顷,其中,达到3-4年一遇洪水标准的有2930公顷,达到5-9年一遇洪水标准的有67430公顷,达到10年以上一遇洪水标准的有26630公顷。全市水土流失面积93580公顷,已治理75890公顷。公主岭市林业概况全市林业经营总面积为47092公顷,有林地面积为25365公顷,活立木蓄积达35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9.5%。全市主要林种为防护林和用材林,农田防护林占绝对比重,基本呈老化趋势,成过熟林面积为10591.9公顷,蓄积197万立方米,占全市农防林面积、蓄积比例分别为80.7%和95.1%。全市共有国有林场6个,分别是和平林场、二十家子林场、范家屯林场、杨大城子林场、桑树台林场、毛城子林场、杨大城子林场,辖有林地面积12316公顷。6个国有林场都是以培育和保护生态效益林为主要任务的国有林场,位于南部半山区的和平林场、二十家子林场和位于北部风沙区的杨大城子林场是公主岭市甲级森林防火单位。多年来,我市林业工作一直都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早在1997年就被国家授予“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称号。2002年开展“八大工程”以来,即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长平经济走廊绿化工程、更新还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农防林补植工程和百屯绿化工程,全市共完成各类造林7000公顷,包括生态林4752公顷,经济林781公顷,更新造林950公顷,“五荒”造林517公顷,四旁植树514万株,育苗600万株,完成义务植树1000万株,绿化道路河流450万延长米,建还屯林234个,完成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137.46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