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就是在经济生态学的原理指导下,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的农业生产。经济生态学的原理是不断提高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的效率和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效率,加速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使其达到最高指标。并保持和改善经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从而获得较好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是按照经济生态规律进行生产的良性循环农业,是全国规划总体协调的整体农业;是建立一个高功能人工生态系统的高效益农业;是高度知识密集的科学农业,是无废物无污染产生的清洁农业。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就指出:生态农业是“知识密集型农业”,生态农业是“明天的农业”、“未来的农业”,是农业发展的第四阶段。
生态农业与以前的农业发展阶段相比有如下特点:一是绿色植被最大,二是生物产量最高,三是生物产品利用最合理;四是系统经济效益最高,五是系统动态平衡最佳。
有机农业:(Organic farming)指在动植物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产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维持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定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是利用生态系统内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4种生产因素的有效循环,不打破生物循环链的生产方式。有机产品(Organic prodact)是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并通过合法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认证并颁发证书的一切农产品。有机产品是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食品,也称为“生态食品”。
节水农业:故名思意,就是节约用水的农业;就是减少农业生产中与生物生长、繁殖无关的水的消耗的农业,是提高缺水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生产方式。水是农业的命脉,没有水任何生物都不能生存,更不用说生长、繁殖。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人类利用各种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生产出人类必需的各种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灌溉用水包括:生物生产必需的生理用水、非常重要的生态用水,也包括与生物生产无关的水在自然环境中的泾流、渗漏、蒸发等消耗。节水农业就是采用一系列技术和设备减少与生物生产无关的水的消耗和浪费的农业。
精确农业和“处方”农业:基本上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根据生物生长、繁殖的实际需要,精确投入农业生产资料的农业生产,目的在于减少农业投入、减少浪费、提高产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 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糸
节约用水小妙招如下:
1、洗衣服时,衣物集中洗涤,减少洗衣次数,小件、少量衣物用手洗,适量投放洗涤剂。
2、洗澡时采用间断放水,搓洗时及时关水,避免过长时间冲淋。盆浴后的水可用于洗衣、洗车、冲洗厕所、拖地等。
3、洗锅时,先用纸擦除炊具、食具上的油污,再洗涤。
4、洗脸搓洗面奶或揉脸时,及时关上水龙头。
5、用洗菜水浇花。
6、控制水龙头开关大小、并及时关水。
7、淘米的水用来洗菜,然后再清水冲洗。淘米的水有杀菌的作用,有效的清除了蔬菜上残留的农药。
8、发现水龙头有漏水现象,应立刻让维修人员更换,避免水源的白白流失。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社会环境意识明显提高,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成效,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但也要看到,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在巩固原有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成果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紧缺、环境承载力较弱,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克服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节约能源资源,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生态环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为了进一步巩固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使经济增长切实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我们要更加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发展质量,加快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进一步强化公众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进一步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的体制机制和节约能源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科学技术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朝着纵深方向发展,为人类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看,科学技术不再是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助手。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提高我国有限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能源和资源领域的科技创新为突破发展瓶颈制约、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支撑。在能源领域,石油勘探、煤液化工程成套设备、大型水电设备、先进核电技术、节能减排应用技术,以及燃料电池、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为调整能源结构和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础。在交通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智能交通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引领了所在行业技术进步的潮流,对节约能源资源,改善气候环境做出了贡献。当前,要大力开发和推广空调节电技术、绿色照明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技术以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雨洪水收集和苦咸水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链接技术等。根据现阶段能源资源结构特点,特别是要在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循环利用技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电网安全和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等领域进一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支持一批节能、节水、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推广和产业化项目,重点实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节能工程。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和全社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二要继续加大节能减排攻坚力度,努力取得更大成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严格和提高能耗、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市场准入标准。采取切实措施,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立健全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加注重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大节能环保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节能减排项目,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使企业开展污染治理、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适当提高排污费、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标准。完善和严格执行建筑标准,大力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
三要继续完善各项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措施,完善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奖惩机制。完善重点行业能耗和水耗准入标准、主要用能产品和建筑物能效标准、重点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和取水定额标准,严格执行设计、施工、生产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实行强制淘汰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制度,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政府节能采购、合同能源管理。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重点排污企业在线监控,禁止无证或违章排污,实行单位能耗目标责任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立规划环评专家审查机制;按照有关要求,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不断改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退牧还草等防沙治沙工程,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各地区要切实承担对所辖地区环境质量的责任,实行严格的环保绩效考核、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执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健全审计、监察体系,提高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强化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石油替代产品开发的财税、价格、投资政策,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和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并监督环保。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四要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提高保护环境意识,为相关科技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这项事业。要广泛宣传关于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普及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把节能环保当做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提升企业社会形象的大事要事,切实抓紧抓好。全体公民既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直接受惠者,也应该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直接参与者。要充分发挥每个家庭、每个公民在践行生态文明方面的积极作用,把注重生态环保、厉行勤俭节约作为家庭美德建设和创建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坚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