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合浦县西场镇博盛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怎么样?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2:52:55
字号:

广西合浦县西场镇博盛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是2013-06-08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地址位于广西北海市合浦县西场镇裴屋村委会上占屋村22队32号。

广西合浦县西场镇博盛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怎么样?

广西合浦县西场镇博盛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450521NA010014X,企业法人占秀喜,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广西合浦县西场镇博盛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是:组织采购、供应成员所需的肉鸡及养殖饲料;组织收购、销售成员生产的产品;为成员提供运输(道路运输经营除外)、包装等服务;为成员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交流和信息咨询服务。

通过爱企查查看广西合浦县西场镇博盛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西场的广西北海市合浦县西场镇

北海三件宝:珍珠、海牛、东园家酒

第一宝乃合浦珍珠,也称南珠,是珍珠中的极品。

合浦珍珠合浦珍珠和合浦生态珍珠,又称南珠、廉珠和白龙珍珠,素有“掌握之内,价盈兼金”之说。

它以细腻器重、玉润 *** ,粒大凝重、瑰丽多彩、晶莹圆润、皎洁艳丽、光泽经久不变等优点称霸世界市场。

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殊”之美誉。

广西合浦是南珠之乡,民间盛传珠乡三件宝:珍珠、海牛、东园酒。

第一宝乃合浦珍珠。

合浦珍珠的历史至今已逾2000年。

目前,故宫博物院里陈列的珍珠多为合浦出产。

慈禧太后的皇冠上镶嵌的数千颗珍珠便是合浦珍珠。

现在在合浦珍珠的基础上,又产出了更加具有保健作用的合浦生态珍珠。

合浦珍珠和合浦生态珍珠,又称南珠、廉珠和白龙珍珠,素有“掌握之内,价盈兼金”之说。

它以细腻器重、玉润 *** ,粒大凝重、瑰丽多彩、晶莹圆润、皎洁艳丽、光泽经久不变等优点称霸世界市场。

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殊”之美誉。

广西合浦是南珠之乡,民间盛传珠乡三件宝:珍珠、海牛、东园酒。

第一宝乃合浦珍珠。

合浦珍珠的历史至今已逾2000年。

目前,故宫博物院里陈列的珍珠多为合浦出产。

慈禧太后的皇冠上镶嵌的数千颗珍珠便是合浦珍珠。

现在在合浦珍珠的基础上,又产出了更加具有保健作用的合浦生态珍珠。

得天独厚的环境

南珠主要分布在我国两广、海南沿海,以广西合浦县白龙尾至西村约30公里的海区出产的珍珠品种为南珠的上乘品,历史上称谓“合浦珠名曰南珠,出欧洲西洋者为西珠,出东洋者为东珠”,国际上一向认为“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

我国古时称南珠为“走盘珠”,即放在盘中稍动,就能滚动自如,合浦南珠圆度好,粒粒放光,颗颗走盘。

海产珍珠贝是孕育珍珠最为普通,而且产高质优的贝类,其中又以马氏珍珠贝Pteria martensii(Dunker)最为常见。

它喜欢在开敞的内海湾,水温15―25℃间水质清澈水流平缓的泥砂底质上生活。

而据史料和专家考证,在北部湾的合浦、钦州和防城港的沿海一带,历代分布有诸多古珍珠池,形似海洋中的小盆地,底质多为洁白的细沙和小石砾,淡水不时从底部渗出,不断调节海水的盐度。

这些珍珠池地处合浦湾,位于北部湾近陆海域,海湾开敞,潮流畅通,海域隐蔽,风浪较小,且两河流相夹,咸、淡水适中,东面有雷州半岛、东南面有海南岛,西有印支半岛,是防止风浪冲击的屏障。

北有云开大山余脉,阻挡寒潮的侵袭。

东南无内陆大河注入,浅海多为砂质或砾底质,有60万亩平坦的砂砾。

浮泥和敌害生物少、饵料丰富、无污染。

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2.6℃,最冷月平均气温10——15 ℃,年均极端低温度2℃,日照时间年均日照时数为2108.5小时。

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水温适宜,沿海水质清净无污染,浮游生物极其丰富,海水比重稳定,为1015——1022,平均为1018,水温18——32℃,平均为23.5℃,所有这一切为珍珠贝的生长与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采集自汉代开始

合浦珍珠的采集自汉代开始。

长期来禁民私采的官采,支持和促进着采珠业的畸形发展,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据《合浦县志》记载:“合浦南部地瘠人贫,不种粮食,耕海采珠,以珠易米。

”地属“蛮夷”的古郡合浦,是壮族先民的聚居之地,沿海土地贫瘠,无有田农。

在王命和生计的双重逼迫下,百姓惟以采珠为业,“年十余岁使教入水”的乌浒人、珠儿、珠户,珠民,这些采珠的专业人员,不顾安危采来的珍珠,一是作为贡赋或监采上交官府;一是以珠易米,赖以苟活。

在汉代,合浦就有数千人以采珠为生。

恶劣的劳动条件

在茫茫人海中进行淘珠作业决非易事,采珠作业艰苦和危险,古代纯为徒手作业的劳动条件十分恶劣,采珠人的生命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

人在海底没有保护设备,停留的时间短了采不到珠贝,时间长了会窒息或寒栗而死。

不幸遇到鲨鱼或其他海洋动物来不及逃避的话,船上人看到的是一缕缕浮上水面的鲜血,即知水下的人已葬身鱼腹。

采珠遇到台风等恶劣天气也会船毁人亡。

缺氧、寒栗、凶猛鱼类和动物的袭击,使得受伤致残者、葬身鱼腹者比比皆是。

明朝廉州知府林兆珂在《采珠行》云:“哀哀呼天天不闻,十万壮丁半生死,死者常葬鱼腹间。

”可见古代合浦珠民为采珍珠死于珠池者不可胜计,世人评之为“以人易珠”。

书籍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真珠”篇中曾描述了珠民采珠的艰险:“合浦县海中有梅、青、婴三池。

蜒人每以长绳系腰,携篮入水,拾蚌入筋即振绳,令舟人急取之。

若有一线之血浮水,则葬鱼腹矣。

”《明史》也记载有许多珠民为完成“派珠”任务而致伤残,甚至葬身鱼腹的的事件。

明代陆楫《古今说海》有这样的记载:“蜑海上水居蛮也,以舟辑为家,采海物为生,且生食之,入水能视。

合浦珠,池蚌蛤,惟蜑能没水探取,旁人以绳系其腰,绳动摇则引而上,先蜑毳衲极热,出水,急覆之,不然寒僳而死,或遇大鱼蛟龟海怪,为鬃鬣所触,往往溃腹折肢,人见血一缕浮水面,知蜑死矣。

” 在明朝人陆容的《菽园杂记》一书里,记述了这样的情景:采珠人以长绳缚腰,携竹篮深潜海底,拾取珠蚌置于篮中。

待水下人摇动绳子,船上人便急忙收绳,将海底的人和篮子一起拖上水面。

采珠时,常“大鱼蛟鳌诸海怪”,而船上人看到海水中一缕缕鲜血飘浮上来,“则知(水下人)已葬鱼腹”。

即使侥幸保住性命的,也定然是肢残臂断的废人了……但有的恶官为了防止珠民“偷懒”,竟然在珠民脚上缚上大石头,不许他们随意上浮,结果“溺而死者相属也”。

在采捞珠贝的过程中,随着盈筋满箩的珍珠出于海面,珠民们由惧怕恐慌大海慢慢熟知了大海的习性,致使许多合浦人至今仍练有深潜的绝技。

毫无政治地位

珠民不仅生命受威胁,而且在政治上也是没有地位的。

南汉刘鋹时期开始,珠池成为朝廷的专利禁区,珠民成为终生不能改业的疍籍贱民。

疍民成了采珠的奴隶,到清朝雍正年间,合浦珠民才获得永除疍籍的政治待遇。

由于历代王朝贪得无厌的滥采,合浦珍珠的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

自明代正德间设内官坐镇廉州府监采珍珠以后,内官在沿海肆虐横行,横征暴敛,“驱无辜之民,蹈不测之渊,以求不可必得之物”(见《乞罢内臣疏》)。

虽“万落千村半已残”却“后宫犹未增颜色”。

清朝合浦有珠船百余艘、珠户千余人,到民国初年尚剩几十艘、数百珠人,抗日战争前仅有二三十艘的珠船,也在抗战时为日寇焚烧殆尽。

官府的暴政,大海的无情,使珠民苦不堪言。

因此,合浦珍珠采集史上的每一页都充斥着采珠人的斑斑血泪。

在封建专制的残暴压迫之下,珠民开始奋起抗争。

珠民的抗争

元代,封建王朝加强对合浦珍珠控制,设立专门机构掠夺珍珠贡献朝廷。

公元1317年设立合浦廉州采珠都提司,珍珠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广大珠民难以捕到珍珠,“采集千百螺,罕见其一”,由于采集珍珠产量减少,引起朝廷严重不满,频频地撤换地方官员,不断加强对珠民迫害。

公元1324年,合浦珠民第一次联合起来,反对官吏的迫害进行罢采珠运动。

公元近40年中,珠民反采珠斗争层出不穷。

到明代,珠民斗争风起云涌。

公元1459年,朝廷令地方官吏一方面加强对珠民的掠夺,一方面对沿海珠源加强防护,设立巡哨,严防盗贼。

1463年开始派员看守珠池,珠池所产珍珠专供朝廷之用。

嘉靖五年冬,合浦大雪纷飞,珠池池水结冰,大批贫民被冻死,但是官吏还强迫珠民下海捕珠,冻死珠民难以数计。

广大珠民反抗更加激烈,万历10年,官吏派兵杀害苏观升等128名珠民,并抛尸示众。

珍珠不能给百姓带来幸福,反而造祸于民,人民群众所处境况正是:“曾驱万命沉海底,予似当年去不还”。

珠民采珠时为防大珠散失不仅有珠池太监监督,而且还有官兵看守,珠民为了生计,只好采取“吞而出”妙法。

即学会“官禁民采珠,巧盗者蹲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艺文类聚》)。

离开现场后从大便排出,使什么皇法天条也奈何不得。

珠母海

珠母海即生长珍珠母贝的海域,也称珠母池。

《旧唐书?地理志》曰:“廉州合浦县有珠母海,郡人采珠之所”。

珠母海是泛指合浦县东南沿海一带海域,珠池即分布在珠母海各海域。

据史籍载云:“珠池是郡人采珠之所。

”也即是说珠池是民采珠的地方。

也 合浦珍珠

是珍珠母贝密集繁衍的地方,史籍称珠池。

然而在珠母海中的各珠池因地域关系,各珠池产珠贝多少,珍珠的质量以及珠池名称也不相同。

珠池之名称,汉、唐尚无记载,自宋以后始有珠池之名。

所以《旧唐书?地理志》只称珠母海,无珠池之称。

自东至西为乌坭池、海珠沙池(海猪沙池)、平江池、独榄沙洲池、白龙池、杨梅池、青婴池、乡望池等。

清道光本的《廉州府志》为六所:乌坭池、永安池、平江池、杨梅池、青婴池、望断池等。

民国时期编的《合浦县志》载为八所:平江池、杨梅池、青婴池、乌坭池、白沙池、断望池、海珠沙池、白龙池等。

合浦珠母海

合浦珠母海中的各个珠池之名称,有以沿岸地得名。

如:白龙珠池因其海域附近有白龙珍珠城而得名,杨梅池因其附近有杨梅岭得名,而望断池则是因该池水深浪急,恶鲨云集,珠民下海采珠多葬鱼腹,珠民家属常在岸边企盼亲人归来,往往失望而得名。

合浦各个珠池所产珍珠的质量也各不尽同。

产于望断池者为上品,其次为杨梅池和平江池,产于乌坭池者为下品。

合浦珠池汉唐还没设专官管理,也没有珠贡之设。

自宋开宝年间以后置场置司管理珠池,但也未设专官管理。

简介

合浦采珠历史十分悠久。

自古以来,合浦珍珠就是我国珍珠的名品,古珠池就有十余个。

据《后汉书?孟尝传》所载,合浦采珠业始于周朝,早在汉代以前,合浦采珠业便相当兴盛。

汉代的合浦港(即乾体港)是中国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当时合浦不但是珍珠的重要产地,也是珍珠的集散地。

中国南部地区丝绸和合浦珍珠、瓷器从这里出口到东南亚各国。

大海给南珠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良好环境,然而古往今来这里却曾出现过几次大的兴衰历程。

从东周的周桓王时期开始,就有人在合浦采捕珍珠,虽历史记载不详,但这是最早有人在合浦采珠的记载。

战国时代,合浦开始有了珍珠生产加工、并利用珍珠作饰物和药品,并将珍珠作为商品与交趾商人交换粮食。

秦代,合浦的采珠业已相当兴盛。

“适秦开疆百越,尉屠睢采南海之珠以献。

”秦始皇时代,已将合浦珍珠作为贡品,派出珠官驻扎合浦强迫沿海珠民下海采珠,各级官吏又借机盘剥,使合浦珍珠的自然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在海南岛设立珠崖郡,建武十九年设为珠崖县,属合浦。

西汉汉成帝时(前32年——前7年间),贫寒时与妻子午夜牛衣对泣的王章,后来做了京兆尹,因刚直敢言,以事忤当权的王凤,被王凤劾以大逆罪下狱,其妻子八人俱连坐。

不久,王章病死狱中,妻子家属充戌合浦,家产俱籍没充公。

因合浦产珍珠,且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合浦不但是珍珠产地,也成为了珍珠集散地。

王章妻子抓住这个机会,在合浦经营珍珠生意,积蓄财产数百万,后来王章家属遇赦,返回故乡,得以赎回田宅,安享生活。

东汉时合浦珍珠业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可是由于濒年滥采,珍珠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发生了著名的“合浦珠还”的典故:“(孟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地宰守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逐渐涉交趾郡界,求民病利。

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返其业,商货流通。

”这一事件下文我们会进行详细叙述。

三国两晋

历史上合浦曾有过由官府划定的产珠禁区,封锁海面不许珠民下海采捞,也禁止客商进入,只能在官家监督下采珠。

目的并非出于对合浦珍珠资源的保护,而在于给官家更多的豪夺独享。

如西晋太康三年(218年),为确保皇室的珠宝供应,晋武帝就下诏,令派兵把守廉州珠池,规定庶民不得入内采珠,一应采珠事宜,须由官府统一部署。

晋泰康二年冬,孙吴政权又定珠禁,禁止珠民采珠。

珠民生活又告贫困。

晋平吴后,陶璜上书,请准开珠禁,允许群众贸易往来,珠民生活又得以复苏。

史载:“合浦百姓采珠为业,用珠贷米,而三国孙吴时,珠禁甚严。

吴归晋后,陶璜乃请准,每年自10月迄翌年2月,非采上珠之时,听商族自由来往,民困一苏。”

唐朝的天宝元年(742年)至广德二年(764年)间,封建统治者逼迫珠民进贡珍珠,致使合浦珍珠采捕无度,对南珠开采近乎杀鸡取卵,珍珠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致使合浦珍珠贝发生了历史上自“合浦珠还”后的第二次大迁徙。

正如唐朝宁龄先在《合浦还珠状》说:“合浦县内珠池,天宝元年以来,官吏无政,珠逃不见。

”大诗人元稹在《采珠行》中也写道:“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

万人判死得一珠,斛量买婢人何在?年年采珠珠避人,今年采珠由海神。

海神采珠珠尽死,死尽明珠空海水。

珠为海物海为神,神今自采何况人。

” 另外,早在唐朝合浦就有人将贝壳磨成佛像插入珠蚌,三年后取出,这就是合浦最早的佛像珍珠。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王刘继兴常用珍珠结为鞍勒,做成戏龙的形状,精巧异常。

他命人入海采珍珠,多至三千人。

南汉大宝五年(公元960年),刘继兴以珍珠装饰宫殿,极尽奢侈,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刘继兴在合浦置媚川都,置兵八千专以采珠为事。

当时刘继兴强逼珠民采珠不择手段,珠民采珠时,将石头系在珠民的脚上,深入海里七百尺,珠民溺死者无数。

公元962年宋太祖诏令合浦置媚川郡,定珠课,开始下诏采珠,南珠正式作为贵重物品,定期向朝廷进贡。

公元972年,岭南小皇帝刘鋹,为了讨好宋太祖,特地用合浦珍珠,制作成鞍带,称为“珠龙玉鞍”献宋太祖,宋太祖非常喜爱,曰:“鋹能以筱工巧,移于治国,岂至灭亡哉”。

自宋太祖建陆三年到绍兴二十六年,宋朝190多年中,合浦珍珠遭到严重捕捞,沿海一带珠贝资源枯竭,官兵迫使珠民到与越南交接处水深百丈中采珠,大批珠民葬身巨鲨腹中,人民怨声四起,唐代李白诗曰:“相逢问疾苦,泪尽曰南珠”。

宋代时有珠民将采捕到的珠贝放在池中管养,珠贝长大后,将鱼目投入,两年后得鱼目珍珠。

清《岭南偶记》记载:“廉州疍人以鱼目插入珠蚌而成珠……此乃鱼目混珠”,可见合浦珠民的聪明智慧。

元代延佑4年12月复置廉州采珠都提举司,专事采珠。

7年6月,罢采珠。

元顺帝至元3年,复立采珠都提举司,同年4月又罢采珠。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采珠最盛的一个时期,也是对合浦珍珠资源的破坏、对珠民的压迫最为严重的一个时期。

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派太监来合浦监守珠池。

合浦珍珠

成化年间,明宪宗下诏进行了一次珍珠试采,得珠14500余两。

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明孝宗朱佑樘下诏征集雷州、琼州、廉州等府船800艘,征集8000人,费银万两,采珠28000两。

这次大采,在海上病死的军士水手300余名,溺死军士水手280名,被风浪打坏船70艘,30余条船成了无人的空船。

这次大采也是合浦采珠史上采得珍珠最多的一次。

明朝正德九年至十三年(1514—1518年)明武宗朱厚燳又先后两次下诏采珠,珠民没有息肩之期。

嘉靖五年(1525年)又复采珠,这一年冬天合浦大雨雪,池水结冰,树木折断,民多冻死,而珠民仍被迫下海昼夜采珠。

当时巡抚都御史林富在上疏给嘉靖皇帝说:“嘉靖五年(1526年)采珠之役,死者万计……”嘉清年间还在合浦建成白龙村珍珠城,专门用来加工合浦珍珠。

明朝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乐民池“珠蚌夜飞迁交趾界”(《粤闽巡视纪略》),合浦珍珠贝又一次迁往交趾边界,这是历史上的第三次合浦珍珠贝大迁徙。

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1627年),珠池太监擅权虐民,造成合浦海中珠螺“遂稀,人谓珠去矣。

”(《合浦县志?事纪》)。

合浦珍珠贝第四次逃离了合浦沿海,之后,合浦珍珠产量渐微,再也不可与全盛时期同日而语。

明代后期廉州府屡遭倭寇骚扰,战乱连年,加之合浦在此期间先后有7年发生大饥荒,有三次大瘟疫发生,百姓死亡无数。

在这情况下,监守珠池太监继续在合浦恃势为奸,横征暴敛,搜刮珠宝,上贡朝廷。

到了清代,合浦采珠业便渐趋衰落,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51年间,第一次下诏试采珍珠,因所得无几,次年罢采。

乾隆十七年(1752年)9月下诏采珠,然而,这次采珠也却一无所获而罢。

清朝乾隆年间,采珠变为掠夺式开采,不但在珠池捕杀珠贝,还远去深海滥捕母贝。

清朝末年,每当采珠季节,合浦沿海只有20余艘渔船采捕珍珠。

每天采珠约5—10市斤,本地和外地珠商也不再经常到合浦沿海收购珍珠。

中华民国时期

到了中华民国时期合浦采珠业更是一落千丈,1944年在采珠季节,合浦沿海只有几艘珠船采捕珍珠,日产珍珠只3-5市斤左右。

解放初期每逢秋后采珠季节,沿海常有几艘船只采捕珍珠,每日只采珠一二市斤,可见珠源已十分枯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对合浦珍珠极为关怀,合浦珍珠获得新生,重放异彩。

1957年11月,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把合浦珍珠搞上去,改变几千年的自然采珠为人工养殖。

” 1958年3月,我国第一个人工养殖海水珍珠基地在合浦营盘建立,同年,中国人工插核育珠的创始人陈敬仪在合浦珍珠场进行马氏珍珠贝人工插核育珠试验获得成功,1959年我国第一颗海水珍珠养殖成功。

1961年在北部湾畔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人工珍珠养殖场。

1962年,湛江水产学院的无核淡水珍珠养殖研究取得成功。

1965年,中国科学院的南海海洋研究所、北海珍珠总场在东兴珍珠场进行马氏珍珠贝人工育苗又获成功。

这项属全国突破性的成果,结束了合浦乃至全国海水珍珠纯天然采集的历史,开创了珍珠养殖生产进入全人工培育的新纪元。

南珠养殖从此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从60年代起,中科院和水科院有关单位开始对白蝶贝及其珍珠养殖进行研究,70年代取得白蝶贝育苗成功,这一技术至今仍为世界领先。

81年养殖出“中国珍珠王”。

1978年以来,合浦的珍珠业发展更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合浦人工养殖珍珠开始发展,1982年正式成立了广西珍珠公司,并相继在防城港、钦州、合浦等地建立了三个珍珠养殖场地。

养殖面积从1981年的110亩增加到1990年的2100亩,增长了18倍多,产量从14.5公斤增到600多公斤,增长了40多倍。

1991年广东汕头绍河珍珠养殖公司生产出有核淡水珍珠,为圆形淡水珍珠形成产业开创了道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产量大幅提高,1994年产量达到5000公斤,目前年产量已达到7000公斤。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和市场的驱动下,合浦珍珠的资源优势和技术潜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形成相对独立和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到现在为止,合浦县人工养殖珍珠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以合浦珍珠为代表的南珠,产业化已初显端倪。

西场交通区位优越。东临黄海,西临新长铁路、宁启铁路、204国道、202省道、海防公路,拼茶运河横贯东西,盐通高速公路贯穿南北,盐通高速在海安境内唯一的出入口即位于镇工业园区西侧,交通十分便捷。

西场经济发展较快。农业结构逐步优化,是生产高品质蚕茧的重点乡镇、“双低油菜”示范基地、五水一高梨生产基地、蔬菜设施栽培基地。工业经济逐步壮大,形成了以机械、纺织、丝绸,建材、化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城镇建设不断推进,致力于打造舒适的人居环境、集镇面貌日趋改观,正向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和新型旅游城镇目标迈进,为西场项目开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营造更美、更优、更好的环境。 一、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2002年,全镇拥有工业企业200个,其中:集体企业2个,私营企业36 个。全镇全部工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75800万元,比上年增长26%,完成年度计划的112%,完成销售收入74900万元,同比增长27%,完成年度计划的118%。

2002年,规模以上企业5家,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865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完成年度计划的108%,完成销售收入279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8%,完成年度计划的108%。

二、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⑴运行正常,效益较好。

2002年,全镇全部工业实现利润盈亏相抵完成1100万元,同比增长25%,完成年度计划的116%,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720万元,同比增长55.5%,完成年度计划的137%。

⑵投入加大,后劲较强。

2002年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25个,实际技改工作量23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8%,完成年度计划的115%,年内实施污水处理项目3个,项目投入225万元,其中福兴漂染公司100万元,众鑫纺织用品厂65万元,通天达电子材料厂60万元。

⑶突出科技创新,强化了产业调整

二00三年该镇把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作为一项重要举措。一是加速新品开发。纺机厂的306、311高速并条机在成功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的基础上,又开发了328并条机;海迅公司则将电梯平行链不断升级,并取得国家星火技术奖,铁轨列车油压减震器则在不断地推向市场;二是加快产业结构拉长,在进一步做大做强纺机、织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漂染、浆纱、电子材料、染整以及前后道整理,有效实现了产业的前延和后伸,为今后的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和明年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工业布局分析

目前,全镇工业园区有4个,福兴工业园区、兴场工业园区、壮志工贸园区,2003年初新又开辟兴建了沿海防公路线的新的西场工业园区。福兴工业园重点是以纺织为主,创办较早,面积为300亩,兴场工业园区以原西场丝厂为依托创办于2001年底,面积为80亩。壮志工贸园创办于2001年底前,面积为150亩,西场工业园区是今年初新开辟的新工业园区,规划3平方公里,首期开发500亩。工业园区在乡镇经济发展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西场、壮志未合并前成立的福兴工业园区、兴场工业园区、壮志工贸园区面积较小,且入园企业行业类别混杂,规模偏小,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企业投资力量不大,有部分土地闲置,园区集中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由于规模小而难以建设,因而要集中精力,发挥海防公路优势,大力建设西场工业园区。

四、结构及产品分析

从行业结构看,该镇工业经济仍以传统的纺织、机械制造、轻工、建材为主,轻工中有缫丝、纺织、服装加工、自行车配件、电子材料、电梯平衡链、铁路配件等,建材中有水泥制品厂6家,砖瓦厂2家。该镇2002年主要工业产品有白厂丝、丝织品、并条机、司控道岔、毛巾、白织布、砖瓦、服装、电子材料、自行车配件、铁路配件等。目前主要存在问题有:工业结构需要加快调整,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升级换代,投入资金不足,生产产品档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规模效益分析

该镇工业企业规模偏小,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2000年底只有10家,工业产值1亿元以上的只有2家,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5家,龙头企业还较少,没有一定规模,经济效益也就偏低,经济收入就较少。 西场镇,位于海安县城东12公里,盐通高速公路穿镇而过,在海安境内有唯一出入口也在镇工业园区西侧。全镇总面积55.4平方公里,辖2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总人口5.1万人,耕地面积4.1万亩,桑园面积1.4万亩,果园面积1000亩,蔬菜面积3000亩,年饲养家禽300万羽,饲养生猪8万头,鹌鹑、长毛免等特种养殖初具规模。西场镇是生产高品质蚕茧和重点乡镇,先后被市、县评为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并建有“双低”油菜示范基地、五水一高梨生产基地、蔬菜设施栽培基地、江苏省无公害粮油基地。

近几年来,该镇农业经济发展较快,积极实施品牌农业、超市农业,先后注册了“采之田”、“伏露”、“食之康”等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牌,有关农产品巳进入了上海、浙江等超市销售。现代农业园区初具规模,大棚蔬菜形成特色,“迷你黄瓜”、“青花菜”、“青豌豆”、“青粘玉米”等特色农产品正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今后将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在“名特优新”农产品超市上下功夫、做文章,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进超市的数量和质量,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采之田黄瓜

五水一高梨园 双低油菜示范基地 千亩丰产桑园 西场镇是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拥有幼儿园两所、小学七所、初中两所、完中一所、成人校一所。西场镇中心小学升格为江苏省实验小学,中心幼儿园是江苏省实验示范幼儿园,西场中学是南通市重点中学。

西场镇幼儿园

西场镇中心小学

西场镇初中

海安县西场中学创建于 1956年。学校占地面积 70余亩.建筑面积18000多平方米,为南通市重点中学。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82名教师中中高级教师50人,县学科带头人2人,县教学骨干18人。青年教师勤奋好学,朝气蓬勃,成绩裴然,享誉县市。有7人获省级奖,15人获市级奖。一支教学专业配套、教学理念现代、教学手段先进的年轻教师队伍已经成为西场中学教育发展的生力军。

“民主、乐教、善导、求实”的教风;“自主、合作、研究、创新”的学风,使西场中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实绩。高考连创佳绩;数以千计的优秀学生。从这里走向高校;竞赛硕果累累:近几年有300多人在国家、省、市、县竞赛中获奖;艺术教育颇具特色:仲贞子艺术馆中的一件件书画艺术品,成为陶冶学生情操和审美情趣的鲜活教材;研究性学习锦上添花:在全国农村中学树起了一面旗帜,引起了教育部领导的热切关注;教育科研氛围浓郁:教师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教改实践,一篇篇论文,一个个省市级科研课题,凝聚着他们对教育教学现状与未来的思考。显著的办学业绩,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学校先后获得市“电教实验学校”.“综合治理先进学校”,“绿化先进单位”,“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招飞工作先进学校”等称号。 辖区有西场中心卫生院和壮志医院2所医疗单位。2004年8月份成立西场镇卫生所,承担辖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14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