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标准基本农田?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1:36:54
字号: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

什么是高标准基本农田?

截至2018年12月,300多县区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机专业户超过500万——“宜机化”将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标。

扩展资料:

根据国土资源部颁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南陵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具体要求有:

1、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土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的有关规定。

2、水资源有保障,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标准,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无潜在土壤污染和地质灾害。

3、建设区域相对集中连片。

4、具备建设所必需的水利、交通、电力等骨干基础设施。

5、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积极性高。

百度百科——高标准基本农田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

 (记者王澎)《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国家标准将于6月25日起正式实施。《通则》由国土资源部会同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部门共同编制,5月6日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各个地方,建设标准参差不齐、难以统一考核评价的问题比较突出。此次发布的《通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对于实现全国技术标准的统一,解决高标准农田“在哪建、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实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上下结合、相互衔接具有重要作用。

 长期的科研观测表明,优质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在60%~70%,但有各种障碍问题的耕地土壤贡献率只有40%左右。据统计,我国因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渍化、酸化导致耕地退化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0%以上。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基本前提,更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

 《通则》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主要涉及的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八个方面,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其中核心部分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原则、建设区域、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管理要求、监测与评价、建后管护与利用等六个方面。此外,《通则》还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应遵循规划引导,因地制宜,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维护权益和可持续利用的五项原则。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和技术要求方面,《通则》明确要求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不高于8%,田间道路通达度不低于90%,农田防护面积比例不低于90%,田间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不低于15年。

 据了解,各部门下一步将共同做好《通则》的宣传贯彻和培训,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利用评价“首”、“尾”两个关键环节进行规范。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08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