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大师园位于苏州市东南城桥路郭家头巷11号,距上海虹桥机场约120km。是苏州园林中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净园建于南宋惜春年间(1174-1189)。这里曾是宋代学者石的“万卷堂”旧址。这座花园被命名为“余音”,后来被遗弃了。清乾隆年间(约公元1770年),退役的光禄寺被清少壮宋宗元购买重建,园名“网师园”。
网师园介绍
网师园是典型的苏州园林,面积不到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通过巧妙的布局,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并不显得局促,是“以小见大”的典范。除了知道布局的奥妙,每天晚上开园的时候,晚上欣赏民间艺术表演也是这里的另一大特色。
网师园创建于南宋惜春年间(公元1174-1189年)。原为万卷殿旧址,园名为余音,与现名相同,意为退隐江湖。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景色都是清末网师园修复扩建的遗迹。
在花园的中心是一个大池塘,——蔡霞池塘,所有的建筑都围绕着池塘。东面是居住区,北面是学习区,西面是内公园,南面是宴会区。花园里有两个门,北门和东南门。北门是后门,东南门是正门。建议从东南门进入。你可以逆时针参观池塘,看到花园里所有的建筑。
花园东部由南向北依次为轿子厅、正殿万卷厅、主人居住和聚会的歇秀楼、藏书的五峰书屋(南宋万卷厅旧址)、五峰书屋东北的云梯房。其中,轿子厅有一顶轿子,雕工精细,几近镂空。万卷堂对面的门楼和歇秀楼前的门楼都有精美的砖雕,而云梯房的门窗则有精美的木雕。参观的时候可以注意这几点。
从五凤书店到蔡霞池的北部,向西走,参观花园的北部区域。五峰书屋西侧有供主人读书的集序斋,还有供主人子女读书的竹轩。向西看杜松画廊,是体验园中风景的地方。门前种着松柏。春天赏花,夏天听蝉鸣,秋天闻香,冬天看雪盖松柏。四季的风景都是一幅画,“读图”这个词很贴切。
再往西,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西边的内公园。画家张大千曾经住在内园的春殿,为了画得好,在院中养虎。后来,老虎死了。现在,在网师园最西墙的半亭下还能看到张大千为老虎立的墓碑。往南走到悦来凤来阁,它位于花园西部的中部。展馆毗邻蔡霞池,可以看到池边白墙黑瓦的建筑静静地倒映在水中。这是花园里最好的观赏地点之一。夜晚,这里是赏月的最佳地点。馆内还有一面大镜子,可以在视觉上扩大空间。
再往南,穿过水影馆,你就来到了花园的南部。这里有大师弹琴的琴房,也有休闲的舞厅。向东,爬上黄石堆砌的假山云冈,可以俯视园中景观。继续向东,走过主人居住和接待游客的丛桂轩山,你可以看到一座超级迷你桥坐落在一条小溪流上,名叫静音桥。这座桥是网师园中的著名建筑。每边有五个台阶,三步就能走到。这座桥位于河流与蔡霞池交汇的河口。因为它很小,蔡霞泳池看起来
净园北面是苏州著名的餐饮、工艺街——十全街。不仅是石泉街,与之交叉的凤凰街也有很多餐馆。老苏州茶餐厅和谢赫餐厅都供应苏州地方菜。你可以尝尝苏州特色菜,比如糖醋桂鱼、香油鳝糊、田螺虾仁等等。手工艺品卖苏绣,字画,丝绸等。周边住宿有林楠酒店、苏谷酒店、南苑酒店等。还有这一带的景点沧浪亭,可以一起去看看。
编辑:飞鱼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
园林名录: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现为 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南宋 沧浪亭初年(公元12世纪初)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始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
留园
留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始建于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
网师园
网师园位于苏州城东南部。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当时称为“渔隐”。清代乾隆年 网师园间(公元1736~1796年)重建,取“渔隐”旧意,改名为“网狮园”。
造园手法
游苏州园林,最大的看点便是借景与对景在中式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这是区别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就技法来说,借景或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这称为远借;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这称为互借,等等。这样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在拙政园“倚虹亭”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沧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外的竹林,这都是常用的借景手法。可在叶圣陶先生的<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8上语文教科书21课)一文中,领略园林的魅力。
艺术思想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生活环境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是伟大的历史建筑物!
社会文化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