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哪些?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0:02:24
字号: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近年来,美国在可持续农业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初步探索出若干具体模式: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哪些?

 

一、作物轮作法。合理轮作有助于抑制杂草及病虫害,也有利于改善植物养分的供给,防止土壤流失,降低水资源的污染,为此作物轮作是当前美国可持续农作制度的一项核心内容。在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家庭农场实行的轮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2年玉米——大麦(套播牧草)——种植3至4年牧草——玉米;另种是1至2年玉米——2年大豆——小麦。此外还有小麦——棉花轮种,牧草——棉花轮作等多种方式。

二、残茬覆盖少免耕法。这是一项在美国已有20余年的技术,至今仍然占免耕农田的主导地位,主要是将小麦、大豆、花生等作物秸秆采用机械化的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和高留茬收割技术等直接归还农田,并采用专用的6行或4行大中型免耕播种。大量试验表明,这种方式可以明显减少化肥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保持水分,防除杂草。目前美国约有70%的农田采用这种技术。

三、病虫害综合防治(IPM)。这是以减少化学农药,提高防治效果为目的,采用生物覆盖、轮作倒茬、发展适益于天敌的牧草、种子包衣处理、抗病虫品种等多种系统综合应用,达到减少农药保护环境的目的,目前在果树和蔬菜生产系统中得到较大发展。

四、农牧结合。在美国农牧结合是大部分大型农场的共同特征,从种植制度安排到生产、销售等各个方面都十分重视种植业与养殖系统的紧密联系,而且养殖业规模决定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在饲草、饲料、肥料三个物质经济体系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关系,养殖场的动物粪便或通过输送管道或直接干燥固化成有机肥归还农田,既防止环境污染又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 来源:北方技术网 ) 希望可以帮到你哈。

对美国生产提供重要灌溉能源的河流

美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都处于世界最发达之列。美国农业之所以成功,有其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因素,但更与经历百年的历史演化和市场竞争所形成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构成的、有竞争力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

美国的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 %,合伙农场占10

%,公司农场占3%(1987年)。由于许多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也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因此美国的农场几乎都是家庭农场,可以说美国的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

由于农产品市场开拓、科技进步和大范围配置资源,促使农户分工分业,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农户集中。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加速了农户之间的兼并与重组。从农场数量和土地规模来看,1950年农场总数为565万个,拥有土地48600多万公顷(包括耕地、牧场和饲草用地,下同),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86.2公顷。到1998年农场总数下降到219万个,拥有土地近38600万公顷,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土地176公顷。农场数量下降了61

%,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农场总数的下降增强了农户的产业竞争力。同时,使那些不适合现代农业经营的农户重新定位,转换职业,进入城市,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以及向城市的转移。现在美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由1910年的32

%降到 l.8%。

美国农业现代化程度很高。农业现代化即用先进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去改造传统的落后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过程。它大体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即用现代的耕作机械、水利灌溉设备等代替手工和耕畜动力、农具,尽量投入机器设备,节约劳动力;技术的现代化,通过采用化学的、生物的技术,改善与增加农作物品种,提高单产水平;管理的现代化,即把在工业部门中先发展而后成熟的管理办法、经验引入农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实现产业化经营。

美国农业资源结构的特征是人少地多,劳动力供给短缺,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因此,美国农业的技术革命是从机械技术开始的。农业现代化经历了农业机械革命、化学革命和生物革命以及管理革命(并不排斥它们的相互交织)。美国的农业机械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南北战争前后至1910年的农业半机械化时期;1910年至1940年的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20世纪40年代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农业全面高度机械化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土地价格的高涨,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矛盾。美国就把农业现代化的焦点集中到采用生物、化学技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上。与此同时,农业机械自身的改革和运用仍旧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仅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同时也十分重视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大力推行农业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其专业化形式主要有三种: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到1969年,美国以经营一种产品为主的专业化农场已达农场总数的90%以上。据美国专家计算,仅此一项,使美国农产品大约增产40

%,而成本降低50

%~80%。同时,美国加速进行农业管理革命,一方面把工业部门的管理技术运用于农场管理;另一方面,在建立高度发达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组成为一个统一的农业综合体,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美国农业的发展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线,现代化的特征逐渐表现出来,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是各种农业机械迅速增加的时期,1945~1965年拖拉机增长103

%,谷物联合收割机增长179

%,其他种类的机械数量也有大幅度增加,此后,机械数量增长缓慢,渐趋稳定,有些机械数量还有所下降,但是机械质量和性能大大提高。在一些高难度作业领域,如马铃薯、甜菜、西红柿及葡萄等的采收都实现了机械化。畜禽饲养实现了自动化和工厂化。目前,农业机械与计算机、卫星遥感等技术结合,正在向高度自动化和精确化方向发展。

2.实现了以化肥和农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农业化学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化肥消耗量直线上升,80年代以后,由于在较高的化肥投入水平上单位投入报酬递减和生产化肥品种的有效成分不断提高,化肥使用量呈减少趋势。

3.经营集约化和产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20世纪70年代之前,南部的一些烟草和棉花农场还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现在大都成为大规模的机械化农场。目前,美国农场的平均规模已经达到176公顷,其中大农场已经达到1200~1600公顷。机械化技术、资金密集型经营已经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而且,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行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农场规模的扩大也促进了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小型农场(年产值在10万美元以下)占83.6

%,农业产值只占34.2

%;中型农场(年产值10万~50万美元)占14.2

%,农业产值占38 %;大型农场(年产值在50万美元以上)虽然仅占2.2

%,但其农业产值却占27.8

%(1993年)。农场的专业化比例已经很高,棉花农场专业化比例为79.6

%,蔬菜农场87.3 %,大田作物农场81.1 %,园艺作物农场98.5

%,果树农场96.3 %,肉牛农场87.9 %,奶牛农场84.2

%,家禽农场为96.3 %。

对美国生产提供重要灌溉能源的河流是贯通南北的密西西比河。

密西西比河是美国最大的河流,是世界第四长河。纵贯美国中部平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沛的灌溉水源和航运、发电之利。

若以发源于美国北部的艾塔斯卡湖的上密西西比河为河源,全长3767km。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位于北美洲中南部。河流年均输沙量4.95亿吨。流域属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通常以发源于美国西部落基山脉的密苏里河支流红石溪(位于蒙大拿州)为河源,则全长为6021km,居世界河流的第4位;流域面积322万km2,占美国本土面积的4l%,覆盖了东部和中部广大地区。河口平均年径流量为5800亿m3(包括阿查法拉亚河)。平均年输沙量为3.12亿t。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js/5_1000165.html